作者:(清代)纪昀译者:韩希明
《传世经典·文白对照:阅微草堂笔记(套装共2册)》由中华书局出版。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鸿儒纪昀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志怪小说。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又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河间府(今河北献县)人。纪昀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乾隆十九年中甲成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历任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福建学政、翰林院侍读、贵州都匀知府、《四库全书》总纂官、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兵部侍郎、内阁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嘉庆帝御赐碑文 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谥号文达。
《阅微草堂笔记》全书二十四卷。从66岁到75岁,纪昀断断续续写了十年,在朝廷值班的办公室或者暂住地,在跟随皇帝出京的路途中,纪昀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这部书。提起《阅微草堂笔记》的写作,纪昀曾淡淡地说,因为编纂《四库全书》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闲暇时间多了,于是开始动笔,随手写来。《阅微草堂笔记》记录了作者亲身经历过的、道听途说的各种新奇故事,包括奇闻轶事、风土人情、京师风尚、边地民俗、文人世界,以及官场的种种见闻、自己和亲友的家庭轶事。全书约1200则故事,每一则故事前,纪昀都认真标明了出处,以显示这些故事并非虚构。在这些作者号称的 原生态 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们对神仙的信仰,对鬼怪的态度,对家庭关系、主仆矛盾的看法;可以窥见 人情练达即文章 的为官之道,做人技巧,处世哲学。
纪昀以一个高官的身份,絮谈民间的家长里短,似乎显得好事:在书里,他怒斥腐儒,讥讽高官,嘲笑和责骂屠夫、奴仆一类的人,似乎又表现得小家子气十足;其实,这些文字标志着一个儒者当时所能达到的思想深度。作为生活在封建社会式微时期的儒者,纪昀对当时社会的道德伦理状况怀着深深的焦虑,感觉到沉重的责任感,因而作品浸染了浓烈的伦理色彩,试图以此唤醒人们在生活中遵循既定的伦理规则;纪昀再三强调,自己是为了对民众进行伦理教化,才顺应当时民众的阅读需求,写了这样一本书。因而,《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宗旨是希望读者通过道德自律回归上古那样的理想世界。儒学既有上层的官方匡世之学,又有下层的为民请命之学,儒学伦理以其贴近世俗的特点融进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在这一点出发评价《阅微草堂笔记》,此书堪称是儒学伦理的普及教本。
纪昀创作目的首先在于劝世。他把作品的劝诫、教化这种社会功用看得很重。他居高临下,站在当政者的立场上,从 上以风化下 的角度感化下民,并警诫 下愚 , 驯天下之强梗 ;他还试图使含冤受屈者 怨尤都泯 。对于他的作品能够传世,纪昀似乎并未怀疑,因此,《阅微草堂笔记》中还有一些真实的人物故事,作者希望作为正史的补充。因为是正常任职以外的副产品,因此《阅微草堂笔记》也有一些笔调轻松的记载。
《阅微草堂笔记》完成后,在当时,一度 洛阳纸贵 ,受到热烈追捧。由于历史的原因,《阅微草堂笔记》在建国后一度未能进入大众的视野。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阅微草堂笔记》的历史价值,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推出有关纪昀的通俗读物,甚至小学课本、各类职业准入考试也开始将《阅微草堂笔记》的相关内容纳入选题范围,彰显了作品的现代价值。
本书原文以北平盛氏刻嘉庆五年庚申(1800)本为底本,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郑开禧序本为参校本,除个别如果改成简体就影Ⅱ向原意的文字,全书一律采用简体、新式标点:译文以直译为主,部分文字意译。全书以文白对照的形式对开排版,为读者提供阅读最方便的文本,相信广大读者在阅读原典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经典的无穷魅力。囿于本人的水平,译注难免有疏漏或谬误,希望得到读者和方家的教正。
韩希明
2014年9月
版权页:
余谓此君友有喋于主人,故造斯言,形容其巧于趋避,为鬼揶揄耳。若就此一事而论,鬼非目睹,语未耳闻,恍惚杳冥,茫无实据,虽阎罗包老,亦无可措手,顾乃责之于某公乎?
平原董秋原言:海丰有僧寺,素多狐,时时掷瓦石嬲人。一学究借东厢三楹授徒,闻有是事,自诣佛殿诃责之。数夕寂然,学究有德色。一日,东翁过谈,拱揖之顷,忽袖中一卷堕地。取视,乃秘戏图也。东翁默然去。次日,生徒不至矣。狐未犯人,人乃犯狐,竟反为狐所中。君子之于小人,谨备之而已;无故而触其锋,鲜不败也。
关帝祠中,皆塑周将军,其名则不见于史传。考元鲁贞《汉寿亭侯庙碑》,已有 乘赤兔兮从周仓 语,则其来已久,其灵亦最著。里媪有刘破车者,言其夫尝醉眠关帝香案前,梦周将军蹴之起,左股青痕,越半月乃消。
谓鬼无轮回,则自古至今,鬼日日增,将大地不能容。谓鬼有轮回,则此死彼生,旋即易形而去,又当世间无一鬼。贩夫田妇,往往转生,似无不轮回者:荒阡废冢,往往见鬼,又似有不轮回者。
表兄安天石,尝卧疾,魂至冥府,以此问司籍之吏。吏日: 有轮回,有不轮回。轮回者三途:有福受报,有罪受报,有恩有怨者受报。不轮回者亦三途:圣贤仙佛不入轮回,无间地狱不得轮回,无罪无福之人,听其游行于墟墓,馀气未尽则存,馀气渐消则灭。如露珠水泡,倏有倏无;如闲花野草,自荣自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