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丢失的书-阿格农中短篇小说选(中国-以色列经典图书互译出版项目)》施穆埃尔·约瑟夫·阿格农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施穆埃尔•约瑟夫•阿格农(1888—1970)<br>以色列著名作家,曾获得1966年诺贝尔文学奖,1954、1958年以色列奖,1934、1951年比亚利克奖,1946年乌希什金奖。<br>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婚礼的华盖》《宿客》《只是昨天》《一个简单的故事》《希拉》,中短篇小说集《行为之书》《大海深处》《两个传说》《二十一个短篇小说》《丢失的书及其他短篇》等。<br>
中国—以色列经典图书互译项目首部成果《丢失的书——阿格农中短篇小说选》汇集了以色列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格农的15篇作品,包括《弃妇》《费尔南》《离婚:一个医生的故事》《迁居》《丢失的书》《婚约》《母山羊的寓言》《母亲的丝巾》以及给妻子的三封书信。这些作品或勾勒描画对圣地以色列的向往之情,或真实还原犹太人颠沛流离的生活,或向读者诉说人世动荡、情感悲欢离合,或对犹太民族精神、智慧思想深刻探寻,或表明自己不随波逐流的心志,纯熟融合了犹太文学传统和欧洲文学传统的主题和结构,创造了新型的希伯来语小说,成功地反映了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犹太社会与文化变革的深广程度。
《丢失的书——阿格农中短篇小说选》是196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格农的作品,其作品是影响奥兹、格罗斯曼、约书亚、沙莱夫等著名作家的文学经典;全面展现以色列社会文化、犹太民族精神,饱含对犹太民族命运的深沉关怀。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br>——写于《丢失的书——阿格农中短篇小说选》出版之际<br>尽管诺贝尔文学奖并非评判作家创作质量的*标准,但作为以色列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格农(1888—1970)融合了犹太文学传统和欧洲文学传统的主题和结构,创造了新型的希伯来语小说,成功地反映了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犹太社会与文化变革的深广程度。他本人也被公认为20世纪希伯来语文学的杰出代表。当今依旧从事创作的以色列著名作家,如奥兹、约书亚、格罗斯曼、沙莱夫等人不同程度地承认阿格农对其创作的影响。<br>阿格农其人<br>阿格农生于原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加利西亚,即今天的波兰,原名施穆埃尔•约瑟夫•查兹克斯。从宗教及血缘关系上看,他出生在19世纪一个典型的犹太人之家。阿格农的父亲虽然曾经以经营皮货为生,但却饱读诗书,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拉比,其家族同18世纪兴起于波兰、主张虔修与神秘主义的哈西德教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母亲家族属于米特纳盖德教派,即犹太教中坚持传统教义、反对18世纪中叶东欧的哈西德派教义的教派。这使得阿格农既有机会在家中实践东欧主流宗教生活,又有机会接触到欧洲文学和犹太启蒙运动以来创作的新希伯来文学作品,可以说受到了犹太传统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的双重熏陶。阿格农自幼在犹太会堂接受传统教育,跟随父亲及私人教师学习《妥拉》(即《摩西五经》)、《塔木德》等犹太经典、拉比传说和哈西德文学,通晓《塔木德》及其评注,通晓犹太法学家、哲学家、科学家迈蒙尼德的著作,并从母亲那里听到了大量德国文学中的故事。与此同时,他自己借助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阅读了犹太启蒙思想家撰写的著述;后来又学习了德文,通过德文阅读东欧文学,这为其日后在创作中表现神秘悠远的宗教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阿格农在文学创作上起步很早,从8岁时就开始用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进行写作,15岁时开始发表意第绪语诗歌和希伯来语文章。<br>1907年(一说1908年),阿格农离开故乡小镇,踏上了远赴巴勒斯坦的旅程。在巴勒斯坦,他与第二代新移民的先驱者们相遇,他们居住在简陋的帐篷里,忍受着疟疾和蛇蝎的困扰,在荒地上开垦耕作,对圣地的新生活充满了希望。这种精神使阿格农深受感染,他虽然未亲身投入到劳动阵营之中,但却深爱巴勒斯坦这一犹太民族古老的发祥地。当时,他住在位于地中海岸边美丽的雅法老城,并且谋到了一份教职,为文学刊物做编辑助理。1908年,阿格农在希伯来语文学期刊《哈欧麦尔》上发表了*篇希伯来语短篇小说《弃妇》,这篇小说应该说是阿格农在创作中试图切近希伯来文学传统的一个尝试。与此同时,阿格农继续攻读欧洲文学,他不穿戴正统派犹太教的服饰,也不遵从正统派犹太教的礼仪,但经常去耶路撒冷朝拜。在这一时期,著名希伯来文作家约瑟夫•哈伊姆•布伦纳对他在巴勒斯坦的早期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br>婚约<br>雅法城是水的精灵,大海的波浪亲吻着它的海岸,蔚蓝色的天空一望无际。这里每天云集着各民族人士,犹太人,以实玛利人,基督徒。他们或做贸易或出苦力,或搞船运或当掮客。雅法城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不从事前面这些职业,而是做教师,譬如雅各布•雷希尼茨,接下来我们要讲一讲他的故事。<br>雅各布•雷希尼茨完成了专业学习,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参加了一个旅行团到巴勒斯坦观光。所见所闻,让他觉得这个地方很好,这里的居民平和安宁。他在心里对自己说,只要能找到工作养活自己,我就把家安在巴勒斯坦。雅法城是他极其喜爱的地方,坐落在海岸边,可以研究海洋植物。有一次他参观一所学校,学校恰好正需要一个拉丁语和德语教师。校方管事的看见他,很喜欢,建议他来做这个工作。他同意了。雷希尼茨的专业是植物学,是自然科学家。由于自然课已经有另一个老师在教,拉丁语和德语老师的职位依然空缺,校方便给他提供了这个工作。有的时候,不是因事寻人,而是因人设事。然而,应该说,雷希尼茨是胜任这个工作的。<br>雷希尼茨就这样开始了工作,而且他对工作也是尽心尽力。他为学生选择有意思的书籍,不让他们觉得枯燥,也不给他们增加痛苦。他也不会看不起其他老师,尽管他们大多是自学成才的。学生们喜欢他,同事也接受他。对学生而言,因为他把他们当作朋友;对同事而言,因为他愿意让他们把他当作朋友。他身形高大,声音洪亮,和善可亲,栗色的眼睛看每一个人时都充满爱意,因而赢得了所有人的好感。不到一两个月,他便在城里声名鹊起。不到一两个月,他便成为一些老年人家里的座上宾,而这些老年人的女儿们早就认识了他。土地热已经过去了。那些企求通过巴勒斯坦的地皮一夜暴富的逐利者们破产了,逃走了。雅法重新归属于了解它的人,他们知道,这个地方与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它不贫穷,只是需要诚实努力为之付出而已。他们有些人做起了当地需要的小买卖和手艺活儿,还有一些人靠从国外带来的钱过日子。他们的要求都不高。他们让土耳其人坐在权力的位置上,自己则寻求领事保护,通常来说,领事保护往往好于自己在本国所获得的保护。梦想家从梦中醒来,实干家做起了自己的梦——让巴勒斯坦成为犹太人的精神中心,成为犹太人的土地。他们时常聚集在一起,讨论巴勒斯坦事务和社团事务,并且把他们讨论的内容发送给位于敖德萨的敖德萨委员会。在这些时候,每个男人都是儿女的父亲,是妻子的丈夫,是朋友的朋友。生活轻松愉快,鲜有大事发生。日子平静地流过,人们相安无事。生活上要求不高,大家心满意足。富有之人满足于住在蜗居之内,身穿普通衣衫,食用简单饭菜,不需要过多花费。早上起来,喝杯清茶,嚼几粒橄榄或者蔬菜沙拉,吃几片面包,然后出门去工作,一直干到午饭时间。下午天不黑就回到家里,茶壶里的茶滚滚地冒着热气。邻居们相互串门,一起喝茶吃蜜饯。如果有学者在,他会嘲笑旅馆老板用词错误,把蜜饯称为“果酱”。如果有农人在,他会大谈怎么种植葡萄和杏树,大谈老人和官员的事。偶尔有客人从耶路撒冷来,便会讲一些耶路撒冷的奇闻趣事。<br>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丢失的书-阿格农中短篇小说选(中国-以色列经典图书互译出版项目)》施穆埃尔·约瑟夫·阿格农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