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运河钞关》张惠生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张惠生,山东烟台人。1957年出生,1975年插队知青,1976年考入烟台地区话剧团,1990年调入烟台市税务局,1994年后在烟台市国家税务局办公室从事税收宣传工作至今。曾发表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报告文学、话剧剧本、电视文学剧本等。
本书为国内首部古代税收题材章回体历史小说。作者以明代运河最为繁华的临清运河钞关为故事背景,户部和宦官税监围绕着临清运河钞关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斗争。万历皇帝、朝廷官员、宦官以及运河船户、临清地方等各方利益交织冲突。明代税收体制和征收方式以及运河的风情文化也随着小说故事的开展而被作者娓娓道来。而这一系列冲突斗争又揭示了明代晚期的社会景象和走向崩溃的深层次经济因素。小说作者长年从事话剧和税收工作,语言精练到位,历史严谨深厚,不失为一部了解中国古代财税、运河历史的窗口。
首部古代税收题材章回体历史小说。重现明代运河风情和中国古代税收制度和运作。从财政、税收等角度揭示明代晚期社会崩溃的原因。小说题材新颖、情节扣人心弦。
楔子
昔日运河忆临清梦回大明话钞关
诗曰:
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
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春。
列位看官,您可晓得此一段韵律工整的诗句所指何处?此诗所表实乃山东临清也。但诗中所言,非今日之临清,乃六百年前之临清。
你道这弹丸之地昔日为何那般繁华?根由却在三千里大运河。
往不详述,东汉建安九年曹操攻袁尚,为运军需在此起枋堰,遏淇水,时称“白沟”;隋炀帝大业四年开凿永济渠,与通济渠、邗沟相接;元代二十六年又改道凿成“会通河”;明永乐年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诏谕工部尚书宋礼再度疏浚此河。至此,环抱临清小城的卫河与会通河,随京杭运河而湍急,伴大明王朝而宣泄,在腥风血雨中百年流淌,畅通无阻。
耸会通河畔,衔南北运河,古城临清由蛮夷之地渐为苏兴之壤。
自明宣德至万历年间,此地关河雄峙,商贾辐辏,舳舻千里,烟火万家,歌舞升平,日日无休。如此这般,才有了明朝大学士李东阳舟行过此之时所写下的这首开篇之诗。
其实何至一个李东阳李大人,到后来就连乾隆皇帝下江南乘船途经临清时,也几度凭岸有思,赋诗感叹:
卫挟浊漳临汶清,清因亦浊赴津赢;
默思从善与从恶,难易不禁为惕生。
此诗一语道破运河之清浊,临清之难易,人生之善恶。
俯瞰运河,翘首临清,古往今来多少沉浮之事忠奸难辨,善恶难分,让人听罢瞠目结舌,想来扼腕叹息。看官如若不信,我这就道出二字与你一同见个端底。只这二字与明朝,与赋税,与运河,与临清,真可谓休戚相关,生死与共。这便是:钞关。
钞关乃明朝设于运河之上的征税衙署,当朝之上称作“户部榷税分司”,宣德四年始建,迄今已近六百年。明初,运河之上的过往船只皆以“大明宝钞”赋税,后因钞法不通,纸币流通失败,无奈之下将本色钞改为了折色银。税赋虽以银代钞,但征税衙署之名却约定俗成,照旧称其钞关。
临清钞关位于会通河与卫两河交汇之处的鳌头矶。万历年间年征收船料商税银曾多达八万三千余两,占当时运河之上七大钞关的四分之一。足见当时运河两岸之繁忙,临清小城之富庶,国赋贡献之显赫。临清钞关也由此在会通河畔,伴漕艘鱼贯而生,随商贾辐辏而兴,辉煌灿烂于明末清初。
忽一日,我心血来潮,只身前往小城临清,追风尘岁月至会通河畔,于钞关旧衙之前沉思不已。
看眼前遗址,残垣断壁,破瓦漏屋;石倾碑斜,杂草丛生;萧瑟风声,令人伤悲。
想他日衙署,关旗高悬,铁索横河;榷木耸云,仪门威严;融融丽日,令人欣慰。
只一个钞关,今昔之间何故天壤之别?时也,天也,命也!
我正感怀之时,忽听得身后一片嘈乱之声,眼见的路上游人纷纷四处奔逃躲避。待我举目望去,但见前关街上,旗锣伞扇,人头攒动,一班众衙役簇拥着一顶蓝呢官轿从岸边招摇而至。
我再环顾四周,这才顿觉,长长的前关街上竟然只剩我一人。
我正思忖时,只见走在前面的一个衙役对我怒声喝道:“户部尚书陈渠大人巡访在此,大胆狂徒居然不避,还不快快跪拜谢罪!”
“谢罪?我一个游人,到此目睹昔日钞关旧衙,何罪之有?”我直视那人,大惑不解。
“你小子,胆敢嘴硬。来呀——”那人恼怒,顿时张牙舞爪。
“且慢!”话音未落,轿中走出一位官人,身着绯袍,胸前补子上绣一锦鸡。他从容上前,视我而问:“你是何人?从何而来?为何这般面目?”
“我?一个游人,四海为家。”
“一个游人,看此钞关,痴呆入神,是何用意?”
我看着那官人一笑:“别无他意,我只是想……”
“你想做甚?”
看眼前这位官人追问不休,我索性心一横,把多日积淀于心中的夙愿告知与他。
“我想搜罗一些临清钞关昔日的故事,然后……”
“你要著书?”这官人倒也明白。
“正是!”
官人听罢,将三尺宽袖往身后一背,目不转睛地看我半晌:“你是舞文弄墨之辈?”
“大人抬举啦。”不知为何我竟也称他大人。
大人视我笑之。
“这有何可笑?”我质问。
大人收敛笑容,端庄而答:“我笑你有三。其一,想你著书说税,却不知国赋之本末;其二,窥你急功近利,却不知脚踏实地遣心文章。其三,怨你身在此城,却不知临清钞关之千秋功过。”
大人拂袖,挥指天边:“看我中华三千里大运河,有明一代,钞关有七,赋银难计。岁月风雨中,临清之地有多少钞关之事可贺可庆,可歌可泣,可怜可怋,可悲可叹!清官,廉官,浑官,贪官,官官皆有。赋税,恤商,赈灾,教民,事事皆办。这诸般事端你可通晓?此一个“税”字你可否写的出?”
我摇头。
大人再笑:“如此说来,你岂不是岁岁享朝廷之俸禄而终日无为吗?”
我心颤之。
“我身为户部尚书,笑你为轻,法办是重。来人!将这舞文弄墨的轻举之辈捆绑起来,解京问罪!”
部堂大人话音未落,两名衙役立时向我冲了过来。
“慢!”我双臂横撑,凌然站立。
“……部堂大人!这多年来,我日日梦钞关,寻钞关,思钞关!感念之下,我又何曾不想把钞关的诸多事端写来告知今日天下众人。但如您所述,临清钞关历经明清两朝,前后近六百年,茫茫岁月之中,多少官宦,多少税事,我又当如何去伪存真,一一讲来?”
“哈哈,哈哈……”大人听罢,忍不住一阵狂笑。
我收臂抱肩,等他下文。
大人敛住笑容,睿目而答:“想历代名家所著之书,谈古论今,皆详略得当。适时而叙,择事而诉;弃糟粕,取精华,毕其一生之所感所悟著入书中,方能晓事通理跌宕起伏于世人之眼目。以我之见,写钞关亦可将诸时集于一日,将诸事集于一人。立人则天地,晓事则通达,落笔则警人,出世则横空。如此著就一书,写尽钞关这般税事,传于后人如何?”
“大人所言极是。”感激涕零之下,我竟也合手相拱。
“随我来!”陈渠大人一把将我拽住,然后将袍衽一撩。我俩顿时身走云中,两耳生风。
待到高空俯看时,天色若明若暗,临清若隐若现,运河晨雾缭绕,天边神秘莫测。
“放眼远眺,你可见何物?”部堂大人迎风而呼,声如洪钟。
“什么也没有——”我双手捂头,瞠目远望,只觉身体在空中飘忽忽,晃悠悠。
“再细看来!”部堂大人袍袖一抖,单臂将我举起。
“啊!看见了。看见了!”我惊呼。
“所见何物?”大人追问。
“一条船。一条正向临清这边驶来的帆船。”
“正是。你且快快随那船去一窥大明钞关之究竟吧!”
尚书大人说罢,手掌一翻,将我抛入云中。
“天哪!——”
我疾呼一声,随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