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涉世·长途跋涉的苹果》马国兴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小小说贴近生活,具有易写易发的优势。因此,大量作品散见于全国数千种报刊中,作者也多来自民间,社会底层的生活使他们的创作左右逢源。一种文体的兴盛繁荣,需要有一批批脍炙人口的经典性作品奠基支撑,需要有一茬茬代表性的作家脱颖而出。所以,仅靠文学期刊,是无法垒砌高标准的巍巍文学大厦的。《涉世(长途跋涉的苹果)/小小说美文馆》由马国兴、吕双喜主编。
书来到我们手上,就好像我们去了远方。文字的神妙之处,在于令我们在现实生活之外,构筑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阅读让我们**了世俗意义上的羁绊,人生也渐渐丰厚起来。好书像一座灯塔,使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执着地守护心中的明灯。当我们拈花微笑,子喧嚣红尘中自在地坐看云起的时候,不经意地挥一挥手,袖间,会有隐隐浮动的书香。编选“小小说美文馆”丛书,是对人才资源和作品资源进行深加工,是新兴的小小说文体的集大成,意在进一步促进小小说文体自觉走向成熟,集中奉献出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兼优的精品佳构,继而走进书店、走进主流读者的书柜并历久弥新,积淀成独特的文化景观,为小小说的阅读、研究和珍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由马国兴、吕双喜主编的《涉世(长途跋涉的苹果)/小小说美文馆》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
有篇散文屡屡提到灶糖,我说:“我不知道灶糖什么样,你们有谁知道吗?”大家都摇头。他站起来说:“我知道,我老家有。”他老家在渭南乡下,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要供灶糖。灶糖到底长什么样,他描述了半天,我们还是一头雾水。那时候,我们不像现在动不动就用百度搜索。他说:“下学期我给你们带灶糖。”第二学期他果然带来灶糖,给我带了两份,一份是富平县特产,一份是小镇特产。我这才知道,绥化也有灶糖,长条形,白色的大块头。快过年的时候有人露天叫卖,直接吆喝“大块糖”,名字很简陋。我说:“我一样留点儿,剩下的你分给同学吧。”他说:“我已经分给他们了。”他还说:“老师,这个寒假我特别高兴,解开家里一个大疙瘩。”疙瘩什么时候有的,他不清楚。寒假里他问父亲:“为啥这些年不跟姑姑家来往?”父亲说:“奶奶在的时候有过节,都是小事,没啥大事。”他跟父亲说:“奶奶不在了,姑姑是咱最亲的人,咋能因为小事儿就不来往呢?”父亲问:“你说咋办?”他带了点儿东西去姑姑家,跟姑姑说:“要是我父母有啥对不住你的地方,我替他们跟你道歉,我是他们的儿子。”父亲和姑姑都说他长大了,两家和好了。我说:“这件事你做得太好了,好样的。”他还说,从这个学期开始,他就不管家里要钱了,他要养活自己。两个姐姐在外打工,嫁的也是打工的,都不富裕。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不能再从他们手里拿钱了。我说:“好,支持你。”家里有辆破自行车,我让他推走,啥时候不能骑了,直接卖废品。他的第一份家教很成功。学生读高三,数学进步很快,考上了理想大学,学生家长还帮他介绍家教。朋友开办的教育机构需要老师,我推荐他过去,他干得也很出色。以前他找家教工作,现在别人找他做家教。忙不过来,他就推荐同学去做。他在那家教育机构兼职很长时间,他说工资不多,但接受培训的机会多,学到很多东西。他忙着打工,两个暑假都没回家。“十一”长假期间,突然接到他电话:“老师,我在家呢,我家苹果熟了,回去带给你吧。”我说:“太远了,不用了。”他说:“不行,我父母让我一定带给你。”我强调:“那就带三两个吧。”他带回来的苹果不是三两个,而是一纸箱,怎么也得十几斤吧。苹果个头跟嘎啦果差不多,不像嘎啦果满面红光,只带着淡淡红晕,吃起来不那么甜,唇齿间却回荡着清香之气。不用问,我也能推测出这些苹果的一路跋涉。富平县城没有直达西安的火车,这些苹果从家里出发,坐自行车货架到镇上,换去富平的中巴,再换去西安的大巴。从西安到哈尔滨的火车只有一趟,半夜开车,行程三十三个小时零五分,这些苹果和他一样,坐三十多个小时火车硬座,折腾到哈尔滨,还要转来绥化的火车,换公共汽车到学校,再换公共汽车来我家。这些苹果我家吃了很长时间,来了客人,我也洗好端上。客人问:“这是什么苹果?很特别。”我说:“渭南的苹果,学生家树上的。”客人说:“怪不得。”我儿子读高中,有一段时间非常懈怠。他知道了,交给我两个软皮本,说:“让你儿子看看吧,可能对他有用。”那是他的大学日记,记录的是一个私密空间。为了唤醒另一个孩子的斗志,他把这个空间敞开了。2012年,梁晓星毕业。他曾回陕西找工作,没找到合适的。学校这边推荐他去大兴安岭一家国有企业试试,人家试用一个月,就跟他签了用人合同。同去的校友先后离开,他成为那家企业签下的唯一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前夕,我请他到家里吃饭,拿出我的看家本事炒了几个菜。因为是送行,我们都喝了点儿酒。我传授过为人处世的方法吗?不记得了。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