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校长》何松山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5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校长》何松山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何松山,籍贯江苏,中学高级教师。1976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中文系,1986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

【编辑推荐】

本书的主人公成林峰原是中学教师,因缘际会之下调入职工学校担任校长,从此进入一个众多配角们所交织勾连着的“圈子”。主人公虽想有所作为,履行好自己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但在一干人等各藏心思、互逞手段的包围中,处处掣肘,举步维艰,*终不得不黯然退回*初的原点。在此期间,芸芸众生也在经历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难以一言定其褒贬,更难以一事定其善恶,*相同的就是都以自己的方式活着。全书构思精巧,环环相扣,细节描写源于生活,人物面貌摹绘得入木三分,读后令人心有戚戚而又若有所思。

【名人的书评】

作为一名编辑,在读此稿时,脑海中时不时地显现出《围城》的场景,很是熟悉,很是感动。好好看这部小说吧,《校长》不会让你失望。本书通过主人公成林峰起自中学基层,偶然挤入职工学校领导层,*终又回归原点的曲折经历,塑造了一个曾经努力有所作为,终至无奈向现实低头的教育界典型形象。围绕这一中心人物,又簇拥着乍看善恶难定、转头命运各异的芸芸众生,从而展现出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其中所思考的命题——“世界上的事,如果没有公正的裁判员,就没有对和错”,可谓苍凉深刻,引人沉思。

【校长的书摘】

文学,尤其小说,注重意义往往是没有意义的,而轻忽意义却常常会很顽固地显示意义——看何松山的长篇小说《校长》,很奇怪地会出现这样的浮想。

何松山是我大学同学,毕业后各奔东西,只知道他在家乡,是一位有着很高教学声望的教师。近来通过同学圈,才知道他正在写小说。阅读《校长》初稿的时候,我十分吃惊:虽然他年轻时就爱好文学且才华卓然,但没有料到,初次出手长篇小说,竟会那么纯熟老到。他很谦虚,总觉得文笔抑或过于平淡直白,人物塑造不够饱满,议论似乎也多了些。对他的这个自我判论,我未置可否,但有一点很明确:这部小说我看下去了,而且获得了一种很特别的阅读享受。

《校长》的主人公成林峰是一位才华充盈、为人正直的中学教师。小说写了他突然被调任日渐式微的职工学校校长,就在其披荆斩棘踏平坎坷准备放手大干的时候却又被莫名免职,落到一个十分尴尬而又凄凉的境地。这样的内容,应当说并不十分新奇,有些文学阅读经验的人就能料到,这该是写体制和官场的一些令人生厌的弊端和丑陋。尽管有着现实关注和社会思考的意义负载,但毕竟类似作品众多,至少在题材上并无很大优势,因而我有些担心。

然而,这样的担心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展开书稿,我就很难自已,思绪和情感很轻易地就专注其间。此后多次随手翻读,都会很自然地被某个完全没有主旨牵引的段落吸引进去,甚至可以忽略人物的线索和情节的纠葛。直到非常愉悦地读完全文才想着细细回顾,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有如此难得的阅读状态?

细细想来,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作者对描述事物背景的充分谙熟。小说的中心点虽然只是主人公和他周围的几位人物,但任何与之关联的繁枝缠蔓,作者都能以相当从容而且剪裁得当的手法予以梳理和表述,将这座苏北小城的世相百态、人际纠葛、生存况味展示得纤毫毕显而又活色生香,以至可以作为这座苏北小城的涉世指南。作品的意义也因之超越了单一艺术操作的层面而让人有着更为饱满的获得感。其二,作者非程式化的结构方式。其中最为显眼的是大量非情节内容的插入,传说探源、掌故索引、奇闻异事乃至俚俗趣谈比比皆是,而多篇教育论文和报刊小章的整体照录更是将之推向了极致。如此做派一般来说是比较危险的,因为很容易分散阅读专注,将文本架构弄得支离破碎。然而,作者却能收放自如,始终牢牢把握住叙述主干,使得这些“枝外插花”非但不显累赘,反而成为小说丰满的内蕴和出人意外的异彩。其三,语言。作为文学作品,这是至要的,甚至也是前两项原因成立最有力的支撑。《校长》的语言散淡中见神采,质朴中见风致,随意中见专精,一些貌似直白平淡的文笔尤能显示作者特有的语言天赋和饱满的文化素养。在很多时候,我就是被作者的语言所吸引,不由自主地静下心来,去充分感受作品的种种魅力。

小说,尤其是此类内容的小说,人物塑造自然是最不容忽视的。《校长》在这一方面的致力是隐而不显的。这就是说,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夸张的渲染,一切都在不经意的描述中从容进行着,许多人物的鲜明个性恰恰因之显得特别的自然和扎实。赵一灿的世故老辣又良知未泯,陈仕顺的貌似温平而内心奸猾,赵广知的精明干练且手段歹毒,柳浪闻的表面狷狂却实质鄙琐,等等,都栩栩如生。几位次要人物,例如吕翠玉被强行拆房时的沉着,吴建国和王彩霞畸形的情爱,向志平虚伪诡诈的伎俩,黄子宝颟顸骄横的作派,等等,都写得十分生动,颇见功力。

成林峰是贯穿作品始终、担纲作品主旨的首要人物。作者虽然倾注了极大的心力,但在具体手法上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格调,尤其没有将其框定于某个既定的道义范畴和形象高度,而让他有着最为生动本真的况味。有几处描写我特别欣赏:成林峰与余小华打架时的实际狼狈和自我慰藉、成林峰无奈领受家具老板的“贿赂”后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心理纠结以及成林峰与小箍儿“险象环生”的情感暧昧。这些描写不但使人物显得更为真实可信,也大大拓展了作品意涵的丰富性和可探究感。

一部小说能有如此显明的特色其实是相当了不起了。至于作品必然具备的价值和意义,我想是毋庸赘述的,因为任何先入为主的解读都是对读者慧悟能力的亵渎。

好好看这部小说吧,《校长》不会让你失望。

江苏省作协前副主席

无锡市作协前主席

《太湖》前主编

国家一级作家

陆永基

2016年12月

太阳还没有出来。但天空万里无云,今天是个大晴天。大概是女主人急着外出,横在通道上的铁丝已挂满了衣物:3条被褥、10多件衣裤,还有胸罩、袜子等杂物,沉重的负担把铁丝压得比往常更低。成林峰拨开被褥弯着腰钻过铁丝,来到了办公室。他心头升起了一团火。

他早已了解到,拉这根铁丝的主人是一个30多岁的少妇,姓余。她图方便,在自家住的房子外墙上钉了一个钉子,然后在通道对面的空地上竖了一根柱子,之间拉一根铁丝晾晒衣物。她省了事,可苦了职工学校的师生员工。每个人到教师办公室去,都要从这根铁丝下面钻一下,有点像抗日战争期间,在日寇占领区,见了鬼子都要点头哈腰一样。成林峰没有简单地把铁丝一剪了之。因为他也了解到,余少妇现住的这3间职工学校的房子,是“文革”期间分给她公公的。她的公公虽已去世,生前可是一位抗日英雄,在战场上被日本鬼子炸飞了一条腿。余少妇的丈夫是现役军人,现在上海一海军部队任副团长。这些家庭背景撑了余少妇的腰,她走路都是昂着头,从不正眼看职工学校的人。所以这根铁丝已存在好多年了,老师们只是背后发发牢骚,遇到余少妇,都是客客气气的。日久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职工学校的教职员工已习惯了在铁丝下钻进钻出。成林峰第一次从铁丝下钻的时候心里就不舒服。当他全面了解了情况后,在上周的行政会上就要求总务处:在空地上再竖一根柱子,使铁丝与通道平行。这既不影响余少妇晒东西,又方便了大家出行,一举两得,有益无害。那次行政会上,大家都是积极支持这一方案的。但直至今天,这件事为什么没有得到落实呢?

行政会一开始,成林峰就把这个疑问提了出来。总务处赵主任抿着嘴,很长时间不讲话。

沉默也是一种压力。赵主任终于开口:“我已经去找了余小华,她不同意。”

成林峰问:“为什么不同意?”

赵主任没回答,他不知道怎么回答。

成林峰严肃地说:“行政会定下来的事情,一定要去做。有不同意见,可在会上当面提出来。请赵主任把这件事完成好!”

大家没有异议。成林峰又提出一件事让大家讨论。

“关于临时工的问题。我考虑了一下,职工学校不搞每月发工资的承包制,要改为点工算的小时制。也就是,你干了几个小时就拿几个小时的钱。哪怕单价可定高一点。”

成林峰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一个姓牛的电工。这个电工是高压电器厂的工人,职工学校每月固定开他50元的工资,要求是随喊随到,以解决有时停电的问题。因为以前职工学校是以夜校为主的,一停电就必须发电,学校还专门为此配了一台柴油发电机。成林峰的思路是:电工来一次给他15元钱,按劳取酬,不再是固定的每月50元。成林峰算的是职工学校的一笔大账:一方面继续向总工会领导要求下拨工资,但不要通过面红耳赤的方式去争取;另一方面积极办学,努力扩大招生,以获得更多利润;在开源的同时,注意节流,节省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像牛电工一类的支出,都应该从严管起来。现在江城市经济大发展,县城停电,一年也没几次。养着牛电工,似乎没有这个必要。

谁知,成林峰一提出这个问题,就像歌唱家遇到了休止符,会场一下子静了下来。

把铁丝移掉,陈仕顺是一直支持的。现在,谈到牛电工的事,他又开始用铁夹拔胡髭了。教导主任眼睛盯着面前的茶杯,作沉思状,好像在思考一件重大的事情。总务主任刚才勉强接受了竖木桩、移铁丝的任务,心里不痛快着呢,你成林峰又节外生枝,烦!他抿着嘴。早晨他可能吃了韭菜什么的,暴露的大白牙上嵌着一小片菜叶。

成林峰知道这件事讨论不出什么结果,就用了“默认等于承认”这一招:“如果没有什么意见,就这么决定了。请仕顺校长把这个决定写在行政会议记录上。”

行政会又商量了还建行的20万元贷款和几个关于学生管理的问题就散会了。

就在这时,成林峰接到了工会秘书郝子建打来的电话,要他下午去一趟总工会。

下午上班时,成林峰直接去了总工会。郝秘书一见成林峰,满脸堆着笑迎上来,嘴里连说着“祝贺”,并随手递给成林峰一张纸。成林峰低头一看,是自己写的《申请报告》,只见在《申请报告》的左下方盖着一枚大红印章:中间是一五角星,“江城市总工会”6个字弧形排列在五角星的正上方。批示是沈主席的笔迹:“同意成林峰1994年1月前从市十中宿舍搬出。”落款时间是1992年12月7日。郝秘书还告诉他:市里曾发文规定,本城工作调动,住房原则上不动。但考虑到市十中的大力支持,总工会党组讨论后决定,由总工会解决成林峰的住房问题。郝秘书同时告知:仕顺校长的房子这次也通盘考虑,统筹解决。

成林峰内心十分激动。他首先想到,以后再面对市十中的丁克功校长,就不会深感不安和尴尬了。从成林峰记事起,住房就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个痛。

成林峰的父亲在县水利局工作,有两男三女5个小孩。成林峰小时候全家住在水利局仓库大院里的一间平房里。房子只有十几平方米,窄窄的,只能并排搁两张床。20世纪60年代,父亲下放到郊区苗圃劳动。这样的小房子也住不成。在偌大的一个县城里,成林峰家真正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只好与一孙姓工人合租一老太的3间房:每家1间,中间客厅合用。成林峰5岁的妹妹在天井出水口处拿掉了两块松了的地砖,种了几棵青菜。房东老太大怒,动作极迅速地把妹妹一推,然后把青菜拔掉,嘴里训斥道:“死丫头!你家只租了房子!没租天井给你种菜!”妹妹倒在地上,吓得都没敢哭出来。以后国家又重视水利了,成林峰父亲作为专业人才归队,又回到水利局。领导给他安排了一间二楼朝北的宿舍。房子紧挨厕所,夏天门窗都不敢开的,那味儿太大!

因此,成林峰调进城后,市十中分给他一间宿舍,他心里是十分感激丁克功校长的。房子虽然比较简陋——要吊天花板不说,房子还不隔音。夜深人静时,成林峰能清楚地听到隔壁宿舍女教师小便的声音。——但成林峰真正心满意足了。

成林峰容易满足的秉性是继承他父亲的。他父亲每月34元5角的工资拿了几十年,要养活老婆和5个子女,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但他父亲从没愁过,整天乐呵呵的。他父亲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富不到一个月,穷不到三十天。”他总是把“穷不到三十天”放在后面说,从不说“穷不到三十天,富不到一个月”。父亲不懂词序,但中文系毕业的成林峰是懂的。“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罪不可恕,情有可原”和“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等,顺序一调,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现在工会答应解决他的住房问题,并且,这将是一次质的飞跃。沈主席私下对他说:是一套公寓式的新楼房。先不论面积大小,卧室、客厅、厨房、厕所,一应俱全,如同麻雀再小,五脏六腑齐全一样,这令成林峰欣喜若狂。

住房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是一件天大的事。有人开玩笑说,找个老婆容易,有间房子难!房子犹如雪中送的炭,老婆只是锦上再添一朵花。鸟兽都有一个窝,人怎能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呢?人们常说:“成家立业。”家在前,业在后。成家的前提就是得先有个栖息之地,得先有间能遮风挡雨的房。“筑巢引凤”,没有巢,怎能引来凤凰?鸟鸦都不来!

没有房子,又想讨个老婆,怎么办?那就得耍滑头,就得会骗。成林峰有个亲戚曾向他吹嘘过这件事。这亲戚兄弟4个,他排行老二,连同父母,全家只住两间草房。在水利局测量队做临时工期间,这亲戚结识了一个女友。当女友闹着要去他家看看时,他把女友带回去,远远地用手一指:“喏!我家就住那里。”然后以工作繁忙为由,急急领着女友离开了。女友顺着他的手指的方向,看到了3间大瓦房。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女友才知道,那3间大瓦房是他的邻居家。

成林峰从总工会回学校的路上,想到了徐乃晃强占宿舍的事情。直觉告诉他,徐乃晃这样做肯定有迫不得已而为之的难处。

确实如此。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校长》何松山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