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1984》[英)乔治·奥威尔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乔治·奥威尔(1903-1950),原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名的英语文体家,以小说《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闻名于世。奥威尔出生于印度孟加拉,父亲是英帝国在印度的小文职官员。奥威尔在贫穷而又自视高人一等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返回英国后,于1917年获奖学金入伊顿公学读书,成绩优异,并在学校刊物上发表其*初的文章。1922年到缅甸,在印度皇家警察驻缅甸部队服役,由于意识到英帝国的统治违反缅甸人民的意愿,感到内疚,于1927年离开缅甸,一年后辞职。后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成小说《缅甸岁月》(1934)和自传体散文《猎象记》及《绞刑》。1944年写成讽刺苏联革命的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农场》,次年出版后头一次使奥威尔名利双收。1949年出版政治讽喻小说,也是他*后的作品《一九八四》。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乔治·奥威尔的经典小说《1984(精装珍藏版)(精)》,讲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故事。在战火连绵不*的1984年,控制人们的思想与情感、修订语言和篡改历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在大洋国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工作的温斯顿·史密斯,在工作中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老大哥”产生了质疑,并与一名女子产生了爱情,于是被列为思想犯——也就是老大哥的敌人,因而遭到追捕……自1948年成书至今,奥威尔这个关于顺从、压制与身份认同,预言了未来的难忘故事,一直让人读了坐立难安。随着温斯顿·史密斯经历他的叛变、囚禁、折磨与再教育,我们亲身经历了自由与真理遭到毁坏的过程,还有黑即是白、二加二等于五、恶即是善的世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反乌托邦小说反乌托邦小说的其同特点,在于对传统乌托邦文学的“幸福”与“美好”,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并通过犀利讽刺的文字,探讨表面科技进步、秩序井然的社会,是否真的是人们追求的**生活。《我们》、《美丽新世界》、《1984》可说是替反乌托邦小说定调的关键作品,合称反乌托邦三部曲。
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1984》,是一部充满预见性和警示性的作品,作者以犀利讽刺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高压控制下的社会中,思想与情感被严格控制、伦理被破坏、人性被扼杀、自由被剥夺、真相被扭曲的残酷故事,。《1984》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被誉为描写极权社会的经典范本,与《美丽新世界》和《我们》并列为三大反乌托邦小说,也是村上春树创作《1Q84》的灵感来源。
他坐着往后靠。一种完全无助的感觉降临在他身上。首先,他一点都不确定现在是一九八四年。这个日期必定出入不大,因为他很确定他的年纪是三十九岁,而他相信他是在一九四四年或一九四五年出生;但在这年头,你绝对不可能确定一两年内的任何日期。他突然问开始纳闷,他写这个日记是为了谁?为了未来,为了还未出生的人。他的心思有一会儿绕着页面上那个可疑日期打转,然后突然一顿,撞上双重思想(doublethink)这个新语词汇。他第一次理解到,他动手要做的事情有多严重。你怎么能够跟未来沟通?在本质上就是不可能的。未来要不就是类似于现在——在这种状况下,未来之人不会听他的;要不,就是不同于现在,这样他的困境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了。有一会儿,他坐在那里愚蠢地盯着纸张看。电传荧幕已经转而播放刺耳的军乐。很奇怪的是,他似乎不只是失去表述自己的力量,甚至还已经忘记他本来打算说的是什么。过去好几个星期,他一直在为这一刻做准备,而他心中从未想过除了勇气以外,他还会需要什么。实际的写作本身会很简单。他所必须做的,就只有把那些无止境的焦躁独白转移到纸张上,实际上那些话已经在他脑袋里奔流好几年了。然而在这一刻,就连独白都干涸了。更有甚者,他的静脉溃疡已经开始痒得不可开交了。他不敢去抓,因为如果他抓了,总是会导致发炎。时间一秒一秒滴答响着过去了。他什么都意识不到,只注意到他眼前的页面一片空白,他脚踝上方的皮肤阵阵发痒,音乐震耳欲聋,还有金酒导致的一种轻微醉意。突然间他在纯粹的惊慌中开始写,只能不太完整地察觉到他写下的是什么。他小而稚拙的字迹,在页面上到处散落,先落掉了大写字母,最后连句号都不见了:一九八四年四月四日。昨晚去看电影。全是战争片。其中一部很好的是一艘满载难民的船在地中海的某处挨了炸弹。有些镜头照到一个身型肥胖庞大的男人想要游泳逃走,同时有一架直升机在追他,把观众逗得很开心,首先你会看到他像只海龟一样在水中打滚,接着你又透过直升机机枪瞄准器看着他,接着他就全身弹孔,他周围的海水变成了粉红色,突然他沉下去,就好像那些弹孔让水流进去了,观众在他下沉的时候大叫大笑。然后你又看到一艘载满孩童的救生艇,有一架直升机在小艇上空盘旋。有个中年妇人——可能是个犹太人——臂弯里抱着一个大约三岁大的小男孩,在船头处坐得笔直。小男孩害怕地尖叫着,还把头藏在她胸口,就像是要想办法直接钻进她体内。而那女人用双臂环抱着他安慰他,虽然她自己吓得脸都青了。她一直都尽可能把他盖住好像以为她的双臂可以替他挡子弹似的。然后直升机往他们中间砸下一颗二十公斤重的炸弹好一阵水花四溅船就全部变成碎木片了。然后还有个很不得了的镜头一个孩子的手臂一直往上伸伸伸直伸进空中一辆机头装了摄影机的直升机一定是跟着那手臂一起上升然后从党员席位响起好多掌声可是有个在普罗大众席那边的女人突然间开始大吵大闹而且吼着说他们不应该放映这个不可以在小孩子面前放他们不可以这样不对不能在小孩子面前放这样不行直到最后警察把她把她带走我想她没出什么事没有人在乎普罗大众说什么典型的普罗大众反映他们从来不——温斯顿停笔不写了,部分原因是他抽筋了。他不知道他怎么会倒出这一大串胡说八道。但奇怪的是,在他这么做的时候,一个彻底不同的记忆在他脑海中自动变得清清楚楚,甚至到了他几乎觉得一样可以写下来的地步。他现在领悟到,就是因为另外这段插曲,他才突然间决定回到家里,从今天开始写日记。如果这么朦胧缥缈的事情真能说是发生过的话,就是当天早上发生在部里。那时几乎是十一点了,在温斯顿工作的记录局里,他们把椅子从办公隔间里拉出来,集中在大厅中央,正对着电传大荧幕,为“两分钟仇恨时间”做准备。温斯顿正要在位于中央某一排的位置就座时,他记得见过、却从未谈过话的两个人,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房间里。其中一个是女孩,他经常在走廊上跟她擦身而过。他不知道她的名字,不过他知道她在小说局工作。照他推测——这是因为他有时会看到她双手沾满油污,还带着一只螺丝扳手——她做的是其中一台小说写作机的机械维修工作。她是个看起来很活泼大胆的女孩子,大概二十七岁,有浓密的深色头发,脸上长着雀斑,动作轻快,像个运动好手。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