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艺术孤独的绝唱》王蒙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当代著名作家。历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及名誉主席。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及中、短篇小说近百部,有《王蒙文集》45卷1600万字。曾获意大利 蒙德罗国际文学奖 特别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以及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长篇小说《这边风景》获2015年茅盾文学奖。
王蒙主编的《艺术孤独的绝唱》是从辽宁人民出版社在2007-2016年度的太阳鸟文学年选作品中选出来的文学精品,主要是从最佳散文,最佳随笔,最佳杂文中选,最终汇总为精粹。
本书选取了韩美林、刘庆邦、李存葆、肖复兴、林贤治、李国文、老城、张晓林、陈世旭、李舫、张承志、贾平凹、郭保林、毛尖14位作家的作品。
王蒙
这套 太阳鸟十年精选 所收录的文章均选自过去十年我为辽宁人民出版社主编的太阳鸟文学年选。太阳鸟文学年选作为每年国内出版的多种文学年选中的一种,已经坚持了近二十年。它说明辽宁人民出版社的这套太阳鸟文学年选具有相当的历史性,表现了辽宁人民出版社编辑们的坚持不懈,这也是年选权威性的一个方面。
太阳鸟文学年选近二十年来,纳入其编选范围的文体大致六种,即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随笔和杂文,这一次编辑将选文的体裁限定在了 美文 ,杂文记忆中也只选了三四篇。整套书共十三种,包括《途经生命里的风景》《异乡,这么慢那么美》《故乡,是一抹淡淡的轻愁》《这世上的 目送 之爱》《历史深处有忧伤》《愿陪你在暮色里闲坐,一直到老》《你所有的时光中最温暖的一段》《那个心存梦想的纯真年代》《一生相思为此物》《掩于岁月深处的青葱记忆》《在文学里,我们都是孤独的孩子》《艺术,孤独的绝唱》《那个时代的痛与爱》,除《那个时代的痛与爱》主题相对分散,其他内容包括国内国外、故乡亲人、历史人物、童年校园、怀人状物、读书谈艺,可以说涵盖了人生的方方面面,可供阅读群体广泛。集中国十年美文创作于一书,这个书系的作者也涵盖了中国当代文学写作,尤其是散文写作的大量作家,杨绛、史铁生、袁鹰、余光中、梁衡、王巨才、王充闾、周涛、陈四益、肖复兴、李辉、王剑冰、祝勇、张晓枫、刘亮程、毛尖、李舫、宗璞、蒋子龙、陈建功、李国文、刘心武、李存葆、陈世旭、梁晓声、陈忠实、贾平凹、铁凝、张承志、张炜、余华、韩少功、王安忆、苏童、周大新、格非、迟子建、刘醒龙、刘庆邦、池莉、范小青、叶兆言、阿来、刘震云、赵玫、麦家、徐坤等。还有黄永玉、范曾、韩美林、谢冕、雷达、阎纲、孙绍振、温儒敏、南帆、陈平原、孙郁、李敬泽、阎晶明、彭程、刘琼等艺术家和评论家。他们的阵容,令人想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
为了 优中选优 ,我重新翻阅了近十年的太阳鸟文学年选散文卷和随笔卷,并生出一些感慨。文学应该予人以美,包括语言之美、结构之美、韵律之美,更包括思想之美、情感之美、叙事之美,言之有思,言之有情,言之有恍若天成的启示与灵性。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念念不忘,文章也是如此。重读这些当年选过的文章,依然让人或心潮澎湃,或黯然神伤,或感同身受,或心向往之,一句话,也就是我最入迷的文学品性:令人感动。
大概十年前,为了继承和发扬赵家璧先生在良友图书公司主持 中国新文学大系 的传统,我曾为出版社主编过 中国新文学大系 第五辑,我在序言中曾说,文学是我们的最生动、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我们的 心灵史 。我希望这套选本,也能不辜负读者与历史的期待。
2017年9月
神鬼造化
韩美林
人是个很奇怪的物种,因为他有一个比别的动物更发达的器官——大脑。应该说,随着年纪增大,眼前的事忘得很快,但我一直不明白,童年的事虽然已与现在相隔五六十年,可总也忘不了,上小学的那一天似乎就在我眼前。
我家在济南,住在现在的省府前街(布政司大街),东边一个巷子叫皇亲巷,连着的一个小巷叫尚书府。这个皇亲巷并没有皇亲,只是一个司马府的后门。据老人讲,也不知哪一朝的皇帝偷娶了司马家的一个小姐,因为不是明媒正娶,所以从后门接的亲……反正我们小孩听大人讲的事都犯糊涂,所以我也就糊涂着写,大家也只能糊涂着看了。
讲这些不重要,主要是讲司马府后门旁边有一个庙,庙洞里有一个土地爷和一个供台,几进的院子里,有关公、观音,观音殿里还有一个私塾,那时的私塾已经有点背时了。我们街上的孩子主要在司马府后门和土地爷庙洞子里玩,加上巷子里有一两条不管是谁家养的且都是挺 哥们儿 的小狗,小孩要求不高,有这些也就够了。
有一天放学早,我一个人来到土地庙,调皮的我无所事事,好奇地凑到土地爷大玻璃罩子里去看看有什么 情况 ,没想到从土地爷屁股后面发现了 新大陆 ,我伸手一掏是书!接着一本、两本、三本……越掏越好奇,后来掏出来的还有印章、刻刀、印床子。印章料有石头的、木头的、铜的……
小孩财迷,见到这些东西那好奇劲、那高兴劲就甭提啦!就地一坐便 研究 起来……后来,我每天大部分时间就是往这里跑,东西没敢拿回家, 研究 完了就送回土地爷屁股后面,这样挺保险,没人会知道。那时我虽小,却挺懂事,怕带回家说我是偷的,那就洗也洗不清了。但又是谁将这些东西放到这里来的?至今仍是个谜。
我从小智商不低,直到现今七十老翁,对某些感兴趣的东西仍过目不忘,好奇心 发达 (可我不感兴趣的电话号码、手机、相机、发票等与我 长期厮守 的可以说没有)。但是没想到那些书却影响了我一生—— 一本《四体千字文》、一部《六书分类》、两本《说文古籀》。后来,偷偷地一本本拿回了家,它们成了我的 终生伴侣 。
此生第一次接触的文字是篆书,这些像图画的文字对我一个小孩来说新鲜、好玩。从小我喜于绘画,所以一拍即合,直到小学毕业这几本书就没有离开过我。小孩子天性好玩,和我一般大的孩子,有玩弹子的、有踢毽子的,可我却偏偏玩起了这些 图画 。
故乡山东是孔子的家乡,从小练书法成了我天经地义的事。我五岁就写字,家里再穷,也没有放弃让我们练书法,尤其上了小学以后,寒暑假母亲怕我们玩野了,就把我们兄弟们送到私塾去写字,学费不贵,每人只交一块钱。
现在我是个画画的,可是我学书法的历史绝对在绘画之前。
另外,那时我还玩篆刻,用刀在石头上、木头上刻,刻得满手都是血口子。后来我玩别的(绘画、雕塑、陶艺),而且越玩越大,篆刻就顾不上了,但篆书却一直伴我终生。
我一再申明,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我把篆字当成了 图画 ,所以从我决定一生走美术道路起,篆书在我眼中也就走了 味 ,它跟我走的不是书法路,加之后来我的兴趣又扩大的原因(甲骨、汉简、岩画、古陶文和一些符号、记号),它们在我眼里都没有以书法对待,而是成了根深蒂固的 形象 。
为此,我成了 另类 的古文字爱好者。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