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永远有多远》铁凝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铁凝,著名作家,……。著有短篇小说《哦,香雪》《六月的话题》;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永远有多远》;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笨花》等。其作品曾六次获 鲁迅文学奖 等文学奖。2015年5月,被授予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部分作品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越南、西班牙、丹麦、挪威、土耳其、泰等多国文字。
铁凝著《永远有多远》为 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 丛书之一种。
一、该丛书是首部由当代著名评论家点评,涵括中国百年经典中篇小说、展示中国百年中篇小说创作实绩的大型文学丛书。
该丛书对 五四 以来中篇小说创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读者可以通过本丛书确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杰出中篇小说的阅读坐标。当代著名评论家何向阳、孟繁华、陈晓明、白烨、吴义勤对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对文本进行了精彩点评,这对于读者欣赏把握这些经典作品起到了引导作用。
二、形式有突破。
丛书以作家分册,每册精选该作家很经典、读者认知度zugao高的作品。除经典作品以外,另附文学化的作家小传及作家图片若干幅。所附内容既可以为文学研究者、文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对普通读者深入理解作家作品同样大有裨益。
三、所选作家有较大影响力。
其作品曾六次获 鲁迅文学奖 等guojiaji文学奖。2015年5月,被授予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双生之爱
——铁凝笔下的少女
何向阳
铁凝自1983年发表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引起文坛瞩目,那时她还是一个不满25岁的青年女作家,而经由她的笔,一个16岁的少女安然的形象不仅走入读者与观众(小说被拍摄成电影《红衣少女》)的内心,而且, 这一个 少女形象,开启了铁凝小说对于女性的观察和思考。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中的安然是在 我 (姐姐安静)的 看 中完成形象塑造的。在 我 的眼里,她 无所顾忌 地大笑, 不懂得什么是掩饰 , 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 ,她是一 地道的女孩儿 ,却有着 男孩子的秉性 ,她 喜欢快节奏的音乐 ,喜欢足球赛、冷饮、短篇小说和集邮,对于亲人有时会突然说, 我早就知道你们都拿我当男孩子看,其实我是个女的,女的! 她会因为不公平而和老师抬杠,同样因为看不惯和姐姐翻脸,她的原则性很强,眼里揉不得沙子,面对姐姐为了她煞费苦心地与班主任拉关系(送电影票或是改诗发表),她都是直言快语,正是这样直言快语而不会遮掩,她才屡屡评不上三好生;直到她救了自家的火灾而躺进医院,姐姐问她,她也是实话相告,她的救火动机就是想让好看的姐姐嫁人时是漂漂亮亮的新娘子。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子,让我们看到了人的成长,同时也看到成长中不曾磨损掉的人的多么可贵的品质,那种不世故不妥协的正直,正是铁凝小说中一直坚持的。这可能就是那件 红衬衫 的寓意,但它是没有纽扣的,它并不中规中矩,却有其原则,自成方圆。
安静(叙述者)和安然(被叙述人),在小说中是一对亲姐妹,但两人性格迥异,一个安静如淑女,一个活跃如男孩,她们各有缺点,又都有对方所没有的优长,可以相互补充,彼此欣赏。这种将女性分身的一种写法在后来的《麦秸垛》中我们再次看到。《麦秸垛》2万字,字数不算多,以现在的中篇体量要求在字数上可能还有些不达标,之所以将它放在这里是因为它的含量的丰盈已大大越过了短篇小说。小说写端村,不仅写了知青生活,更写这个村庄的男女老少,而在这个村庄生态的基础上再写知青,与我们看到的其他知青小说有所不同。小说中主写女知青杨青与陆野明的两情相悦,但源于性格和所受教育,杨青在面对陆野明的爱的表达时表现得沉稳矜持,她 懂分寸,想驾驭 ,陆野明也默认她是对的,这是一个 能使他激动,也能使他安静 的女性;如若不是另一女知青沈小凤的出现,杨、陆两人的爱情会以一种平稳的态势向前发展。但是不同于杨青的矜持的另一种性格的沈小凤出现了,她泼辣大胆,敢爱敢恨,表白也是直来直去,在众人面前也不掩饰对陆野明的喜欢。由于沈小凤的出现,杨青从一个 剧中人 变成了一个 剧作者 ,杨青的沉默的爱情遭遇到来自炽烈的爱的挑战。杨青为了保卫这尚未开花就面临凋敝的爱情,变成了一个默默的捍卫者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监督者。第一次乡村电影散场时,先是沈、陆两人站在麦秸垛前,而杨青适时出现在将要投入爱河的沈、陆两人面前,中止了两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而第二次电影散场也是小说终结处,却是:
天黑了,杨青提了马扎,一个人急急地往村东走。
电影散场了,杨青提了马扎,一个人急急地往回走。她不愿碰见人,不愿碰见麦秸垛。
此时杨青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小说中写道: 杨青内心很烦乱。有时她突然觉得,那紧逼者本应是自己;有时却又觉得,她应该是个宽容者。只有宽容才是她和沈小凤的最大区别,那才是对陆野明爱的最高形式。她惧怕他们亲近,又企望他们亲近;她提心吊胆地害怕发生什么,又无时不在等待着发生什么。 而 也许,发生点什么才是对沈小凤最好的报复。杨青终于捋清了自己的心绪 这一笔真正是写透了爱中无奈之人的复杂而矛盾的内心。
《麦秸垛》这部小说,杨青与沈小凤的各自性格是耐人寻味的,在爱情面前,一个持重,一个活泼;一个 懂分寸,想驾驭 ,一个 蛮不讲理的叫嚷、不加掩饰的调笑 。显然在陆野明心中,最终胜出的是后一位,沈小凤 雪白的脖颈,亚麻色的辫梢,推搡人时那带着蛮劲儿的胳膊,都使他不愿去想,但又不能忘却……她不同于杨青 。男人眼中的女性我们暂不去论,作为女作家的铁凝的确写出了爱的理性与感性的 双生 ,只是它们分裂于杨、沈两人身上,一时让陆野明无所适从。铁凝是怀着善意和悲悯看着这 双生之爱 的,她试图解开这个爱中之 谜 。所以在后来的写作中,我们读到《永远有多远》时,便再次体悟到一位作家对这个 谜底 的追寻与揭示。而这时已是距1983年十六年的1999年了。
《永远有多远》中的白大省是应写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人物典型。她是北京胡同里快活多话、大大咧咧、有点缺心少肺的女孩子中的一个。叙述者慨叹, 她那长大之后仍然傻里傻气的纯洁和正派,常常让我觉得是这世道仅有的剩余 , 这个人几乎在谦让着所有的人 。九号院的赵奶奶说, 这孩子仁义着哪 !纯洁也好,仁义也好,传统风尚在白大省身上是天然的,善是天然的善,真是天然的真,没有丝毫刻意和伪饰。然而,她的内心要求与外在表现之间却相隔关山,一个十岁女孩已经自觉地以一种外在于她个人内心需要的命令来规范与绳系自己,以自我的牺牲来成全那个冥冥中主宰她人生方向的理智,这个女孩在两种律令——个人本能与群性要求之间倍受煎熬。对比于她,最终夺走 大春 的西单小六好像要单纯得多,这是胡同里早熟而风情的女孩,十九岁的她土豆皮色的皮肤光滑细腻,散发出新鲜锯末的暖洋洋的清甜,她的眼睛半眯,她的辫子松垮,两鬓纷飞出几缕柔软的碎头发,脚趾被凤仙花汁染成杏黄。而白大省在爱情上屡屡败北:对于郭宏的爱情却被利用;与关朋羽的恋爱,出其不意冒出的小玢,以猝不及防的速度抢走了属于表姐的 新娘 身份。与夏欣,白大省输给的已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她爱的人对她性格的不适,以致她冲着那背影高喊: 你走吧,你再也找不到像我这么好的人了! 实际上,从人格上讲,白大省的精神发育较变动不居的社会而言,一直处于孩童的纯洁阶段,她诚实、真挚,小说里有一个反复出现的细节, 过生日 ,她给三位恋人都开过形式不同的生日party,她是一个千方百计想给对方快乐的人,却没有人能在历经这高温、烛光之后,仍然真正关心 她的焦虑,她的累,她那从十岁就开始了的想要被认可的心愿 。过生日这样一种示爱形式本身,有着双重色彩,白大省还是一副无可救药的孩子心态,将她的所爱也放在孩子的位置,两种心态在成人爱情中都是相当致命。面对归来的郭宏 你纯,你好,你宽厚善良 的示弱逻辑与母爱要求,白大省怨忿而绝望,声嘶地说:我现在成为的这种 好人 从来就不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然而,那个示弱者回答: 你以为你还能变成另外一种人吗?永远也不可能。 因为白大省善良,是 好人 ,是仁义的化身,所以她 躲 得过一对无家可归的父女的央告,也躲不过十岁就已种在她心里的仁义,她又哪里躲得过赤裸裸的善良和无可救药的童真。女人确实是变成的,虽然她疑虑焦灼,但她还是本性难移。从这部小说,我们看到 双生 的增长性。一方面,白大省与西单小六构成了性格两极的一对,正如我们看到的安静与安然、杨青与沈小凤,她们很像是一个乐章中的高音与低音,相克相生,缺一不可;但另一方面,《永远有多远》还为我们刻画出了白大省的角色与白大省的自我的 双生 ,这两个矛盾体存在于一个少女的体内,影响或者说是控制着这一个 她 的成长与走向。
铁凝小说的丰富性在此可见一斑。我曾私下对铁凝说,您的小说特别擅长写少女。少女形象,在铁凝的小说中,也一步步突破着早年 香雪 式的纯度,而变得更为圆润丰满。在这样一种 少女形象 的成长过程中,可贵的是铁凝对在少女身上存在的两种性格向度,一直抱有一种善意的体察。这就是我所说的 双生之爱 。我有时想,也许正是通过对少女的观测而达到的对于人性的深入,才成就了今天的不同凡响的作家铁凝。
◆正文赏读◆
你在北京的胡同里住过吧?你曾经是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孩子吧?胡同里那群快乐的、多话的、有点缺心少肺的女孩子你还记得吧?
我在北京的胡同里住过,我曾经是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孩子。胡同里那群快乐的、多话的、有点缺心少肺的女孩子我一直记着。我常常觉得,要是没了她们,胡同还能叫胡同吗?北京还能叫北京吗?我这么说话会惹你不高兴——什么什么?你准说。是啊,如今的北京已不再是从前,她不再那么既矜持又恬淡,既清高又随和了。她学会了拥抱,热热闹闹、亦真亦假地拥抱,她怀里生活着多少北京之外的人啊。胡同里那些带点咬舌音的、嘎嘣利落脆的贫北京话也早就不受待见了——从前的那些女孩子,她们就是说着这样的一口贫北京话出没在胡同里的。她们头发干净,衣着简朴(却不寒酸),神情大方,小心眼儿不多,叫人觉得随时都可能受骗。二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我来到北京,在任何地方看见少女,总会认定她们全是从前胡同里的那些孩子。北京若是一片树叶,胡同便是这树叶上蜿蜒密布的叶脉。要是你在阳光下观察这树叶,会发现它是那么晶莹透亮,因为那些女孩子就在叶脉里穿行,她们是一座城市的汁液。胡同为北京城输送着她们,她们使北京这座精神的城市肌理清明,面庞润泽,充满着温暖而可靠的肉感。她们也使我永远地成为北京一名忠实的观众,即使再过一百年。
当我离开北京,长大成人,在B城安居乐业之后,每年都有一些机会回到北京。我在这座城市里拜访一些给孩子写书的作家,为我的儿童出版社搜寻一些有趣的书稿,也和我的亲人们约会,其中与我见面最多的是我的表妹白大省(音xǐng)。白大省经常告诉我一些她自己的事,让我帮她拿主意,最后又总是推翻我的主意。她在有些方面显得不可救药,可我们还是经常见面,谁让我是她表姐呢。
现在,这个六月的下午,我坐在出租车上,窗外是迷蒙的小雨。我和白大省约好在王府井的 世都 百货公司见面,那儿离她的凯伦饭店不远。她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在四星级的凯伦,在那儿当过工会干事,后来又到销售部做经理。有一回我对她说,你不错呀刚到销售部就当领导。她叹了口气说哪儿呀,我们销售部所有的人都是经理,销售部主任才是领导呢,主任。我明白了,不过这种头衔印在名片上还是挺唬人的:白大省,凯伦饭店销售部经理。
出租车行至灯市西口就走不动了,前方堵车呢。我想我不如就在这儿下来吧, 世都 已经不远。我下了车,雨大了,我发现我正站在一个胡同口,在我的脚下有两级青石台阶;顺着台阶向上看,上方是一个老旧的灰瓦屋檐。屋檐下边原是有门的,现在门已被青砖砌死,就像一个人冲你背过了脸。我迈上台阶站在屋檐下,避雨似的。也许避雨并不重要,我只是愿意在这儿站会儿。踩在这样的台阶上,我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我回到了北京,就是脚下这两级边缘破损的青石台阶,就是身后这朝我背过脸去的陌生的门口,就是头上这老旧却并不拮据的屋檐,使我认出了北京,站稳了北京,并深知我此刻的方位。 世都 天伦王朝 新东安市场 老福爷 雷蒙 ……它们谁也不能让我知道我就在北京,它们谁也不如这隐匿在胡同口的两级旧台阶能勾引出我如此细碎、明晰的记忆——比如对凉的感觉。
从前,二十多年前那些夏日的午后,我和我的表妹白大省经常奉我们姥姥的吩咐,拎着保温瓶去胡同南口的小铺买冰镇汽水。我们的胡同叫驸马胡同,胡同北口有一个副食店,店内卖糕点罐头、油盐酱醋、生熟肉豆制品、牛羊肉鲜带鱼。店门外卖蔬菜,蔬菜被售货员摆在淡黄色竹板拼成的货架上,夜里菜也那么摆着不怕被人偷去。干吗要偷呢?难道有人急着在夜里吃菜吗?需要菜,天一亮副食店开了门,你买就是了。胡同南口就有我说的那个小铺。如果去北口副食店,我们一律简称 北口 ;要是去南口小铺,我们一律简称 南口 。
南口 其实是一个小酒馆,台阶高高的,有四五级吧,让我常常觉得,如果你需要登这么多层台阶去买东西,你买的东西定是珍贵的。 南口 不卖油盐酱醋,它卖酒、小肚、花生米和猪头肉,夏天也兼卖雪糕、冰棍和汽水。店内设着两张小圆桌,铺着硬挺的、脆得像干粉皮一样的塑料台布的桌旁,永远坐着一两位就着花生米或小肚喝酒的老头。我觉得我喜欢小肚这种肉食就是从 南口 开始的。你知道小肚什么时候最香吗?就是售货员将它摆上案板,操刀将它破开切成薄片的那一瞬间。快刀和小肚的摩擦使它的清香 噗 地迸射出来,将整间酒馆弥漫。那时我站在柜台前深深吸着气,我坚信这是世界上最好闻的一种肉。直到售货员问我们要买什么时,我才回过神儿来。 给我们拿汽水! 这是当年北京孩子买东西的开场白,不说 我要买什么 ,而说 给我们拿…… 给我们拿汽水! 冰镇的还是不冰镇的? 给我们拿冰镇的,冰镇杨梅汽水! 我和白大省一块儿说,并递上我们的保温瓶。我已从小肚的香气中回过神儿来了,此时此刻和小肚的香气相比,我显然更渴望冰凉甘甜的杨梅汽水。在切小肚的柜台旁边有一只白色冰柜,一只盛着真冰的柜。当售货员掀开冰柜盖子的一刹那,我们及时地奔到了冰柜跟前。嗬,团团白雾样的冷气冒出来,犹如小拳头一般打在我们的脸上痛快无比,冰柜里有大块大块的白冰,一瓶瓶红色杨梅汽水就东倒西歪地埋在冰堆里。售货员把保温瓶灌满汽水,我和白大省一出小酒馆,一走下酒馆的台阶——那几级青石台阶,就迫不及待地拧开保温瓶的盖子。通常是我先喝第一口,虽然我是白大省的表姐。以后你会发现,白大省这个人几乎在谦让所有的人,不论是她的长辈还是她的表姐。这样,我毫不客气地先喝了第一口,那冰镇的杨梅汽水,我完全不记得汽水是怎样流入我的口中在我的舌面上滚过再滑入我的食道进入我的胃,我只记得冰镇汽水使我的头皮骤然发紧,一万支钢针在猛刺我的太阳穴,我的下眼眶给冻得一阵阵发热,生疼生疼。啊,这就是凉,这就叫冰镇。没有冰箱的时代人们知道什么是冰凉,冰箱来了,冰凉就失踪了。冰箱从来就没有制造出过刻骨的、针扎般的冰凉给我们。白大省紧接着也猛喝一大口,我看见她打了一个冷战,她的胖乎乎的胳膊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她有点喘不过气似的对我说,她好像撒了一点尿出来!我哈哈笑着从白大省手中夺过保温瓶又喝了一大口,一万支钢针又刺向我的太阳穴,我的眼眶生疼生疼,人就顿时精神起来。我冲白大省一歪头,她跟着我在僻静的胡同里一溜小跑。我们的脚步惊醒了屋顶上的一只黄猫,是九号院的女猫妞妞,常蹿上房顶去找我们家的男猫小熊的。我们在地上跑着,妞妞在房顶上追着我们跑。妞妞呀,你喝过冰镇汽水吗?哼,一辈子你也喝不着。我们跑着,转眼就进了家门。啊,这就是凉,这就叫冰镇。
白大省从来也没有抱怨过在路上我比她喝汽水喝得多,为什么我从来也不知道让着她呢?还记得有一次为了看电影《西哈努克访问中国》,我和白大省都要洗头,水烧开了,我抢先洗,用蛋黄洗发膏。那是一种从颜色到形状都和蛋黄一样的洗发膏,八分钱一袋,有一股柠檬香味。我占住洗脸盆,没完没了地又冲又洗,到白大省洗时,电影都快开演了。姥姥催她,洗好头发的我也煞有介事地催她,好像她的洗头原本就是一个无理的举动。结果她来不及冲净头发就和我们一道看电影去了。我走在她后边,清楚地看到她后脑勺的一绺头发上,还挂着一块黄豆大的蛋黄洗发膏呢。她一点儿也不知道,一路晃着头,想让风快点把头发弄干。我心里知道白大省后脑勺上的洗发膏是我的错误,二十多年过去,我总觉得那块蛋黄洗发膏一直在她后脑勺上沾着。我很想把这件往事告诉她,但白大省是这样一种人:她会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件事你有什么对她不起的,她会扫你要道歉的兴。所以你还是闭嘴吧,让白大省还是白大省。
我就这样站在灯市西口的一条胡同里,站在一个废弃的屋檐下想着冰镇汽水和蛋黄洗发膏,直到雨渐渐停了,我也该就此打住,到 世都 去。
我在 世都 二楼的咖啡厅等待白大省。我喜欢 世都 的咖啡厅。临窗的咖啡座,通透的落地玻璃使你仿佛飘浮在空中,使你生出转瞬即逝的那么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你似乎视野开阔,可以扬起下巴颏看远处夕阳照耀下的玻璃幕墙和花岗岩组合的超现实主义般的建筑,也可以压着眼皮看窗外那些出入 世都 的人流在脚下静静地淌。我的表妹白大省早晚也会出现在这样的人流里。
现在离约定时间还早,我有足够的时间在这儿稳坐。喝完咖啡我还可以去二楼女装区和四楼的家庭用品部转转,我尤其喜欢各种尺寸和不同花色的毛巾、浴巾,一旦站在这些物质跟前,便常有不能自拔之感。我要了一份 西班牙大碗 ,这厚墩墩的大陶瓷杯一端起来就显得比 卡布奇诺 之类更过瘾。我喝着 西班牙大碗 ,有一搭没一搭地看身边过往的逛 世都 的人,想起白大省告诉过我,她看什么东西都喜欢看侧面,比如一座楼,比如一辆汽车、一双鞋、一只闹钟,当然也包括人,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白大省的这个习惯有点让我心里发笑,因为这使她显得与众不同。其实她有什么与众不同呢,她最大的与众不同就是永远空怀着一腔过时的热情,迷恋她喜欢的男性,却总是失恋。从小她就是一个相貌平平的乖孩子,脾气随和得要死。用九号院赵奶奶的话说,这孩子仁义着哪。
一
白大省在七十年代初期,当她七八岁的时候,就被胡同里的老人评价为 仁义 。在七十年代初期,这其实是一个陌生的、有点可疑的词,一个陈腐的、散发着被雨水洇黄的顶棚和老樟木箱子气息的词,一个不宜公开传播的词,一个激发不起我太多兴奋和感受力的词,它完全不像另外一些词汇给我的印象深刻。有一次我们去赵奶奶家串门,我读了她的孙女、一个沉默寡言的初中生的日记。当时她的日记就放在一个黑漆弓腿茶几上,仿佛欢迎人看的。她在日记中有这样几句话: 虽然我的家庭出身不好,但我的革命意志不能消沉…… 是的,就是那 消沉 二字震撼了我,在我还根本不懂消沉是什么意思时,我就断定这是一个奇妙不凡的词,没有相当的学问,又怎能把这样的词运用在自己的日记里呢?我是如此珍视这个我并不理解的词,珍视到不敢去问大人它的含义。我要将它深埋在心里,让时光帮助我靠近它明白它。白大省仁义,就让她仁义去吧。
白大省也确实是仁义的。她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曾经把昏倒在公厕里的赵奶奶背回过家(确切地说,应该是搀扶)。小学二年级,她就担负起每日给姥姥倒便盆的责任了。我们的姥姥不能用公厕的蹲坑,她每天坐在屋里出恭。我们的父母当时也都不在北京,那几年我们与姥姥相依为命。白大省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中国很多城市都在放映一部名叫《卖花姑娘》的朝鲜电影,这部电影使每一座电影院都在抽泣。我和白大省看《卖花姑娘》时也哭了,只是我不如她哭得那么专注。因为我前排的一个大人一边哭,一边痛苦地用自己的脊梁猛打椅子背,一副歇斯底里的样子。他弄出的响动很大,可是没有人抱怨他,因为所有的人都在忙着自己的哭。我左边那个大人,他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银幕,任凭泪水哗哗地洗着脸,一条清鼻涕拖了一尺长他也不擦。我的右边就是白大省,她好像让哭给呛着了,一个劲儿打嗝儿。就是从看《卖花姑娘》开始,我才发现我的表妹有这么一个爱打嗝儿的毛病。单听她打嗝儿的声音,简直就像一个游手好闲的老爷们儿。特别当她在冬天吃了被我们称为 心里美 的水萝卜之后,她打的那些嗝儿呀,粗声大气的,又臭又畅快。 老爷们儿 这个比喻使我感到难过,因为白大省不是一个老爷们儿,她也不游手好闲。可是,就在《卖花姑娘》放映之后,白大省的同学开始管她叫 白地主 了,只因为她姓白,和《卖花姑娘》里那个凶狠的地主一个姓。有时候一些男生在胡同里看见白大省,会故意大声地说: 白地主过来喽,白地主过来喽!
这绰号让白大省十分自卑,这自卑几乎将她的精神压垮。胡同里经常游走着一些灰色的大人,那是一些被管制的 四类分子 。他们擦着墙根扫街,哈着腰扫厕所。自从看过《卖花姑娘》,白大省每次在胡同里碰见这些人,都故意昂头挺胸地走过,仿佛在告诉所有的人:我不是白地主,我和他们不一样!她还老是问我:哎,除了和白地主一个姓,你说我还有哪儿像地主啊?白大省哪儿也不像地主,不过她也从未被人比喻成出色的人物,比如《卖花姑娘》里的花妮,那个善良美丽的少女。我相信电影《卖花姑娘》曾使许多年轻的女观众产生幻想,幻想着自己与花妮相像。这里有对善良、正义的追求,也有使自己成为美女的渴望。……我幻想着我就是米拉,并渴望我的同学里有人站出来说我长得像米拉。在那些日子里我天天穿那件小方格衬衣,矫揉造作地陶醉着自己。我还记住了那电影里的一句台词,纳粹军官审问米拉的女领导、那个唇边有个大黑痦子的游击队长时,递给她一杯水,她拒绝并冷笑着说: 谢谢啦,法西斯的人道主义我了解! 我觉得这真是一句了不起的台词,那么高傲,那么一句顶一万句。我开始对着镜子学习冷笑,并经常引逗白大省与我配合。我让她给我倒一杯水来,当她把水杯端到我眼前时,我就冷笑着说: 谢谢啦,法西斯的人道主义我了解!
双生之爱——铁凝笔下的少女
铁凝自1983年发表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引起文坛瞩目,那时她还是一个不满25岁的青年女作家,而经由她的笔,一个16岁的少女安然的形象不仅走入读者与观众(小说被拍摄成电影《红衣少女》)的内心,而且, 这一个 少女形象,开启了铁凝小说对于女性的观察和思考。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中的安然是在 我 (姐姐安静)的 看 中完成形象塑造的。在 我 的眼里,她 无所顾忌 地大笑, 不懂得什么是掩饰 , 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 ,她是一 地道的女孩儿 ,却有着 男孩子的秉性 ,她 喜欢快节奏的音乐 ,喜欢足球赛、冷饮、短篇小说和集邮,对于亲人有时会突然说, 我早就知道你们都拿我当男孩子看,其实我是个女的,女的! 她会因为不公平而和老师抬杠,同样因为看不惯和姐姐翻脸,她的原则性很强,眼里揉不得沙子,面对姐姐为了她煞费苦心地与班主任拉关系(送电影票或是改诗发表),她都是直言快语,正是这样直言快语而不会遮掩,她才屡屡评不上三好生;直到她救了自家的火灾而躺进医院,姐姐间她,她也是实话相告,她的救火动机就是想让好看的姐姐嫁人时是漂漂亮亮的新娘子。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子,让我们看到了人的成长,同时也看到成长中不曾磨损掉的人的多么可贵的品质,那种不世故不妥协的正直,正是铁凝小说中一直坚持的。这可能就是那件 红衬衫 的寓意,但它是没有纽扣的,它并不中规中矩,却有其原则,自成方圆。
安静(叙述者)和安然(被叙述人),在小说中是一对亲姐妹,但两人性格迥异,一个安静如淑女,一个活跃如男孩,她们备有缺点,又都有对方所没有的优长,可以相互补充,彼此欣赏。这种将女性分身的一种写法在后来的《麦秸垛》中我们再次看到。《麦秸垛》2万字,字数不算多,以现在的中篇体量要求在字数上可能还有些不达标,之所以将它放在这里是因为它的含量的丰盈已大大越过了短篇小说。小说写端村,不仅写了知青生活,更写这个村庄的男女老少,而在这个村庄生态的基础上再写知青,与我们看到的其他知青小说有所不同。小说中主写女知青杨青与陆野明的两情相悦,但源于性格和所受教育,杨青在面对陆野明的爱的表达时表现得沉稳矜持,她 懂分寸,想驾驭 ,陆野明也默认她是对的,这是一个 能使他激动,也能使他安静 的女性;如若不是另一女知青沈小凤的出现,杨、陆两人的爱情会以一种平稳的态势向前发展。但是不同于杨青的矜持的另一种性格的沈小凤出现了,她泼辣大胆,敢爱敢恨,表白也是直来直去,在众人面前也不掩饰对陆野明的喜欢。由于沈小凤的出现,杨青从一个 剧中人 变成了一个 剧作者 ,杨青的沉默的爱情遭遇到来自炽烈的爱的挑战。杨青为了保卫这尚未开花就面临凋敝的爱情,变成了一个默默的捍卫者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监督者。第一次乡村电影散场时,先是沈、陆两人站在麦秸垛前,而杨青适时出现在将要投入爱河的沈、陆两人面前,中止了两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而第二次电影散场也是小说终结处,却是:
天黑了,杨青提了马扎,一个人急急地往村东走。
电影散场了,杨青提了马扎,一个人急急地往回走。她不愿碰见人,不愿碰见麦秸垛。
此时杨青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小说中写道: 杨青内心很烦乱。有时她突然觉得,那紧逼者本应是自己;有时却又觉得,她应该是个宽容者。只有宽容才是她和沈小凤的最大区别,那才是对陆野明爱的最高形式。她惧怕他们亲近,又企望他们亲近;她提心吊胆地害怕发生什么,又无时不在等待着发生什么。 而 也许,发生点什么才是对沈小凤最好的报复。杨青终于捋清了自己的心绪 这一笔真正是写透了爱中无奈之人的复杂而矛盾的内心。
《麦秸垛》这部小说,杨青与沈小凤的各自性格是耐人寻味的,在爱情面前,一个持重,一个活泼;一个 懂分寸,想驾驭 ,一个 蛮不讲理的叫嚷、不加掩饰的调笑 。显然在陆野明心中,最终胜出的是后一位,沈小凤 雪白的脖颈,亚麻色的辫梢,推搡人时那带着蛮劲儿的胳膊,都使他不愿去想,但又不能忘却……她不同于杨青 。男人眼中的女性我们暂不去论,作为女作家的铁凝的确写出了爱的理性与感性的 双生 ,只是它们分裂于杨、沈两人身上,一时让陆野明无所适从。铁凝是怀着善意和悲悯看着这 双生之爱 的,她试图解开这个爱中之 谜 。所以在后来的写作中,我们读到《永远有多远》时,便再次体悟到一位作家对这个 谜底 的追寻与揭示。而这时已是距1983年十六年的1999年了。
《永远有多远》中的白大省是应写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人物典型。她是北京胡同里快活多话、大大咧咧、有点缺心少肺的女孩子中的一个。叙述者慨叹, 她那长大之后仍然傻里傻气的纯洁和正派,常常让我觉得是这世道仅有的剩余 , 这个人几乎在谦让着所有的人 。九号院的赵奶奶说, 这孩子仁义着哪 !纯洁也好,仁义也好,传统风尚在白大省身上是天然的,善是天然的善,真是天然的真,没有丝毫刻意和伪饰。然而,她的内心要求与外在表现之间却相隔关山,一个十岁女孩已经自觉地以一种外在于她个人内心需要的命令来规范与绳系自己,以自我的牺牲来成全那个冥冥中主宰她人生方向的理智,这个女孩在两种律令——个人本能与群性要求之间倍受煎熬。对比于她,最终夺走 大春 的西单小六好像要单纯得多,这是胡同里早熟而风情的女孩,十九岁的她土豆皮色的皮肤光滑细腻,散发出新鲜锯末的暖洋洋的清甜,她的眼睛半眯,她的辫子松垮,两鬓纷飞出几缕柔软的碎头发,脚趾被凤仙花汁染成杏黄。而白大省在爱情上屡屡败北:对于郭宏的爱情却被利用;与关朋羽的恋爱,出其不意冒出的小玢,以猝不及防的速度抢走了属于表姐的 新娘 身份。与夏欣,白大省输给的已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她爱的人对她性格的不适,以致她冲着那背影高喊: 你走吧,你再也找不到像我这么好的人了! 实际上,从人格上讲,白大省的精神发育较变动不居的社会而言,一直处于孩童的纯洁阶段,她诚实、真挚,小说里有一个反复出现的细节, 过生目 ,她给三位恋人都开过形式不同的生日party,她是一个千方百计想给对方快乐的人,却没有人能在历经这高温、烛光之后,仍然真正关心 她的焦虑,她的累,她那从十岁就开始了的想要被认可的心愿 。过生日这样一种示爱形式本身,有着双重色彩,白大省还是一副无可救药的孩子心态,将她的所爱也放在孩子的位置,两种心态在成人爱情中都是相当致命。面对归来的郭宏 你纯,你好,你宽厚善良 的示弱逻辑与母爱要求,白大省怨忿而绝望,声嘶地说:我现在成为的这种 好人 从来就不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然而,那个示弱者回答: 你以为你还能变成另外一种人吗?永远也不可能。 因为白大省善良,是 好人 ,是仁义的化身,所以她 躲 得过一对无家可归的父女的央告,也躲不过十岁就已种在她心里的仁义,她又哪里躲得过赤裸裸的善良和无可救药的童真。女人确实是变成的,虽然她疑虑焦灼,但她还是本性难移。从这部小说,我们看到 双生 的增长性。一方面,白大省与西单小六构成了性格两极的一对,正如我们看到的安静与安然、杨青与沈小凤,她们很像是一个乐章中的高音与低音,相克相生,缺一不可;但另一方面,《永远有多远》还为我们刻画出了白大省的角色与白大省的自我的 双生 ,这两个矛盾体存在于一个少女的体内,影响或者说是控制着这一个 她 的成长与走向。
铁凝小说的丰富性在此可见一斑。我曾私下对铁凝说,您的小说特别擅长写少女。少女形象,在铁凝的小说中,也一步步突破着早年 香雪 式的纯度,而变得更为圆润丰满。在这样一种 少女形象 的成长过程中,可贵的是铁凝对在少女身上存在的两种性格向度,一直抱有一种善意的体察。这就是我所说的 双生之爱 。我有时想,也许正是通过对少女的观测而达到的对于人性的深入,才成就了今天的不同凡响的作家铁凝。
其实,她是个地道的女孩儿。尽管她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有时候还爱趁人不备吹一两声口哨。看起来这全是男孩子的秉性,可是,有谁规定过女孩子不许对这些发生兴趣呢?
从家具店出来,我不由自主地重新打量起身边的安然:身高一米六六,体重五十九公斤,穿三十八号半的鞋。头发很好,乌黑、厚密,整齐的刘海儿齐着眉毛盖住了鼓圆的脑门;面孔不漂亮,但招人喜欢——至少招我喜欢。安然的皮肤不算白,却异常细腻、匀净。她常骄傲地告诉我,班里的祝文娟脸上长 青春美丽痘 啦,米晓玲有雀斑啦。而她,从来和这些斑斑点点无缘。在安然胖乎乎的、光洁的圆脸上,紧靠右边的耳朵,只有两颗并排的黑痞子,就像排在铅字里的冒号—— : ,仿佛安然爱说话都是它的缘故。它印在那里,又像专门引逗别人说话似的。每当你瞧见这个 : ,就忍不住要对着她的耳朵说上点儿什么。
可是,她顶讨厌别人对着她的耳朵小声说话。她喜欢在一定距离内,毫无顾忌地对着你说,也希望你像她一样对着她说。她还喜欢什么?喜欢快节奏的音乐,喜欢足球赛,她知道马拉多纳在西班牙一蹶不振的原因,还知道鲁梅尼格为什么不参加意大利的 尤文图斯 俱乐部。喜欢黄梅戏(怪事儿),喜欢冷饮,能一口气吃七支雪糕。喜欢游泳,喜欢读短篇小说,喜欢集邮,喜欢练习针灸,喜欢织毛袜子(仅仅织成过半只),喜欢体育课上的跳 山羊 ,喜欢山口百惠。她打开录音机,随着山口百惠朴实、动情的歌声,抄下中文的谐音:
希啦呀瓦哩卢达塞,撒里希多奎哇,希啦呀瓦哩卢达塞,喏恩嗒噢……
这首《温柔的歌唱》叫她给学得惟妙惟肖。
也许因为她具有异常惊人的模仿力,她学外文像是得天独厚。她没有当什么大 家 的奢望,只想做个好翻译;幻想着当她走在那些学者、名流或大政治家身边时,怎样才能把他们的语言准确无误地翻译给对方。她常指着电视里那些风度翩翩的翻译说: 那就是我。 但她对其他功课也挺认真,各科成绩都算突出,我曾经怀疑她的学习态度,因为她总是一边听录音机,一边写作业。她说那是她的习惯,尤其思考物理题时,听着录音机,思维细胞相当活跃、灵敏。但我老是觉得她有点儿煞有介事。
喂,你必须立刻关掉录音机。 我站在房间一头,像船长命令船员一样向她发布命令。
那好,你必须立刻给我洗一个苹果。 她服从了我的命令,但又和我讲起条件。
我不能不满足她,因为我喜欢她超过喜欢我的父母,就像她喜欢我那样。我递给她一个苹果,自己也吃一个,然后就坐在桌前开始做自己的事,耳边只剩下清脆的咀嚼声。苹果吃到一半,我抬头看看她,她也刚好吃完一半。 怎么你今天吃得这么慢? 我嘲笑她。
哈,对不起,这是第二个了。 她冲我做了个怪相儿。
顺便提一句,我妹妹吃东西也有着惊人的速度。这速度是她小时候跟父母在五七千校,在集体宿舍草铺上养成的。
那时她才三岁,每当宿舍里的妈妈们下地千活时,草铺上的一群孩子就立刻实现了世界大同。他们有福共享,有难同当,各取所需。大孩子瞧见小不点手中的吃食,会蜂拥而上把它们抢走。我妹妹在这个大同世界里慢慢总结出经验:东西要想不被别人抢去,就得快吃。柿饼、黑枣常常把嘴填塞得难以嚅动。这使得她老是闹病,不是肠炎就是胃疼。妈妈发现这点,只好把她送到北京外婆家,那时,我早已寄居在外婆家了。记得那是一个下雪天,她穿着一身辨不出颜色的棉衣,穿着一双紧挤着脚的单鞋,焦黄的头发上沾着千校草铺上的草籽儿,脸蛋儿叫野地里的风给吹得粗糙、通红。她就那样跟在妈妈身后走进了外婆的四合院,扑进了我的怀里。从此,我和安然一直在一起。当时她把头紧紧贴在我瘦弱、单薄的怀里,把我当成她唯一的保护人。尽管那时我也是孩子,我也需要人的保护,可是想到我能去保护一个人,这又是一件多么骄傲的事啊。我敢说,我和一切欺侮安然的大人和孩子较量过;我敢说,那时在我小小的心灵中孕育着的爱是伟大的。我听说吃核桃能使人长头发,就把所有的零用钱攒起来,都给安然买了核桃。我盼望她的头发变得滋润、光亮。现在我常想,她终于有了一头乌黑、闪亮的头发,那是因为小时候吃了我给她买的核桃。安然会不会这样想?我猜也会。可我们谁也没有谈论过这件事。有时越是那些微不足道、看起来荒唐的事,越能使两个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我就常这样想,是那段经历使安然变成现在这样的安然,使我变成了这样的我;培养了安然吃东西的速度,也培养了我们俩这种特殊感情。也许还培养了我们总是以外来人的眼光,居高临下来看待我们所在的城市——平易市。
姐,你怎么不说话了,你想那张床? 安然问我。
哪儿啊,我在想今天是个星期夭。
是个沉闷的星期天。
是个快乐的早期天。
……
P8-11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永远有多远》铁凝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