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孙犁文集(补订版)》孙犁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5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孙犁文集(补订版)》孙犁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现代著名作家。河北安平人。1927年他开始文学创作,1938年秉笔从戎,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战争。1945年发表短篇小说名作《荷花淀》,新中国成立后发表长篇小说名作《风云初记》、中篇名作《铁木前传》,以及《白洋淀纪事》等多种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集。他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绘出了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卷。他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后成为新中国的一位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并被认作著名文学流派 荷花淀派 的创立者。

孙犁的作品追求一种清馨质朴的美的韵致。他的小说具有浓郁清丽的诗意笔触以及精巧别致的构思,含蓄凝练,清新明快,有 诗体小说 之称。他所塑造的丰满灵动的农村女性形象尤其令人难忘。他的散文极富抒情味和人情味,语言简洁朴实,思想深湛,意味隽永。

【编辑推荐】

《孙犁文集(补订版)(套装共10册)》是以孙犁生前认可版本为基础,权威性,颇具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孙犁曾说: 我所有的,我的一生,都在这个不大的盒子里(指1992年《孙犁文集》(珍藏本))。 《孙犁文集》(补订版)的编辑工作是在1992年《孙犁文集》(珍藏本)的基础上进行的。囊括了作者一生在小说、散文、诗歌、戏曲、文艺理论、杂著等方面创作的全部精华。内容增收了《曲终集》和当年未能收入文集的旧著,并将近年搜集到的许多书信全部收入,共计九卷十册,卷短篇小说,第二卷中篇小说,第三卷长篇小说,第四卷散文,第五卷诗歌,第六卷戏曲,第七卷文艺理论,第八卷杂著,第九卷书信;编目上打通前版两编,统一按类分卷,以卷编年。每篇文章的排列,以作者在文尾所署时间或发表先后为序,其时间不明者,则推定大体的写作时期,酌为编入。每类中的次序,根据情况,间有变通。《孙犁文集》(补订版)无论是在体例编排方式上,还是在内容修订上,均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可谓是一流的作品。颇具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成为图书市场上有别于其他版本的一道亮丽风景。

【名人的书评】

【孙犁文集(补订版)的书摘】

出版说明

1981年9月,本社首度编定《孙犁文集》,收入著作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文艺理论、杂著以及部分书信,按部类分卷,共列七卷,分为五册,1982年3月印行。1991年9月第二次编辑,根据作者本人的意见,保留首版七卷原貌,列为前编,又整合新著,补入当时发现的旧作,循原例另成续编三集,前后两编合为八册,于1992年8月印行,是为 珍藏本 。

此次《孙犁文集》(补订版)的编辑工作,是在 珍藏本 的基础上进行的。内容增收了《曲终集》和当年未能收入文集的旧著,并将近年搜集到的许多书信全部收入,共计九卷,分为十册,第一卷短篇小说,第二卷中篇小说,第三卷长篇小说,第四卷散文,第五卷诗歌,第六卷戏曲,第七卷文艺理论,第八卷杂著,第九卷书信;编目上打通前版两编,统一按类分卷,以卷编年。每篇文章的排列,以作者在文尾所署时间或发表先后为序,其时间不明者,则推定大体的写作时期,酌为编入。每类中的次序,根据情况,间有变通。如文艺理论卷中的《读作品记》六篇,非一时之作,今则顺序排列,中间不置他文;杂著卷中的《书衣文录》,作者最初选择分批刊发,用心良苦,现保留原貌,以存初衷。书信部分以致收信人第一封信的日期先后为序。若干书信,报刊发表或有删节,此次编入均照手稿复原。

为了供读者和研究者参考,集末附录了冉淮舟所编《孙犁著作年表》《孙犁作品单行、结集、版本沿革年表》和张金池所编《孙犁著作年表续编》《孙犁作品单行、结集、版本沿革年表续编》《孙犁著作年表续编补》《孙犁作品单行、结集、版本沿革年表续编补》。

孙犁著作的编辑出版,从单行本到文集,是我社建社初始延续至今的一项事业,前后历经五十余年。忆昔《孙犁文集》初编、续编时,作者与编者互动共商,欣然定稿;览书之日,感怀至深,特题记永志,留一段佳话。今《孙犁文集》(补订版)编讫,作者一生文字,队列完整,各归部类,当慰所愿。其间点点滴滴,凝结着作者与我社三代编辑的心血,也得益于热爱孙犁著作的专家学者、各界读者的悉心钩沉,辑录校订。我们在表达谢意之际,亦期待有所教正。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3年3月

自序

孙犁

当我把这几卷文集呈献在亲爱、尊敬的读者面前时,我已经进入七十岁。

当我为别人的书写序时,我的感情是专一的,话也很快涌到笔端上来。这次为自己的书写序,却感到有些迷惘、惆怅。彷徨回顾,不知所云。这可能是近几年来,关于我的创作,我的经历,谈得太多了,这些文字,就都编在书里,此外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意思了。另外,计算一下,我从事文字工作,已经四十多年,及至白发苍颜,举动迟缓,思想呆滞之期,回头一看,成绩竟是如此单薄贫弱,并且已无补救之力,内心的苦涩滋味,富于同情心的读者,可想而知。

限于习惯和体例,我还是写几句吧。

一、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的种种特点。因此,每个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作家群,也都有他们特殊的时代标志。读历代大作家的文集,我常常首先注意及此,但因为年代久远,古今差异很大,很难仿佛其大概。

我们这一代作家,经历的也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青年读者,对这一代作家,并不是那么了解的,如果不了解他们的生平,就很难了解他们的作品。老一代人的历史,也常常难以引起青年一代的兴味。我简略叙述一下,只能算是给自己的作品,下个注脚。

二、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其中也反映了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前进脚步,我的悲欢离合。反映这一时代人民精神风貌的作品,在我的创作中,占绝大部分。其次是反映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的作品,还有根据地生产运动的作品。

三、再加上我在文学事业上的师承,可以说,我所走的文学道路,是现实主义的。有些评论家,在过去说我是小资产阶级的,现在又说我是浪漫主义的。他们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有些评论,因为颠倒了是非,常常说不到点上。比如他们曾经称许的现实主义的杰出之作,经过时间的无情冲击和考验,常常表现出这样一种过程:虚张声势,腾空而起,遨游太空,眩人眼目,三年五载,忽焉陨落——这样一种好景不长的近似人造卫星的过程;而他们所用力抨击,使之沉没的作品,过了几年,又像春草夏荷一样,破土而出或升浮水面,生机不衰。

四、我认为中国的新文学,应该一直沿着 五四 时期鲁迅和他的同志们开辟和指明的现实主义的道路前进。应该大量介绍外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给文学青年做精神食粮。我们要提倡为人生进步、幸福、健康、美好的文学艺术,要批判那些末流的诲淫诲盗败坏人伦道德的黄色文学。

五、我们的文艺批评,要实事求是,是好就说好,是坏就说坏。不要做人情。要提高文艺评论的艺术价值。要介绍多种的艺术论,提高文艺评论家的艺术修养。要消除文艺评论中的结伙壮胆的行帮现象,群起而哄凑热闹的帮闲作风,以及看官衔不看文章的势利观点。

六、文艺虽是小道,一旦出版发行,就也是接受天视民视,天听民听的对象,应该严肃地从事这一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或取快一时,以游戏的态度出之。

七、我是信奉政治决定文艺这一科学说法的。即以此文集为证:因为我有机会参加了抗日战争和土地改革,我才能写出一些反映这两个时期人民生活和斗争的作品。十年动乱,我本人和这些作品同被禁锢,几乎人琴两亡。绝望之余,得遇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文集才能收拾丛残,编排出版。文艺本身,哪能有这种回天之力。韩非多才善辩,李斯一言,就 过法诛之 。司马迁自陷不幸,然后叹息地说: 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 有些作家,自托空大之言,以为文艺可以决定政治。如果不是企图以文艺为饵禄之具,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例证。我是不相信的。

八、我出生在河北省农村,我最熟悉、最喜爱的是故乡的农民,和后来接触的山区农民。我写农民的作品最多,包括农民出身的战士、手工业者、知识分子。我不习惯大城市生活,但命里注定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恐怕要一直到我灭亡。在嘈杂骚乱无秩序的环境里,我时时刻刻处在一种厌烦和不安的心情中,很想离开这个地方,但又无家可归。在这个城市,我害病十年,遇到动乱十年,创作很少。城市郊区的农民,我感到和我们那里的农民,也不一样。关于郊区的农民,我写了一些散文。

九、我的语言,像吸吮乳汁一样,最早得自母亲。母亲的语言,对我的文学创作,影响最大。母亲的故去,我的语言的乳汁,几乎断绝。其次是我童年结发的妻子,她的语言,是我的第二个语言源泉。在母亲和妻子生前,我没有谈过这件事,她们不识字,没有读过我写的小说。生前不及言,而死后言之,只能增加我的伤痛。

十、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我的这一组作品,是对时代和故乡人民的赞歌。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我回避我没有参加过的事情,例如实地作战。我写到的都是我见到的东西,但是经过思考,经过选择。在生活中,在一种运动和工作中,我也看到错误的倾向,虽然不能揭露出来,求得纠正,但从来没有违背良心,制造虚伪的作品,对这种错误,推波助澜。

十一、我对作品,在写作期间,反复推敲修改,在发表之后,就很少改动。只有少数例外。现在证明,不管经过多少风雨,多少关山,这些作品,以原有的姿容,以完整的队列,顺利地通过了几十年历史的严峻检阅。我不轻视早期的作品。我常常以为,早年的作品,青春的力量火炽,晚年是写不出来的。

十二、古代哲人,著书立说,志在立言;唐宋以来,作家结集,意在传世。有人轻易为之,有人用心良苦。然传世与否,实在难说。司马迁忍发汗沾衣之辱,成一家百代之言,其所传之人,可谓众多。然其自身,赖班固以传。《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亲笔,并非别人的想当然之词。文章与作者,自有客观的尺寸与分量,别人的吹捧或贬抑,不能增减其分毫。

十三、我幼年尪怯,中年值民族危难,别无他技,从事文学之业,以献微薄。近似雕虫,不足称道。今幸遇清明之世,国家不弃樗材,念及老朽,得使文章结集出版,心情十分感激。

十四、很长一个时期,编辑作风粗率,任意删改别人文章。此次编印文集,所收各篇,尽可能根据较早版本,以求接近作品的原始状态。少数删改之作,皆复其原貌。但做起来是困难的,十年动乱,书籍遭焚毁之厄,散失残缺,搜求甚难。幸赖冉淮舟同志奔波各地,复制原始资料多篇,使文集稍为完善充实。淮舟并制有著作年表,附列于后,以便检览。

十五、文集共分七卷。计其篇数:短篇小说三十八,中篇小说二,长篇小说一,散文七十九,诗歌十二,理论一部又一○四,杂著二部又五十七。都一百六十万言。

文集的出版,倡议者为天津市出版局孙五川等同志,百花文艺出版社社长林呐同志主持其事。出版社负责编辑为李克明、曾秀苍、张雪杉、顾传菁等同志。在讨论篇目、校勘文字时,又特别邀请邹明、冉淮舟、阿凤、沈金梅、郑法清等同志参加。正值溽暑,同志们热心讨论,集思广益,在此一并致谢。

1981年8月5日写讫

文集续编序

孙犁

文集续编共三册。收入《远道集》《尺泽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等六集文章。此外尚有近年陆续发见之抗日时期及土改期间旧作,以及文集前编所未能收录者,各若干篇。约共一百万字。

经此次编辑,近作得各归部类,旧作能略存足迹。总体观之,少作不论,晚年文字,已如远山之爱,既非眼前琼林,更乏步下芳草。非时下之所好尚也。

负责审阅者,多数同志,文集前编即相助,可谓贯彻始终,帮忙到底。

文集前编于一九八二年出版以来,数年前即已售罄,是知海内,尚有读者。今衰老日甚,年月迫促。百花热情出版此书,我也乐观其成,并认为是老年赏心乐事之一端。

然十年之中,文集前编同人,已先后逝去林呐、曾秀苍、邹明三位同志。他们不只是文集出版的倡议者,而且也都是我的知己友人。音容已渺,情谊犹存。抚卷怆然,有感今昔。念人事之无常,叹文章之何有?悼侪辈于生前,垂空文于身后。是亦可哀伤,而无可奈何者也。要之,积习难改,别无所能,一息尚存,仍当有作,不敢有负于读者。

1991年8月21日晨记

题文集珍藏本

孙犁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四日,我刚吃完早饭,走出独单,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社长,还有一位女编辑,抱着一个纸盒子,从楼下走上来,他们把《孙犁文集》这一部书,放在我的书桌上,神情非常严肃,连那位平日好说好笑的女编辑,也一言不发,坐在沙发上。

这是一部印刷精美绝伦的书,装饰富丽堂皇的书。我非常兴奋,称赞出版社,为我办了一件大事,一件实事。女编辑郑重地说: 你今天用了‘很好’、‘太满意了’这些你从来很少用的词儿。

我告诉她:我走上战场,腰带上系着一个墨水瓶。我的作品,曾用白灰写在岩石上,用土纸抄写,贴在墙壁上,油印、石印和土法铅印,已经感到光荣和不易。我第一次见到印得这样华贵的书。

有好几天,我站在书柜前,观看这一部书。

我的文学的路,是风雨、饥寒,泥泞、坎坷的路。是漫长的路,是曙光在前、希望的路。

这是一部争战的书,号召的书,呼唤的书。也是一部血泪的书,忧伤的书。

争战中也含有血泪,呼唤中也含有忧伤,这并不奇怪,使人难过的是:后半部的血泪中,已经失去了进取,忧伤中已经听不见呼唤。

渐渐,我的兴奋过去了。忽然有一种满足感也是一种幻灭感。我甚至想到,那位女编辑抱书上楼的肃穆情景:她怀中抱的那不是一部书,而是我的骨灰盒。

我所有的,我的一生,都在这个不大的盒子里。

1993年11月1日

版权页:

不要吧。老乡。现在柴很贵,过两天,我们也许生炭火。

他好像没注意我这些话,只是问我是烧炕,还是烤手脚。当我说怎样都行的时候,他便开门出去了。

不多会儿,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好像这些东西。早已在那里准备好。他把劈柴放在屋子中央,茅草放在一个角落里,然后拿一把茅草做引子,蹲下生起火来。

我也蹲下去。

当劈柴燃烧起来,一股烟腾上去,被屋顶遮下来,布展开去。火光映在这个人的脸上,两只眯缝的眼,一个低平的鼻子,而鼻尖像一个花瓣翘上来,嘴唇薄薄的,又没有血色,老是紧闭着……

他向我说:

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

从此,我们便熟识起来。我每天做着工作,而他每天就拿些木柴茅草之类到房子里来替我生着,然后退出去。晚上,有时来帮我烧好炕,一同坐下来,谈谈闲话。

我觉得过意不去。我向他说:

不要这样吧,老邢,柴禾很贵,长此以往……

他说:

不要紧,烧吧。反正我还有,等到一点儿也没有,不用你说,我便也不送来了。

有时,他拿些黄菜、干粮给我。但有时我让他吃我们一些米饭时,他总是赶紧离开。

起初我想,也许邢兰还过得去,景况不错吧。终于有一天,我坐到了他家中,见着他的老婆和女儿。女儿还小,母亲抱在怀里,用袄襟裹着那双小腿,但不久,我偷眼看见,尿从那女人的衣襟下淋下来。接着那邢兰嚷:

尿了!

女人赶紧把衣襟拿开,我才看见女孩子没有裤子穿……

邢兰还是没表情地说:

穷的,孩子冬天也没有裤子穿。过去有个孩子,三岁了,没等到穿过裤子。便死掉了!

从这一天,我才知道了邢兰的详细。从小就放牛,佃地种,干长工,直到现在,还只有西沟二亩坡地,满是砂块。小时放牛,吃不饱饭,而每天从早到晚在山坡上奔跑呼唤。……直到现在,个子没长高,气喘咳嗽……

现在是春天,而鲜姜台一半以上的人吃着枣核和糠皮。

但是,我从没有看见或是听见他愁眉不展或是唉声叹气过,这个人积极地参加着抗日工作,我想不出别的字眼儿来形容邢兰对于抗日工作的热心,我按照这两个字的最高度的意义来形容它。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孙犁文集(补订版)》孙犁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