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贾平凹散文精选(名家散文典藏·彩插版)》贾平凹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丹凤。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土门》《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带灯》等,诗集《空白》及散文集《商州三录》《心迹》《月迹》《天气》等,另有多部书画集出版。曾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法兰西金棕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首届 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 奖、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国内外奖项四十余种。作品被译为英、法、德、瑞典、俄、日、韩、越等文字在国外出版三十余种。
贾平凹先生的散文,人情世态,风俗地理,传奇历史,无所不包。贾平凹的作品率直、坦诚、不故作高论、不拿架子;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心绪的万千变化、偶然感悟的生活哲理悉皆入文;其情致和个性,尽显大家风范。
贾平凹著的《贾平凹散文精选(彩插版)/名家散文典藏》收录了《祭父》《哭三毛》《黄土高原》等作品。
在高校任教多年,讲的又是当代文学,课间就常有学生围拢过来问: 老师,您怎么看待贾平凹先生的创作? 也许因为身份特殊,这个问题被无数届学生反复追问。每遇至此,我脑子里闪现的首先是父亲那长长的寿眉,以及每次他用手拉直了,让你看又长了一点点的形象。然后是他书桌旁大大小小、前前后后围拢着他的佛像,我总疑心他每日静心凝神在佛前写出的每一个字,就是燃起的一炷香,每部作品都是与神的一次对话。这显然是站在女儿和崇拜者的角度来看他。要回答刚才的问题,还是认真研读作品吧。
先从散文开始。这部选本侧重的就是他一贯强调的古典文脉和现代意识的融汇。我们尝试从生活、艺术、情感等各个方面入手进行梳理。目的是选出一批真正脍炙人口的文章。总体性地展现他散文创作的面貌,力图在当代作家谱系中突显他不同于其他作家的个人特点。而能够接续古典文脉的精神和意趣,并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开出新的境界,应该是他的特点之一,也是我们编选的基本 标准 。
当然他是不喜欢自己的作品被打散、分类、割裂开的。我们只能以每个单元大致的主题把它区分一下,然后尽量按照时间来排序。其实做的就是庖丁解牛的工作,但希望借此呈现他的散文的总体面貌,以及文章背后个人的精神、人格及其文化依凭。
比如说第一个单元,我们就是以作家的生命原点为核心。向外辐射。第二个单元,是以1993至1994年他为《家庭》杂志所写的谈人生百态的12篇文章,以及与此有关的写世界杯的文章,均一并纳入,以期呈现他作品中现实关怀的一面,这也是那一时期小说创作之外体现他人生状态的表达。第三个单元,是以《卧虎说》为发端,以《(美文)发刊词》为旗帜,以近年来4部长篇小说后记为进一步的实践,阐述的是他的文学观念。从这个单元可以看出,贾平凹不光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有见地的文学理论家。他其实以各种途径的实践来印证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开出现代精神之花。第四个单元所收文章展现的是他的书画观,但也内在地关联着他的文学观。他将自己多余的才情倾泻在书、画上,同时书画创作又反过来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这是他区别于当代大部分作家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五个单元,谈人物,也是谈艺录。第六个单元,这部分文章有谈天说地的、说收藏的、谈个人感悟的,有点杂谈性质,不像其他单元有一个相对较明确的主题。但也印证了他所说 散文到了极处,往往文体不纯而类如杂说,,的特点。但是在编这部散文之初做整体的考虑时,就是希望从不同侧面总体性地呈现贾平凹作品与中国传统文脉和中国智慧的多层次关联。第七个单元,借用李敬泽老师提出的 非虚构写作 的观念来看,从1983年的《商州初录》开始,他就从西安的角度回望商州,又站在商州的角度观察、认知着中国。此后的小说创作,莫不如是。第八个单元,也是最后一个单元。是按照出版社的要求,把目前中小学课本中选录的文章添加进来,以争取更广泛的读者。
贾平凹曾说过,写文章就是个人体证天人宇宙、社会人生的法门。这种体证自然包含着多个层面,比如思想、美学、文学、艺术等。这些不同的方面最后又总体性体现出像他这样体量庞大的作家对这个世界的体悟。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其实每一单元侧重点虽然不同,但最后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或者说有心接续中国古典文脉的作家,他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而他所承续的中国古典思想怎样体现出他对我们当下世界方方面面的体会和理解。这也是我编这部散文集的初衷。当然,这部散文集不可能全部收录他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我们只能管中窥豹。最后感谢穆涛老师和杨辉、马佳娜夫妇在编选过程中给予的支持。责任编辑刘兰青女士也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贾浅浅
2017年8月29日
村人十分厚诚,几乎近于傻昧,过路行人,问起事来,有问必答,比比画画了一通,还要领到村口指点一番。接人待客,吃饭总要吃得剩下,喝酒总要喝得昏醉,才觉得惬意。衣着朴素,都是农民打扮,眉眼却极清楚。当然改变了吃浆水酸菜,顿顿油锅煎炒,但没有坐在桌前用餐的习惯,一律集在巷中,就地而蹲。端了碗出来,却蹲不下,站着吃的,只有我一家,其实也只有我一人。
我家里不栽花,村里也很少有花。曾经栽过多次,总是枯死,或是萎缩。一老汉笑着说:村里女儿们多啊,瞧你也带来两个!这话说得有理。是花忌妒她们的颜色,还是她们羞得它们无容?但女儿们果然多,个个有桃花水色。巷道里,总见她们三五成群,一溜儿排开,横着往前走,一句什么没盐没醋的话,也会惹得她们笑上半天。我家来后,又都到我家来,这个帮妻剪个窗花,那个为小女染染指甲。什么花都不长,偏偏就长这种染指甲的花。
啥树都有,最多的,要数槐树。从巷东到巷西,三搂粗的十七棵,盆口粗的家家都有,皮已发皱,有的如绳索匝缠,有的如渠沟排列,有的扭了几扭,根却委屈得隆出地面。槐花开时,一片嫩白,家家都做槐花蒸饭。没有一棵树是属于我家的,但我要吃槐花,可以到每一棵树上去采。虽然不敢说我的槐树上有三个喜鹊窠、四个喜鹊窠,但我的茅屋梁上燕子窝却出奇地有了三个。春天一暖和燕子就来,初冬逼近才去。从不撒下粪来,也不见在屋里落一根羽毛,从此倒少了蚊子。
最妙的是巷中一眼井,水是甜的,生喝比熟喝味长。水抽上来,聚成一个池,一抖一抖地,随巷流向村外,凉气就沁了全村。村人最爱干净,见天天有人洗衣。巷道的上空,即茅屋顶与顶间,拉起一道一道铁丝,挂满了花衣彩布。最艳的,最小的,要数我家:艳者是妻子衣,小者是女儿裙。吃水也是在那井里的,须天天去担。但宁可天天去担这水,不愿去拧那自来水。吃了半年,妻子小女头发愈是发黑,肤色愈是白皙,我也自觉心脾清爽,看书作文有了精神、灵性了。
当年眼羡城里楼房,如今想来,大可不必了。那么高的楼,人住进去,如鸟悬窠,上不着天,下不踏地,可怜怜掬得一坏黄土,插几株花草,自以为风光宜人了。殊不知农夫有农夫得天独厚之处。我不是农夫,却也有一庭土院,闲时开垦耕耘,种些白菜青葱。菜收获了,鲜者自吃,败者喂鸡,鸡有来杭、花豹、翻毛、疙瘩,每日里收蛋三个五个。夜里看书,常常有蝴蝶从窗缝钻入,大如小女手掌,五彩斑斓。一家人喜爱不已,又都不愿伤生,捉出去放了。那蛐蛐儿就在台阶之下,彻夜呜叫,脚一跺,噤声了,隔一会儿,声又起。心想若是有个儿子,儿子玩蛐蛐就不用跑蛐蛐市掏高价购买了。
门前的那棵槐树,唯独向横的发展,树冠半圆,如裁剪过一般。整日看不见鸟飞,却鸟鸣声不绝,尤其黎明,犹如仙乐,从天上飘了下来似的。槐下有横躺竖蹲的十几个碌碡,早年碾场用的,如今有了脱粒机,便集在这里,让人骑了,坐了。每天这里人群不散,谈北京城里的政策,也谈家里婆娘的针线,谈笑风生,乐而忘归。直到夜里十二点,家家喊人回去。回去者,扳倒头便睡的,是村人;回来捻灯正坐,记下一段文字的,是我呢。
来求我的人越来越多了,先是代写书信,我知道了每一家的状况,鸡多鸭少,连老小的小名也都清楚。后来,更多的是携儿来拜老师,一到高考前夕,人来得最多,提了点心,拿了酒水。我收了学生,退了礼品,孩子多起来,就组成一个组,在院子里辅导作文。村人见得喜欢,越发器重起我。每次辅导,门外必有家长坐听,若有孩子不安生了,就进来张口就骂,举手便打。果然两年之间,村里就考中了大学生五名,中专生十名。
天旱了,村人焦虑,我也焦虑,抬头看一朵黑云飘来了,又飘去了,就咒天骂地一通,什么粗话野话也骂了出来。下雨了,村人在雨地里跑,我也在雨地跑,疯了一般,有两次滑倒在地,磕掉了一颗门牙。收了庄稼,满巷竖了玉米架,柴火更是塞满了过道,我骑车回来,常是扭转不及,车子跌倒在柴堆里,吓一大跳,却并不疼。(P4-5)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贾平凹散文精选(名家散文典藏·彩插版)》贾平凹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