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无中生有》刘天昭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5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无中生有》刘天昭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刘天昭,女,1977年出生于吉林省乾安县。已出版散文集两种,《无中生有》是作者的头一本小说。

【编辑推荐】

1.作家刘天昭70万字自传体小说,写出了这整个世界——主人公以过度燃烧的意识将日常生活中大片的、转瞬的灰暗无意识照亮,以浮动不确定的视角看到许多故事、许多人生的片段,这些故事在她以一人称追述往事的章节中得到细密的展开,以隐秘的家族史折射出繁复的人性光谱、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深刻的时代变迁。

2.这是一个人 寻找自我 的故事,讲述一个人在青春末期试图将人生与世界彻底想明白、并且以为非如此不能开始生活的努力。主人公持续地观察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剖析内心缠绕的情感、欲念和思想,绝望地想象一个坚实纯粹的自我。在书中,作者放纵过度醒觉的意识和从不止息的怀疑,复活那些精神上的具体,让语言不断重复、循环,像海浪推沙,撞击边界。

3.这是一本具有冒险精神的先锋之作——作者以一种可怕的野心,试图突破文学对 真实 的修饰和遮掩。作者与主人公合而为一,一边试图理解生活一边对自己的理解充满怀疑,可以说,这个人物形象,比书中的社会生活或者历史记忆都更具时代感,呈现出这个时代很深处很紧张的精神内核。

4.这本书真实得令人震惊——它完全根植于此时此地,描写了70后和部分80后的人生经验——不仅是童年生活的集体记忆,还有成年之后的迷茫困惑。作者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许多同龄人不愿意面对、甚至不希望被写出来的东西。那些令人不安的经验,经由文学的处理和再次呈现,带给读者的却是深沉的平静和勇敢的力量。

5.这本书并不难读——虽然作者经常会 想太多 ,但是那些想法都是老老实实地写出来的,没有任何故作高深的地方。跟着作者的思路走远,会发现 想更多 是对 想太多 的解决。书中有太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和人生的小片段,不计其数的小心得和小体会,像叶子上的露珠必须在那叶子上才闪闪发光不会枯竭。

【名人的书评】

【无中生有的书摘】

三娜决心要写云烟之书,复活那些精神上的具体,放纵过度醒觉的意识和永不止息的怀疑,让语言不断重复、循环,像海浪推沙,撞击边界。局限即自我。这是可能的。冲积平原是可能的,建筑自我是可能的。

命运的演化千丝万缕,不能分辨,只是她认定了,此时此地的这一点坚固解释,是那时候填海生造出来的。

在逃避幻想自我反驳中智力毫无意识地路过一切,以偏见和余光看到一切——在向真实坍塌以前达到自己的最虚幻最广阔。

每次亢奋起来、几乎感觉到崇高,总是同时感到羞耻,因为疑心是表演。她不相信自己, 自己拿自己当真是不可能的 ,也不能因此就去骗别人来拿自己当真。

在人群和人生的深处,一切剧情都松动了,惊险也很安全。

隐隐地三娜明白这过量的自我贬损是一种报复,小小的火苗一样有个声音说,这也是不诚实。

奶奶的孩子们身上那痛苦的幽灵,我一直以为是重负和羞耻,但是想到一代一代冲淡了,终究不可识别,那惋惜和遗憾也尖锐刺痛。缓一缓,原始的巨痛漫上来,本能地收缩迟钝,化为无可奈何,几乎是可以享受的。在这种事上没有旁观者,都是当事人。

戏剧中承受阴影的角色有一种仇恨凶猛,其实并不常见,不幸的人通常直接生活在那种角色最终暴露的脆弱里。

年轻时我仇恨血缘,觉得是对自己的成见——不自由。可是我终究无法同时成为所有人,倒是越来越像爸爸妈妈的孩子。基因是最初的偶然,令我可以从不需要解释的地方开始,拥有自己,享有权利,承担后果,自由和意志成为可能。

事实上那种必须面对这些年的持续跌落必须统一清算必须让结实的痛苦砸下来的紧迫感一直在后台逼促着,正如那逃跑的本能一直在驱动智力发出噪音。

狂傲腾起,同时感到恐惧,大概是模糊意识到,这否定太巨大了。以为自己始终未能进入的、其实就在眼前的,这个所谓世界,受不起她十几年热情坚贞的憧憬。——但是幻想的蓝图是从哪来的?

人间的是非不能用人与上帝的不平等条约来混淆。她太了解那种不真诚——任何小小的但是结实的烦恼都有可能让她抓更大更虚无的理由来救场。

他们对自己、对真实的人生缺少敬意,才会向往、甚至也真的享受、那矫假空虚的盛大。然而这厌弃和向往本身都是真实的。

她发现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想下去,一直被那下坠的感觉吸引,一直在揣拟那面对现实的时刻,压住愤怒的刀锋,拨开自怜的缠绕,决心如巨石落下,落下那一个慢镜头反复播放——她发现她喜欢那力量——那痛感。

文明对孩子说谎,抢在现实之前注射价值观。人首先是肉虫、卑如蚁、被造之物——痛苦里也并没有崇高。美如神是一种向往,人在最好的情况下模仿自己的向往,也许有微茫的机会——弄假成真?但是因此这向往这模仿都更加迷人。

我看见自己重新回到无法定位的混乱中,几乎是温暖而安稳的,像是回家一样。我一边想着明早起来记得去买卫生巾带上看到长春忘记了,一边感觉到这混乱本身正在枯竭——也许只是臆想、也许这真的就是我在不确定和开放性中最后的流连、最后的贪婪。

她可能已经放弃了追寻,变成一个空虚的游览者,但是她几乎真的以为,只有在这狭隘的自我的实践中才能够接近人世的真实。有时候夜深人静,她看着自己的处境,那些具体的琐碎的烦恼,她跟自己说,这是一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其实也心虚,一眼掠过去就知道许多质疑许多辩解都在了。

一旦真正入戏,自己就会被改变,她也不觉得害怕。只是遗憾那些全情投入的时刻总是无法细致地回忆,真实终究是抗拒监视、抗拒描述的。

像是最娴熟的家庭情景剧,又似乎可能这就是完全的真实,生活也不可能更具体、更结实了。有一个小孩儿在现场,就像是总有一束童年的目光照着,他看见的一切都是真的。

当时只觉得荒废烦躁,不能理解他的耐心,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兴致租房子、买电扇、收拾书、搬家,人为什么要生活——人需要的是意义啊。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无中生有》刘天昭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