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贾平凹论》苏沙丽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苏沙丽,湖南浏阳人。先后就读于苏州大学、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当代文坛》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本书将贾平凹所有的创作平铺开来,从中归纳出属于贾平凹的几大特点,加以论述;同时把贾平凹放在乡土文学史中对照、分析其内容精髓和美学特征,重在文本分析,是对贾平凹创作的专业解读。
后记
贾平凹生于1952年,我的父亲和母亲与他是同代人。
父亲幼小失怙,寄人篱下,体味人间的世态炎凉,也饱尝生产力低下、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中各种劳作之累,物质贫穷之苦。对这些经历及其细节,父亲从未在我们面前提及甚至吐露半字,倒是母亲会给我们说起初见父亲时的光景,还有结婚后过得紧巴巴的那些年,由此推断他从前的日子。他老实,拙言,最常见的日常生活场景之一便是坐在堂屋一角抽烟,很多个夜晚,我看着那些忽明忽暗的小小光亮,总会猜想,父亲在腾腾的烟雾中是否会想起过去的晦暗时光……母亲生于小知识分子家庭,再加之地主成分背景, 文革 中我的外公外婆被停职,被批斗是少不了的,郁郁寡欢,终染疾病,平反后没几年就相继去世。那时母亲的兄弟姐妹众多,要么被剥夺上学的权利,早早回家操持家务,干农活;要么寄居异乡读书,或者去外地工作。母亲早婚,远嫁他乡,跟社会及家庭的境况不无关系。她常提及自己的憾事:外婆病退之时,想要让母亲回来顶职,信已写好,还没来得及发出,就已离世。
我相信,父亲母亲的经历也是那样一个年代众多人的一段人生。而他们在日后更漫长的农村生活中所历经的,比如很长时期的繁重税收,经济的艰难,乡村的城镇化……辛苦劳累是常有的,血腥与暴力、欺侮与霸权也并不陌生。我在看贾平凹的《我是农民》《秦腔》《古炉》《带灯》等等作品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们所遭遇的,还有那些我从未见过的亲人。这是我选择作《贾平凹论》的情感因素。
绪论 贾平凹的 问题意识 与 现实主义
一
说到文学创作的 问题意识 ,了解新文学起源的人们应该并不陌生, 五四 时期出现的小说大都是 问题小说 ,当时的作家苦于现实的黑暗及困境、个人的无力及彷徨,以文学的方式来给社会开具药方,爱与美,启蒙或变革。之后描写乡村记忆与现实处境的乡土小说,我想是更深广也是更切中实际的社会 问题 的写照,淡化预设观念之后是浓郁的乡愁、来自泥土的气息、乡风习俗;紧接着被誉为有着 社会分析派 色彩的乡土书写,亦是社会大问题的考察,阶级理念、政治思想、人物与情节的典型意义呼之欲出,试图来解析历史与当下的整体趋向。四十年代作为解放区文艺创作方向的代表人物,也被称为 文摊文学家 的赵树理,亦在写作中贯穿 问题 ,他是这样来谈文学创作的主题:
我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这在我写的几个小册子中,除了《孟祥英翻身》与《庞如林》两个劳动英雄的报道以外,还没有例外。如有些很热心的青年同事,不了解农村中的实际情况,为表面上的工作成绩所迷惑,我便写《李有才板话》;农村习惯上误以为出租土地也不纯是剥削,我便写《地板》(指耕地,不是房子里的地板)……假如也算是经验的话,可以说 在工作中找到的主题,容易产生指导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