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茶人三部曲》 王旭烽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王旭烽,教授、当代著名女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祖籍江苏徐州,生于浙江平湖,浙江大学历史系毕业。发表各类作品一千万字,曾获徐迟报告文学奖、先后三次获国家 五个一工程 奖.并以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兼副主任、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院长。
《茶人三部曲(1-3)(套装共3册)》是部反映我国茶文化的长篇小说,并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全书以绿茶之都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赵寄客、沈绿爱等各具不同社会意义和艺术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气质和风神,寄寓着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毅精神和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倾向。茶的青烟、血的蒸气、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熔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病中的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致信作协书记处: 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会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 茅盾文学奖遂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奖项,自一九八一年起,迄今已历八届。获奖作品反映了一九七七年以后不同时段长篇小说创作发展的轨迹和取得的成就,是卷帙浩繁的当代长篇小说文库中的翘楚之作,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持续的影响。
人民文学出版社曾于一九九八年起出版 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 ,先后收人本社出版的获奖作品。二○○四年,在读者、作者、作者亲属和有关出版社的建议、推动与大力支持下,我们编辑出版了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 ,并一直努力保持全集的完整性,使其成为读者心目中 茅奖 获奖作品的权威版本。现在,我们又推出不同装帧的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 ,以满足广大读者和图书爱好者阅读、收藏的需求。
茅盾文学奖四年一届,获此殊荣的长篇小说层出不穷,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 的规模也将不断扩大。感谢获奖作者、作者亲属和有关出版社,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和出版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2013年8月
版权页:
赵寄客得的这把壶,是一把方壶,色泽梨皮,壶身上刻着: 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藏。
天醉眼直直地馋着那壶,嘴里却谦让着: 不敢当,不敢当,这礼确实太重了。
赵岐黄两只老手来回搓摸着壶身,说: 哪里哪里,这壶配你那只青花四方罐,倒还相值。
看得出来,这老先生一向慷慨,此刻也不得不忍痛才能割爱。他盯着壶却问儿子: 寄客,我怎么竟不知道你有这样的东西?
赵寄客却不以为然地说: 我哪里有这样的宝贝。是昨日去白云庵习武,在南屏山下见一旗人,丧魂落魄,斯文扫地。见着我,偷偷拿出这把壶来,说是世传的,又不知好坏。不敢在城里卖,怕丢了颜面。他只要二十两银子。我给他三十两,唉,只怕今日他就扔到大烟上去了。当时我就想,不妨买来,送给天醉老弟,强似流落在这些败家子手里。父亲若喜欢,我下次再买一把便是。
天醉轻呼起来: 你当这是买白菜,今天一把,明天一捆。你昨日三十两买来,明日三百两都无处去觅呢!
赵寄客轻轻一笑: 身外之物,何足挂齿。你于这些雕虫小技太痴迷了,才把它看得重如泰山。
赵先生却听出这几句话来,似有所指,便豁然一笑日: 寄客所言极是。物归其主,就好比良马有伯乐,璞璧有卞和。这曼生壶,有天醉来藏,想来是最合适不过了。
天醉听罢此言,便再也耐不住性情装君子了,双手谦和而又坚定地从赵先生手中拿过壶来,小心放到盆中,用一壶开水细细冲洗,又取出干净手绢,小心擦着,一边操作,一边还埋怨赵寄客:
寄客兄你好大的胆,竟把这等千古名壶夹枪带棒地放在习武场上,一个闪失,看你如何交代?
赵寄客却不理他那一套,径自把壶取出来回甩了几下,放在桌上,一勺新茶下去,便道: 你不要再给我玩物丧志了。一杯茶,吃到现在,还没上口呢!
杭天醉纵然再向往父亲杭九斋曾经引他进入的逍遥天地,他也不愿、也不可能成为杭九斋第二了。花间品荼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甲午战后,朝野震撼。维新人士以为,非变法不足以救亡图存。而救亡图存,则从教育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时汇为学界新潮。杭天醉和赵寄客的伯乐——杭州知府林启,恰恰便是在此时,由衢调杭,这个相当于杭州市长的行政长官,短短三年,开办并担任了三所学府的 校长 ——它们分别是蚕学馆、养政书塾,还有,便是这求是书院了。
与杭、赵二子前后入学者,多有当世称之为经天纬地之栋梁才子:如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1898年入学,1901年遭清廷追捕而离去;如林尹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如周承炎,辛亥革命时浙江光复总司令;如何燮侯,北大校长;如蒋百里,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国民党陆军大学校长;如许寿裳,文学家;如邵飘萍,中国早期新闻家;…
林启办学,实为变法,并不想革命。在世时,曾为孤山补植梅树百株,庚子年春诗云: 为我名山留一席,看人宦海渡云帆。 卒后,果然葬于孤山。却不曾想到,他看到的,首先倒不是官场中的宦海沉浮,而是他选拔的学子所掀起的改造中国的苍黄风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