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曾国藩家书:蕴含曾国藩后代英才辈出,长盛不衰的奥秘》[清]曾国藩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
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今为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
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
臣”。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达到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
为官的高峰,其谥号“文正”即为清朝文官的高级别谥号。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要义,主
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编译者,李金水。
曾国藩自清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30年的翰林院和从军打仗生涯中共有1500封信留
世,这本《曾国藩家书》选取其中部分信件。内容上至曾国藩写给祖父母、父母,中对兄
弟,下及写给子侄,多为家务、劝诫,有国事,有政务,有军事指示,有人物评论,还有读
书、写字、作文的理念。全面细致显示了在风云变化的晚清背景下,这位力挽狂澜的历史重
臣的心路历程,从侧面讲述他是如何成功的以及被人称道的家风何如形成,让每个读者从中
见微知著,有所悟有所得。这一部家书足以体现出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
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偶像。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名臣”“官场楷模”。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赞,被誉为“中华千古完人”。
其言传身教对于曾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基础,值得今人借鉴。
★曾国藩一生立德立言,但他留给后世较重要的遗产还是曾氏家风。
《曾国藩家书》中有一套完整可师的治家理论体系;适合每个面对家庭教育困惑问题的人阅读使用。
100多年来未见有纨绔子弟,曾氏家族在其后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成功。
京宦生涯
(1840年-1852年,收录曾国藩从道光二十年至咸丰二年的家书)
修身之道
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1844年10月10日与诸弟书)
四位老弟左右:
昨廿七日接信,畅快之至,以信多而处处详明也。
四弟七夕诗甚佳,已详批诗后;从此多作诗亦甚好,但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余于诗亦有工夫,恨当世无韩昌黎及苏黄一辈人,可与发吾狂言者。但人事太多,故不常作诗;用心思索,则无时敢忘之耳。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昔某官有一门生为本省学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丁艰[1],竟不入学。数年后两孙乃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较诸弟更高,今年受黜[2],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九弟劝我治家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自荆七遣去之后,家中亦甚整齐,问率五归家便知。《书》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庄严威厉,使人望若神明耳。自此后,当以九弟言书诸绅而刻刻警省。季弟信天性笃厚,诚如四弟所云“乐何如之”。求我示读书之法,及进德之道。另纸开示,余不具。
兄国藩手草
道光廿四年八月廿九日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曾国藩家书:蕴含曾国藩后代英才辈出,长盛不衰的奥秘》[清]曾国藩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