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国京剧百部经典外译系列·第四辑(典藏版)》孙萍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4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中国京剧百部经典外译系列·第四辑(典藏版)》孙萍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京剧百部经典外译系列》工程中第四辑。本辑包含五种剧目,分别为定军山、将相和、四郎探母、三堂会审、击鼓骂曹以及一册《京剧艺术概述》。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京剧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特点、行当与流派、音乐和声腔、声韵和念白、服装、化妆、道具舞台、表演技巧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全面、系统、立体的延续记录戏曲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吸收近年来京剧艺术研究和跨文化交流沟通中的*成果。同时书中辅以大量精美剧照、舞台穿戴道具图例、曲谱,充分做到文字与视觉形象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翻译方面,本项目全部内容均采取双语(中、外文)对照的形式,便于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外国读者在得到生动细致的解读说明同时,又可以有直观地领略与把握。

【名人的书评】

【中国京剧百部经典外译系列·第四辑(典藏版)的书摘】

序言孙 萍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这话已近于“老生常谈”。正因如此,随着戏曲舞台艺术的成熟,对于戏曲艺术的记录兼顾文学剧本、音乐乃至表演动作、舞台调度、舞台美术,走“综合路线”,实有着相当悠久的传统。以清代的昆曲演出剧目选本《审音鉴古录》为例,相比于较早的《缀白裘》“录剧而遗谱”,《纳书楹曲谱》“谱曲而废白”①,该选本则以综合记录曲文、唱谱、穿关、科介、行头,标记叶韵、板拍,注明字音舛误为特色。如其录《荆钗记•上路》一折,“八声甘州”曲牌之下,录“春深离故家,叹衰年倦体”曲词,词下附小字“末引从左转至右下立,外随至中,副跟外行至左上,一流边式,各对右下介”②。又如《琵琶记•扫松》录张广才上场“白三髯、长方巾、帕打头,茧绸袭(按即褶)、裙打腰,拄杖,执帚”。③全书处处遵照这种体例,是为全面展示当时昆曲舞台演出面目的开山之作。较晚形成的京剧,在用文本记录其艺术面貌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综合、全面的思路,也成为一种非常必要的选择。1937年至1940年,京剧研究家、剧作家潘侠风编纂《旧剧集成》凡16集,一改此前所出京剧剧本只录唱念词句的面貌,以便于习剧者、研究者学习为目的,在记录文学剧本的同时附上曲谱,并增添角色舞台动作和穿戴服饰介绍,极大地方便了专业、业余剧团和票社的排演与学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循着这种以剧目为中心、全面介绍京剧艺术的编写思路,《旧剧集成》增补加工为《京剧集成》,到今天仍是周整完备了解京剧舞台艺术各个方面的重要资料。直到近年来出版的许多京剧艺术文献,或以汇编各流派剧目为特色,将文学剧本、音乐简谱、舞台动作等融为一炉,如“中国京剧流派艺术集成丛书”④;或以艺术赏析为要务,在文学剧本前冠以导读,详解剧目来龙去脉、文化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如《中国京剧昆曲剧目导读》⑤。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各具特色,但都是从以剧目为中心,综合介绍京剧艺术的传统与成熟体例脱胎而来。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她的各个方面,每个“零部件”都是久远的文化和艺术层累、叠加、融合、结晶而成,不管从哪个单独的角度深入精研,都足以编写成皇皇巨著。专论京剧剧本、表演、音乐、服饰、舞台美术的著作不可胜数,令人深感戏曲艺术之精华“尽在不言中”—若单论剧本、唱词等无异管中窥豹,远远不能展示这座艺术殿堂的美轮美奂。面对这样深邃的艺术,非面面俱到不足以状其貌,却又非阐幽发微不足以道其妙,在“专而精”与“博而全”之间寻找平衡,实在是非常困难的。有鉴于此,“中国京剧百部经典外译系列”(以下简称“外译系列”)编辑组在审鉴前人珠玉、反复揣摩本书编纂目的、研究读者群体之后,本着以继承“综合路线”传统为主,尽量深入精当地介绍京剧艺术各个方面的思想进行编纂工作,虽难以兼顾,却试图在全面介绍京剧艺术的基础上,向着“博而全”与“专而精”之间的平衡迈进一小步。“外译系列”计划收录一百部舞台艺术经历了多年推敲检验、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力的、具有代表性的京剧剧目,即所谓“经典剧目”。共计划出版二十辑,每辑收录五部剧目,有关每部剧目的内容独立成册。从对单部剧目投入的篇幅看,“外译系列”较之从前出版的同类文献是有一定特色的。这样大的篇幅,细分起来包括剧目赏析导读、文学剧本、曲谱(含五线谱和简谱)、穿戴谱等,佐以大量剧照与图样,充分将文字说明视觉化。与此同时,“外译系列”将在未来实现图书与舞台演出示范录像的结合,用静态的、充分说明各种细节的文字,与动态的、全面立体的舞台艺术呈现两相参照,务使传播效果更充分细致,这也是在整体与细节之间寻找平衡的一种尝试。“外译系列”的另一个突出特色是对中文内容的全面外译,是专为京剧有效“走出去”、进行较为充分的海外传播而设。在此我特别要感谢的是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寇树文(DanielTschudi)先生。他有着30多年的京剧舞台演出实践,也是我心中非常尊重的汉学家。是他帮助我们翻译出了能让海外友人理解的英文,没有他就没有这套书专业翻译推出的成功。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语言往往是第一道障碍,也是最难逾越的障碍。不深入有效解决语言问题,不同文化圈内的受众欲了解剧目的基本故事情节亦不可得,更遑论各种艺术与文化的细节,乃至艺术表现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其实是历代京剧海外传播者们一直面临的重大课题。如梅兰芳在1930年1月至7月的访美活动,在筹备期间就开始了对京剧文化背景、艺术特色,以至将脸谱、穿戴、砌末等分别绘制详细图样并译成英文加以介绍的尝试,开创了以一家一行剧目为核心,穿插介绍各种具体知识,延伸各枝,配以图例,使之完全视觉化的范例。近年这套资料,以《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之名集结出版⑥。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外国京剧爱好者也较早地开始了对京剧艺术的翻译介绍,且并不局限于单译故事、唱词,而是基本以舞台艺术为中心,对故事、角色等加以必要的说明,并为演唱段落配上曲谱。如1937年出版的《中国戏剧之精华》(FamousChinesePlays)⑦,即是久居中国达六十年的美国人阿灵敦(1859—1942)与英国诗人艾克敦(HaroldActon,1904—1994)一道,将当时中国戏曲舞台上常见的33个剧目(以京剧为主,兼有昆曲、吹腔)翻成英文,并配图片和照片29幅。剧目含《战宛城》、《长坂坡》、《击鼓骂曹》、《奇双会》、《妻党同恶报》、《金锁记》、《庆顶珠》、《九更天》、《捉放曹》、《珠帘寨》、《朱砂痣》、《状元谱》、《群英会》、《法门寺》、《汾河湾》、《蝴蝶梦》、《黄鹤楼》、《虹霓关》、《一捧雪》、《雪杯缘》、《牧羊卷》、《尼姑思凡》、《宝莲灯》、《碧玉簪》、《打城隍》、《貂蝉》、《天河配》、《翠屏山》、《铜网阵》、《王华买父》、《五花洞》、《御碑亭》、《玉堂春》等。这些剧目中的绝大部分,在今天都足以身跻“经典”之列,而在当时,对舞台上演剧目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译介,一时无人能出其右。由此可见,对于文化精华的交流欲望,实在是相互的,而不是“一厢情愿”的。在京剧海外交流的探索过程中,无论是我国的京剧艺术工作者和研究者,还是国外的爱好者与研究者,都遇到了在不同语言—特别是镶嵌在特定艺术格式之中的语言—之间进行平顺对话的难题。几十年来,带有外译内容的京剧文献,有些囿于编写翻译条件所限,或过于简约以致遗珠之憾,或失之舛讹令人误入岔路,这既是一种遗憾,同时也在京剧如何进行有效的海外传播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外译系列”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背景下,由国家大力投入,依靠中国人民大学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积淀与北京外国语大学雄厚的英语研究、翻译实力与多年摸索出的对外交流规律,延请、组织京剧界专家学者,吸收京剧工作者长久以来积累的对外介绍京剧艺术经验,实现了京剧艺术专业队伍与外语翻译队伍的紧密、有效结合。我们期待通过这两支队伍的相互结合、京剧艺术与高校优势资源间的相互结合,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丛书在编写出版过程中,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特别需要提出感谢的有中国人民大学的程天权教授、王利明教授、刘向兵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贺耀敏社长,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韩震教授、钟美荪教授、彭龙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蔡剑峰社长,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全体编辑人员。限于编写者的水平,也由于京剧工作者与翻译工作者如此大规模配合的一些细节尚待完善,本丛书难免有粗疏错漏之处,为抛砖引玉计,诚挚希望海内外专家学者不吝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中国京剧百部经典外译系列·第四辑(典藏版)》孙萍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