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了凡四训(小品雅集)》袁了凡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4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了凡四训(小品雅集)》袁了凡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袁了凡,本名袁黄,字坤仪,浙江嘉善人。是明朝重要的思想家。所著的《了凡四训》,是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一本劝善书。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人们修身立命的理论指导。

胡国浩,华南师范大学古典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文献学。

【编辑推荐】

《了凡四训》为明代袁了凡所著训子善书,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作者现身说法,糅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并以自身经历体会阐明此理,鼓励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多福,远避祸殃。

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人们修身立命的理论指导。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一窥儒、佛、道三家之学的梗概;同时也对我们个人品格的修养大有助益。

【名人的书评】

1.“小品雅集”丛书,中国人的传统生活美学,中国雅致生活的宝典,一份对美、对诗意生活的向往。丛书由名家精心挑选,集众多专家之力,以全注全译的形式,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2.本书采用“全注全译全赏析”形式,对原文做了准确的翻译,并对难读难懂的字词和语句做了准确的注释和赏析,方便大众阅读。

3.本书解析贴近现代社会,努力挖掘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阐述了修身立德、为人处世应遵循的各种原则,揭示了在生活中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及人际关系的智慧。本书的解析部分,尽量照顾到文章的原意,对原文予以解读、评点和阐发,并结合历史典故,相互印证推演,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同时也能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4.《了凡四训》的注释力求详尽,并做到有根有据。因为原文涉及到很多传统文化名词概念,不易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所以我们在注释的过程中,尽量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一简明扼要的介绍。

5.印刷精美高端。本书为精装图书,封面采用进口高端特种纸,并做了烫银、烫黑工艺;内文为了让读者阅读更舒服,保护读者视力,采用象牙白轻型纸;内文用环保大豆油墨印刷,无异味,又充满书香。

【了凡四训(小品雅集)的书摘】

前言:

前言

袁了凡(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初号学海,后改为了凡。浙江嘉善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世以行医为业。其父袁仁为当地名医,笃信佛法,好读书,家中藏书多达两万余卷。袁了凡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其藏书大多交付了凡保管。因此,他得以博览群书,少时就显露出卓异之才。

了凡先生兄弟共五人,父亲亡故后,全家依靠母亲李氏辛苦维持。本来李氏打算让了凡学医养家,结果了凡因偶遇卜者孔先生而走上了读书做官之路。了凡先生后经云谷禅师点化而信奉佛法,矢志钻研立命之学。万历十四年(1586),他考中进士,曾担任宝坻知县。因政绩突出,被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当时明军与倭寇在朝鲜作战,了凡先生以“军前赞画”随军出征。他足智多谋,指挥得当,明军多次打败倭寇。因与主帅李如松意见相左,后罢归乡里,一心著书立说。

《了凡四训》一书为了凡先生六十九岁时编订,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组成。他编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自己的儿子,故初取名“训子文”。在书中,了凡先生以*人称口吻,讲述了自己改变命运的过程。他综合自己毕生所学,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并结合自身经历及众多真实案例,来告诫世人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有志者应当奋发向上,努力为善,积极改变命运。其中,《立命之学》为了凡先生罢官后所作,篇名原为“立命篇”。此文基本上是了凡先生一生的自述,主要讲述了他的家世、求学经过、改命历程以及为官处事之法,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了凡四训》一书的大纲。

《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是了凡先生中年时,求子之愿圆满后所作,曾收入《祈嗣真诠》一书。《改过之法》原名为“科第全凭阴德”,内容主要是讲如何分辨、改正过错。《积善之方》则主要以实际事例介绍行善的种类以及效验。《谦德之效》原名为“谦虚利中”,主要讲培养谦虚冲退的品德对考取功名的重要性。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已有人把《立命篇》《积善之方》《谦德之效》三篇文章合刊出版,并附录了云谷禅师所作的“功过格”。直到崇祯年间,四篇文章才合为一书,到了清初,《丹桂籍》中将此四篇文章合刊,是为《袁了凡先生四训》。

考察此书的传播历史我们发现,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刊本产生的影响*。此版本由于附录了功过格,对善恶奖惩做了清晰的量化评估,既简单易行,又符合一般大众求取福报的心理,故而风靡一时。甚至到后来,所附录的功过格的影响反而超过了《了凡四训》。虽然当时效法了凡先生的人很多,但是水平却参差不齐,清初的佛教居士彭际清曾说:“了凡既殁百有余年,而功过格盛传于世。世之欲善者,虑无不知效法了凡。然求如了凡之真诚恳至,由浅既深,未数数也。”大多数人只是泛泛而为,并没有深入学习其精髓。

了凡先生可谓“誉也功过格,毁也功过格”。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如刘宗周、黄宗羲等对袁了凡宣扬功过格的举措,批评十分猛烈。在《人谱·自序》中,刘宗周批评道:

“友人有示予以袁了凡功过格者,予读而疑之。了凡自言尝授旨云谷老人,及其一生转移果报,皆取之功过,凿凿不爽。信有之乎?予窃以为病于道也。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今之言道者,高之或沦于虚无,以为语性,而非性也。卑之或出于功利,以为语命,而非命也。非性非命,非人也,则皆远人以为道者也。然二者同出异名,而功利之惑人为甚。

老氏以虚言道,佛氏以无言道,其说*妙,虽吾儒亦视以为不及。乃其意主于了生死,其要归之自私。故太上有《感应篇》,佛氏亦多言因果。大抵从生死起见,而动援虚无以设教,猥云功行,实恣邪妄,与吾儒惠迪从逆之旨霄壤。是虚无之说,正功利之尤者也。了凡学儒者也,而笃信因果,辄以身示法,亦不必实有是事。传染至今,遂为度世津梁,则所关于道术晦明之故,有非浅鲜者。”

刘氏认为功过格对学者追求正道有妨害,原因有二:*,启人贪求功利之心,人若为了功名富贵、子孙昌盛而为善履道,则去道甚远。第二,释老所宣扬的因果报应主旨在于“了生脱死”,终究虚无缥缈,无济于事。而且,功利与虚无互为表里,学者多以追求虚无缥缈的来生福报为目的,离儒家所说的“道不远人”相距甚远。刘宗周对功过格的批评是很切中时弊的。为了克服这些缺陷,他在《人谱》中发明了一种“记过格”,即只教人记录所犯过错,而不记录善行。他认为,“言过不言功,以远利也”。虽然明知功利之心有害于道,但刘氏在宣传《人谱》时也不得不指出,学者若遵照自己的办法,照样可以建功立业:“将驯是而至于圣人之域,功崇业广,又何疑乎?”总的来看,刘宗周的确看到了功过格的弊端,但没能跳出其窠臼。对功过格批评的多种说法参见赵园:《〈人谱〉与儒家道德伦理秩序的建构》,河北学刊,第26卷第1期,2006年1月。

笔者认为,功过格产生流弊的责任,主要应由当时的书商或无聊文人负责,毕竟袁了凡先生本人并没有收录它,更没有将其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位。就书论书,《了凡四训》虽然在思想渊源上与宋以后民间广为流传的劝善之书,如《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等相似,后世也多将其视为“善书”一类;但严格来说,两者有很大不同。民间善书多以仙佛口吻劝化世人,大肆宣扬生硬的“因果祸福”故事,带有非常强烈的功利目的。而《了凡四训》则以真实人物的亲身经历为依据,以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为基础,以儒家“五经”、佛教空宗(禅宗)为印证,对世间种种善恶是非条分缕析,并从现象上升到理论,其深度非“因果”故事所能比。

《了凡四训》本是一部家训,问世后很快就流传开来,风靡一时。它在明清两代甚至民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文化名人,对此书倍加推崇。晚清名臣曾国藩在年轻时曾致力于道德修养,他读了《了凡四训》后,发现自己身上有众多过恶,激愤之下就将名字改为“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了凡四训》也被曾国藩列为子侄必读之书。而民国时期的革命巨子孙中山、文化名人李叔同(弘一法师)、佛学大师印光法师等人,莫不深受此书影响。

《了凡四训》一书还走出国门,在东邻日本倍受推崇。日本著名的企业家,两家世界五百强公司的缔造者稻盛和夫先生就对本书赞誉有加。与通常企业管理者一味追求利润*化不同,稻盛和夫认为企业管理涵盖了生活态度、人生哲学、文化思想、道德伦理观等多种人格要素。他认为现代企业只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忽略了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因而导致社会各界丑闻频发。他建议领导者的选拔要德在才先。在《活法》一书中,稻盛和夫就引用袁了凡的例子,来说明“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他的管理哲学中,有一条关键原则就是,要让员工明白“命运不是宿命,能够通过因果报应的法则而改变”,如此才能*限度激发员工的创造精神和工作活力。

作为一本四百多年前的小书,《了凡四训》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中国人历来重视家教,良好的家风、家训,是维持家族绵延兴旺的重要精神纽带。《了凡四训》一书,记录了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情感真挚动人。内容由浅入深,简洁明了而不失典雅宏深,能够满足各阶层人士的需求,故能长期受大众的喜爱。二、此书原文虽只有一万余字,但内容相当丰富:会通儒释道三家思想,旁及诸子百家、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于一体。可谓言简意长,耐人寻味,令人久读不厌。三、与一般著作不同,《了凡四训》还是一部人生智慧之书,其中的观点大多是了凡先生亲身实践后所得。读者可以把它当成一部行动指南,可亲自检验、体悟其中所讲道理。四、明清时期的正统思想——程朱理学,一味拔高仁义道德,忽视人对财富、名誉、地位的追求。了凡先生认为,追求功名富贵是人的本能,只要用正当的手段谋求,并不妨碍德性的修养。而且,提升道德水准,更有利于追求功名富贵,两者并不矛盾。

为方便当代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了凡四训》,弘扬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本次出版对该书进行了注释、翻译和解析。注释力求精准,译文简洁流畅,解析贴近文意。

本书所附录的《袁氏家训》,是袁了凡兄弟五人记载父母言传身教的回忆录。阅读此文,我们很明显发现《了凡四训》与其有明显的承接关系。了凡先生的父亲袁仁为谦谦君子,且佛学素养深厚;母亲李氏温婉贤淑,坚韧自强。儒家所提倡的忠恕、仁爱、克己等品德,他自幼就耳濡目染。其日后所作所为,也一本少时父母的教诲。通过阅读《袁氏家训》,将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了凡先生思想的渊源脉络,从而更好地学习立命自新之学。

《袁氏家训》为笔者编订,原名作“庭帏杂录”,全书本有二十卷,经倭寇之乱,只残存两卷。后由袁仁女婿钱晓将其整理成《庭帏杂录》一书。通过此书,我们可以发现,了凡先生的成长除了受云谷禅师影响外,其家教有着重要作用。《袁氏家训》内容上可与《了凡四训》相互印证,对我们深入了解了凡先生的思想及其家风家教,有重要参考价值。由于是残稿,本书在内容上较为驳杂。为方便读者阅读,笔者将其中“家训”内容单独选出,分为“父教”“母教”两部分以成是文。不足之处,尚望方家指正。

正文试读:

壹立命之学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了凡四训(小品雅集)》袁了凡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