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李白全集注评》[唐]李白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4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李白全集注评》[唐]李白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诗人,中国历*伟大的诗人之一。郁贤皓: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生生导师,古文献研究所名誉所长,原李白学会会长,著名的李白研究专家。

【编辑推荐】

本书是李白研究专家郁贤皓教授在前贤和今人研究的基础上,用“竭泽而渔”的方法搜集资料,以认真审慎的态度对李白的全部诗文重新整理编集,删除伪作,补入遗诗逸文,并进行注释、评笺和品评,从而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李白全集普及本。大家经典,雅俗共赏,《李白全集注评》真正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对于普及李白的诗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名人的书评】

大家经典,雅俗共赏:全新的李白全集普及本----《李白全集注评》

在中国诗歌史的璀璨星空,李白,无异是*闪亮的那一颗。“青莲居士谪仙人”,他是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的存在。他的诗歌脍炙人口,他的传说世代相传。“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这是贺知章的李白;“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横被六合,力敌造化”,这是李阳冰的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杜甫的李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韩愈的李白;“雄姿逸气,纵横无方,天马行空,一息千里”,这是陆时雍的李白;“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这是沈德潜的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余光中的李白……那么,亲爱的读者,在你的心目中,李白又是什么样的?请让我们一起走近凤凰出版社的《李白全集注评》(全三册),走进诗仙李白的精彩世界。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李白是中国历*伟大的诗人之一。高山流水觅知音,千载之后,作为李白研究的著名专家,作为当代的“太白知己”,今已86岁高龄的郁贤皓教授,在李白研究方面有着崇高地位和卓越贡献。在四十年专业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面向广大读者的、以普及为目的的《李白全集注评》(全三册)。本书堪称当代李白研究的集大成,是品读中国*伟大诗人李白的上选全本。大家经典,雅俗共赏。

2015年12月,郁贤皓教授的《李太白全集校注》(全八册)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繁体竖排,更适合专业读者和学术研究。图书出版后,不但获得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而且不断重印,受到读者的好评。但对于更习惯简体横排阅读页面的广大普通读者和年轻一代来说,阅读和使用起来相对吃力。为了更好地普及名著,适应广大读者的阅读习惯,让李白的天才诗文走向更多喜爱他的读者,凤凰出版社联袂郁贤皓教授,精心打造了这一套简体横排的《李白全集注评》(全三册)。

《李白全集注评》以现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的海内孤本《李太白文集》为底本,参校众本,正本清源。全书实证为本,考论结合,体大思深,体例完备,精编精校,装帧精美。书中题解提纲挈领,阐明题意。注释简明扼要,疏通文意。评笺精选前人对李白诗文的评论,洵为经典,发人深省。品评或探幽寻微,引人入胜;或新见迭出,胜意纷呈。

综观全书,有三大特点。一是文献学和文艺学相结合。文献学角度的版本选择、校勘、辨伪、辑佚,都做得规范而精湛,体现了郁教授文献学家的严谨;文艺学方面富有文学色彩的品评,让人赏心悦目,体现了郁教授文学家的诗情。二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郁教授把李白放到整个唐代的历史空间里,真正地把李白的身世、交游以及作品的内在深度,揭示出来。三是普及和专业研究相结合,达到了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相得益彰的效果,具有典范意义。

从《李太白全集校注》的全八册到《李白全集注评》的全三册,由繁体竖排到简体横排,节省了大量版面,不但降低了图书价格,读者也更容易翻阅。虽然成书规模大大减少,但就内容而言,同样精彩,丝毫不打折扣。前人的评笺全部保留,自出机杼的按语则变为评析。重要的校语移入注释,原注释中个别稍嫌繁琐的释义做了删简,前后重出的典故,也做了调整和简化。而附录、篇名索引,则一个都不能少。

一切考虑,都从大众读者的阅读习惯出发;

一切努力,都为了让经典走近更多的读者。

郁贤皓教授的李白研究,被誉为“代表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李白研究的*成就”,“二十世纪李白研究的里程碑”(台湾《书目季刊》35卷)。其《李太白全集校注》,刚刚获得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经典永恒,历久弥新。我们相信,作为一种全新的李白全集普及本,《李白全集注评》真正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对于普及李白的诗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李白全集注评》为国家普及类古籍整理图书专项资助项目。

《李白全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19年5月1版2次出版。精装16开,全三册,定价448元。

978-7-5506-2761-1

【李白全集注评的书摘】

李白全集注评前言李白是*受中国人民喜爱的唐代伟大诗人,是中国古代诗歌*璀璨的明星,他以独特、伟大的成就,把中国的诗歌艺术推上了*。他的许多优秀诗篇,不但在中国脍炙人口,而且在世界各国人民中也有很大的影响。现在,我们在前贤和今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他的全部诗文重新整理编集,删除伪作,补入遗诗逸文,进行注释、评鉴和品评,使之成为*接近真实的李白作品全集。一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自称“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赠张相镐二首》其二),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后裔。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他的祖先曾“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据《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记载,凉武昭王李暠字玄盛,乃李广十六代孙,东晋安帝隆安四年(400),李暠在敦煌一带被部众推戴为凉公,死后由其子李歆继位。后李歆被沮渠蒙逊打败而死,诸弟奔逃。李白所说当即指此事。李阳冰《草堂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也都说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代孙。而唐朝皇帝也自称是李暠后代,由此可说李白与唐皇室同宗。可是,《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凉武昭王李暠后代各支并没有李白这一支家族。李白在诗文中称李唐皇室的人为从祖、从叔、从兄、从侄,也往往不符合他作为李暠九世孙的辈份。李阳冰还说李白先世曾“谪居条支”,范传正则说隋末“被窜于碎叶”,曾隐姓埋名,中宗神龙初(705)才逃归蜀中,李白出生时才恢复李姓。据李白在至德二载(757)写的《为宋中丞自荐表》说当时年五十七,李阳冰在李白临终受嘱写序时为宝应元年(762),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称李白卒时年六十二,都可证知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至神龙初归蜀时已五岁,说明李白并不是生在蜀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陈寅恪先生发表《李白氏族之疑问》(《清华学报》第十卷*期,1935年1月),认为李白先世“本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说乃“诡托之辞”。近年日本学者松浦友久亦赞同此说(《李白传记论·李白的出生地和家系》)。后来,张书城又发表《李白家世之谜》(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提出李白不是凉武昭王李暠后裔,而是李陵——北周李贤——杨隋李穆一系的后代。然皆无直接证据。看来,李白的种族、籍贯、家世、出生地等,至今还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其实,范《碑》早就说过“绝嗣之家,难求谱牒”,“故自国朝已来,漏于属籍”。而世系表族谱所记载的辈份,与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称呼也未必完全一致。例如,笔者熟知的某氏,以“载锡之光,永世克孝”为世系排序,现今长房长子“永”字辈年已八十多岁,而远房的幼子“之”字辈还只有十多岁,按族谱长房八十多岁的“永”字辈老人应称呼十多岁的“之”字辈小孩为族祖,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只称他的名字。而“之”字辈小孩就叫八十多岁的“永”字辈老人为大哥哥。由此可以想见,李白称从祖、从兄等人与世系表的辈份不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关于李白的出生地,目前也有蜀中说、中亚碎叶说、条支说、焉耆碎叶说等,但多数学人认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当时属唐朝安西都护府管辖。李白五岁时才从碎叶迁居蜀中,住在绵州昌隆县(后避玄宗讳,改名昌明县;五代时又因避讳改名彰明县,今四川江油)。李白父亲的真正名字和生平事迹均不详。因从西域到蜀中,蜀人以“客”称之。范传正说他“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可是他能让李白长期漫游,轻财好施,因此不少研究者认为他可能是个大商人。李白家庭的其他成员,现存资料很少。李白晚年在浔阳狱中写的《万愤词投魏郎中》诗中提到有一个弟弟在三峡:“兄九江兮弟三峡。”据《彰明逸事》(《唐诗纪事》卷十八引)记载,还有一个妹妹名月圆,嫁在本县。其他情况均无考。李白从五岁到二十四岁(705—724),是在蜀中读书和任侠时期。他读书涉猎很广:“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从书本中接受了各种思想的影响。李白很早就从事诗赋创作:“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开元九年(721)春,他在路中拜见益州(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长史苏颋时,苏颋就赞赏他的作品“天才英丽”,“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上安州裴长史书》),说明那时诗赋已写得很好。据《彰明逸事》记载,在拜见苏颋前,李白曾跟“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的赵蕤学习岁馀。赵蕤著有《长短经》(一名《长短要术》)十卷,论述王霸之道、统治之术。后来李白一生喜谈王霸之道,以管(管仲)葛(诸葛亮)自许,当是受赵蕤的影响。李白青年时代就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魏颢《李翰林集序》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说他“少任侠,不事产业”;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说:“少以侠自任,而门多长者车。”当是真实情况。此外,由于时代风尚的影响,李白在蜀中时已与道士交往,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可证。二十岁后游峨眉山,结识道友元林宗,求仙问道思想已很强烈,《登峨眉山》诗中已向往“傥遇骑羊子,携手凌白日”了。从二十四岁到四十二岁(724—742),是李白追求功业的时期。开元十二年(724),他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然后到安陆(今属湖北省),被故相许圉师家招亲,“妻以孙女”(《上安州裴长史书》)。从此“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出蜀初期,虽还有任侠举动,如丐贷营葬友人吴指南的“存交重义”,在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接济落魄公子等事,但通过“黄金散尽交不成”(《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的教训后,基本上结束了任侠生活。他在《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诗中*次提到“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他所谓的“功业”,在安陆写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曾申述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就是要以范蠡、张良为榜样,辅佐君王,建功立业,然后功成身退。这实际上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与道家“知足”、“知止”思想的结合,并带有明显的纵横家色彩。从此他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而奋斗了一生。要实现辅佐君王的理想,当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大部分士子走的通过科举考试,慢慢地从小官升迁到卿相;但李白“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于是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隐逸以待明主征召,以布衣一举而为卿相。这条路在唐前期是可行的,唐代皇帝经常下令各地长官推举隐逸之士,参与政治。武后时的卢藏用,屡试不第,后来隐居终南山,得到武后召见,出山做官,一直做到尚书左丞。当时著名道士司马承祯说这是“仕宦之捷径”(《新唐书·卢藏用传》)。但李白在安陆隐居未能建立声誉,从《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可以看出,他在安陆受到毁谤。大约在开元十八或十九年(730或731),他怀着“西入秦海,一观国风……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上安州裴长史书》)的目的初入长安,隐居终南山,结识了玄宗宠婿卫尉卿张垍,请求援引,可是张垍没有帮助他。接着西游邠州(今陕西彬县)、坊州(今陕西黄陵)寻觅知己,可是位卑职小的朋友们更无法帮助他找到“一佐明主”的机会。李白终于悲愤地吟唱着“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颓丧而归。后应道友元丹丘邀请,隐居嵩山。但当他听到善于奖掖后进的韩朝宗出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治所在今湖北襄阳)时,又立即写了《与韩荆州书》,并前往揖拜,希望得到他的推荐。可是韩朝宗没有赏识他。他只能借酒浇愁,与好友元演游洛阳、太原,又到随州去见道士胡紫阳。后移家山东兖州,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人称“竹溪六逸”。其间李白有过游仙思想,但始终未能忘情功业,时常发出“功业若梦里,抚琴发长嗟”(《早秋赠裴十七仲堪》)的感叹。这一时期李白写了许多乐府诗,深信终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从四十二岁到四十四岁(742—744),是李白供奉翰林时期。天宝元年(742),由于好友元丹丘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召李白进京。李白认为实现理想的机会来了,兴高采烈地告别儿女奔赴长安。一开始玄宗确实给李白以殊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也觉得很光荣,决心“尽节报明主”,酬谢“君王垂拂拭”(《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的知遇之恩,并切盼升迁。但实际上玄宗只把他作为侍从文人,主要让他写些《宫中行乐词》、《清平调词》等点缀歌舞升平的作品,并没有提拔他做朝廷大臣的打算。据魏颢(原名魏万)《李翰林集序》记载,玄宗本来准备让李白担任中书舍人,可是,“以张垍谗逐”,其事未成。李白对此非常气愤,后来他经常提到此事:“谗惑英主心,恩疏佞人计。”(《答高山人》)由于佞人进谗,玄宗就疏远李白,李白只能浪迹纵酒,并请求还山,玄宗于是顺水推舟,“乃赐金归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天宝三载(744)暮春,李白终于离开了朝廷。实际只有一年半的翰林供奉生活,使李白对唐王朝的腐败政治有了深刻的认识,而追求功业的思想也逐渐被消极颓放的思想所取代。天宝三载(744)秋天,是中国诗歌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诗坛两曜——李白和杜甫终于相遇了。杜甫自结束吴越、齐赵之行,回到洛阳已有两年。这年五月,继祖母范阳太君(祖父杜审言的继室)卒于陈留之私第,八月归葬偃师,杜甫作墓志,奔走于陈留(今属河南)、偃师(今属河南)之间。李白这年暮春被赐金还山出京后,在商州盘桓一些时日,又到南阳与赵悦相处了一段日子,秋天也来到梁(今河南开封)宋(今河南商丘)。“李白与杜甫相遇梁宋间,结交欢甚”(《唐诗纪事》卷十八引杨天惠《彰明逸事》)。当时李白一心求仙访道,杜甫对李白非常仰慕,对自己在洛阳两年经历的机巧生活感到厌恶,所以受李白思想的影响,也和他一起求仙访道。杜甫在*首《赠李白》诗中就谈到“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当时诗人高适也正在梁宋一带漫游,于是三人同登吹台,慷慨怀古。又同游“梁孝王都”的宋州,还到单父孟诸泽纵猎。当时诗人贾至正在单父县尉任,当参与了共同活动。所以“梁宋游”时有不少诗坛明星围绕在两曜周围。不久,高适离梁宋东行,李白赴齐州紫极宫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杜甫赴兖州省父,暂时分手。次年春,李白到兖州家中与儿女团聚,再与杜甫同游,泗水边赏春,同访范居士,同到东蒙山元丹丘处作客。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诗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可见友谊之深。这年夏天,他们还曾一起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与李邕、高适、卢象等诗人相会。齐州之会也是诗坛两曜和众星相聚的盛事(详见拙著《天上谪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论集·李杜交游新考》,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这年秋天,杜甫告别李白,李白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但他们都经常思念着对方。杜甫走后不久,李白便有《沙丘城下寄杜甫》诗,杜甫则有更多忆念、梦见李白的诗。从四十四岁离开长安后到五十五岁(744—755),是漫游时期,也是李白思想极为复杂的时期。游梁宋、齐鲁时,李白道教思想占上风,加入了道士行列。他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赠蔡山人》)以此表示对现实的反抗。其实李白也明知神仙世界是虚幻的,他在告别东鲁南下会稽时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所以当他在江南获悉奸相李林甫在朝中制造冤狱,好友李邕、李适之等横遭惨死,崔成甫受累被贬时,便立即从弃世思想中惊醒,深深地为国事忧虑。特别是朝廷内外盛传安禄山在北方招兵买马、阴谋叛乱时,他更不顾安危,“十月到幽州”,深入虎穴探看虚实。目睹安禄山嚣张气焰后,李白预感到唐王朝将出现灾难,于是谴责“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奔到黄金台上哭昭王。回到江南宣城后,他一直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当时杨国忠两次发动对南诏的战争都遭全军覆没,使国家和人民遭受重大损失,李白写了《古风》其三十四(羽檄如流星)、《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等诗,谴责将领的无能,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以及对人民遭难的同情和沉痛心情。此时李白济世思想甚切,只恨报国无门。从五十五岁到六十二岁(755—762),是安史之乱时期,也是李白报国蒙冤时期。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叛乱时,李白正在梁园,匆匆携夫人宗氏逃难,由梁园经洛阳到函谷关,西上莲花山。次年春又南下宣城,经溧阳到杭州,后来在庐山屏风叠隐居。当时两京陷落,玄宗逃往蜀中,永王李璘受命为江陵大都督,经略南方军事。当永王水师东下到达浔阳(今江西九江)时,三次征召李白。在国家危难时刻,李白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抱着平叛志愿,参加了永王幕府。他天真地认为这是报效祖国的好机会,可正当他自比谢安,高唱着“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了。此时肃宗李亨在灵武(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并下令永王李璘回蜀中。李璘刚愎自用,不从命,肃宗即派兵讨伐。永王部下顷刻之间成鸟兽散。李璘被杀,李白也被系浔阳狱中。经御史中丞宋若思和宣慰大使崔焕的营救,才得以出狱,但不久又被判流放夜郎。欲报效祖国却反而获罪,李白痛心疾首。幸而在乾元二年(759)春因天旱而发布大赦令,李白才在流放途中白帝城遇赦获释。回到江夏,李白又盼望朝廷能起用他,认为“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征贾生”(《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请江夏太守韦良宰回朝时不要忘了推荐自己,经历大难的李白仍想为祖国出力。可是朝廷不需要他,他在江夏和潇湘一带徘徊了几个月,毫无消息,便懊丧地回到豫章(今江西南昌),与夫人宗氏团聚。后又重游宣城等地,但他报效祖国的热情并未消退。上元二年(761),当他听说太尉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六十一岁高龄的李白又毅然从军,希望发挥铅刀一割之用。不幸因病半途折回,次年冬天病逝当涂(今属安徽省)。“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终歌》),他为自己的理想未能实现而抱恨终生!二李白在政治上不得志,未能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抱负,但在诗文创作上他充分施展了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文学遗产。李白诗今存千首,文六十多篇,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生活。开元时代是带有浪漫情调、诱人追求的时代,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二十四岁出蜀时写的《大鹏遇希有鸟赋》,后来改写题为《大鹏赋》,即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不同凡俗的性格、气概和抱负。直到临终时他还自比大鹏,充分显示出高傲的个性和宏大的气魄。他相信自己的才能会有施展的机会,“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梁园吟》),经常在诗中以管仲、张良、诸葛亮、谢安自比,深信自己能成为王者师:“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留别王司马嵩》)一旦机会来到,他兴高采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歌颂朝廷“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金门答苏秀才》),决心要“尽节报明主”(《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这些诗句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盛唐气象”。李白《古风》其四十六(一百四十年)写唐王朝国势,《君子有所思行》描绘长安形势,《明堂赋》铺叙建筑的宏伟,宣扬大唐“列圣之耿光”,*后点出“镇八荒,通九垓。四门启兮万国来”的主题;《大猎赋》写开元天子大猎于秦,是时“海晏天空,万方来同。虽秦皇与汉武兮,复何足以争雄”。诗人热情赞颂前所未有的盛唐气象,都充满了时代的自豪感。盛唐时代也有弊政,有许多不合理现象,李白对此都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早在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时,就写有《古风》其二十四(大车扬飞尘),揭露宦官、斗鸡徒骄横跋扈的嚣张气焰,《行路难》等诗抒发了有志之士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古风》其十六(天津三月时)揭露贵族官僚骄奢淫逸的生活,《梁甫吟》描绘了君王被雷公、玉女、阍者等小人所包围,有才能的人见不到明主的情景。天宝年间,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为宰相,排挤陷害贤能之士,李白写了许多诗歌揭露“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十四)、“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古风》其三十九)、“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鸣皋歌送岑征君》)的不合理现实。甚至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唐玄宗,把他比作殷纣王、楚怀王,把被李林甫陷害的李适之、崔成甫等比作古代忠良贤臣:“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古风》其五十一)诗人晚年还在《泽畔吟序》中为崔成甫的遭遇鸣不平,追叙当年李林甫陷害韦坚案件牵连数十人的恐怖气氛。李白所处的时代发生过多次不同性质的战争,他的诗歌都作了正确的反映。对于抵御和抗击外族入侵的战争,就写诗高歌祝颂,如《塞下曲六首》、《白马篇》等描写“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的英雄气概,《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等鼓励友人英勇杀敌,奏凯而归。对于统治阶级发动的黩武战争,如天宝年间杨国忠发动对南诏的两次战争,李白写有《古风》其三十四(羽檄如流星)、《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等诗予以揭露批判。而对于安史之乱,李白从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定出发,写了许多积极支持朝廷平叛战争的诗篇。李白在《古风》其十七(西上莲花山)中揭露敌人的凶残和无耻:“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中责问:“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中表示:“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充分表现出同情人民和仇恨敌人的深切感情。李白对人民的艰苦生活和不幸遭遇都非常关心和同情。《丁都护歌》写纤夫的繁重劳动,《北风行》叙幽州思妇在丈夫出征战死后的强烈悲痛,《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描写农家的艰苦生活和殷勤招待,诗人都洒下同情之泪。李白热爱祖国山川,写有许多描绘自然景物的诗篇。李白笔下有庐山飞瀑,蜀道奇险,《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笼罩着神话气氛的华山,《将进酒》、《公无渡河》中奔腾咆哮的黄河,《关山月》中的苍茫天山,《横江词》中的长江风浪,都写得惊心动魄。还有写大自然明媚秀丽的景色,如《渡荆门送别》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夜下征虏亭》的“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等等,充满健康明朗的气息。李白特别爱用具有透明意象的词写景,诸如碧山、渌水、白玉、明月等意象,在他的诗中俯拾即是。尤其是明月,诗中*多。《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静夜思》等,都是赋明月的佳作。李白一生钦仰六朝诗人谢朓,就因为谢诗有“澄江净如练”那样清新明丽的诗句,这也说明李白秉性就向往光明晶莹的景物。李白性格疏放倔强,自视极高,不做小官,欲一举取卿相。李白生活潇洒自在,摆脱家庭、环境束缚,自以为在天下大乱时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在许多诗中自抒抱负。同时,他又表现出蔑视权贵、否定功名富贵的思想。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又说:“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明确表示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生活的追求。功名富贵本是士子的追求目标,李白诗中却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将进酒》)“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当然,有些诗是失意后的牢骚,但李白对功业的追求确实不是为了谋取富贵,而主要是为了显示“安社稷”、“济苍生”的才能。以上只是叙述了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其实他的诗歌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不可能逐一介绍,只能从略。三对李白的评价,我想起马鞍山市采石矶李白纪念馆中有吴鼒写的一副对联。其上联曰:“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教先生低首。”其下联曰:“韩荆州,差解事,肯让阶前盈尺地,使国士扬眉。”对得非常工整。尤其是上联用范围副词“只”,下联用反诘副词“肯”,把作者揶揄调侃李白的神情巧妙地表达出来了。只,仅也;肯,岂也。意思是说:南朝齐代的宣城太守谢朓,是个什么样的人,仅靠“澄江净如练”这样的五言诗,就让李白低首钦敬;唐朝的荆州长史韩朝宗,颇为明白事理,岂能让出官场地盘,使不善从政的李白扬眉做官!言外之意是:李白的诗歌艺术成就,早就大大地超过谢朓,所以李白实在不需要一生俯首。而李白不善于政治权术,韩朝宗比较理解李白的性格,怎能让出官位举荐他,使诗人忘乎所以?关于这副对联,早在1986年8月15日我应《马鞍山日报》副刊特约,写过《吴鼒对联乃揶揄李白之作》一文,可惜当时只有上海古籍出版社老编审朱金城先生撰文赞同拙见。不少年轻的同志却不懂古汉语中“肯”字是反诘副词作“岂”解(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已用大量的例证说明),他们用现代汉语解释“肯”作能愿动词,而且还加“如果”二字进行解释说:韩荆州如果比较懂事,肯让出阶前盈尺地,就能使李白扬眉吐气。他们认为上联是赞扬李白的谦虚,下联是批评韩朝宗的不识人。持这种看法者至今尚有人在。他们认为:下联称李白为“国士”,说明是肯定和赞扬李白,其实,“国士”原是李白《与韩荆州书》中恭维韩朝宗的称呼,这里移用于李白,与上联的“先生”相同,都带有揶揄调侃之意。质言之,这副对联用调侃的语气,上联是对李白文学成就的评价,下联则是对李白政治识见的评价,虽是揶揄调侃语气,实际上却是比较公允的。关于李白的政治识见,历史上已有许多人发表过意见。虽然李白有很高的理想与抱负,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经常以管仲、范蠡、张良、诸葛亮、谢安等自比,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像上述人物那样具备“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的才能。恰恰相反,当国家政治、军事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刻,李白并不能清醒地认识形势,往往提出错误的主张或做出错误的举动。安史之乱是李白一生经历中*重大的政治事件,他对安禄山的叛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灾难十分痛恨,在诗中大声责问:“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表示要“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这种爱国爱民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但他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就拿他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一事来说,虽然李白主观上是想报效祖国,建功立业,但他对李璘的“异志”缺乏认识。《旧唐书·玄宗诸子传》:“永王璘,玄宗第十六子也。……〔天宝〕十五载六月,玄宗幸蜀,至汉中郡,下诏以璘为山南东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采访等使、江陵郡大都督,馀如故。璘七月至襄阳,九月至江陵,召募士将数万人,恣情补署,江淮租赋,山积于江陵,破用巨亿。以薛镠、李台卿、蔡坰为谋主,因有异志。肃宗闻之,诏令归觐于蜀,璘不从命。十二月,擅领舟师东下。”由此可知,当时肃宗已即位,并已下诏命永王李璘“归觐于蜀,璘不从命”,“擅领舟师东下”,原因是“有异志”。但李璘当时“虽有窥江左之心,而未露其事”,所以有些将士如季广琛等跟随李璘东下,还以为是去抗击安禄山叛军。等到李璘东至丹阳郡,肃宗下令讨伐李璘时,季广琛才“谓诸将曰:‘与公等从王,岂欲反邪?上皇播迁,道路不通,而诸子无贤于王者。如总江淮锐兵,长驱雍洛,大功可成。今乃不然,使吾等名叛逆,如后世何?’”(《新唐书》卷八十二)于是诸将都叛离永王而去。其实在此之前,当时有识之士对于李璘东下多持躲避不合作态度。如《资治通鉴·至德元载》十二月记载,肃宗敕永王“归觐于蜀,璘不从”时,“江陵长史李岘辞疾赴行在”。胡三省注:“璘将称兵,岘不欲预其祸也。”邵说《有唐相国赠太傅崔公(祐甫)墓志铭》曰:“属禄山构祸……寻江西连帅皇甫侁表为庐陵郡司马,兼倅戎幕。时永王总统荆楚,搜访俊杰,厚礼邀公,公以王心匪臧,坚卧不起。人闻其事,为之惴栗,公临大节,处之怡然。”李华《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辞官避地江左,永王修书请君,君遁逃不与相见。”《旧唐书·孔巢父传》:“永王璘起兵江淮,闻其贤,以从事辟之,巢父知其必败,侧身潜遁,由是知名。”李白自己写的《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曰:“曩者永王以天人授钺,东巡无名。利剑承喉以胁从,壮心坚守而不动。”为什么崔祐甫、萧颖士、孔巢父、鄂州刺史韦良宰等都知道永王之心“匪臧”,“东巡无名”,早就认识到永王必败,所以无论怎样威胁都不从,而李白却就入其幕呢?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李白的功名心太强,一是李白的政治识见不高。这从他后来参加宋若思幕府时写的《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中也可看出。他认为:“今自河以北,为胡所凌;自河之南,孤城四垒。大盗蚕食,割为洪沟……臣伏见金陵旧都,地称天险。龙盘虎踞,开扃自然。六代皇居,五福斯在。雄图霸迹,隐轸由存。咽喉控带,萦错如绣。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伏惟陛下因万人之荡析,乘六合之诪张,去扶风万有一危之近邦,就金陵太山必安之成策。苟利于物,断在宸衷。”李白完全不理解肃宗驻行在于扶风是为了收复两京的重要意义,却认为南北分裂的大局已定,又将出现南北朝局面,所以力主迁都金陵。可见他政治识见极低。李白始终认为永王是奉父皇之命行动,全然不懂何以成为叛逆。他缺乏皇室正统继承的顺逆观念,认为肃宗和永王只是同室操戈。正因为如此,李白同时还写下了乐府诗《上留田行》,诗中有“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等句,《树中草》有“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等句,显然都是用比兴手法借古谕今,讽刺肃宗兄弟不能相容。李白始终不认为肃宗是以正讨逆。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引朱文公曰:“李白见永王反,便从臾之,诗人没头脑至于如此。”在这点上,说得是很对的。所以李白只能做个伟大的诗人,却绝不可能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四李白诗歌艺术的*特点是融会了屈原和庄周的艺术风格。在他的作品中,经常综合运用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生动的比喻、纵横飞动的文字、充沛的气势,形成独特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龚自珍《*录李白集》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李白的作品既有屈原执著炽热的感情,又有庄周放达超脱的作风。在他的乐府诗、歌吟体诗以及绝句中,*能体现这个特点。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是乐府诗。诗人也认为自己擅长乐府,晚年在江夏还把古乐府之学传授给好友韦冰的儿子韦渠牟(详见拙著《李白丛考·李白暮年若干交游考索》)。李白现存乐府一百四十九首,多为旧题乐府。这些诗与古辞和前人创作已经形成的传统题材、主题、气氛、节奏有紧密联系。如《陌上桑》、《杨叛儿》等内容与古辞相同,《白头吟》写卓文君故事,与本事紧密相连。《夜坐吟》、《玉阶怨》等明显是模拟鲍照、谢朓的同题作品。即使像《丁都护歌》似乎与原曲主题无关,但诗中仍有“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说明创作时对原乐曲的悲惨意境有深切的联想。李白乐府包括《静夜思》、《宫中行乐词》等新题乐府在内,几乎都是写战争、闺怨、宫女、饮酒、思乡、失意等传统题材的,而且在表现这些题材时,总是将个别特定的感受转化为普遍传统的形象表现出来。例如《战城南》,有汉乐府本辞,经过梁、陈的吴均、张正见以及唐初卢照邻的创作,已经形成描写北方战争悲惨形象的特定内容。尽管李白的《战城南》可能是对唐代某一场战争的独特感受,也写到一些具体地名,但很难考证出写的具体是哪一次战争,给人的印象并不是某个特定战役的反映,而是自古以来北方战争的集中概括,与古辞主题相同。又如《将进酒》的主题也与前人之作类似,但李白诗中充满乐观豪迈之情:“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种合理的极度夸张使黄河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其文笔纵横驰骋,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扩大题材、改换主题,恰恰相反,他是在继承前人创作总体风格的基础上,沿着原来的方向把这个题目写深、写透、写彻底,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境地,从而使后来的人难以为继,再也无法在这一旧题内超越他的水准。李白的乐府诗多表现出浑成气象,多用比兴手法,不显露表现意图,这在一些杂言乐府的代表作中尤为明显。同时,他又把瑰丽奇幻的想象注入这些作品,使乐府旧题获得新的生命。前人对此特点已有评述。如《河岳英灵集》论李白诗说:“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李阳冰《草堂集序》说:“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太白古乐府,窈冥惝恍,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这些都是指李白乐府故意不点出主题寓意,多比兴寄托而使之有丰富的内涵。这些特点造成李白许多乐府代表作至今仍存在很大的认识分歧。妙处还在于这些乐府可以允许有的人认为有寄托,有的人认为没有寄托,所以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说:“乐府妙在可解可不解之间。”但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特点后,对李白一些有分歧的代表作也可以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如《蜀道难》的主旨和寓意是历来分歧*的,前人作品中,阴铿的《蜀道难》已有“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的思想,唐人姚合《送李馀及第归蜀》诗也认为李白《蜀道难》乃因功业无成而作:“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子今称意行,蜀道安觉危!”由此可以明白李白在诗中再三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极度夸张,正是寄寓着初入长安追求功业无门而郁积的强烈苦闷。李白现存的乐府代表作,大都是出蜀以后追求功业时期的作品,尤其是初入长安失意而作的居多。《梁甫吟》原是诸葛亮出山前隐居隆中之作,李白选用此题表明自己亦未出山。作品开头就说:“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可知尚未见过明主。诗中用雷公、玉女、阍者等神话中的形象以喻张垍等小人,写出了自己初入长安被小人阻于君门之外的激愤心情。后期的《北风行》则一开头就用极度夸张的形象渲染严酷气氛:“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后又用“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这样极度夸张的比喻,将思妇失去丈夫后的深切痛苦刻画得入木三分。由此可见,李白把旧题乐府发展到*,对旧题乐府作了辉煌、伟大的完成和结束。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能用乐府旧题写出超越李白的作品。李白的歌吟体诗现存约八十馀首,有不少是送别、留别诗。如《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鸣皋歌送岑征君》、《梦游天姥吟留别》、《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应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金陵歌送别范宣》、《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等,这类诗与乐府诗不同,不仅因为它们没有旧题的制约,而且不像乐府那样寄兴于客体,相反,它们都用*人称表现,而且对象明确,创作意图都在诗中和盘托出,淋漓尽致。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以色彩缤纷、瑰奇壮丽的梦幻和神话相结合的形式,来抒发对现实的感受,但主题却非常明确:“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并没有像乐府诗那样因“迷离惝恍”而使后人对其寓意捉摸不定。歌吟体诗与乐府诗特质的区别,大概就是从李白开始的吧!李白五言古诗较多,以《古风五十九首》为代表,这是编集者将李白数十年间所写的五言咏怀古诗加以汇编,并非一时一地之作。这些诗的内容主要是指斥朝政、感伤己遇和抒写抱负等。这些诗与李白的乐府诗、歌吟体诗不同,写得比较严密,较少夸张跳跃,伹也常用比兴手法。《唐宋诗醇》说这些诗“远追嗣宗《咏怀》,近比子昂《感遇》,其间指事深切,言情笃挚,缠绵往复,每多言外之旨”,基本上说得不错。但应该说这些作品还是继承了《风》《雅》和楚《骚》的传统,如《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就以恢复《风》《雅》传统为己任。而五十九首诗中又有不少篇章是学习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来抒发感慨的。此外,其中有些咏史诗是脱胎于左思,游仙诗则显然受到郭璞的影响。这些诗比起前人的作品来,内容更为显豁,感情更为深挚,意境更为明朗,语言更为流畅。这是李白对咏怀诗、感遇诗的发展(详见拙著《天上谪仙人的秘密·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李白的律诗现存118首,绝大多数为五律,七律仅8首。诗人早年曾花相当工夫攻五律,现存*早诗篇之一《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是一首工稳整饬的五律。开元年间写的《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入蜀》、《江夏别宋之悌》、《太原早秋》、《赠孟浩然》等等,平仄对仗都合律,意境也是律诗气象。天宝初应制立就的《宫中行乐词》,律对非常工切,也可说明李白五律是颇有功力的。即使在后期,李白也还有格律严整的佳构如《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等作。《唐诗品汇》说:“盛唐五言律句之妙,李翰林气象雄逸。”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李白五律“逸气凌云,天然秀丽”。从上列诸诗看,李白五律确有一种飞动之势,英爽之气,与王维、孟浩然、杜甫不同。尤其是李白还有不少律诗不屑束缚于对偶,往往只用一联对句,甚或全用散句,有时平仄也不全部协调。如《夜泊牛渚怀古》,按平仄协调是一首律诗,但却没有一联对仗,而且*后两句“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不符合意象应起讫完整的律诗原则。又如《送友人》首联对仗,颔联却用“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散句,和尾联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都呈现出诗意的不完结状态,这是绝句的意境和气象。七律《登金陵凤凰台》虽然平仄对仗都符合要求,但首联反复出现相同的词语,全诗的气氛、风格也不像律诗。所以,胡应麟《诗薮》认为“杜(甫)以律为绝,李(白)以绝为律”,是有道理的。李白的绝句今存93首,历来一致公认“冠古绝今”。绝句的特点除调平仄与律诗相同外,其馀却相反。即要求散句,不要对仗;要意脉疏放跳跃,突出一点,不要完整严密;要含蓄,留有余地,不要完全说出表现意图。而这正好符合李白性格,所以李白的绝句写得*好。王世贞《艺苑卮言》云:“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称擅场,为有唐绝唱。”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又说:“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太白七言绝,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朝辞白帝彩云间’、‘谁家玉笛暗飞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等作,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贺监谓为谪仙,良不虚也。”李白有些描绘山水和抒发忧愤的绝句,用极度夸张的比喻,充满超迈奔放的激情。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雄伟气势;“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显示深度忧愤,都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李白绝句的特点是:语言明朗,声调优美,感情深挚,意境含蓄,韵味深长。上列诸诗都有这些特点,所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确实无人能企及。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这些说法都并非过誉。李白的赋、表、书、序、记、颂、赞、铭、碑、祭文等各类文章,大致与他的性格和诗风相似,都有飘逸英爽之气。《大鹏赋》、《大猎赋》、《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等作品抒写豪情壮志,文笔纵横恣肆,有一往无前的气概,受《庄子》的影响*为明显。《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等文章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泽畔吟序》则感情深挚,沉郁顿挫,表现出对奸臣的刻骨痛恨和对友人的深切同情。一般人写碑文,叙述家世行事容易板滞,而李白的《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等却写得层次井然,叙事具体而生动。这些文章或散或骈,或骈散结合,大都剪裁得当,既富文采,又无雕琢堆砌之病,堪称唐代文章的上乘之作。李白的诗文创作是他文学主张的实践。他在《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诗中提出文章贵“清真”,反对“绮丽”,其三十五(丑女来效)又提出反对模仿、“雕琢”,主张“天真”、自然。他一生敬仰谢朓诗的“清发”,提出诗歌应当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些就是李白的美学理想。李白的诗文,确实以真率的感情和自然的语言构成“清水出芙蓉”之美。方回《杂书》论李白的诗说:“*于赠答篇,肺腑露情愫。何至昌谷生,一一雕丽句?亦焉用玉谿,纂组失天趣?”他认为李白的诗能袒露真情,不像李贺、李商隐那样雕章琢句,全赖人工。李贺、李商隐的诗,总使人感到如雾里看花,隔着一层,而李白的诗却能使人洞见肺腑。这在许多赠送亲友的诗文中表现得特别显著,他从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追求功业,就给韩朝宗上书说:“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奉诏进京的喜悦,他就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希望升官,就写道:“恩光煦拙薄,云汉希腾迁。”(《金门答苏秀才》)得志时人们巴结、失宠后无人理睬的世态炎凉,他写道:“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他被流放遇赦归来后,认为皇帝又将起用他,就写道:“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欲论文章。”(《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即使是些男女冶游言笑,他也不掩饰:“千金骏马换少妾,醉坐雕鞍歌《落梅》。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襄阳歌》)坦率得何等天真可爱!李白诗文的语言都不假雕琢,自然流畅,明白如话,音节和谐,浑然天成,即王世贞《艺苑卮言》所谓“以自然为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何等雄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何等深情!“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何等豪放!“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又何等清新隽永!这些语言,似乎都不假思索,信手写出,实际上这是李白长期从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和前人优秀作品的语言中吸取养料,加工提炼,终于达到炉火纯青的结果。总之,李白诗歌把我国古代的诗歌艺术推向了*,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李阳冰《草堂集序》称李白诗“千载独步,惟公一人”,皮日休《七爱诗》称李白“惜哉千万年,此俊不可得”,吴融《禅月集序》说:“国朝能为歌诗者不少,独李太白为称首。”唐代韩愈、李贺、杜牧都从不同方面受过李白诗风的熏陶;宋代苏轼、陆游的诗,苏轼、辛弃疾、陈亮的豪放派词,也显然受到李白诗歌的影响;而金元时代的元好问、萨都剌、方回、赵孟、范德机、王恽等,则多学习李白的飘逸风格;明代的刘基、宋濂、高启、李东阳、高棅、沈周、杨慎、宗臣、王穉登、李贽,清代的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都对李白非常仰慕,努力学习他的创作经验。现在,李白诗歌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有许多学者在认真研究,而且流传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得到外国人民的喜爱,许多国家的学者也在研究李白的诗歌艺术,李白已经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全世界的文化名人。二一七年十月于金陵寓所凡例一、原文底本和参校本。本书卷一至第二十九所收李白诗文,皆以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静嘉堂文库藏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为底本(简称“宋本”),编排次序也以宋本先后为准,只因宋本*卷是唐宋人写的序和碑志,本书特将此卷移至本书*后,作为附录;将宋本第二卷移前作为*卷,依次上推,宋本第三十卷移前作为本书第二十九卷。第三十卷则收辑宋本集外诗文及宋本集内、外存目诗文。本书以宋本为底本,但宋本中错字较多,清代缪曰芑翻刻时就改正宋本中的错字有二百三十多处。本书参校以下诸本:元至大勤有堂刻本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简称“萧本”);四部丛刊影印明郭云鹏重刊《分类补注李太白集》(简称“郭本”);南京图书馆藏清初刻本明胡震亨《李诗通》(简称“胡本”);清康熙缪曰芑翻刻宋本《李太白文集》(简称“缪本”);清乾隆刊本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一作《李太白全集》,简称“王本”);清光绪刘世珩玉海堂《景宋咸淳本李翰林集》(简称“咸本”)。并参校唐宋重要总集《河岳英灵集》(简称“英灵”),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简称“伯二五六七”),《又玄集》,《才调集》,《唐文粹》(简称“文粹”),《文苑英华》(简称“英华”),《乐府诗集》(简称“乐府”),《万首唐人绝句》(简称“绝句”),《全唐诗》(简称“全诗”),《全唐文》(简称“全文”)等。凡宋本明显错误而许多别本或某本是的,则改用别本正确的字,择善而从,并在注释中说明“宋本作‘某’,据各本或某本改”。凡宋本正确而别本明显错误的则不予说明。凡宋本与别本的异文不能确认谁对谁错,则用宋本的字,为节省篇幅,其他各本的异文不一一出校,只选重要的在注释中说明。宋本有很多异体字和古体字,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将常用的异体字径改为正体字。宋本中“扬州”的“扬”多误作“杨”,本书亦一律径改为“扬”。有的异体字因牵涉到人名、地名、官名及避免误解等原因,则保留原字。二、题解。本书所收诗文题下都有“题解”,主要是阐明题意,解释题中的人名、地名、官名以及写作年代和背景。对各本题中的异文和题下的夹注进行辨析说明。三、注释。主要是训解难懂的词语和典故,疏通文句。对诗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都通过查稽典籍和地下出土资料进行考证,提供切实可靠的根据。凡诗文中运用典故或化用前人诗文的语句,都注明出处,提供书证。注释力求简明、精确、清晰。各本重要的异文亦在注释中出校。四、评笺。前人对李白诗歌尤其是名篇有许多精彩的品评和解读,对读者领悟诗意有启示作用,本书选择历代较重要的评述列于各篇之后,供读者参考。五、除引述各家评笺之外,许多诗末有笔者的品评,表示笔者对本篇的浅见,帮助读者领悟诗意,供读者参考。六、宋本集外诗文和宋本集内、外存目诗文。宋本是现存*早的李白全集,价值*,收诗*多(萧本就比宋本少十首诗,却多出《忆秦娥》、《菩萨蛮》两首词)。但宋本中也有误收他人之作,凡经前贤今人考证确实为他人之作者,如《长干行》其二乃张潮之作,《观放白鹰》其二乃高适诗,《去妇词》乃顾况之《弃妇词》,《送别》乃岑参《送阳子》诗,《谒老君庙》乃唐玄宗《过老子庙》诗,《军行》实为王昌龄《塞上曲》其二,《送贺监归四明应制》乃晚唐人拟作,《留别贾舍人至二首》实为后人伪作,《比干碑》实为李翰之作。这些诗文既非李白作品,本书一律删却,列入卷第三十之《宋本集内存目诗文》。集中还有一些重出诗文,如果重出诗都在组诗内,则两存之,以保持组诗的完整性。如果一首在组诗内,一首独立成篇,则删却独立成篇者。如果重出诗各自成篇,本集也只收一首,另一首删却,在保留的一篇中说明。此外,在唐宋诗歌总集、笔记、传奇、类书、道藏、地方志中,还有不少署名李白的诗文。这些诗文,非常复杂,真伪混淆。凡经前贤今人(包括笔者)考证认定为李白的诗文,如《本事诗》中之《戏赠杜甫》,《事类赋》中之《殷十一赠栗冈砚》,《文苑英华》中之《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唐诗纪事》中之《春感》,《二老堂诗话》中之《瀑布》,《方舆胜览》中之《题窦圌山》,《茅山志》中之《唐汉东紫阳先生碑铭》等,本书作为“宋本集外诗文”收入。还有一些没有可靠证据能推翻非李白之作的诗词和断句,如《文苑英华》中所收的《初月》、《雨后望月》、《对雨》、《晓晴》等诗,以及至今仍有许多著名词学家认定为李白之作的《忆秦娥》、《菩萨蛮》两首词,本书亦不得不作为“宋本集外诗”收入。至于前贤今人包括笔者已经考定为他人之作的许多集外诗文,则一律作为“宋本集外存目诗文”,列表说明,辨正为何人之作。七、附录。本书三十卷皆为诗文作品,*后的附录,除了将宋本*卷的序和碑志移入外,还增加了两《唐书·李白传》,笔者的《〈旧唐书·李白传〉订误》、《〈唐才子传·李白传〉校笺》。卷*古风古风五十九首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李白全集注评》[唐]李白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