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新中国古籍影印丛书总目》南江涛贾贵荣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4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新中国古籍影印丛书总目》南江涛贾贵荣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资深编辑南江涛和贾贵荣总编共同编录而成。收录1949年至2010年60余年间的新编古籍丛书443种,涉及子目近5万条,全书200多万字,是我国首次全面整理新编影印古籍丛书的工具书。本书分为目录和索引两大部分,尤其是目录部分著录详尽,丛书总目著录丛书编号、题名及卷册、编纂者、版本等信息,于各丛书总目下依次著录其子目书名、著者及版本,旨在全面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籍影印丛书的成果。又编制书名索引,为学术研究提供极大便利。

【名人的书评】

【新中国古籍影印丛书总目的书摘】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古籍影印事業持續繁榮,數以萬計的古代典籍因影印而“化身千百”,獲再生性保護并廣泛流傳,創造了中華文獻傳播史上的豐功偉績。中國古籍影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國人采用西方傳入的影印技術,選擇底本,複製印刷,裝訂發行,流播遐邇。因其較之雕版印刷時代圖書複製技術,如翻刻、影刻等,具有無法比擬的便捷與傳真,故而迅速流行,蔚然成風,百多年來盛行不衰,成爲近世古籍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古籍影印大行其道,不僅延續了歷史文獻的流傳命脉,同時産生大量古籍新版本,爲目録版本學者提供了大量新的研究素材與課題。近三十年來的古籍影印事業,以著名的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影印爲發端,至“四庫系列叢書”的相繼問世形成高潮。《四庫全書》爲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大型古籍叢書,收録中國古代重要典籍3460餘種,以當時舉國之人力物力,尚且不克采用傳統工藝雕版刷印,僅能以手工繕録方式完成。洎乎現代,則藉助影印方式,昔日皇家秘閣所藏,一舉而可供讀書人隨意披覽。《四庫全書》自臺灣(1986年)及大陸(1989、2003年)影印後,已爲海内外衆多圖書館收藏。隨着“四庫學”及傳統文化研究的深入,又有一批大型影印叢書隨之涌現,陸續充實并豐富各級圖書館的收藏。如《四庫全書》除文淵閣本外,文津閣本、文溯閣本、文瀾閣本也曾計劃影印,文津閣本并有成書問世。《四庫全書》以外,《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1990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2001年)、《四庫禁毁書叢刊》(1997年)、《四庫禁毁書叢刊補編》(2005年)、《四庫未收書輯刊》(1997年)、《續修四庫全書》(2002年)等相繼編印出版,共計收録歷代典籍15000種以上(7000餘册),形成“四庫系列叢書”,構築起今人研讀古典文獻的基本書庫,嘉惠學林,讀者稱便。古籍影印事業的持續繁榮,促進了古籍影印叢書的豐富多樣化。除上述涵蓋四部的大型影印叢書外,多年來南北各出版社利用資源,開發選題,鈎沉拾遺,填補空缺,又先後推出大量專題性的影印叢書,同樣深受學界與市場的歡迎。如以古籍影印爲基本業務的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原名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依托國家圖書館及國内外其他圖書館文獻資源,三十年來積極進取,拾遺補闕,已完成13000餘種古籍的影印,大多采用專題形式,編爲叢書出版,有效補充了各館館藏,爲學界提供了優質服務。古籍影印傳承文化,延續典籍,化身千百,守先待後,對於傳統典籍的保存與利用,堪稱“功德無量”。影印古籍的數量激增,目前已成爲古籍流通的主體,書目建設的要求隨之産生。爲歷年影印的古籍叢書編製與之匹配的目録及索引,是令“功德無量”進至“功德圓滿”的必要環節。理由如下:一、各家出版的影印古籍叢書,子目成百上千,版本層出不窮,不經分析著録,内容無從揭示;二、各家出版的影印古籍叢書,雖或已編製目録,因其分别成書,若需查重參考,綜合檢索爲難;三、各叢書子目的書名、著者互有重合,書同而版本不同,著者同而著作不同,關聯信息,需鈎稽互補;四、各館收藏的影印古籍叢書,内多館藏所缺,子目不經著録,内容每易忽視,讀者利用,難免“入寶山而空返”;五、各館購置的影印古籍叢書,即或與館藏重複,而版本先後、卷帙多寡,仍存差异,注明影印底本,可增書目信息。綜上所述,出版社與圖書館,作爲古籍影印的製作方與利用方,都期待回溯歷年影印的古籍叢書,早日編製分類體例統一、檢索手段完備、文字校勘精準的目録及索引,充分揭示各叢書内容,提供瀏覽與檢索之便。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有鑒於此,不失時機地組織編纂了《新中國古籍影印叢書總目》(下簡稱《總目》),行將面世。身爲同行,聞之忭喜。《總目》收録1949—2010年間中國大陸出版的新編影印古籍叢書400餘種(未包括近年已編製目録索引的“四庫系列叢書”),涉及子目近5萬種,旨在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影印古籍中叢書類成果。《總目》編纂,分爲兩部分:一、目録部分,内分(1)叢書總目,含叢書順序號、題名及卷册、編者、版本等信息,(2)叢書子目,於各叢書總目下依次著録其子目(含二級子目)書名、著者及版本;二、書名筆畫索引部分,含筆畫字頭檢字途徑。編纂目的,播惠讀者;體例設計,有因有創;分類處理,繁簡適宜;文字校勘,精益求精。凡此種種,均繼承了叢書目録編纂的固有規範。不避費辭,兹略回顧叢書目録編纂之原委。中國叢書目録的編纂,已經歷二百餘年的實踐,目前形成了優良的編目傳統。古人彙編抄刻諸書而成叢書之法,自宋元以來盛行不衰。經驗證明,叢書較之單刻零種,其圖書刊刻之質量尤爲精審,於文獻保存之效用則更爲經久,故明清以後爲出版家及藏書者所鍾愛。叢書雖受歡迎,叢書目録之編纂則頗爲不易。其難點在:一、叢書因刊刻周期較長,初印後印、彙編選編、轉版翻刻等情况複雜,造成叢書書名歧出(同書异名、同名异書),子目多寡不一;二、叢書因其“薈萃群書”之特點,編目中既需反映叢書編纂信息,又需反映子目内容信息,需要多層次著録;三、叢書存在彙編(跨部類)、類編(同部類)兩種類型,其類編性質的叢書,編書目實踐中,又與各部中合刻、叢編等類圖書不易區分,時常混淆。職此之故,叢書收集難以完備,子目著録難以窮盡,檢索途徑難以周全,書目學者多知其甘苦。叢書目録體制之成熟,係經逐步發展而來。早期的叢書目録編纂,用力於對叢書的認定與收集。清嘉慶初顧修創編《彙刻書目》,所收叢書僅260種。延至清末民初,《彙刻書目》曾經傅雲龍、朱學勤、朱記榮、楊守敬、李之鼎、劉聲木、孫殿起等十餘家先後續編。各家或增補未備,或獨樹一幟,分類著録,搜羅愈備,至李之鼎《增訂叢書舉要》集諸家書目之大成,收録叢書已達1605種。民國以後,因應圖書館讀者服務之需求,各館所編館藏叢書目録,探索便於檢索之形式,遂由原先之總括著録,演變爲或編纂子目書名索引,如浙江圖書館編《叢書子目索引》(收叢書469種)、清華大學圖書館編《叢書子目書名索引》(收叢書1275種)、沈乾一《叢書書目彙編》(收叢書2086種)等,或編纂子目著者索引,如金陵大學圖書館編《叢書子目備檢:著者之部》(收叢書361種)等。至1960年顧廷龍先生主持編纂《中國叢書綜録》出,叢書目録編纂體制終於成熟。《中國叢書綜録》編纂中,對應叢書特點,選擇了既反映叢書編纂信息(如叢書題名、編纂者、版本等),又反映子目内容信息(如子目書名、著者、版本及分類屬性),同時附表反映各主要圖書館叢書收藏情况,使該目録不僅具有完備的專科書目性質,又具有反映收藏信息的聯合目録作用。《中國叢書綜録》著録叢書2797種,子目共70000餘條。其中一書爲兩種以上叢書所收者,經比勘同异,分别作一種或數種處理,共得38891種。相對於《彙刻書目》等叢書目録僅有“總目”(總括著録子目於叢書名下),讀者無從直接檢索某書,或某著者所著書收入何種叢書之局限,《中國叢書綜録》增編“子目分類目録”及書名、著者索引,使讀者無論從總目、分類目録、子目書名、子目著者等角度檢索,均可一查即得。反觀《總目》,因其主要著録影印本叢書,各叢書多由今人據相關主題選編,故總括著録以外,不再另編子目,也未使用四部分類,而是依各叢書内容,對應現代人文學科分類,將所收叢書分爲傳記文獻、史籍史料、書目版刻、文學藝術、方志輿地、哲學宗教、金石文獻、科技軍事中醫、綜合文獻九類,同類叢書,則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如此體例設計,亦合於實際情况。《總目》作爲一部大型古籍書目,内容涉及“影印”及“叢書”兩個範疇。具體著録,以影印本古籍叢書爲對象,未收録其他影印古籍;所收叢書又以專科性叢書爲主,彙編性質的“四庫系列叢書”因已有專目,亦未予收入。兹據中華文獻傳播歷史考察,影印古籍已成爲雕版印刷時代後中國古代典籍複製及流通的主要形式,而影印本實不止於叢書,影印本叢書亦不止於專科性叢書。爲此筆者與圖書館同行衷心期待,不久即有涵蓋近代以來所有影印本古籍(包括叢書本及單刻本),或涵蓋所有影印本叢書(包括彙編及類編叢書)的更理想的書目問世。2012年5月1日吴格識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新中国古籍影印丛书总目》南江涛贾贵荣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