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南京佛寺叙录》封野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封野,江苏警官学院副院长,文学博士,教授,民国警察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已出版《汉魏晋南北朝佛寺辑考》。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京国民政府警政建设研究》等。
南京是中国*早传播佛教文化的地区之一,佛寺众多,这些寺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经济、美术、建筑等多方面的成就,本书将南京古代历史上存在过的众多佛寺作穷尽式的搜集,撰写叙录,配以图片,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从古至今,十朝古都南京的佛寺风采尽在其中。
南京佛寺叙录凤凰出版社前言吴赤乌十年(247),天竺高僧康僧会在吴都建邺(今南京)营立茅茨,设像行道,孙权召试灵验,为之立建初寺,此为南京佛寺之始。南朝佛教兴盛,南齐造寺二千一十五所,僧尼三万二千五百人,萧梁造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僧尼八万二千七百人,南京寺院林立,蔚为壮观。值侯景之乱,江左文华尽毁,陈武帝治故寺三十二所,虽有恢复,终归萧条,故而晚唐诗人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慨叹。唐宋元时期,南京先后出现牛首山祖堂寺、清凉山法眼宗大道场、蒋山太平兴国寺、元文宗藩邸大天界寺等名刹。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广建佛寺;永乐迁都以后,南京作为留都一直延续太祖遗风。有明一代,南京建造了灵谷寺、天界寺、报恩寺三座大刹,栖霞寺、鸡鸣寺、静海寺、能仁寺、弘觉寺五座次大刹,并称金陵八大刹。此外还有三十九座中刹,一百二十八座小刹。万历年间葛寅亮作《金陵梵刹志》,以当代人记当代事,详实载录了南京佛寺盛况,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金陵梵刹志》距今四百余载,此间南京经历了诸多岁月流转与世事变迁。进入新时期以来,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佛教迎来新的春天。值此之际补续南京佛寺历史,再记南京佛寺风貌,可谓躬逢其时。本书分为上卷和下卷。上卷叙录南京旧刹,依据内典、正史、方志、寺志、碑记、笔记、诗文等文献以及当代考古成果,考查旧刹遗踪、缘起存废、高僧事迹、文物古迹等,详于对近现代以来相关内容的收罗征集,梳理归纳。下卷叙录南京现存佛寺六十九所,依据笔者2015年至2017年期间两次全部实地考查所得*手资料,参考相关文献记载,详述其地理方位、兴废流变、建筑布局、殿宇形制、塑像造型、钟鼓炉鼎以及题匾、对联、碑记等内容,并从现场拍摄的八千多张照片中精选一百六十七幅作为图片资料。为了方便阅读,本书体例作以下安排。一、佛教传入中土以来,梵刹或以寺名,或以院名,或以庵名,或以精舍名,或以禅林名。本书以“佛寺”统称之,非仅指以寺名刹者。二、本书上卷叙录南京旧刹,有些旧刹在文献中没有标明寺址所在,有些旧刹地址虽有记载,但地名演变的历史线索模糊,难以全部用今地名准确对应,故而上卷按照汉语拼音排序,便于读者检索。下卷叙录南京现有佛寺,按照南京现在行政区划排序,从北向南依次为六合区、浦口区、栖霞区、鼓楼区、玄武区、秦淮区、雨花台区、江宁区、溧水区、高淳区。位于南京河西地区的建邺区辖境内现无佛寺,故不列入。三、南京城古称金陵,有十朝都会之誉,东吴、东晋、刘宋、南齐、萧梁、陈、杨吴、南唐、太平天国等九朝,以及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皆定都于此,其余朝代南京城大都作为府治所在地。历史文献称南京城或为都城,或为府城,就其地理而言实则为一不二。本书均称都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南京城,本书称为旧南京。四、惟佛门清净,圣像庄严,寺院内禁止使用测量工具,大多数殿宇内严禁拍照。尊重寺院规定为应有之义,故而本书对于现存佛寺的殿宇规格、塑像体量等,依据现场目测以及相关参照物加以衡量,并非完全精准。因寺院为中式建筑,故书中均用汉字数字,惟公元纪年统一,用阿拉伯数字。五、南京寺院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盛世里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修葺翻新,增扩复建,日新月异。本书截稿于2017年仲秋,对于未来欣欣景象,祈盼早有水平更高的力作。2018年9月30日于南京安德庵在今江宁区江宁街道安德村,清光绪年间(1875—1908)存。安国寺南朝古刹。在旧秣陵县同下里,南齐永明九年(491)创建。《法苑珠林》卷六三云:在秣陵县都乡同下里,高六寸五“梁安国寺,以永明九年起造。寺有金铜像一躯,分以去。天监六年二月八日,于寺东房北头第三间内,忽闻音乐声。尔后房主药王尼所住房床前,时时有光照屋。到二十三日,于光处忽有泉涌,仍见此瑞像随水而出,远近骇观,咸生随喜。泉既不竭,乃累砖为井,井犹存焉。”安乐寺六朝古刹。在旧都城南,今秦淮区乌衣巷、大油坊巷一带。晋咸安元年(371)王坦之建造,南门临秦淮水。卷一三“《高僧传》《晋京师安乐寺释慧受传》云:(慧受)晋兴宁中,来游京师,蔬食苦行,常修福业。尝行过王坦之园,夜辄梦于园中立寺,如此数过。受欲就王乞立一间屋处,未敢发言,‘王家之园,且向守园客松期说之。期云:恐非所图也。’‘若令诚感,’即以许焉。初立受曰:何忧不得?即诣王陈之。王大喜,一小屋,每夕复梦见一青龙从南方来,化为刹柱。受将沙弥试至新亭江寻觅,乃见一长木随流来下,受曰:’竖立为刹,架以一层。道俗‘必是吾所见者也。于是雇人牵上,竞集,咸叹神异。坦之即舍园为寺,以受本乡为名号,曰安乐寺。东有丹阳尹王雅宅,西有东燕太守刘斗宅,南有豫章太守范宁宅,并施以成寺。后有沙门道靖、道敬等,更加修饰,于今崇丽焉。”时有寺僧道慧偏好转读,条章折句,绮丽分明,名盛京邑。僧辩读经哀婉折衷,独步齐初。智称讲《大本》三十余遍,撰《十诵义记》八卷。僧绍撰《华林佛殿众经目录》四卷。又有慧令、法仙、法*者,并善数论,振名上国。旧传梁张僧繇于安乐寺画四龙,不点睛,每云点之则飞去,人以为妄诞,因请点之。须臾破壁,二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见在。安民寺在今江宁区横溪街道安民村,兴废未详。安明寺六朝古刹。在旧秣陵县斗场里,《酉阳杂俎》“齐永明九年(491)秣陵卷一〇云:,安明寺有古树,伐以为薪,木自然有‘法大德’三字。”安平寺在旧都城聚宝门南一〇五里,三禅寺南十五里,今江宁区淳化街道下桥村。宋代创建,明代为三禅寺所领小刹,佛殿三楹,僧院二房。基址三亩,东至韩村,南至游方桥,西至刘家山,北至马溪桥。田、地、塘共十八亩六分。安全寺在旧都城太平门北三十里,草堂寺东五里,今栖霞区尧化街道安泉村。详见“慈仁寺”条。安隐寺在旧都城聚宝门南一里半雨花台梅岗高辇柏村,今雨花台区雨花路二一五号南京雨花台风景区内。本在钟山,名安隐院,宋绍兴年间(1131—1162)徙于梅岗。明永乐元年(1403)重建,正统年间(1436—1449)再建,赐安隐寺额。正德四年(1509)重修,乔宇撰《重修安隐寺碑记》。高座寺所领小刹,北接高座寺,南连宝光寺,东对永宁寺。山门三楹,天王殿三楹,钟鼓楼一座,佛殿五楹,华严楼五楹,方丈三楹,僧院八房。基址一百亩,东至官街,西至雨花台,南至宝光寺,北至高座寺。田、地、山、塘共八亩六分二厘。嘉靖元年(1522),僧问:”法舟禅师驻锡寺中,“如何是安隐境?法舟答:二水中分白鹭洲。又问:”“石虎山“三山半落青天外,”“何如是安隐家风?答:前斗,泥牛水底眠。”安隐寺旧有斜塔,一夕风吹自正,数年后倾圮。20世纪50年代初,有僧四人,地一亩。1989年,以寺址建南京雨花石博物馆,占地面积约二千六百平方米。安隐院1.南朝古刹。在旧都城朝阳门外钟山,今玄武区石象路七号钟山风景区内。刘宋时期创建,名安隐院,后废。宋绍兴年间(1131—1162),徙建于雨花台梅岗。明永乐元年(1403)重建,姚广孝荐僧开俊住院,正统年间(1436—1449)赐安隐寺额。参见“安隐寺”条。2.在旧都城聚宝门东南三里,聚宝山之阳任家山顶,今雨花台区雨花路二一五号南京雨花台风景区内。明正德年间(1506—1521)创建,永兴寺所领小刹,山门一座,佛殿三楹,弥勒殿三楹,僧院二房。基址五亩,东至岳家坟,西至蒋太监埂边,南至官街,北至宝光寺墙。1949年以后,改建为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1983年重建,邓小平题写馆名。凹凸寺南朝古刹。在旧丹阳县东南六里,梁大同三年(537)邵陵王纶造,名一乘寺。梁末火毁,陈尚书令江总舍书堂重建。寺门遍画凹凸花,相传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近视即平,故名凹凸寺。时有寺僧法才,受业于张讥,习《周易》《老子》《庄子》,尽传其业。八佛庵在旧六合县西门内。缘起未详,清同治七年(1868)改忠孝节义祠。八圣庵在今六合区马鞍镇大营村,余不详。巴山庵在旧六合县西北四十五里巴山,一名巴山寺。缘起未详,僧参定重修,寺门向南,二层五楹。明天启元年(1621)秋,庵僧梦堂和尚所奉地藏菩萨,右胁下生莲花一茎,凡四十余瓣,如栗玉色,逾月又生一茎。何正位绘图,孙国敉为记,以志其事。孙《记》云:“巴山庵距棠邑西北三四舍而近,其山彤彤也。有梦堂大师者,吴门兰风大师高足弟子,以万历庚寅间自吴门来,卓锡此山,体地藏菩萨悲悯罪过之旨,特镂地藏像于庵之左。天启辛酉九月肃霜之候,适地藏右胁下生莲花一茎,迸裂髹布金漆而出,凡四十余瓣,短长环抱,攒簇一蒂,高八寸许,色黄白,如栗玉,光彩照人。自秋徂冬犹不萎,稍萎矣,十一月复茁如前,又稍萎矣,明年正月复茁如前。于是江南北之佞佛者争奔走随喜,皈依赞叹,得未曾有,而归重于梦堂道力所玄感云。梦堂足不下巴山者三十年,手种柏于庵之周遭。每种一柏,礼三十拜,其他苦行称是。”清雍正八年(1730),增建牛王殿。巴山寺在旧六合县西北四十五里巴山,详见“巴山庵”条。白都院在旧都城西南六十里白都山侧,详见“资圣院”条。白佛禅院在旧南京小王府园六十号。清光绪十六年(1890)戒道建,20世纪50年代初,有僧四人,房十六间。白果庵在旧江浦县西五十五里。《金陵待征录》“山门桃李相间,卷四云:寺内竹林纡折,粉香露莹。”白莲庵在旧都城朝阳门外钟山,今玄武区石象路七号钟山风景区内。昔策禅师退居于此,结庵而居,榜曰白莲。庵在宋熙寺西百余步,前有白莲池、弹琴石。白鹿泉庵在旧都城东北四十五里摄山中峰,今栖霞区栖霞街道之东栖霞山。其地为栖霞寺故址,久废。明嘉靖年间(1522—1566),苏州竹堂寺住持福懋杖锡而来,筑庵以居,名白鹿泉庵。嘉靖三十四年(1555),吴门画派文伯仁自苏州至摄山,与福懋在庵中文燕诗会,作《摄山白鹿泉庵图》长卷,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庵内外多梅花、茶树,可摘可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