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智囊双封烫金珍藏版白话精华本凝结中国古代智慧的处世奇书被康熙盛赞“国之利器,不可示人”被纪晓岚、曾国藩、梁启超等牛人视为智慧宝典》(明)冯梦龙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蕞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东周列国志》《智囊》等。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康熙皇帝对《智囊》倍加珍爱,赞叹其“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将其列为禁书,因而在清时很少有普通人能读到。
《智囊》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代表作,辑录了从先秦到明代一千多则智慧故事,是一部帮助人们排忧解难和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此书在明末便风靡一时,多次翻印仍洛阳纸贵,收到了众多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名人的推重和喜爱。
-
★古代锦囊妙计的现代文诠释版本,老少皆宜。中华智慧的精髓。
★两天读懂的白话精华版。
★小说一样的白话故事:由于《智囊》的案例与解读又巧妙又复杂,您用文言读会十分困难,所以本书大胆删除了妨碍理解的内容,全部是清楚生动的现代文,并在视觉上不断简化,让它变得像一本小说一样好读而营养丰富,让您一口气读通。
★只留精华:精选了百年通用的内容,删去对今天没有实践价值的部分,节省您的时间。
★双封面烫金,清雅而奢华的时尚古典读本。
历史小常识:
★康熙皇帝认为《智囊》内容精辟,忧其启发民智,将其封禁,所以只有少数精英可以读。
★纪晓岚、曾国藩、梁启超都熟读过这本书。
出版说明
《智囊》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为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共计二十八个小类,辑录了从先秦到明代一千多则智慧故事。是一部帮助人们排忧解难和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苏州)人。冯梦龙出身于名门世家,其作品除了这本《智囊》之外,还有世人皆知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冯梦龙年轻时,也和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对经史子集的诵读上,为的是能够通过科举走向仕途之路。可谓是“不佞童年受经,逢人问道,四方之秘复,尽得疏观;廿载之苦心,亦多研悟”。然而,即使这样用功,他的科举之路仍然十分坎坷。直到明崇祯三年(1630年),他57岁时,才补为贡生(成绩优异的秀才,可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直到61岁时才勉强混上一个知县,但只干了四年就辞官回乡了。纵览冯梦龙的一生,虽有经世治国之志,却长期在社会的下层沉沦,或靠舌耕授徒糊口,或为书贾编辑养家,可以说是不得志的。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不但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出版史上的崇高地位。冯梦龙所有的作品中,从今天出版学的角度来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注重实用。尤其是这本《智囊》,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在本书的自序中,他开篇就写道:“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并总结出“古今成败得失”的原因,其用意不可谓不深远。《智囊》初编成于明天启六年(1625年)。后来,冯梦龙又对其进行增补,重刊时改名为《智囊补》,其他刊本也称《智囊全集》、《增智囊补》、《增广智囊补》等,内容上均同《智囊补》。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慧故事1238则,并根据内容分为十部二十八卷。全书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聪明才智。这些故事汇成了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海洋。书中涉及的典籍几乎涵盖了明代以前的全部正史和大量的笔记、野史。因此,可以这样说,冯梦龙的这部《智囊》不但具有现实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校勘价值。当然,由于时代的不同,书中所辑录的一些故事对于今天的我们已经没有参考价值,而且观点落后,封建思想比较浓厚。对于这些故事,我们一概舍弃,只翻译了一些实用性比较强和具有前瞻性的故事,汇成了本书。对于收录到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都尽可能做到忠于原著,不加删改。当然,至于这样做是否妥当,还望诸位方家、读者不吝赐教。自序(译文)冯梦龙人要有智慧,就像土地要有水一样。土地没有了水,就会变成一片焦土;人没有智慧,就会变成行尸走肉。将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就好比水流在土地上一样。地势低洼的地方就注满了水,人事“低洼”的逆境也充满了智慧。纵观古今成败得失的众多事实,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如何来证明这一点呢?曾经处于优势的夏桀和殷纣是愚蠢之君,而处于劣势的商汤和周武王是聪明之君。齐、楚、燕、韩、魏、赵六国联盟力量很大,却很愚蠢,而秦国虽然势单力薄,却很聪明。楚汉相争时,楚王项羽势力强大却愚蠢,而力量薄弱的汉王刘邦却很聪明。当政的隋朝皇帝杨广愚蠢,而他的大臣唐王李渊却聪明。居统治地位的南宋王朝愚蠢,而后起的元朝却聪明。元朝后期的统治者愚蠢,而率领百姓成大业的本朝圣祖(指明太祖朱元璋)却聪明。以上所列举的这些历史上的大事件尚且如此,那些小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这就是《智囊》这本书所要阐发出来的哲理。有人反驳我说:“从智慧上看,很少有人能超过舜的,但他却经常被他那顽固而愚蠢的弟弟象置于困境之中;也很少有人能够超过孔子的,但他却被困在陈国和蔡国。西家邻居的儿子,对于儒家的“六经”十分精通,却空怀璞玉之才而不能为世所用,生活贫困;东边邻居的儿子,大字不识一个,却坐享祖辈传下来的荣华富贵,仆人过百。你所说的愚失而智得又体现在哪里呢?”我笑着回答说:“您没有见过那些挖井的人吗?他们在下面打井时,冬天光着身体,夏天却穿着厚厚的皮袄,靠着绳子缒入井中,坐着土筐升到井上,他们能在平地上找到水源,靠的就是智慧。如果说土已挖到了头,没有见到泉水,却被石头挡住,情况发生了变化,怎么办?宋代有个叫种世衡的人,他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就能将石头砸得粉碎并使泉水涌出,从而使千家万户都受惠。因此,同样是挖井见石,愚者看到的只是石头,而智者却能透过石层看到泉水。事物的变化能让智者暂时处于困境,但智者的智慧却使他不被这些变化所困。如果舜和孔子没有那样超人的智慧,那么舜就将被他弟弟烧死在谷仓中,从而化成灰烬,或者被活埋在井里,变成泥土;而孔子也将在陈国或蔡国被活捉。但舜不但成功地脱险,而且还能够在事后悠闲地坐在床边弹琴,而孔子虽然还没有摆脱困境,却在郊外弦歌不绝。您既然还不懂得圣人对智慧的妙用,又怎么能窥视我的《智囊》的奥妙呢?”有的人又说:“舜和孔子的事情,就算是事实吧,但‘智囊’这种称呼,正是造成汉代大臣晁错被杀于集市的原因,您为什么还要宣扬它呢?”我反驳道:“错了,错了,晁错不是死在智慧上,而是死在愚蠢上。当他坐而谈论治国时,皇帝已经高兴得面露喜色,可是等到吴楚七国谋反的战争打响之后,他竟然建议让皇帝亲自带兵出征,他自己却留守京师,他做了这一件不聪明的事,才使谗言四起,从而导致他的被杀。然而,晁错虽然在保护自己方面是愚蠢的,但在筹划国家大事上却是聪明的,所以即使他已经死了上千年了,人们还为他感到惋惜,将他列入名臣之中。后来一些见识短浅的小人,在保护自己方面特别聪明,而在筹划国事方面则特别愚蠢。用这种人和晁错那样的人相比较,难道还看不出谁美谁丑吗?再说对于《智囊》这个名称,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晁错之前,有樗里子被称为智囊;在晁错之后,有鲁匡、支谦、杜预、桓范、王德俭被称为智囊;在本朝,杨文襄公(名一清)也有这个称号。这几个君子之士,虽然所走的道路都不一样,但大多都完成了自己的事业,建立了杰出的功勋,身荣道泰,您撇开了智囊的好处不谈,却专列它的害处,这好比是看到了一个人在乘船渡河时被淹死了,就劝别人不再乘船一样,这就太不聪明了。”又有人说:“您写《智囊》,打算让别人学习智慧,但智慧到底是天性的,还是从书上学来的呢?”我回答说:“我前边早就说过这一点,智慧就像水的样子,藏在地中时它是天性,而要开凿它,让它流出来,这就得靠后天的学习了。而开凿出来的井水、涧水、泉水,它的用处与江水、河水是一样的。我所担心的是人们天性中的智慧,像藏在地下的水那样,被埋藏在土石之下,而不能流露出来,于是就用这些写在纸上的话,来当作发掘智慧的‘铁锹’和‘土筐’,这样做或许对于经世济用会有一定的作用吧。”又有人说:“我听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您品评的这些智慧中,有些是十分狡诈的不法之人,却被您列为上等;而那些鸡鸣狗盗之流,您也记录了他们的奇闻。这样您的《智囊》将变得污秽不堪,这怎么能用来教育世人呢?”我告诉他:“我品评的是智,而不是人,不考虑那个人怎么样,只考虑那件事怎么样;不考虑那件事的价值,只考虑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即使是那些狡诈的不法之徒或小偷强盗,哪个不是我治世药箱中的药材呢?我把它们当作蜘蛛网,就可以捉虫子;我把它们当作蚕茧,就可以做蛹的住房。这就好比是百川之王的黄河,众水同归,难道它还会对水流的大小、清浊做有选择的接受吗?”可能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被人责难的了,于是我便将这些话作为本书的开篇。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智囊双封烫金珍藏版白话精华本凝结中国古代智慧的处世奇书被康熙盛赞“国之利器,不可示人”被纪晓岚、曾国藩、梁启超等牛人视为智慧宝典》(明)冯梦龙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