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陶渊明诗文选集》[中国][晋]陶渊明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4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陶渊明诗文选集》[中国][晋]陶渊明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杨义,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学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出版过《杨义文存》十卷、《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中国新文学图志》二卷、《中国叙事学》、《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等。邵宁宁,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教育部质量工程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项目负责人。甘肃省555科技创新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现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古今文学通变研究。

【编辑推荐】

《国学经典丛书第二辑》推出了20余个品种,包含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囊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该丛书以尊重原典、呈现原典为准则,对经典作了精辟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为现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扫除了障碍。所推出品种,均选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由国内**专家郁贤皓、杨义、王兆鹏等倾力编注,集经典性与普及性、**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套优秀读本。陶渊明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陶渊明的诗歌冲淡平和,他的散文与辞赋也独具有一种朴素自然的情致。陶渊明的诗文代表着一种文化,代表着温润清逸的自然风、田野风,在历代燥热的或刻板的主流文化之旁,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几分舒适和自由。

【名人的书评】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担纲丛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博导杨义注评,打破阅读障碍,普及性和专业性兼备◆教育专家顾明远、李镇西、余映潮、魏书生等联袂推荐

【陶渊明诗文选集的书摘】

前言在中国,陶渊明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凡是有中学学历的人,都读过他的《桃花源记》,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隐士,田园文学的奠基者。有人或许还能吟得出他的一两句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讲得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但要再进一步对他说点什么,除非有过专门研究,人们往往就不甚了了。从上面举出的脍炙人口的诗句,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在中国文化中的突出地位。陶渊明诗的价值,植根于诗而超越了诗,它实际上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采菊东篱、安逸田园、清风明月的文化。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陶侃,曾做过晋朝的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但在陶渊明的少年时代,家族的显赫已成为历史。就连日常生活所需,有时也都发生了困难。从很年轻的时候起,陶渊明思想就徘徊在仕与隐之间。所以他后来回顾这段生活,时而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时而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总的看来,他是不怎么喜欢做官的。二十九岁那年,他曾一度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但很快就因“不堪吏职”而自动辞职。此后一直在家隐居,直到中年以后,迫于生计又一度出门任职。他先后在荆州刺史桓玄、镇军将军刘裕、建威将军刘敬宣等人的幕府中担任僚佐,目睹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实况。因不喜官场酬酢,又不堪行役之苦,他又请求到地方任职,四十一岁做了彭泽令,但在官只八十多天,就又主动辞职回家了。陶渊明一生*重大的事件,莫过于他这一次的辞官归隐。这件事被记载在萧统的《陶渊明传》里,因而对后世影响极大。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这件事,很能体现他的性格,也很能体现他的文化立场。后世推崇陶渊明的人,多半只记住了“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忽略了那后半句。按萧统的说法,陶渊明不肯做官的政治原因,在于“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这说法是否道出了陶渊明辞官的隐衷,还须研究。但从文化立场上看,说陶渊明是既有淳朴自适的自然质性,又颇有些孤傲的精神贵族气的人,大约不会有什么问题。陶渊明生活在崇尚名士气度的魏晋时期,他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也可以说是时代精神使然。从中国社会精神的发展看,这正是所谓“人的觉醒”的时期,“觉醒”了的人,不再只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欲求,而更注重精神和意志的自由,因而言语行止,往往都不免有一些惊世骇俗的地方。陶渊明的人生姿态,看上去很平和,但骨子里却透出一种孤傲。认识这一点,对于了解陶渊明的诗文意趣,至关重要。他的诗中*为人称道的句子自然是“采菊东篱下”,但在这种冲淡飘然的姿态之外,他其实还有另一种更体现人生意气的东西,那就是所谓“啸傲东轩下”。陶渊明的爱菊,是素所闻名的,但他同样爱松,所谓“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咏的虽是孤松,但说是他的夫子自道,也未尝不可。他的品格,是松、菊合品,菊是其姿,松是其骨,是风清骨峻的一流人物。虽然说陶渊明的隐居不仕可能包含不满当时政治的因素,但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却也具有发自内心的真实。从根本上说,这与汉代以来田园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陶渊明的田园诗给人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人与自然,尤其是与田园劳动之间的那种亲和关系。在他的笔下,农村生活的环境——山川草木,村庄院落,是美好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劳动本身也是美好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人与人的关系是美好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就连让人感觉难堪的“乞食”,似乎也都闪现出一种人性的光辉。如果说陶渊明过分美化了农村生活,这并不公平,因为正是在他的诗中,我们读到了许多对于贫寒情状的真切描绘。与后来许多田园诗人不同,陶渊明真正懂得什么叫贫困,他也不讳言这种贫困,问题只在于,他的精神并没有被这贫困压倒。他的贫困在于物质,他的富裕在于精神。即便在饥寒之中,他也能坚持自己的精神上的独立。在固穷守节这一点上,他其实是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他的精神导师,融合着庄子和孔子。在他的诗集中,专门有一组诗“咏贫士”,在其他作品中,我们也随时都可以看到他对长沮、桀溺一类人物的追慕之情,甚至可以说,他有一种“沮溺情结”。然而,从根本说,陶渊明还是渴望着世间能出现孔子那样的人物,对于世人的“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他深怀不满,却又无可奈何,自己也只能以固穷守节来自我宽慰,这是陶渊明的悲剧,也是他的时代的悲剧。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陶渊明诗文选集》[中国][晋]陶渊明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