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何宗逊日记》何宗逊韩宁平夏亚平整理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韩宁平,黄山学院教授,多年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与教学。近年来,将中国近代日记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作为新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何宗逊日记》自1889年至1918年,对陆军现代化、教育科举变革、宪政渐举等重大事件皆有记载。对晚清民初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官场生态、日常应酬、武备陆军、夷务外交、教育科举医卜星象、游历见闻、节候天气,皆有详备反映。
晚清民初低级衙门的官场生态
前言一何宗逊(1862—约1920),字笠农,安徽黟县三都碧山人。1888年戊子优贡,朝考*,得知县资格。后丁忧回籍,在碧山先春园授徒为业。1897年丁酉顺天府乡试,得中举人。1899年选山西太原县知县,正值庚子之变,何宗逊以其保守稳健立场触怒晋抚毓贤,被毓贤严劾罢官。随后何宗逊入直隶提督马玉昆幕府,总理文案兼营务处,凡九整年,甚得马玉昆信任倚重。1908年9月,马玉昆逝世,何宗逊婉拒后任姜桂题之挽留,屡赴天津,冀得直隶总督杨士骧之青睐,然未得实际重用。1909年,何宗逊随云贵总督李经羲入滇,任云南全省巡防兵备处会办,兼督署巡防股文案总理,在滇凡一年。1910年底何宗逊请假回籍,乡居数年,担任民国黟县议会首任议长。当年武卫左军同事赵倜,后出任河南督军,召之出山相助,何宗逊遂于1915年赴汴,在河南大约两年,后以疾归,卒于家。现存何宗逊日记共20册,由其后人、曾外孙吴良棣先生收藏。其版式及起止时间简介如下:*册,朱丝栏,四周双边,白口,双鱼尾,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左右。时间跨三年,从光绪十五年己丑三月朔始至光绪十七年辛卯二月朔止。其中己丑年日记,自三月朔日抵京始,至十月初三日回里途中抵沪止,主要内容为在京参加优贡朝考及本科乡试等。光绪十六年庚寅日记从正月二十三日先春园开馆始,至八月初八日赴汉口止,主要内容为在里开馆授徒。光绪十七年辛卯日记自正月二十六日开学,至二月朔,仅五日。第二册,朱丝栏,四周双边,白口,上单鱼尾,半页十一行,行约二十一字。时间从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三月初八日再度自里起程赴京始,至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二月初八日止。主要内容为捐知县遇缺先选用、乡试得中等。第三册,版式同第二册。时间为光绪二十四戊戌年二月初九日至年底。主要内容为举人复试;会试失利及戊戌变法相关情形等。第四册,朱丝栏,四周双边,白口,上单鱼尾,版心下方镌“乾元亨”,半页九行,行约二十八字。时间为光绪二十五年己亥一月至九月。主要内容为得山西太原缺并动身前往等情。第五册,版式同第四册,唯版心下方镌“秀文斋”,封面题“己亥日记下册、庚子日记上册”,封面有破损。时间为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十月始,至二十六年庚子闰八月止。主要内容为太原知县任上履职并撤差等。第六册,版式同第五册。时间为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九月始,至二十七年辛丑五月止。主要内容为在马玉昆幕府总理文案兼营务处;马玉昆为之奏留开复等。第七册,朱丝栏,四周双边,白口,上单鱼尾,版心下方镌“秀文斋”,半页八行,行约三十一字。时间为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六月至二十八年壬寅二月。主要内容为庚子受教案牵连罣议并平反昭雪等。第八册,版式同第七册。时间为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三月至年底。主要内容为随马玉昆赴朝阳剿匪等。第九册,版式同第七册而稍大。时间为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正月朔至十二月底。主要内容为得保山西候补知府,并受召见;日俄战争爆发等。第十册,版式同第九册。时间为光绪三十年甲辰正月朔至十二月底。主要内容为随马玉昆驻扎平泉,以戒备日俄;慈禧太后七旬寿辰,为马玉昆呈贡等。第十一册,版式同第九册。时间为光绪三十一年乙巳正月朔至十二月底。主要内容为日俄战争;为马玉昆呈送万寿贡物;赴天津、保定考察武备学堂等。第十二册,版式同第九册。时间为光绪三十二年丙午正月朔至十二月底。本册作者未标明年份,其年份据内容考定。主要内容为袁世凯、廷杰、马玉昆联名奏保昆源、何宗逊;预备立宪等。第十三册,版式同第五册。时间为光绪三十三年丁未正月朔至十二月底。主要内容为昆源带十营往黑龙江;日俄军队全撤回国,中立防务告竣,部队入关回通州;马玉昆请假回籍,奏派何宗逊照料全军事务;马玉昆七旬正寿等。第十四册,版式同第五册。时间为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年。本年日记因爱子去世,伤心痛绝,曾中断一百九十天。正月朔至五月初六,十一月初九至岁除,此两段为逐日日记。而其中则凭记忆大略补记,择要而已。主要内容为黑龙江各营回通州;马玉昆去世;拒绝姜桂题挽留等。第十五册,版式同第五册。时间为宣统元年己酉正月朔至九月底。主要内容为赴天津,求杨士骧差使;得李经羲延致,因行期较宽,请假回里一行;自里经沪由海道赴滇等。第十六册,版式同第五册,封面题“己酉日记下册,庚戌日记上册”。时间为宣统元年己酉十月朔至二年庚戌七月底。主要内容为到滇,任云南全省巡防兵备处会办,兼办团练事宜,并总理巡防股文牍兼办文案;隆兴公司开采云南矿产,滇民抵制等。第十七册,朱丝栏,四周双边,白口,上单鱼尾,版心下方镌“荣宝斋”,半页十行,行约三十六字,封面题“庚戌日记下册,辛亥日记上册”。时间为宣统二年庚戌八月朔至三年辛亥八月底。主要内容为请假回籍,旅途经历;《五十自述》诗十二首;湖北新军起义等。第十八册,版式同第十七册。时间为民国元年壬子一月朔至民国二年癸丑三月底。主要内容为担任黟县议会长兼民团长;建新屋笃庆堂;省议员选举;太老师汤球入乡贤祠等。第十九册,版式同第十七册,封面题“甲寅日记下册,乙卯日记上册”。时间为民国三年甲寅五月端午节始,至四年乙卯三月初七日止。主要内容为地方旱灾;赵倜请出山等。第二十册,版式基本同第十七册,唯半页九行。时间为民国六年丁巳九月朔,至七年戊午三月二十日止。主要内容为沈海峰身后财产纠纷;赵倜以督军兼省长;五女燕生出阁等。二正如丛书主编张剑先生所言:“日记是具有私人史和微观史性质的史料,但也是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史料,尤其是那些长时段记录或身份特殊的人物日记,更是不仅具有个人生命史的意义,而且兼具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等多方面的价值。”张剑:《日记中的历史:绍英眼中的清末民初》,《中华文史论丛》2018年第3期。《何宗逊日记》二十册,记载自1889年至1918年,基本连续(除*册、第二十册外),达60多万字。当时正值中国内忧外患的社会转型之际,变法维新、庚子之变、清末新政、日俄战争、宣统登基、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接踵而来,陆军之现代化、教育科举之变革、宪政之渐举,种种新政逐步实行。所有这些,何宗逊以其个人视角,皆有或直接或间接的记载。显然,何宗逊具有保留史料的自觉意识,愿意以个人的雪泥鸿爪见证历史,故一些重要以及与之相关的上谕,均有记载或节录,诗词、对联、药方亦颇有保留。由于其地位与经历,加之天性善饮好客,何宗逊交游甚广,上至王公大臣,中及同僚朋友,下至乡绅百姓,奕劻、世续、荣禄、那桐、孙家鼐、翁同龢、袁世凯、沈大鳌、李昭炜等,皆与其有深浅不等之交集。日记内容涉及晚清民初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官场生态、日常应酬、夷务外交、教育科举、医卜星象、游历见闻、节候天气,林林总总,应有尽有。他的日记可从多方面提供历史解读的可能性,增强历史的“现场感”,有助于还原一个真实鲜活的历史,具有珍贵的价值。一、为何宗逊及其家族研究,乃至黟县及徽州地域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手史料。何宗逊是清末民初黟县极具影响力的重要人物,成书于1922年的《黟县四志》对何宗逊本人及其家族虽有相当笔墨的记载,然对于个人史及地域史来说,则仍嫌太过简略单薄。《何宗逊日记》时间跨度自何宗逊27岁到56岁,内容甚为丰富,足资弥补。何宗逊出生于黟县碧山望族,其家风有两个显著特点:(一)孝友和睦。父亲何家俊与叔父何家璧“同甘共苦,友爱愈恒”《何宗逊日记》1899年11月21日。。叔父何家璧对何宗逊关爱备至,“回忆自幼稚以迄壮年,吾叔父所以教诲我、期望我者,无不周至”《何宗逊日记》1899年11月21日。,是以何宗逊与叔父之子何宗愈关系之亲厚,亦不亚于亲兄弟,日记口口声声皆称之为“三兄”,一如同胞。何宗逊同胞共十三人,十个姐姐之后,始有兄弟三人,大兄不见于日记,大概早夭,二兄何宗敏长其三岁,身有残疾,“右手竟废”《黟县四志·卷七·人物·艺苑·何宗敏》。,然工书能文,兼擅医道。何宗逊对“二兄”甚为尊重,既视为兄,又尊为师,其诗作有“名山一席让吾兄”《何宗逊日记》1899年2月9日。之句。兄弟感情笃厚,闻侄儿去世,何宗逊痛二兄之所痛,恨“不能奋翅而前”,为二兄分忧排解。何宗逊与姐姐们关系也很好,尤其与大姐更亲。大姐比何宗逊长约20岁,嫁在西递。何宗逊往西递作客时,陪侍大姐旁边,不离左右。听说大姐身体欠佳,则嘱嫁于西递的三女时往省问。大姐的儿子胡鹤寿由何宗逊介绍,在武卫左军任职,后一直在外工作。孝友和睦的家风,使得何宗逊情商较高,与人有较好的共情能力,性格不趋*,处事较为“周全”。(二)崇文重教。何宗逊父亲何家俊当年曾以县试*入学,叔父何家璧曾受业于黟县大儒程鸿诏。程鸿诏,字伯敷,号黟农,黟县桂林人,道光时举人,先后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曾纂修《黟县三志》,著有《夏小正存说》《鸡泽脞录》《有恒心斋文集》《有恒心斋诗集》等,晚年主修《安徽通志》。何家俊对儿子的教育极为重视,不惜重金请汤球来家教授。汤球,字伯玕,黟县大儒,是《清史稿》有传的少数黟县学人之一,著述甚丰,其重要著作《十六国春秋辑补》颇受益于何家之藏书。何宗敏受业于汤球,何宗逊受业于汤球之子汤南田。如此教育背景,在当时的黟县堪称一流。何宗逊亦不负期望,在名师督促之下,勤奋向学,“朝朝染翰,寒暑无间”《何宗逊日记》1897年7月9日。。在其早期日记里,几乎每天都有写朝考卷或大卷的记载,读书、做功课亦是其日常。受家风濡染,何宗逊终身崇文重教。1899年,当他得选太原知县,上任伊始,即认真进行“观风试士”《何宗逊日记》1900年1月6日。。终其一生,何宗逊对学校、教育、科举有着特别的兴趣与敏感。癸卯、戊戌科会试,他在日记中将状元、榜眼、探花、传胪姓名郑重记录《何宗逊日记》1898年6月24日。,癸卯经济特科考试,因涉及新的考试趋势,何宗逊不厌其烦将一等录取名单全部抄下。由于崇文重教的家风,何宗逊的思想行为,具有深厚的儒家底色。日记不仅对个人史、家族史研究至关重要,对黟县及徽州地域史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徽州一府六县,黟县*小,也*为保守封闭,乡土观念较重。在北京、通州甚至偏远之昆明,何宗逊周围都有一个黟人小圈子,时相过从,互助取暖。晚清民初黟县重要人物如李宗楣、孙题翁、程省卿、叶步瀛、叶芷生、郑菊舫、舒载之、程富年、胡敬庵、胡卓峰、范书圃、余梓琴、黄芙初、胡叔衡、胡则侯,汪西园、汪伯吾父子,程砺金及程子英、程子箴父子,金庆慈、金邦平父子等,时时见诸笔下,其中更有三四册日记是乡居所作。作为民国*任黟县议会议长,何宗逊在日记中对议会经费来源以及实际到位之困难有独到的披露:县议会开常会七日,自今日开会,至二十一日闭会……本日议决本会及民团两项常年经费,由旧有房铺捐及新加盐捐(每斤二文)、推税捐(每两二分)、印契捐(每两二分),并前收巡警教练所肉捐(每年钱六百千)、劝学所拨补茶捐(每年洋二百元)各款支给。以前四款归民团,后二款归议会。(1912年5月31日)议会所仰之肉捐,与商会关系密切,而商会控制在城中余姓之手。在商会会长余毓元指使下,屠户联合抗捐。此次屠户抗捐,全系城中人余姓主动,余桂芬、余克勋、余仰文、余映青,其戎首也。不但学界受其侵害,即议会、民团两方面所筹地方税,亦系余克勋辈阻挠把持,至今一文未缴。平心而论,我黟全局将来如果败坏,万不能为余姓恕也!(1912年7月19日)这里的余克勋即余毓元。余毓元等阻挠肉捐,一方面出于商会利益,不愿多出肉捐,拔一毛而利天下;另一方面则不免有争夺权力之意,“欲出头把持公事”《何宗逊日记》1912年6月5日。。而肉捐不交,则议会经费不能到位,一应工作难以开展。何宗逊气愤不已,“予为乡里尽义务,舆赀均自备,劳怨本所不辞,然亦岂屑与彼辈争执”《何宗逊日记》1912年6月5日。?遂当场宣布决意辞职。以后抗肉捐风潮,发展至“相约闭市,以肆要挟”《何宗逊日记》1912年7月11日。,在省、县干预下,抗捐并未得逞。但由此事可见民初黟县议会经费未得到完全保证,亦可见黟县大姓之间的斗争。黟县公共事物款项如何派认?一般史料包括黟县方志对此几乎无有涉及,日记对此却有具体清晰的记载,是由县分配到都,再由都分配到各姓,由姓分配到家或人。晚间汪雨生来谈,今日到城会议筹募公债一事。章知事演说之后,由城中人提出办法,照十个都份派认(向章七、八两都合为一都,十一、十二两都同),每都摊募八百元。(1914年9月25日)黟县总共十二都,因七都、八都、十一都、十二都相对较为贫穷,故七、八两都合为一都,十一、十二两都合为一都,照十都平均派认,此为惯例。1914年9月这次公债,何宗逊所在三都照此例分摊八百元。这八百元任务需要分摊到三都各姓,至于各姓所摊比例,都有约定俗成之旧章,根据日记,何氏占到九股半之一股,即八十四元有奇。这一份公债,由何氏族人在祠堂公议,各自认领,虽然亦有少数不肯出力合作者,然宗族力量强大,运转有序,仍能“通力合作”,顺利分摊。本都因认募公债一事,下午三点钟在清乡局集议。照旧章分九股半派认,我族应认一股,就八百元摊算,须派洋八十四元有奇。县既派之各都,都又派之各姓,将错就错,实属无可如何之事也。查我族一股之内,金集庆堂应垫出两成半。(1914年9月28日)下午我族邀公众到祠议认公债,虽财力支绌,然通力合作,大家均肯勉为其难。惟振荣一人,有财而吝,独不肯拔一毛,与其兄文荣悭鄙无异。此外,则开元托故不到,亦振荣之流亚也。予乃振笔先书,自认十元,并为位侯三兄认五元。于是大年亦认五元,廷之之孙开榜代表其祖认二十元,德祥弟代表长房认十元,尧阶又侄代表盐客上认十元,金本源代表金集庆堂认二十元。共实认洋八十元,仍欠五元。大年谓伊往劝开元承认,必能办到。究不卜果能如愿否也?(1914年9月30日)何宗逊在日记中大发牢骚,对各都分配一律的派认方式颇有不满,尤其对一都甚为不平,以为三都与其相比,实力远不及而负担相同,实属不公。确实,黟县各都经济力量差别颇大,一都包含城中及城郊,“大族富户实繁有徒”,*为富裕,三都自然相形见绌。然三都碧山,六都西递、横冈,九都屏山皆有富庶之名,所谓“三、六、九,大乡村”,它们与一都之外的各都相比,其实仍有讨巧之处。我黟公事,一都人*为取巧。彼等城内分五门支持门户(东、西、南、北、郭),大族富户实繁有徒,仅担负半个都份之义务,而城外柏山等村亦强拉入城内计算;其城外各村则西至双溪、石门下,北至湖洋村、石亭、松岭,其中如麻田之江、历下之余、石亭之邵、田干之郑、黄泥片之李,皆以殷富著名,小康之家尤指不胜屈,亦仅居半个都份。试以我三都与之比较,村中汪姓一族不能及城内之程、余;东西何、王两族以及查、丁各姓,纠而合之,亦不能及城内之一隅(彼称一门为一隅)。大约一都之财力实胜三都四五倍,此外各都绌于力者,亦居大半,而派认公债不能稍减于一都,此则不平之甚者也!(1914年9月25日)这样的记载,对了解徽州乡村社会基层实际运转,大有裨益,弥足珍贵。二、为马玉昆及武卫左军历史研究提供宝贵史料。何宗逊于1900年9月入马玉昆幕府,甚得马玉昆重视与信任,被目为“郗超入幕”。短短三个月后,即被任命总理文案兼营务处,一直到马玉昆1908年8月去世,何宗逊都担任此职。这是个核心幕僚的职务,参与大事与机密。而这一时期的日记连续完整,更为珍贵难得。武卫左军缘于宋庆之毅军。1898年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兵权交给亲信荣禄。荣禄将宋庆之毅军、董福祥之甘军、聂士成之武毅军、袁世凯之新军及北洋各军,统一编为武卫军,以聂士成部为武卫前军,驻芦台,为北洋门户;董福祥部驻扎蓟州,兼顾通州一带,为后军;宋庆部驻山海关内外,专防东路,为左军;袁世凯部驻小站,以扼津郡西南要道为右军;荣禄募亲兵万人为中军,驻南苑。武卫左军总统宋庆年事已高,日常事务实由马玉昆代理。至1900年,因宋庆病,马玉昆即总统武卫左军,但“仍须禀承宋庆,妥商办理”《清实录》第58册,德宗实录(7),中华书局,1987年,第155页。。1902年,宋庆去世,马玉昆遂完全独当一面,总统武卫左军。武卫左军总共存在了十四五年,何宗逊在马玉昆幕府的这九年,正是武卫左军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他的日记折射出武卫左军及中国陆军现代化过程中的长足进步与种种艰难,见证其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弥补现有史料之不足,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细节。一些珍贵材料还有助于后人理解军事将领与朝廷的微妙关系,试举昆源带十营赴黑龙江为例:1906年,黑龙江呼兰一带土匪横行,清军管带傅岐标被打死,官府震动,黑龙江将军程德全请求增添兵力进行弹压,朝廷派昆源带领部分武卫左军前往。夜上灯时,宫保接军机大臣来电云:“平泉马提督奉旨:达桂电奏悉,即著马玉昆迅拨劲旅十数营,交昆源管带,由草地驰赴黑龙江省,听候程德全调遣,分布填扎,弹压地方,防剿土匪,务保治安,勿稍疏虞。钦此。枢谏印。”(1907年1月29日)马玉昆于次日复政府一电:北京军机大臣、王爷、中堂大人钧鉴:洪谏电谨悉。钦奉谕旨,饬拨劲旅十数营,交昆源带赴黑龙江,听候程德全调遣等因,仰见朝廷慎固封守,绥边保民之至意,钦佩莫名。查玉昆所部,计步队十七营,马队二营,炮队二营,共二十一营。黑龙江幅员辽阔,股匪极多,究竟须拨十几营始敷填扎防剿之用?玉昆无从悬揣,应请旨示定遵办。至黑龙江距直隶数千里而遥,所有拨归昆源管带各营,玉昆不便再为遥制,一切粮饷拟管至本年底截止,以清界线而专责成。(1907年1月30日)马玉昆此电,其实含有担心军队因此被分裂之疑虑。军队是武将立身安命之所在,分裂削弱队伍乃武将大忌。马玉昆一向忠于朝廷,深得慈禧太后信任,以其忠勇性格,不可能不服从朝廷命令,故以退为进,亮出所有家当,询问到底须拨十几营?且主动表示以后不再管理粮饷。借以提醒朝廷,此举对自己人、财两方面力量削弱的可能。我们结合日记的何宗逊按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何宗逊曰:毅军创立垂五十年,甲午后改名武卫左军,各营将领均系宋忠勤暨今宫保马公苦心选拔,类多果敢善战。都马、步、炮队共二十一营,不满万人,兵力已嫌单薄。然近年以来边陲有事,辄用此军为前驱,屡著战绩。若后此曾益而扩张之,庶足戡定内讧,捍御外侮。今乃于数十年结成之团体,一旦忽令分裂,将士解体,兵卒离心,欲求如曩日之用命,岂可得哉?岂可得哉?!(1907年1月30日)朝廷对马玉昆心态自然明白,很快回电,令马玉昆拔十营交昆源带往黑龙江,并明确表示粮饷仍由马玉昆转运接济,即仍由马玉昆掌握全部武卫左军之财权。上灯时宫保接军机大臣来电云:“平泉直隶提督奉旨:马玉昆电奏悉。黑龙江地方紧要,著马玉昆迅拨马、步、炮队共十营,著昆源管带,赶紧由草地驰往分布填扎,以资防剿。所有该军饷糈,仍著马玉昆转运接济,毋得推诿。倘有贻误,惟该提督是问。钦此。”(1907年1月31日)何宗逊因此感觉几分欣慰,“兵分而饷不分,众心仍可团结”,并认为此是马玉昆以退为进、讨价还价的结果,“亦昨日之电奏足以上动天听也”《何宗逊日记》1907年1月31日。。昆源所带十营于1907年3月启行,前往黑龙江,到11月马玉昆即奉到朝命,将赴黑龙江防剿十营,妥筹撤防,调回近畿一带。1908年2月,赴黑龙江十营全部撤回通州。昆源所带十营,在黑龙江前后不足一年,朝廷似乎无意削弱马玉昆力量,马玉昆圣眷仍隆。三、拾遗补缺晚清民国一些重要人物及其事迹,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已失传,有些已不大为今人所知。《何宗逊日记》涉及人物众多,日记中个人视角的观察,对后人解读清末民初重要人物的不同侧面,裨益良多。试举孙家鼐一例:孙家鼐,字燮臣,安徽寿州人。咸丰九年状元,光绪帝师。历任工部侍郎、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1898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京师大学堂管理学务大臣。庚子后拜体仁阁大学士,历转东阁、文渊阁,晋武英殿,充学务大臣。何宗逊丁酉年(1897)中式顺天府乡试,孙家鼐是主考官,师生间颇有过从往来。孙家鼐科第顺遂,兼享高年,1908年恰值乡举重逢之盛,时年八十二岁。阅邸钞,本月初四奉上谕:“礼部奏大员乡举重逢请旨加恩一折,大学士孙家鼐早年登第,由翰林入直毓庆宫,历综部务,晋赞纶扉,近来日侍讲筵,精神矍铄,兹届该大学士乡举之年,适周花甲,洵属艺林盛事,加恩赏给太子太傅衔,以惠耆臣。钦此。”(1908年3月8日)乡举重逢指再遇乡试中举之年,按照传统干支纪年,须六十周年始得重逢,故甚为难得,朝臣中有幸乡举重逢者实属寥寥。谨按:本年乡举重逢者已有二人,一为予告大学士仁和王夔石相国(文韶),蒙恩赏太子太保衔;一为前吉林将军(铭安),蒙恩赏太子少保衔,与我寿州师鼎峙而三,而师之受恩眷尤为优渥。岂惟吾皖之光,抑亦熙朝之瑞!师今年八十有二,圣谕有“精神矍铄”之褒,方之昔贤,虽文潞公、富郑公诸人,当亦远莫能及也。(1908年3月8日)何宗逊不仅将孙家鼐与本年同样乡举重逢的王文韶、铭安相比,更与集道德、事功与富贵长寿于一身的前贤——宋代宰相文彦博、富弼相比,以为“我寿州师”更胜一筹。此评价或不免溢美之处,可见何宗逊对孙家鼐的由衷佩服与尊敬。孙家鼐温和稳重,“能持大体”,“折衷中外”《清史稿》列传二三〇之孙家鼐,中华书局,1977年。,既与刚毅、载漪等顽固保守派不相同,亦与康梁等激进改革派有异,其政治谱系属于温和改良派。庚子之变后,卤莽误国的主战派在内外压力下,受到严厉惩罚和清算,朝廷转而重用老成持重之温和派人物。阅电抄,昨日上谕:“协办大学士、前吏部尚书孙家鼐,现在闻已病痊,着补授礼部尚书。钦此。”前月初五日坞樵师拜大司寇之命,兹又以燮臣师长春官,朝廷向用老成,藉以从容坐镇,一洗卤莽矜张之习。海宇乂安,指日可望,不独门下士私心窃喜也!(1900年12月7日)得知孙家鼐得补礼部尚书,何宗逊心中窃喜。这种高兴不独因师生之私谊,更因朝廷悔祸改过,“一洗卤莽矜张之习”,出于为国家、社稷庆幸之公心。......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年)三月朔日(3月31日)上午抵京,至我邑会馆,住正厅西边房。先到者有郑菊舫、胡卓峰、范书圃、金紫阊四位。下午舒泉远亦到。孙题翁、程省卿另租寓处。叶步瀛、汪西园、余梓琴、黄芙初同住南学。晚间孙、汪、余三人来会馆叙谈。晴,一更时微雨。初二日(4月1日)晴。晚间卓峰、紫阊邀至文昌馆观剧,与菊舫同往,十一点钟回馆。午后孙星如见访。初三日(4月2日)晴,午后微雨,片刻开霁。潘小斋来馆坐谈。本日发*号家信。初四日(4月3日)晴。早起写大卷字。上午叶步瀛来馆叙谈。饭后偕菊、步至琉璃厂,买文具楹联条幅。申刻同回。本夜步瀛在馆住宿。初五日(4月4日)晴。写大卷字。毕荣美名猷寿,怀宁人。见访,邀往午酌,未赴。买陈冠生陈冕(1859—1893),字冠生,北京人,祖籍浙江绍兴,清代状元,翰林院编修。大卷十副。为汪子渊书所借名。下午王子厚来馆。初六日(4月5日)晴。写朝考卷一开。上午附泉翁宅报内发第贰号家信。下午菊、泉、书、卓、紫五人搬入内城小寓。独坐岑寂,翻阅戊子直省乡墨。初七日(4月6日)晴。早起,写朝考卷一开半。下午以后,看直省乡墨。离家恰周一月,遥念高堂二老,不觉动游子怀乡之感。初八日(4月7日)晴。早起写朝考卷二开。下午看直省乡墨。未后散步南街,至闻异香厂买香、肥皂,片刻即回。晚间读《史记》,信陵君,范雎、蔡泽,屈、贾各列传。初九日(4月8日)晴。早起写朝考卷四百字。饭后往候潘小斋,不遇。复至地藏庵访孙星如,略坐移时回馆。著于顺送《新安志》一部、徽墨二匣、日晷二方,赠孙星如,聊作土仪。小斋处亦如之。余暇看直墨,计已圈拣八省,然不过涉其崖略耳。初十日(4月9日)晴。写朝考卷两开。午间潘小斋来访,谈及写朝考卷之难。因以所写者请教,伊言仍须加功。下午看直省乡墨。晚间京报到,知会试钦命四书题:“子曰行夏之时”四句;取人以身,修身以道;“曰子不通功易事”至“皆得食于子”;诗题:“马饮春泉踏浅沙,得泉字”。十一日(4月10日)晴。早起写朝考卷一开半。饭后黄芙初、孙星如来馆。数月未作时文,恐渐荒疏,因将会试首题拈成一艺,格用六比,前后总,中间以前三项属礼为一比,后一项属乐为一比。余暇仍看直墨。下半夜风雨。十二日(4月11日)早阴,巳刻放晴。写朝考卷四开。看直省乡墨。十三日(4月12日)晴。写朝考卷两开。看直省乡墨。晚间京报到,知二场五经题: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眉寿保鲁,居常与许;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昭公十有二年。“是月也,命野虞毋伐桑柘”至“具曲植籧筐”。十四日(4月13日)阴,午后微现日光。写朝考卷两开。直省乡墨本日圈拣已毕。将会试诗题作试帖一首,因未甚工,故不存稿。夜间写奉叔父安禀,并昨夜所写致爰老、懿兄、浚兄三函,俱预填十七日子,俟与家信统寄。十五日(4月14日)晴。写朝考卷两开。自初九日候客后,连日未出户庭一步,明日拟入内城看各友闱艺,兼可奉候省卿兄。十六日(4月15日)晴。早间泉远生回馆,因不果入内城。上午写朝考卷三百字。下午偕泉翁至琉璃厂,买赵状元赵以炯,字仲莹,又字鹤林,贵州青岩人,光绪十二年状元。策一本。十七日(4月16日)晴。写朝考卷四百字。午刻郑、胡、范、金四位回馆,得读菊兄闱艺,*喜其中间互翻二比。十八日(4月17日)晴。写朝考卷一开。饭后偕黄芙初到国子监南学,恭诣大成殿,遍观列圣告庙纪功各碑及岐阳石鼓、自元及今进士题名碑。阶前古柏森列,枝干苍劲,皆千百余年物。复入泮宫,观桥门璧水两旁亦多古柏,眼界胸襟为之一扩!此夜在南学止宿,与步瀛、梓琴、芙初、西园作竟夕之谈。十九日(4月18日)晴。茶后偕余梓琴至观音寺街方巾巷,候程省卿,叙谈片刻。复同诣福兴居,赴王子厚之约。傍晚回馆。此日并造候孙题塔。二十日(4月19日)晴。写朝考卷一开半。晚间诣万福居,赴潘小斋、孙星如之约,同座者我邑十一人,休邑八人。二十一日(4月20日)晴。写朝考卷一开半。饭后偕菊兄辈至休宁馆候客,得晤许霭庭世叔。续至星如寓小叙。又至真苏馆吃点心,菊兄意也。南师贡单托潘小斋代为注册,事毕乃偕菊兄返馆。二十二日(4月21日)晴。写朝考卷一开半。买李玉田大卷笔一枝。傍晚小雨即霁。二十三日(4月22日)晴。写朝考卷一开半。竟日在馆,未外出。此日得读书圃兄闱艺,六比总。二十四日(4月23日)晴。写朝考卷一开半。午后叶步瀛来馆,因将致爰翁信并附第三号家信一封,托其加封寄和悦洲,即十四日预填十七日之信也。二十五日(4月24日)晴。写朝考卷一开。下午抄馆阁诗,用菊兄读本增损。步瀛偕休邑朱诰凤、凤书。程慕园承翰。来馆。二十六日(4月25日)晴。写朝考卷一开半。下午偕书圃、卓峰至前门一游,并送菊舫、泉远入内城赴大挑。前日休宁汪葆昌字镜蓉,县丞。借住馆中,今日去。二十七日(4月26日)晴。写朝考卷二开。为泉翁写联三对。下午菊偕泉回馆,二人俱挑得教职。我黟三人赴挑,两人得二等,亦可喜也!二十八日(4月27日)晴。写朝考卷一开半。本日会馆团拜,同邑十五人至会元堂午酌。发第四号家信,由大通利和转寄。二十九日(4月28日)晴。写朝考卷百陆十字。代芙初作小课文一篇,题为“知及之,仁能守之”两节,潦草塞责,自不存稿。未后偕菊兄至骡马市大街裕泰钱店,将汇票京平银百两暂存。三十日(4月29日)晴。写朝考卷一开。饭后偕菊兄至裕泰店取存银折,当兑银拾两,以四两五钱代南师充注册费,余在本店换钱。又至杨梅竹斜街王回回济安堂买狗皮膏;雅观斋买保赤万应散六瓶,每瓶五分,价银五钱;又至大栅栏同仁堂乐家老铺,买阿胶壹斤,计价制钱一千八百文。以上三件俱代人办。傍晚回馆。夜间钞《近科馆诗》。下午著人送卷至休宁许世叔处。四月朔日(4月30日)晴。写朝考卷一开。写第五号家信一封,附狗皮膏十五张;又寄一张,由谷兄信内寄与作人弟;又寄保赤散与汪伟臣、叶文敷;阿胶一斤与余以扬姑丈。以上各信俱借泉翁回南之便托带,分别送交。下午支银肆两五钱,送潘小斋处,代南师充贡单注选费也。逾时小斋来馆,言贡单尚未发回,故未及交泉翁带里。初二日(5月1日)晴。写朝考卷两开,每一开约写一点钟时候。饭后温《左传》,未熟。夜间与卓、书二人议作试帖,题为“人语入深林,得深字”。本日舒泉翁动身回里。初三日(5月2日)晴。写朝考卷一开。步瀛兄来馆。初四日(5月3日)阴雨。写朝考卷一开半,誊初二所作试帖。下午钞馆阁诗二页。送王子厚青螺、贡枣、黄精、葛精各一匣,日晷二方。初五日(5月4日)早阴。写朝考卷一开半,大卷一开。叶步瀛仍未回监。孙题翁下午来馆坐谈。余梓兄在馆下榻。夜间潘小斋遣人送南师贡单部照来,并言另有出结小费,拟明日与菊兄商酌送去。连日闲抛工夫,问心常生愧怍。将暮时微见夕阳。初六日(5月5日)晴。写朝考卷一开半,钞馆诗二页。小斋为其叔开吊,送分资钱票肆千,未亲赴吊。青阳宁惠卿来馆两次。初七日(5月6日)晴。写朝考卷一开半,钞馆诗二页。下午卓峰家信到,附有新进名单,知莘民表兄入学喜信。夜间往粤东馆观剧。初八日(5月7日)晴。写朝考卷一开。下午偕书圃兄往兴胜寺,候同年何仲吕及乃兄伯梁,未遇。又往杨梅竹斜街,候祁门胡守卿、洪钊、字勉臣。乔梓与洪宜昌。字义符。又至太平县馆草厂三条胡同。候胡稚芗同年,知其尚未到京,留名片候其伯兄小芗。复随书圃至南横街全福庵,候李逢源同年。字星槎,太平人。六点钟时回馆。初九日(5月8日)晴。写大卷三行。饭后往琉璃厂看会试红录,到九十五名回馆。逾时叶步瀛喜报至,中式第百二十名,不禁为之忭舞。初十日(5月9日)晴。写大卷半开。饭后写第六号家信,附菊兄宅报内寄里。晚间步瀛、星如二兄来馆。余梓兄在馆信宿。十一日(5月10日)晴。写朝考卷两开。余梓兄回南学。下午偕菊兄至琉璃厂,买朝考卷十本,会墨一本。旋至绩溪馆程润伊兄处小坐,晤舒君惠孚,安仁。日落时回馆。适卓峰兄取回红卷,知卓兄挑取誊录,西园亦挑誊录,菊、紫二兄堂备,书兄荐卷,题翁亦荐。晚间潘小斋比部招往熙春园,未赴。十二日(5月11日)晴。写朝考卷一开。下午写奉二兄安信,叙目下在都情形甚悉。又写致蕴贞、铁梅二兄两函,并将南师贡单部照与菊兄合具一信,托卓峰兄带里。夜分写奉岳家一信及贺伯纶舅红柬。十三日(5月12日)晴。早起雇车往安定门大街秦老胡同,谒贵午桥座师,适因知贡举考翻译生差事未竣,尚未回宅,得见叠升大世兄,叙话二点钟。土仪四金、卷十本俱已送入。往返路程有四十里之多,未刻回到馆中。写奉二亲安禀并昨日信,为第七号家信,并附会墨一本、汪子渊石印大卷字两副,封好后,面恳卓峰兄带里。事毕,接奉父亲手谕并二、三兄来书,由汪铁梅兄申江转寄,内附一、二等新进名单。知二兄考取一等第廿五名,据因试帖失粘,以致落后;而百龄入泮之信亦至此始知,盖前日卓峰兄宅报寄来名单,钞者偶尔遗落故也。家信中叙及南师仙逝噩耗,师范云亡,心丧遽抱,乍闻心恻恻,不禁兴安仰安放之悲!晚间补写朝考卷半开。本日李星槎来馆回候,送程润伊、舒惠孚贡卷。十四日(5月13日)晴。早起送卓峰、紫阊二兄登程。写朝考卷两开。偕菊兄至潘小斋家。回馆饭后,复偕菊兄、书兄往真苏馆小吃。晚间同邀孙题翁来馆闲谈。叶步瀛兄复试一等报至。十五日(5月14日)晴。早间休宁朱咏霞、青阳曹石如来馆,石如饭后方去。书圃兄邀往同春班观剧,晚间在致美斋便饭,十点钟回。十六日(5月15日)晴。早间写朝考卷一开半,温《左传》襄公。下午为菊兄写《佩文韵府》书头。叶步瀛兄来馆,徐云衢学博续至,步兄在馆夜饭。去后温《楷字读本》五篇。......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何宗逊日记》何宗逊韩宁平夏亚平整理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