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中国古籍十二讲》李致忠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李致忠,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原古籍部主任,长期从事古籍整理、版本鉴定,目录编制、书史研究和业务管理工作。先后发表论文170余篇,出版《中国古代书籍史》、《中国古代书籍史话》、《古书版本鉴定》、《典籍志》、《古代版印通论》、《肩朴集》等专著,在海内外本领域有较有影响。
芦婷婷,女,河北保定市人,国家图书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馆员。
"
"中国古籍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一笔极可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珍视、了解、继承。
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公众文化生活品质,李致忠先生在“国图公开课”活动中开展了的关于中国古籍的专题讲座。讲稿经整理润色后,形成《中国古籍十二讲》。首讲中国书籍的起源及装帧形制的演变;第二至十一讲,以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十部古籍善本为案例,从版本、递藏等方面介绍,渗透诸多历史文化知识;末讲对古籍鉴定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简要的做了总结归纳。"
推荐您购买联合天畅其他畅销书:
"卷首的话
2015年,在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国家图书馆启动了“国图公开课”活动。公开课依托国家图书馆所藏海量资源,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公众文化生活品质为宗旨,开设一系列专题课程,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供社会公众免费学习。时至今日,已推出《汉字与中华文化》、《论古琴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与丝路之绸》、《昆曲》、《中国伟大发明》等一系列专题讲座。2016年,馆里安排我就古籍方面的内容开展专题讲座,作为国图公开课推出。我遂将以前的文章翻检出来,经过筛选,拎出十二个选题分别题进行讲座,名之曰“中国古籍十二讲”。
十二讲都讲什么?挺费踌躇。公开课不同于学校的专业课,专业课要有系统,要章节连贯,*终完成一门课程的教授。公开课是专题性讲座,这一讲和那一讲,彼此不相连贯,难以几讲只谈一个专题,而是每讲必须完成一个专题,这就很不好安排。好在要我讲的内容是中国古籍,因此凡涉古籍者都可以谈。既谈古籍,率先应当交代的恐怕应该是中国古籍的起源。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而且是连续不断的文明。究其原因,*根本的就是中国的书籍起源早。惟有有了书籍,知识才可以得到广泛传播,经验才得以有效介紹,思想才可以得到阐扬,主张才可以有效传扬,历史进程才得以总结,所以*讲便设计了“中国书籍的起源及其装帧形制的演变”。此题本是《中国古代书籍史》研究阐释的内容,拿来作为中国古籍公开课的*讲,可能是听众、读者容易接受的开篇。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全国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已近十年。十年来,在全国古籍普查及珍贵古籍申报评审中,先后发现珍贵古籍三百多种,其中写、刻的佛经就有138种之多。这些新发现古籍都是什么,始终未能及时向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报告。我作为其中的知情者,有义务借公开课之机,向听众作一汇报。但囿于讲座的时间限制,无法全面展开,故只能拣其中*代表性的几种,分三次讲授。第二讲宋刻《开宝藏》及辽刻小字《契丹藏》零种;第三讲宋刻标抹本《四书章句集注》;第四讲陈老莲《水浒叶子》初刻本的再现,就都属于这个范畴。
《文苑英华》是继《昭明文选》之后的总集名著。从北宋雍熙三年(986)修竣进呈,到*后由致仕宰相周必大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校刻版行,前后经过了而百多年。其间所经的曲折,有很多故事和经验教训,是历代官修大书所应记取的,故将之列为第五讲。
《锦绣万花谷》乃市井类书,2012年匡时春拍过云楼藏书中的代表性拍品,曾轰动京城,撬动全国,落槌时竟拍出两亿多,是近年来古籍拍卖*抢眼的一次。可是这部书的辑者到底为谁,卖家道不明,买家也说不清。为此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继续考索,力争给世人一个较清晰的交代,借以满足知识界的渴望,也给寻常百姓讲个有趣的故事,故有了《锦绣万花谷》编者为谁的再探讨一文发表。现在将之作为第六讲,进一步广泛征询学界的意见。
南宋唐仲友在台州任上贪赃枉法、裙带干政、骄奢淫逸、利用配犯伪刻楮币、开雕《荀子》等私自发卖,尝被当时两浙东路茶盐司提举朱熹连章状告。近当代有人描述此事,多被说成唐仲友刻《荀子》而遭朱熹弹劾,给人的印象似是朱熹过于霸道,连刻一《荀子》都要遭到他的状告。真相到底如何,久想向世人说个明白,还历史一个真面目。此为将之作为古籍十二讲之一的内心考虑。
清代阮元作《十三经校勘记》并在南昌府学刻《十三经注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负手中握有十一种宋刻十行本《十三经注疏》。事实反复证明,他当年所说的十一种宋刻《十三经注疏》各书,绝大多数已不是宋刻本,而是元刻明修本,个别已是明翻本。阮刻《十三经注疏》,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滋养中国几代学人,直到今天仍为学界所不可或缺。但也毋庸讳言,阮刻《十三经注疏》确也存在不少问题。今天在古籍普查与珍贵古籍申报评审中,不但有元刻明修十行本《十三经注疏》整部帙的残书发现,其零种更是屡见不鲜,因而给了我们重新梳理十行本《十三经注疏》的客观条件。第八讲宋刻十行本《十三经注疏》便缘此在公开课上得以安排。
元刻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乃现存该书的*早刻本。《东京梦华录》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至宣和(1102-1125)间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的情况。其于开封的城垣、河道、桥梁、宫室、官署、街巷、坊市、店铺、酒楼,以及朝仪郊祭、时令节日、民俗风情、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等无所不包,确可说是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是研究北宋都市及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如此一部重要而有趣的著述,其作者果真就叫孟元老吗?在不少学人心里始终是个结。既然是个结,历代都有人想解开它。从清人常茂徕、到民国年间邓之诚,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孔宪易,一路考来,惟孔宪易先生考索的方向、路径对头,但也未能彻底到位。我是在孔先生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探,故原文称为《东京梦华录作者续考》,纳入本讲座第九讲时,改题为《东京梦华录》及其作者考。
《千家诗》是旧时蒙童的重要读物,它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道,构成所谓“三百千千”的教科书体系。从明代宣德年间起,上至皇宫内院的内书堂,下至穷乡僻壤的私塾店,近涉《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女眷,远到高丽、琉球等,都有《千家诗》在流传,可谓家弦户诵,尽人皆知。然而,如此脍炙人口的《千家诗》究竟出于谁手,来自何方;谁率先为之作注,并用以教授童蒙;谁为之步韵增和、图解诗意等诸多问题,从来人云亦云,未予深究。第九讲明内府写彩绘插图本《千家诗注》就试着想解开上述诸迷。
中国古籍已有几千年历史,中间虽有天灾、人祸、虫蛀、鼠啮等破坏,但至今存世者,仍是浩如烟海。其中历代皇家、各级官府的公藏能躲开各种灾难迄今仍能流传于世者,屈指可数。绝大部分存世之书,特别是那些珍贵版本,还是私人藏书家递藏护持下来的。他们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宋刻两陶集能传至今天,饱含几代藏书家的心血,极具典型意义。故以“昔时陶陶室,今日在国图”为题,作为古籍十二讲中的第十一讲,借以揭示动人而有趣的珍藏故事,襃彰他们悉心蒐求,精心爱护,*终化私为公的高尚品质。
我一生热衷的专业领域,是版本目录之学。其中的古书版本鉴定,乃版本目录之学的核心内容。我讲公开课,没有一讲谈版本鉴定,可能会使一些人失望,所以第十二讲特意安排了《古书版本鉴定》。“鉴定”一词,概括地解释是“辨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与优劣”。具体到古书,“鉴定”则主要是指对古书版本的“鉴别与考定”。它与书画鉴定家们所说的“虚鉴与实证”基本相同。“虚鉴”是指凭借眼力搜索所得之版式行款、字体刀法、印纸墨色、刊工讳字等纸面上显现出来的风格特点与考据,先在内心做出的大致判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过“观风望气”所得出来的判别。“实证”是指对书内、书外所捕捉到的可资考证的文献证据,如序、跋、凡例、书牌、刊记,乃至碑传、墓志铭等反应出来的证据加以有逻辑地考辨及所得出的结论。然后将“虚鉴”与“实证”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终就能得出可靠的鉴定意见。所以鉴定既是鉴定者由眼入神并进行初步判别的心路过程,也是鉴定者寻求考据并加以逻辑思维*后得出结论的考证过程。
这十二次讲座的前期准备,固有我发表过的文章作支撑,但要将之变成有文字有画面的图文并茂的讲义,还要花很大功夫,甚至是再创作。这项任务的完成,全赖我的博士后研究生芦婷婷助力。借此书出版之际,特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十二讲集中安排在今年*热的时段,这次暴晒,下次暴雨,幸赖回回都有一批热心的听众捧场,算是圆满完成。这里顺便向发起这次讲座的馆领导及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向承办这次讲座的社教部同事,向每次前来捧场助讲的听众,致以诚挚谢意。
李致忠
2016年8月17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