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合锦回文传》·李渔 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合锦回文传》。全名为《绣像合锦回文传》,铁华山人编,凡八册十六卷。现存最早版本系嘉庆三年(1798年)宝研斋刊本,现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苏若兰手织的《回文璇玑图》原是武则天喜爱的宫中之物,后流入民间,其中半幅被襄州梁孝廉所得。梁孝廉之子栋材,立誓娶才女为妻,所谓才女者,就是文才要像苏若兰一般。才子娶妻,心中先存着明确的念头,这个“明确的念头”代表着超越当时当地主流婚恋观的进步。婚事,必有凑巧,持有另半幅的桑梦兰,自命才女,心中念头遥遥相应,也“必要配得那半锦的人,方与作合”。于是,同调应知同一笑,三生石可坐三人。才子佳人相见,得偿所愿订了婚。此后,情节一折,别生风波,栾云意欲劫夺,梦兰连夜出逃,遭难之后得重逢,《合锦回文传》回评语有“前卷旖旖旎旎,如对新花嫩柳;此卷凛凛烈烈,如遇苦雨凄风”可谓确当。除去才子佳人故事,“合锦回文”是重要道具,作为文字游戏之一种,表现了古人的书房雅趣与精深文化,可为一观。
《合锦回文传》。全名为《绣像合锦回文传》,铁华山人编,凡八册十六卷。现存*早版本系嘉庆三年(1798年)宝研斋刊本,现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苏若兰手织的《回文璇玑图》原是武则天喜爱的宫中之物,后流入民间,其中半幅被襄州梁孝廉所得。梁孝廉之子栋材,立誓娶才女为妻,所谓才女者,就是文才要像苏若兰一般。才子娶妻,心中先存着明确的念头,这个“明确的念头”代表着超越当时当地主流婚恋观的进步。婚事,必有凑巧,持有另半幅的桑梦兰,自命才女,心中念头遥遥相应,也“必要配得那半锦的人,方与作合”。于是,同调应知同一笑,三生石可坐三人。
话说自古及今,奇男子与奇女子皆天地英灵之气钟于色,而奇于才。古来有个绝世的奇女子,既具十分姿色,又具异样文心、异样慧手,造出一件巧夺天工的稀奇宝贝。这宝贝真是神物,在当时能使琴瑟乖而复调、夫妇离而复合。流传至几百年后,又做了一对佳人才子的撮合山,成就千古风流佳话。你道那奇女子是何人?便是窦滔之妻苏若兰。你道那宝贝是何物?便是苏若兰所织的回文锦。它成就的佳人才子是哪一朝?却是唐朝梁生、桑氏的故事。在下如今且未表桑氏,先表梁生;将表梁生,须先把回文锦的缘由说与看官听。昔秦苻坚时,武功人陈留县令苏道质,生有三女。那三女之中,只有第三个女儿蕙娘,小字若兰,生得丰神绝世,真个似玉如花;更兼才情敏妙,精通诗赋,又复善于绣锦,工于机杼,十指中疑有仙气。父亲苏道质极其钟爱,为之择一快婿,乃扶风人,姓窦名滔,字连波,系右将军窦真之孙、窦朗之子。其人仪容秀伟、才识超群,官拜秦州刺史。这两个真是一对夫妻。你道窦滔娶了这等一个妻子,也十分够了。谁想人心不足,得陇望蜀,又私宠了一个善歌舞的美姬,叫做赵阳台,蓄于别宅。若兰知道了,心怀不平,立刻把阳台娶回家来。因嗔怪丈夫瞒了她,故意将阳台凌虐。阳台受了些气,哭诉于窦滔。窦滔只道妻子嫉妒,便于夫妻情分上渐渐疏淡。后来升了安南将军,镇守襄阳,要携若兰赴任。若兰气愤,不肯同去。窦滔径自同着赵阳台去了。一去经年,与若兰音问不通。若兰深自追悔,思量无以感动其夫,因想:“阳台不过以色伎见宠,我当以才情胜之。”于是,独运巧思,织下一幅回文锦,名曰:“璇玑图。”其图横竖八寸长,上织八百余字,却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字体点画无不五色相宣,莹心耀目,便是天孙机上也织不出这一幅异锦。当时,见者无不叹为奇绝,然不能尽通其章句。若兰笑道:“非我良人,莫之能解。”遂遣苍头赍至襄阳,送与窦滔。窦滔细细看了,既服其才情之妙,又见其诗中皆自叙寂寞悲凉、想念君子之意,因大悔悟。便把阳台遣归,发车徒,盛礼邀迎若兰至任所同处,恩好比前愈笃。这便是琴瑟乖而复调、夫妇离而复合,全亏这幅璇玑图了。后来这璇玑图流传世间,又有人把来,依样刊刻了印板,传流后世。于是,多有文人墨士寻绎其中章句,也有五言的,也有七言的,也有三言、四言、六言的,准于百首。总只寻绎不尽,正不知有多少诗在内,真是一件奇宝。若非绝世奇女子,如何造得出?只看古今来女子中极奇的,如唐朝武则天皇后,以女子而为天下主,改唐为周,自称金轮皇帝。她夸恃己之才,以为古来奇女子无过于我。独见了苏若兰璇玑图的刻本,十分叹服,特御制序文一篇,颁刻行世,至今传诵。正是:则天作序褒苏蕙,只为璇玑迥出群。才调漫夸如意曲,离奇怎及锦回文?则天皇后爱那璇玑图文字,用千金购求原图,,收贮宫中,时常把玩。后因天宝之乱,此图失去,朝廷多方求觅未获。至僖宗乾符年间,楚中襄州地方,有个孝廉,姓梁名哲,号孟升。因赴公车下第而回,行至半路,偶到一酒馆中沽饮,忽见一。个军人拿着半幅旧锦:,问店主人换酒吃。店主人不肯换与他,互相争嚷。梁孝廉走将过去,取那旧锦来看时,却原来就是苏若兰织的回文锦字璇玑图。但只有前半幅,已失去了后半幅。梁孝廉见了,便问那军人道:“这锦还有半幅,可也在你处么?”军人道:“只这半幅,我也在一处拾得的,却不知那半幅的去处。”梁孝廉道:“既如此,你只将这半幅卖与我罢!”当下将些银两付与军人,买了这断锦,携至家中,把与夫人窦氏观看。窦氏笑道:“此原是我窦家故物,合当付我珍藏。”梁孝廉道:“此锦向在宫中,因乱失去。朝廷屡次购求,无从寻觅。今幸为我得,但可惜只半幅,不知那半幅又流落在何处。待慢慢也留心访求,或者异锦仍当完合,那半幅也被我家获着,亦未可知。今且不可轻示外人,恐生事端。”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