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古籍清话》李国庆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李国庆,男,1958年生。工作单位天津图书馆,担任历史文献部主任、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是古籍版本目录学。2017年荣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国家文化部行业标准——《古籍定级标准》主要起草人之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大科技项目——“中华字库”工程第3包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古籍典藏、整理与研究工作。
本书为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李国庆先生历年发表的与古籍有关的文章,以及为出版物撰写的序跋等的汇编,内容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有利于增进读者对古籍的认识。
一、收录范围:历年发表的与古籍有关的文章,以及为出版物撰写的序跋等。二、书名旨趣:《古籍清话》内容,全说古籍,因以为名。三、《古籍清话》分卷:按其所及内容,析分六卷,涉外者以附录殿后。各卷题名及内容如下:卷一古籍的书工及刻工,内容包括为雕版缮写书样的工匠、雕刻印版文字的工匠及叶德辉《书林清话》条目增补等。卷二古籍的整理与编目,内容包括原生性古籍保护,诸如版本考订、印刷文献、辨伪、分类及目录编制等部分。卷三古籍的编印及出版,内容包括再生性古籍保护,诸如影印出版项目的选题策划,文献价值与出版旨趣等部分。卷四古籍的公藏与私藏,内容包括省级公共图书馆藏书综述、藏书提要、文献开发,以及私家个人藏书题识、藏书介绍、叶昌识《藏书纪事诗》补遗等部分。卷五古籍的研究一得,内容包括民间流传的地方潮州歌册、蒙学读物杂字和民间宗教文献宝卷的研究所得,以及书评、书序和题跋辩证及张之洞《书目答问》汇补等部分。卷六古籍的四库遗韵,内容包括四库学研究成果,诸如四库文献介绍与考释、馆臣别集所载四库文献、卷前提要编制出版、纪晓岚笔削《四库全书总目》等部分。附录古籍的域外故实,内容包括中国的雕版刻工在日本、日本所藏的中国古籍、日本翻刻中国古籍的和刻本,以及中土佚亡而日本尚存的佚存书等部分。
本书为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李国庆先生历年发表的与古籍有关的文章,以及为出版物撰写的序跋等的汇编。因内容全说古籍,故名“古籍清话”。全书按所及内容,析分为六卷,涉域外所藏汉籍者附录殿后。卷一为古籍的书工与刻工,卷二为古籍的整理与编目,卷三为古籍的编印与出版,卷四为古籍的公藏与私藏,卷五为古籍研究的心得,卷六为四库遗韵。
陋室坐落在子牙河南岸的水竹花同小区。这条子牙河是天津海河水系西南支,由发源于太行山东坡的滏阳河和源于五台山北坡的滹沱河汇成,两河于献县臧家桥汇合后,始名子牙河。流经山西、河北两省和天津市。河流全长706余公里,流域面积7.87万平方公里。子牙河与南运河在天津市三岔口汇流后始称海河,东流贯人渤海。《献县志》载:“因其下游流静海县子牙镇,故名子牙河。”陋室的一隅是书房,听蛙鸣室是自己为书房起的一个俗名。站在书房隔窗北眺:子牙河南北两岸由西向东的槐树高耸而茂密。每年惊蛰以后的四月上旬,当夜深人静时,从北岸一片野生芦苇中隐隐约约传出几声青蛙叫声,告示万物复苏,春天开始了。网友调侃人有三晃:一晃大了,一晃老了,一晃没了。2018年10月2日自己年满六十退休,四十年职业生涯,一晃到站了。退耕之余,在听蛙鸣室,收集旧文,按类排比,析分六卷,竟然成书。斯稿收录的长篇短文,是自己在整理古籍时来自实践中的、一点资料的积累和总结,大多属于应景之作,勉强属于整理古籍之书。自己与古籍打交道时凡有所得,就提笔记录,养成了撰写日志的习惯,一年一本,叠而加之,高过数尺。凡有所悟,就信笔写上一段,没有主题,没有观点,随性所致,似不成义,放置案头,久已成习。起初,凡获信息,参加古籍类学术会议,就从中拣选一段,稍加整理润色,寄给会务组,静候参会邀请函。后来又有参评职称之需,赶制几篇急就章,没有目标地投给各类型学术刊物,企盼采纳通知书。再往后,参与高校教学活动,似有所思,略有所悟,撰写了几篇所谓的学术论文。斯稿所聚,虽不成文,实心力所为。斯稿所言,虽似蛙鸣,实心声所至。若晚辈同道,能从中获得些微启发则吾心安矣。斯稿编成,实出学生白丽萍之手,她所付心力至多。好友董光和得知斯稿即成,欣然持刀上石,为书增色。著名书法家王刘纯先生欣然题写书名,颇显功力。好友弓胜元先生和李红女士全力支持是书出版。中州古籍出版社张存威社长,不弃拙稿,同意出版。责编赵建新,三校斯稿,把住质量关。杨蘅女士负责本书排版工作,几经改版,不厌其烦。值此《古籍清话》即将出版之际,谨向大家,以及自己从业中的启蒙导师谢忠岳先生,长期为晚生解惑答疑的图书馆古籍界前辈、德高望重的李致忠先生,在治学方面予以自己耳提面命成长机会的已故著名史学家来新夏先生,以及长期在工作和生活等诸多方面伸出援手,予以自己无私帮助和指导的天津图书馆诸多同事、业界同道师友深表感谢!
《古籍清话》:在中国古代,一部书稿杀青付梓而成雕版印本,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书工依设计好的版式将文字缮写于纸而成版样;刻工将版样扣于木板,持刀刻字而成印版(阳文反字);印工将纸覆于印版刷印而成印页;装订工将印页合而订之是为雕版印本。这个雕版印书工艺就是雕版印刷术,世人把这门技术的发明权归属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这是公道合理的。雕版印刷术因简便易于掌握,自隋唐发明以降,绵亘千载,久盛不衰,为世人留下了浩若烟海的图籍。历代刊印的古籍在公库及私家藏书楼中得以保存、流传和利用。然而这些曾经为雕版印刷业的发展,为传播祖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工匠们却名不见典册,其踪迹也就难觅了。幸好一些雕版刻工在镌版时随手把自己的姓名也刻在了书中,这就成为我们现在赖以掌握的有关刻工情况的*手资料。刻工在印本书中有意或无意留下的姓名我们称之为刻工题名资料。匠户出身的刻工社会地位低下,时人未予注意,其事迹不见载籍,偶有记述,大都是只言片语,未道其详。历代文人墨客对印本中的刻工题名资料更是不屑一顾,视而不见,结果在古书版本鉴别上出了问题。这里列举一个实例。厉鹗这位康乾时期著名文人,家富藏书。曾收得一部《史记》残本,存卷九十二至一百~十六,凡25卷。甚是喜爱,赏鉴玩味,于得书之日,在是书《西南夷列传》五十八末信笔写下题识二行,文日:“南宋罗纹纸《史记》残本,得于扬州故家中,可宝也。乾隆二年四月望后一日,樊榭山民厉鹗识。”下钤“厉鹗私印”白文方印。这部残帙无序跋,更无刊刻牌记,可供鉴别的依据是下书口所载的刻工题名。细检下书口,见题李潮、陆先、六(陆)宗华、张敖和周永日等刻工姓名。经过查检,发现这几位刻工并见明嘉靖六年(1527)震泽王延喆恩褒四世之堂翻刻宋本《史记》。王刻《史记》“工始嘉靖乙酉(四年)腊月,迄工于丁亥(六年)之三月”。经比较,这两个本子的行款、字体、版框高广俱合无异。为了进一步确定这几位刻工的活动年代,经查检得知,刻工李潮和张敖在明嘉靖三年(1524)时曾为徐氏刊刻《唐文粹》(此书今北京图书馆藏),李潮、陆宗华和周永日在明嘉靖九年(1530)时曾为南京国子监刊刻《史记》(此书今藏天津图书馆)。由此可见,这几位刻工生活在明嘉靖年间。厉鹗收藏的这个《史记》残本与明嘉靖六年王氏翻刻宋本《史记》是同版印本。明版书在清初时犹如今天见到清版书一样,举手可得,无足轻重。倘若厉鹗作为一名文人和藏书家有一点点古籍刻工方面的知识,也不至于搞成这个样子。然而,厉鹗视书中所载刻工而无睹,将普通一部明版残本定为南宋本而宝之,铸成大误,可谓智者一失是也。有鉴于此,民国以来学人开始认识到刻工题名资料的实用价值,并利用刻工对古书版本进行鉴定,纠正了前人在古书版本鉴定方面存在的错误,取得了不小成绩。实践证明,利用刻工题名资料鉴别古书版本是一种行之有效且比较科学的方法,这个观点逐渐被同仁接受,并形成了一股风气。利用刻工鉴别版本,主要采取甲本与乙本互证之法,即把有版刻年代的甲本所载刻工作为依据,取与无版刻年代的乙本所载刻工比较,如果甲乙两本有几位刻工题名相同,那么一般便可判定乙本的版刻年代略等同于甲本的版刻年代。同时对甲乙两本的其他方面,诸如行款、字体、讳字、印纸及所载内容等进行比较。利用刻工鉴别版本时还应当注意刻工同姓同名、流动外迁、印版补修及影刻印本等问题。经过综合考察,搞清一部古书的版本是可以的。这类例子,藏书家大都能列出一二。此不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