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盛宣怀电报档案选编(全十六册)(盛宣怀档案选编)》上海图书馆编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上海图书馆是上海市大型研究型公共图书馆,为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所在地,馆藏历史文献370万册,包括古籍170万册(件),在这些珍贵的馆藏中,有国家一级文物700种,二级文物1300种。
“盛宣怀档案”是深受海内外学术界重视的近现代名人档案,总量约有十五万件。本书是其中电报类档案的选编,入选档案1800余件,时间跨度自1880年至1911年,从三个方面揭示晚清电报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电报总局的历史发展;电信主权的维护;全国电报网的建立。
本书爲「盛档」中有关电报类档案的选编。入选档案约一千八百余件,时间跨度从一八八〇年至一九一一年,从三个方面揭示晚清电报局的产生和发展:
电报局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历史的眼光,把电报局从官督商办创立起到清末「国有化」的过程做一梳理。在这部分档案里,盛宣怀经营电报的指导思想、电报学堂与电报人才的培养、电报总局及各分局历年财务状况,清末电报「国有化」等内容都能一一找到答案。电报局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近代史历次重大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已被《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收録,本书不再重复;电信主权的维护。既然中国电报的创立是出于「分洋商之利」、「遏洋线进内地之机」的目的,势必与英商大东电报公司、丹商大北电报公司在华利益发生冲突。这种矛盾和斗争主要表现在收回旱线和海线的不准牵引上岸以及电价的平等交易。「盛档」中「中国电报局与大东公司会议福州电线合同章程」(一八八三年五月八日)、「电报局与大东、大北公司合同」(一八八九年十一月)、「中国电报局大北公司设立海线合同」(一八八四年十一月十一日)等档,即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全国电信网的建立。根据《中国近代邮电史》统计,从一八八一年津沪电报到一九〇八年收归国有爲止,中国电报线路总计达九万零八百九十七华里。电信机构遍及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构成了大体完整的干线通信网。本书档案以地区爲纲,揭示继津沪电报之后中国电信由苏、浙、闽、粤而鲁、东三省、新疆及在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盛宣怀档案选编》简介
上海图书馆收藏了很多中国近现代名人档案,其中以“盛宣怀档案”*为著名(以下简称“盛档”),深受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盛宣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身份,创造了诸多业绩,他是为中国工业、金融、交通、教育、慈善等事业的近代化作出重要贡献的政治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盛宣怀在近代中国纵横驰骋数十年,经历丰富,他将经手事务所记录的公、私文档均予以保存,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的文献史料宝库——盛宣怀档案。“盛档”经数十年沧桑,除一部分被盛氏后人携至日本和香港外,其余都完整地收藏在上海图书馆,其所含文献达十五万余件,数量之巨大,种类之繁多,牵涉人物、机构、事件之广泛,令人叹为观止。在“盛档”中,有盛宣怀的履历、日记、书稿、信函及他所撰写的其他各类文字底稿,有他收到的来函、公牍、电文,以及个人财产记录、日常生活账单和支出凭证以至*的清单和名录,涉及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军事、金融、教育等各个方面。
为了整理、开发盛宣怀档案,从1997年7月起,上海图书馆成立了“盛宣怀档案项目组”,特聘馆外专家,开始了“盛档”的整理编目工作,至2005年底完成。2006年9月,又启动了“盛档”原件的全文扫描,并研究和开发成功“盛档”数字化服务平台,2008年8月,“盛档”全文扫描工作宣告完成。在此期间,上图“盛档”的整理工作引起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重视,2005年,“盛档”被列入国家清史档案整理项目。2008年12月,上海图书馆与清史编纂委员会正式签约立项。经过数年实践和摸索,至2011年制定了编纂体例,确定以选编的形式按主题板块编纂,集中揭示以往未曾整理面世的档案,方便学术界利用,发挥“盛档”的史料价值。因此,决定出版《盛宣怀档案选编》,全书一百册,重点选编慈善、赈灾、铁路、电报、典当钱庄、文化教育方面的档案。该书于2014年底正式出版。
《盛宣怀档案选编》初版后,陆续收到一些读者和研究者的反馈,该书虽有很高史料和文献价值,但也有一个*局限,即其内容包括六大类,而有些研究者或研究机构仅需某类档案文献,购买全套则无必要,因此建议将全套拆分为六个部分,分别定价,以适应读者需要。得知这些意见后,我社研究后,经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和上海图书馆商议,将原《盛宣怀档案选编》一百册根据内容拆分为六个部分,分别名为《盛宣怀慈善档案选编》《盛宣怀赈灾档案选编》《盛宣怀铁路档案选编》《盛宣怀电报档案选编》《盛宣怀典当钱庄档案选编》《盛宣怀文化教育档案选编》,研究者可以各取所需。
在盛宣懷創辦的諸多洋務企業中,1880年成立的中國電報局也是同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大力宣導分不開的。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列強紛紛要求在中國架設電線發報。1862年俄國公使把留捷克(L.TH.Baluzack)在俄東方電線展設到西伯利亞時,向清政府要求從恰克圖展線經北京到天津。此後英國公使卜魯斯(F.Bruce)、上海稅務司狄妥瑪(T.Dick)、英國駐滬領事巴夏禮(H.Parkes)、福州稅務司美禮登(Meridens)等相繼提出類似的架線要求。但這些要求無一例外都被清政府一一拒絕。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新建海陸軍防務體系也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近代化通信方式。70年代李鴻章開始認識到中國資訊傳遞的落後:“各國以至上海,莫不設立電報,瞬息之間可以互相問答。獨中國文書尚恃驛遞,雖日行六百里加緊,亦已遲速懸殊。”因此,他深感電報實為防務必須之務。1879年李鴻章在大沽炮臺和天津之間架設電線,結果“號令各營,頃刻回應”,於是他便以“自北洋以至南洋,調兵饋餉,在在俱關緊要,亟以設立電報,以通氣脈”為由上奏,提議架設天津至上海的陸路電線。這項建議得到清廷的批准。1880年,中國電報總局在天津正式成立,盛宣懷被任命為總辦,鄭觀應、謝家福為會辦。電報總局成立以後,業務發展很快。津滬電報工程於1881年4月開工架線,12月竣工,共耗湘平銀17.87萬兩,由淮軍協餉墊付。全長1500公里,沿線設大沽口、紫竹林、濟寧、清江、鎮江、蘇州、上海七個電報分局。當年12月24日,*封電報由天津發往上海。津滬電報開通後,英國代理公使格維納趁機要求敷設上海至寧波、汕頭等口岸的海底電線。為“杜外覬覦之漸漸,而保中國自主之權”,李鴻章和總理衙門決定由電報總局接辦貫穿蘇、浙、閩、粵四省的上海至廣東陸路電線。1882年4月,電報總局改為官督商辦企業,募集商股8萬兩,當年繳還官本6萬兩,其餘墊款則以軍機處、總理衙門、各省督撫及出使大臣有關公務的電報作為頭等官報,從應收電報費中陸續抵繳。1884年上海至廣東陸路電線竣工,電報總局也由天津遷往上海。此後,經過十多年的修建和逐漸擴充,到1895年中國電報“東北則達吉林、黑龍江俄界,西北則達甘肅、新疆,東南則達閩、粵、臺灣,西南則達廣西、雲南”,幾乎遍及國內各大重要城市。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病逝,袁世凱繼任直隸總督。為了把與國家政治、軍事、經濟利益相關的電報直接控制在自己手中,趁著盛宣懷丁憂開缺之際,袁世凱提出了電報國有的主張。1902年12月12日上諭宣佈“各國電線,多歸官辦。…中國創自商辦,諸多窒礙,亟應收回,以昭鄭重”。但發還商股工作遇到重重困難。由於電局連年獲利,商股每年派紅利40萬元,大利所在,因此各地電報股商強烈反對。直到1908年陳壁出任郵傳部尚書,決計以商股每股100元給予180元贖買,中國電報國有化進程大致完成。中國電報創辦開始,即在軍事和商務資訊傳遞方面發揮了重大的社會作用。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中國電報發展歷史的研究則相對滯後得多。1902年《外交報》刊載的“中國電報局大北水線公司修訂沽津京洽借線合同”,是較早見諸報刊的電報資料。而在經歷了清末民初的長期動盪之後,1928年謝彬著《中國郵電航空史》由中華書局出版。該書內容以歷代各地區郵政發展為主,對近代電報發展僅稍稍涉及。1936年國民政府交通部總務司編撰的厚厚3大冊《交通史電政篇》,收錄了交通部珍藏的許多電報發展的原始文件,成為研究這段歷史必不可少基本資料。新中國成立之後,電報局是作為洋務運動創辦的民用企業而受到史學界的關注。同輪船招商局一樣,電報局官督商辦的企業性質和是否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一直是各方討論的焦點。1961年中國史學會主編的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之一《洋務運動》出版,在第六冊“電報篇”中即收錄了從光緒元年至光緒十九年直隸總督李鴻章及各省督撫有關本省設立電報的奏摺及清廷回復的上諭,給研究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幾乎與此同時,1957年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編的中國近代史資料彙編《海防檔》出版,其丁編“電線”也收集了許多與海防相關的早期電報資料。在此基礎上,80年代以來出現了一些電報局史研究的專題文章,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李茂高、廖志豪《略論洋務運動時期的電報事業》(《學術月刊》1982年12期);王爾敏《盛宣懷與中國電報事業的經營》(臺灣《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1988年)張霞、孫長來《論近代中國電報局與抵制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淄博學院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1期);馮超《試論甲午戰爭時期中國電報局的作用》(《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2期)。專著方面:1984年人民郵電出版社的《中國近代郵電史》,從郵電史專業的角度,對中國電報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做了一個全面而系統的考察。而夏東元著《洋務運動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和《盛宣懷傳》(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則對盛宣懷創辦中國電報事業的業績給予很高的評價。那麼既然已經刊佈了電報資料,而且也有了《中國近代郵電史》,為什麼還要整理盛宣懷檔案的電報局資料呢?那是因為從1880年創辦到1902年,盛宣懷是中國電報的主要創辦人和直接經營者,舉凡電報局所有體制格局、工程進展、電報經營,無不由其承擔。因此館藏“盛宣懷檔案”中的電報局檔件,也就成為瞭解中國電報創始的**一手資料。誠然在《洋務運動》第六冊“電報篇”裏,我們可以找到各省電報興辦情況的奏摺。但那只是各省督撫對上的總體工作彙報。至於架線、勘路、設立分局到雇傭洋匠、購買電線材料等具體事宜,則只有在盛宣懷和各地電報委員的往來公函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盛檔”蘊藏的電報資料可以在許多細節方面補充已有資料的不足,這是其一。第二,即便與已刊資料在內容上有所重合,如電報局章程、合同,“盛檔”有《洋務運動》第六冊也有。但“盛檔”所藏,許多系盛宣懷本人過目甚至親筆擬定或批校,這就具有很高的版本學價值。如果我們把電報局與外國電報公司同一合同的盛宣懷批校本與鉛印本進行對照和參校,那麼在字斟句酌的背後,往往能夠發現一片維護中國電報主權的良苦用心。因此要瞭解近代電信事業的籌辦和發展,盛宣懷檔案中有關電報局的資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次整理,從“盛檔”中選錄2400件左右原始檔案,擬從三個方面揭示晚清電報局的產生和發展:一、重大事件。從歷史的眼光,把電報局從官督商辦創立起到清末收歸“國有化”的過程做一梳理。在這部分檔案裏,盛宣懷經營電報的指導思想、電報學堂與電報人才的培養、電報總局及各分局歷年財務狀況,清末電報國有化等內容都能一一找到答案。當然,電報局在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近代史歷次重大事件中都發揮了很大作用,但鑒於相關內容都已經被《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收錄,這裏就不再重複;二、電信主權的維護。既然中國電報的創立是出於“分洋商之利”、“遏洋線進內地之機”的目的,這就勢必與英商大東電報公司、丹商大北電報公司在華利益發生衝突。這種矛盾和鬥爭主要表現在收回旱線和海線的不准牽引上岸以及電價的平等交易。盛檔中“中國電報局與大東公司會議福州電線合同章程”(1883年5月8日)、“電報局與大東、大北公司合同”(1889年11月)、中國電報局大北公司設立海線合同”(1884年11月11日)等檔,即反映了這方面的內容;三、全國電信網的建立。根據《中國近代郵電史》統計,從1881年津滬電報到1908年收歸國有為止,中國電報線路總計達90897華里。電信機構遍及除西藏外所有省份,構成了大體完整的幹線通信網。本部分檔案以地區為綱,揭示繼津滬電報之後中國電信由蘇、浙、閩、粵而魯、東三省、新疆及在全國各地的發展過程。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盛宣怀电报档案选编(全十六册)(盛宣怀档案选编)》上海图书馆编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