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唐宋春秋佚著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黄觉弘 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黄觉弘,原名黄珏,生于1970年,湖北石首人。文学博士。现为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春秋》学研究,已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唐宋佚著研究》系统梳析唐宋《春秋》著述情况,主要探讨中晚唐李瑾、陈岳,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瑷、石介,庆历学者李尧俞、孙觉,伊洛学派程颐、刘绚、杨时,程门后学胡安国、王葆、程迥,以及浙东学人项安世、薛季宣、吕祖谦诸家之《春秋》佚著佚说。研究皆从问题人手,通过辑佚考辨,获得大量新材料,并据此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和综合考论。或可为观察唐宋《春秋》学提供一个新视角,有助于尽量全面认识唐宋《春秋》学发展演变的历史实相。
与啖助、赵匡二人著述早佚不同,陆淳的《春秋》著述至今保存得比较完整,这在整个唐代经学家中也颇为罕见。陆淳《纂例》十卷相当集中地保存了啖赵学派的学术宗旨。据卷一自叙,书成于唐代宗大历乙卯(775),十卷共四十篇。第一篇至第八篇为卷一,是全书总义。第九篇至第三十五篇,是对《春秋》义例的具体分析。第三十六篇以下五篇是经传文字脱缪及人名国名地名。《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六说此书“其发明笔削之例者,实止中间二十六篇而已(按,指第九篇至第三十五篇)”①,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是这二十六篇,这当然是一种偏见。现在看来,卷一的几篇提纲挈领,总论全书,才是最重要的部分。陆淳《春秋集传辨疑凡例》云:“《集传》取舍三传之义可入条例者,于《纂例》诸篇言之备矣。其有随文解释,非例可举者,恐有疑难,故纂啖赵之说著《辩疑》。”②可见《纂例》、《辨疑》皆是陆淳述啖、赵两家之说,很少有自己的论说。《微旨》一书则先列三传异同,参以啖赵之说,而断其是非,较多地有陆淳个人的见解。而于每条必称“淳闻之师日”,乃陆淳自明其学之所出,示不忘本也,不能全以为转述啖助之说。啖赵学派对传统《春秋》学有很大冲击,其议论之新异,影响之深远,于中唐《春秋》学中最为翘楚。首先,啖、赵认为三传均未达《春秋》深指、圣人笔意。三传学者认为通过以传逆经、依传达经的方法,可以把握《春秋》之“微言大义”,而且经过长时间的探究,都形成了权威性的结论和著述。如说《左传》者认为“《春秋》者,周公之志也”。说《公羊》者认为“夫子之作《春秋》,将以黜周王鲁,变周之文,从先代之质”。说《毂梁》者认为“夫子伤之,乃作《春秋》,所以明黜陟,著劝戒,成天下之事业,定天下之邪正,使夫善人劝焉,淫人惧焉”③。啖助则横扫三家,独标新义,“吾观三家之说,诚未达乎《春秋》大宗,安可议其深指?可谓宏纲既失,万目从而大去者也”④。啖助认为《春秋》之旨在于“救时之弊,革礼之薄”⑤,“参用二帝三王之法,以夏为本,不全守周典礼”①。啖助质难杜预说:“若然,则周德虽衰,礼经未泯,化人足矣。何必复作《春秋》乎?”②认为夫子是伤于周主威权不行,于是“下同列国,首王正以大一统,先王人以黜诸侯,不书战以示莫敌,称天王以表无二尊,唯王为大,邈矣崇高”③。而何休竟然说是黜周王鲁,自然荒谬无稽。至于毂粱家说明黜陟,著劝戒,更没有体现出《春秋》的微言大义,“粗陈梗概,殊无深指。且历代史书皆是惩劝,《春秋》之作岂独尔乎?”④正是历来相沿“《毂梁》肤浅”的论调。当然,啖助虽对三传都不满意,但在追求《春秋》深指上还是受到公羊学的影响较大,所谓“首王正以大一统”、“唯王为大”这些都是《公羊传》开宗明义的思想。赵匡则别著一理,说:“予谓《春秋》因史制经,以明王道。其指大要二端而已,兴常典也,著权制也。”⑤其次,啖助认为三传互有得失,《左传》叙事详备,《公》、《毂》二传则传经密于《左传》,同时穿凿附会也甚于《左传》。啖助认为,《左传》作者得到了丰富的史料,在作传时又广收博取当时文集杂书,虽然“是非交错,混然难证”,不过“其大略皆是左氏旧意,故比余传,其功最高。博采诸家,叙事尤备,能令百代之下,颇见本末。因以求意,经文可知”⑥,充分肯定了《左传》叙事的功绩。但《左传》叙事虽多,释义却少,又作传之人,“妄有附益,故多迂谈”⑦,甚至连原先没有的经义也强为解说,“遂令邪正纷揉,学者迷宗也”⑧。《公》、《毂》二传初亦口授,后人据其大义,散配经文,故多乖谬,失其纲统,“然其大指亦是子夏所传,故二传传经,密于《左氏》”⑨。密则密矣,其弊端亦由是而生,“随文解识,往往钩深,但以守文坚滞,泥难不通,比附日月,曲生条例,义有不合,亦复强通,舛驳不伦,或至矛盾,不近圣人夷旷之体也”,“二传穿凿,悉以褒贬言之,是故繁碎甚于《左氏》”⑩。应该说,这些都是切中肯綮之论。……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唐宋春秋佚著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黄觉弘 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