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师道师说:庞朴卷》庞朴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庞朴(1928—2015),字若木,江苏省淮阴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历史研究》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总编纂;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儒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其学术思想,以中国辩证思想为主线,在先秦诸子学说、哲学难题“一分为三”、出土简帛文献、上古历法“火历”、古代思想家方以智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学术研究成就,蜚声海内外。长期坚守与倡导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是新时期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为文化思想编,撷取了庞朴先生八十年代较有影响的文章、讲演、采访稿等三十六篇。从这些文章中不难看出,在那个改革开放兴起的历史时期,作为有识之士的知识分子代表,庞朴先生为振兴中华,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席卷全国的文化热的蓬勃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手作用。下为学术研究编,这是庞朴学术思想的鼎盛时期,文章的思辨深邃而有力,视野宽广而独到。他的儒家思想研究,开中国大陆学界一代风气之先河。他的辩证法思想,在他的史学、哲学、简帛学、乃至天文历法的研究中一气贯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总序一
中国文化书院创办于1984年,是一所在众多老一代著名学者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邓广铭、周一良、任继愈等先生的支持下,由一批中青年学者办起来的民间学术文化团体。到今年(2011)已经有二十七年的历史,一个纯民间的学术团体在艰难的情况下,能坚持下来,而且对推动中国学术文化的建设多多少少出了点力,是可以感到欣慰的。
自1949年后,民办的书院在中国大陆逐渐消失了,1984年中国文化书院的建立也可以算是一件新事物。据我所知,如果说中国文化书院不能算1949年后*个颇有影响的纯民间学术文化团体,大概也是*早办起来的少数几个中的一个了。自中国文化书院建立后,全国各地出现了众多的新办书院,并恢复了多所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书院。因此,说中国文化书院对民办书院起了个带头作用,大概也不为过吧!
我认为,对中国文化书院来说,也许*为宝贵的是,书院集合了一批有志发展和创新中国文化的老中青三代学者。老一代学者如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邓广铭、周一良、任继愈等,他们的学术风范,无疑是当时维系书院的精神力量。1984年底,文化书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开会,当时我们没有院址,也没有什么经费。任继愈先生说:“草棚大学可以办,我们连草棚都没有也要办。”因此,1985年3月中国文化书院借青年干部学院场地举办了*期“中国传统文化讲习班”。这次讲习班是梁漱溟先生自1953年后的*次公开演讲,当时梁先生已经88岁了。我们请他坐着讲,而梁先生一定要站着讲,他说这是一种规范。梁先生在演讲中高声地说:“我是一个拼命干的人,我一生都是拼命干。”这对在场二百多名听众是极大的鼓舞,也给了中国文化书院在风风雨雨艰难的环境中得以支持下去的一种精神力量。
一个希望在中国发生良好作用的学术团体,应该是一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开放型群体。中国文化书院在走过的二十多年中虽然存在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却是一个能容纳不同学术观点,无门户之见,有良好学术风气的团体。例如在中国文化书院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持激进批判态度的青年学者,也有被视为致力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师,还有努力寻求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接轨的中坚力量。这些在文化问题上具有不同认识的学者集合在一起,虽然对中国文化发展路向的考虑有所不同,但他们所抱有的一种推动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愿望则是一致的。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化书院也和国内外的许多学术团体和非学术团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中国文化书院导师队伍中不仅有众多的我国*流学者,而且还聘请了一批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的著名学者作为导师。
中国文化书院的“宗旨”是:“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教学和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通过对海外文化的研究、介绍和学术交流,提高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水平,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弘扬中国文化在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时刻要有一个观照全球的眼光,我们一方面要坚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吸收和融化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性。根据这样的认识,中国文化书院一直在努力使它成为一个更加有主体精神、更加开放、能容纳多元趋向的有朝气的学术团体。
回顾中国文化书院二十多年的历史,在它将进入“而立”之年时,我们从2010年起开始筹备编辑出版一套已故去的和现仍在世的九十岁以上导师每人一册的“文集”。在这套“文集”中,收入他们有代表性的论文和他们的子女、学生的纪念文章。这套“文集”不仅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怀念和尊敬,而且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中国文化走过的历程。
在我们编辑的过程中,江力同志出力颇多,东方出版社的同仁给予大力支持,并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特此致谢。
汤一介
2011年12月1日
注:此序为汤一介先生为《中国文化书院九秩导师文集》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