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白话聊斋》[清]蒲松龄 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山东省淄川县蒲家庄人,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自幼聪慧好学,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乡里,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他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然而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加深了对当时政治黑暗、科举制度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蒲松龄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从青年时期便热衷记述奇闻异事,写作狐鬼故事。40岁时,他将已作成的篇章结集成册,定名为《聊斋志异》,并且撰写了情辞凄婉、意蕴深沉的序文——《聊斋自志》,自述写作的苦衷,期待为人理解。此后,他没有屈从社会的偏见,抱着“纵不成名未足哀”的信念,仍然执着地写作,直至年逾花甲,方才搁笔,可以说为《聊斋志异》的创作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聊斋志异》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鬼、花、妖,并以此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和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如《促织》、《红玉》、《梦狼》、《梅女》、《窦氏》、《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在《促织》中,小说写了一个爱斗蟋蟀的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就不断地让百姓进贡蟋蟀。在乡下,一个孩子不小心弄死了父亲千辛万苦找来的蟋蟀,由于害怕责罚,竟然跳了井。后来这个孩子变成了一只蟋蟀,他不仅斗败了所有的蟋蟀,还斗败了大公鸡。孩子的父亲把它献给皇上,才使自己免于惩罚,并因此得以发迹。统治者的小小爱好,既能害得百姓家破人亡,也能使人大富大贵。《促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当时的黑暗现实,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天子。特别是篇末,作者仿效《史记》每篇篇末都附有“太史公曰”的体例,用“异史氏曰”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自己的这一创作意图。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为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如《婴宁》、《青凤》、《阿绣》、《连城》、《青娥》、《鸦头》、《瑞云》等。《连城》中,云南晋宁人乔生很穷,但很有才华,得到了史举人的女儿连城的欣赏。后连城被迫与一盐商之子订婚,不久得了怪病,要成年男子的胸肉做配药才可以治疗。史举人许诺谁能做到就把连城嫁给他为妻。于是乔生毫不犹豫地来到史家掏刀割掉自己胸口的肉。但连城的病好后,史举人食言,没有把连城嫁给乔生。不久,连城与乔生双双死去。两人在阴间重逢。乔生在朋友的帮助下和连城双双还魂。哪知盐商贿赂贪官,把复生的连城判给了别家。连城在盐商家不吃不喝,并要上吊,盐商没有办法,只好放连城回家。最后,乔生和连城有情人终成眷属。蒲松龄对连城和乔生始终持以赞扬的态度,对他们执着的爱情进行了热情地歌颂。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考弊司》、《贾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如在《叶生》中,主人公叶生文词冠绝,却久困名场,“形销骨立,痴若木偶”,虽“服药百裹”仍“殊罔所效”,终以病死。死后,魂魄跟从知己丁乘鹤而去,对名利场仍不改其痴,把生平所拟定的应考习题帮助丁公子应考,使其连战皆捷。叶生聊以自慰说:“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愿亦足已。”当他魂归故里,“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叶生在沦落中苦苦挣扎,他的痛苦经历,使人潸然泪下,最终仍虚幻一生,其凄楚何其深也!科举制度对下层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和生命的挤迫就是如此残酷无情!从艺术成就上看,《聊斋志异》吸收了古代白话小说的长处,形成了独特的简洁优雅的文言风格。同时,它又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性格典型的艺术形象。写贪官污吏,无不面目丑恶,朋比为奸;写科举考试,考生鹦鹉学舌,考官则有眼无珠;写爱情,则痴男怨女,楚楚动人;写女子,则拈花微笑,娴雅多情。书中既有对漆黑如墨的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官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赞叹;而数量最多、质量最好、描写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美爱情。从故事结构上看,其情节曲折离奇,布局严谨巧妙,语言简洁生动,每个故事的情节安排也都显出作者的智慧和匠心,让读者开卷后兴味盎然,不愿释手,回味无穷。
《聊斋志异》共16卷,491篇故事。故事全是短篇,*长的也不过3000多字,短的才20多字。《聊斋志异》承袭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的衣钵,但在观念和作法上却有了质的飞跃,作者在谈狐说鬼中,对封建王朝统治下的社会政治、人情世态、道德伦常的“孤愤”胸怀隐约可见,虚构出奇幻瑰丽的故事,来针砭时弊,抒发忧愤,表达个人的感受、经验和情趣,寄托精神上的追求、向往。将宗教迷信意识转化为文学的审美方式正是《聊斋志异》超越以前的志怪传奇小说,成为这一类小说中*杰出的文学名著的根本原因。
考城隍我姐夫的祖父宋老先生,名焘,是本县秀才。有一天,他因病躺在床上,恍惚中看见有个官吏牵着一匹前额长白毛的马,手里拿着官府的文告过来对他说:“请你前去参加考试。”宋老先生说:“主考官还未光临,为何突然提及考试的事?”那官吏并不言语,只是催促他快快动身。宋老先生只好勉强拖着病体乘马随那官吏而去。他感到脚下的道路非常生疏。转眼间就到了一座城堡前,看上去好像是帝王的都城。一会儿功夫他们便进入官府,只见房舍十分壮丽豪华,上面坐着十多个官员,却不知是什么身份的人,其中只有关帝爷还认识。屋檐下摆着小桌和墩子各两个。在他之前,有一个秀才已坐在一端,宋老先生便挨着他坐在旁边。小桌上放着笔和纸,很快试题纸传下来,展开一看,见上面写着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两人很快把文章写成,呈到殿上。宋老先生文中有这样两句:“有一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殿上众神传阅之后,称赞不已。众神召宋老先生上殿说:“河南缺一个城隍神,你可去任此职。”宋老先生这才醒悟过来,感激涕零地叩头相谢道:“承蒙受到恩赐的任命,怎敢推辞。只是家里有七十二岁老母,无人奉养。我请求侍奉老母送终后,再听从任命。”上面有位像帝王模样的人立即令人查看他母亲的寿数,一位留着长胡须的官吏翻开表册查阅一遍说:“还有九年阳寿。”正当大家踌躇间,关帝说:“不妨让张先生暂且代职九年,到时让他接任。”然后又对宋老先生说:“本应立即赴任,今念及你的一片仁义孝敬之心,可批准九年假期,到时候再召你赴任此职。”随即又勉励了那位秀才几句,二人垂首叩拜一齐退下。那位秀才握着宋老先生的手,一直送到郊外。他自我介绍说是长山县张某。临别时又作诗相赠,具体内容全忘了,其中仅“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两句记下了。宋老先生骑上马告别张某而去。等回到家里时,豁然如梦初醒。这时,他已死去三天了。老母亲听见棺材里有呻吟声,赶忙将他扶出来。过了大半天,他才能说话。家里派人到长山县一带去打听,果然有张某此人,就在这一天死去了。后来过了九年,宋母果真去世。等到为老母办完丧事以后,宋老先生沐浴更衣,进房安然而死。他岳父家住在县城西门内,这天忽然见宋老先生乘坐雕饰华丽的马车,并有众多随从陪同而来,登堂拜别。大家都很惊疑,却不知道他已经成了神仙。当岳父家的人奔走乡里去询问时,宋老先生已经去世了。宋老先生有自记小传,可惜经过丧乱以后失传了,这里所记不过是个大略罢了。尸变阳信县有位老翁是本县蔡店人。村子距县城约有五六里远。他和他儿子在路边开小店做生意,也供过路的商人住宿。有几个车夫,经常贩卖东西从这里过往,每次都要在他家里住。一天黄昏时分,这四个人一起来到店门口,要求投宿。但老翁家里房间已经全部让客人住满了。四个人商量了一下,觉得再也没有别的去处,就坚持要求老翁想办法安排他们住下。老翁沉思了一下,想起有一个空地方可以住人,只是怕客人们不满意。客人们说:“我们只求有一间侧房能够安身歇息就行,哪里还敢挑来拣去的呢?”原来,老翁有一个儿媳妇刚刚死去不久,尸体就停放在将要让客人留宿的这间屋子里。儿子出门去购买棺材,还没有回来。老翁想着这灵室还安静,就领着客人们穿过通道到了那里。客人们进到室内,只见里面桌案上灯光昏暗,桌案后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