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通鉴纪事本末》[宋]袁枢撰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4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通鉴纪事本末》[宋]袁枢撰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袁枢(1131~1205),中国南宋史学家。字机仲。建州建安(福建建瓯)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历任温州判官、严州教授、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大理少卿、工部侍郎兼国学祭酒、右文殿修撰、江陵知府等职。他晚年喜易,著有《易学索引》、《周易辩异》等书。

【编辑推荐】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是将《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1360余年间的重大史事,归纳为239个题目,从“三家分晋”开始,至“周世宗征淮南”结束,全书脉络清楚,每事首尾明晰,可以省去不少翻检之劳。此书开创了纪事本末的体裁,对于史料的整辑、排比之功值得肯定。本书以宋宝祐五年的大字本为底本,加以校点分段,以便阅读。

【名人的书评】

《资治通鉴》是一部二百九十四卷的编年体通史,它取材丰富,记事详明,但因采用编年体,事件分散,头绪繁杂。而袁枢用完整记录事件本末的方式整编《资治通鉴》,将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归纳为二百多个题目,每事首尾明晰,脉络清晰,省去读者翻检之劳,给阅读带来极大方便。

【通鉴纪事本末的书摘】

前记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宋袁枢撰。枢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卒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孝宗初,试礼部词赋*,调温州判官,后为礼部试官。乾道九年(1173),出为严州教授,通鉴纪事本末就是在这个时期编纂的。嗣任太府丞兼国史馆编修官,累迁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知江陵府。

本书共分二百三十九个题目,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总括了一千三百六十余年的“治乱兴衰之迹”。

纪事本末的形式,由来已久。我国*早的史籍尚书,就有若干篇是记事之首尾的。自左传以后的编年体史书,多以纪事本末体作为补充的形式,以济编年之有时而穷。但纪事本末之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是从袁枢这部书开始的。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它有“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的好处(文史通义书教下),是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的。明清两代仿照这部书的续补之作继起不绝。现在历朝的纪事本末已经连续起来,可以从远古一直通到清末。

袁书所依据的资治通鉴,是一部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编年体通史,向以取材宏富,记事详明,文字洗练,为历来学者所推许。但作者是站在汉族统治者的立场来修史的,用意在于以史为鉴,求有资于“治道”,其*终目的乃是巩固封建政权的统治。所以记载历代王朝和邻国的关系,就不能不是大国主义的态度;对于兄弟民族的历史,不能没有歪曲;描述反抗统治者的农民起义,也不能不是站在敌对的立场。并且它记事的重心在“治乱之迹”,对于经济制度的因革,则语焉不详,至于文化史的发展嬗变,谈到的更少。

袁书把通鉴中一千余年间的大事,归纳成二百多个题目,全书脉络清楚,每事首尾明晰,省去读者不少翻检之劳,它对于史料的整辑排比之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它取材全据通鉴,袁枢自己没什么增补,连原文也不大更动。由于袁书是以事为纲,把同类材料都抄撮在一起,通鉴中的大国主义、大汉族主义和敌视农民起义的思想观点显得更为突出。加以编者在标题的用字上,是有意识地在表示褒贬,例如对于封建王朝和邻国之间的战争、汉族统治者和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往往用“讨”、“平”一类的字样,对于农民起义,多称为某某之乱,就使得本书维护汉族封建统治的色彩愈加鲜明。这里正反映出,袁枢的历史观绝不比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有任何进步之处。至于本书的立题,也说明编者的识见并不高明。固然,纪事本末体和编年体有所不同,袁枢不可能把通鉴所有的史实囊括无遗,但是像府兵、漕运、土地制度之类的重要问题,通鉴里不是没有记载,而我们在纪事本末中却找不到这样的专题。因此,以史实来说,袁书也只是记述了“治乱兴衰”的表面现象,就连与“治乱”密切相关的某些制度措施,也没有能提供多少资料。

本书淳熙三年(1176)初刊于严州郡学,世称宋小字本。宝祐五年(1257),赵与以严州本字小且讹,又改用大字重刻于湖州,此即所谓宋大字本。两种宋本皆存。大字本的书板明初尚存南监,所以印本更多些。明末张溥曾就袁书加上自己的“论正”,晚清江西、广雅等书局诸本皆据张溥论正本刊刻。

宋大字本商务印书馆曾据以影印,列入四部丛刊。由于这个本子比较接近原书面貌,即用为底本,校点分段。通鉴是袁书所据的蓝本,因此曾取胡克家本通鉴对校一过。发现歧异,并就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小字本参校。大字本误而小字本不误者,迳行改正。凡两本皆误,据通鉴校改处,都加有方圆括号:方括号表示增,仍用大字;圆括号表示删,用小字排印。限于水平,错误恐所难免,希望读者随时指正。

顾士铸一九六三年九月

后记

通鉴纪事本末叙

初,予与子袁子同为太学官,子袁子录也,予博士也,志同志,行同行,言同言也。后一年,子袁子分教严陵。后一年,予出守临漳,相见于严陵,相劳苦,相乐,且相楙以学。子袁子因出书一编,盖通鉴之本末也。予读之,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槬,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存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予每读通鉴之书,见事之肇于斯,则惜其事之不竟于斯。盖事以年隔,年以事析,遭其初莫绎其终,揽其终莫志其初,如山之峨,如海之茫,盖编年系日,其体然也。今读子袁子此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未既而继之以叹且泣也。嗟乎!由周秦以来,曰诸侯,曰大盗,曰女主,曰外戚,曰宦官,曰权臣,曰夷狄,曰藩镇,国之病亦不一矣,而其源不一哉。盖安史之乱则林甫之为也,藩镇之乱则令孜之为也,其源不一哉。得其病之之源,则得其医之之方矣,此书是也。有国者不可以无此书,前有奸而不察,后有邪而不悟。学者不可以无此书,进有行而无征,退有蓄而无宗。此书也,其入通鉴之户欤?虽然,觌人之病,戚人之病,理人之病,得人之病,至于身之病不懵焉,不讳焉,不医之距焉,不医而缪其医焉,古亦稀矣。彼暗而此昭,宜也切于人,纾于身,可哀也夫!

淳熙元年三月戊子庐陵杨万里叙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通鉴纪事本末》[宋]袁枢撰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