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见识城邦·中信国学大典:诸子百家》饶宗颐主编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4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见识城邦·中信国学大典:诸子百家》饶宗颐主编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主编:饶宗颐

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早年以治地方史志为主;中年以後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献;壮年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西亚以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近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至今已出版论著50余部、论文400多篇。

................

编委会成员:陈万雄、陈耀南、陈鼓应、单周尧、李焯芬、郑培凯

陈万雄:现任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曾任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

陈耀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香港大学教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高级讲师、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正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居澳洲。

陈鼓应:1935年生,福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

单周尧:现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明德教授、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院士、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广州中山大学名誉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李焯芬: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业余担任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会长,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主席,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

郑培凯: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副修历史。1970年负笈美国,主修中国与欧洲思想史,及后获耶鲁大学历史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卫斯理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及纽约佩斯大学,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兼教授。

【编辑推荐】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中信国学大典历经数年的精心编辑,原定50册图书已陆续全部出版。在此基础上,将50册图书按照内容分为文学经典(12册)、先秦诸子(14册)、历史地理(12册)、哲学宗教(12册)四大套系,以套装的形式推出;套系的知识性广泛而集中,加以典藏设计,增加了收藏的价值。*有效益的阅读是阅读经典,永不过时的收藏是收藏经典,此次出版以期引起中信国学大典新的购买和收藏热潮。

《中信国学大典:诸子百家》(套装14册)主要囊括“中信国学大典”诸子思想学说的14册图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孙子兵法》《韩非子》《大学•中庸》《荀子》《管子》《列子》《鬼谷子》《商君书》《吕氏春秋》。精选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先秦学术的重要经典,进行编选、译注、导读,带领读者聆听“轴心时代”的*强音,感受思想的碰撞和启迪。

.........................

《论语》

作者:陈耀南导读;张燕婴译注

书号:9787508639390

定价:45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宋朝朱熹将其列入“四书”,是文人士子参加科举进入仕途的必读书目。《论语》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有着无可比拟的重大影响。

.........................

《孟子》

作者:黄俊杰导读;万丽华蓝旭译注

书号:9787508639369

定价:45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孟子是孔子之后伟大的儒家圣哲,《孟子》一书是孟子与他的学生及同时代人心灵对话的真实记录,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被宋朝朱熹列入“四书”,是文人士子参加科举进入仕途的必读书目。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的导读与点评,深入挖掘了孟子“王道”思想、“民本”思想、“仁政”思想于二十一世纪及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

《老子》

作者:陈鼓应蒋丽梅导读及译注

书号:9787508639383

定价:36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老聃是中国哲学的开山祖,其作品《老子》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老子》(又作《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流传两千多年的《老子》是跨时代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

《庄子》

作者:陈鼓应蒋丽梅导读及译注

书号:9787508639376

定价:45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庄子是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庄子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及超卓的贡献。

.........................

《墨子》

作者:李贤中导读及译注

书号:9787508649177

定价:42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墨子》由李贤中导读及译注。墨学曾是先秦时期的“显学”之一,当时即“言盈天下”,之后因其思想与统治阶级利益发生冲突,加上墨家不像儒家那么幸运,孔子以后有孟子、荀子等重要的大思想家继承,而墨家没有,在历代统治者的打压下,墨学沉寂了千百年。不过,在民间社会,墨家的精神并没有中断……后来形成了侠义的传统,正因此一传统,中华文化才不致僵化,而墨家在浩瀚的历史上虽有种种变形,却仍然延续下来,甚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还有影响力。

.........................

《孙子兵法》

作者:王宏林导读及译注

书号:9787508639109

定价:30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老、*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全书共十三篇,约6100字,篇幅虽然短小,但内容博大精深,与言简意赅的《老子》十分类似,均为古老而又早熟的中华文明的代表典籍。本版本由王宏林进行导读及注译,注释力求简练,译文通俗贴切,部分段落附有“赏析与点评”,对经典进行适当引申,启发读者思考。书末附有《名句索引》,便于读者检索参考。

.........................

《韩非子》

作者:陈耀南导读;陈秉才译注

书号:9787508643984

定价:30

出版时间:2014年2月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峰。“中信国学大典”之《韩非子》,学者陈耀南在进行导读的同时,还加入了现代化的解读,令古老的经典有了现代化的韵味,别有新意。

.........................

《大学•中庸》

作者:刘桂标方世豪导读及译注

书号:9787508642277

定价:36

出版时间:2015年3月

《大学》讲大学之道,虽远在先秦时代,但它的道理却有永恒而普遍的价值,值得现代人好好学习。它的教训可以用以下的话概括:“万丈高楼从地起,为学做人同一理。”《中庸》说的便是中国人教人立志发心,教人做君子、做圣人的教育。《中庸》说尽性立诚,就是要去除人心中夹杂的羡慕和卑屈,然后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成就自己,成就别人,成就世界。《中庸》对今天的中国人是别具意义的。

.........................

《荀子》

作者:方世豪导读及译注

书号:9787508642925

定价:40

出版时间:2014年1月

《荀子》一书的核心在于人文精神,即如何根据我们的思想,贯通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观念,树立起整幅的人文世界,从而解决中国现在的问题,并使自然世界的天地与自然的人性均得到条理化。“中信国学大典”之《荀子》,学者方世豪在进行导读和译注的同时,还加入了现代化的解读,令古老的经典有了现代化的韵味,别有新意。

.........................

《管子》

作者:赵善轩导读;赵善轩李安竹李山译注

书号:9787508642901

定价:40

出版时间:2014年1月

《管子》绝非只讲利益,而是认为人只有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有能力开启精神、道德上的追求。“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就是要为人类的“义”和“利”建立次序,主张先现实后理想。这不但符合人性,更易知易行,有别于儒家舍利取义的一套理论。“中信国学大典”之《管子》,学者赵善轩等在撰写导读,并对精彩段落、经典语句加以赏析与点评。因此,这是一个版本精良、评点精准、特色鲜明的《管子》新注,尤其适合普通国学爱好者阅读。

.........................

《列子》

作者:梁万如导读及译注

书号:9787508649153

定价:40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今本《列子》共有八篇,合共一百四十三章。据统计,其说理文字有三十五章,故事文字有一百零八章。《列子》*精彩的地方在于记录了一百多个寓言故事,很多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由于历史的积淀,《列子》一书得到后世的增益,令这本古籍的内容很接近当代的通识书籍,书中对哲学、文学、神话、科学、医学、心理学等范畴的涉猎,让这本古籍的学术价值仍对今人有借鉴和启迪的作用。

.........................

《鬼谷子》

作者:曾财安导读及译注

书号:9787508644776

定价:30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鬼谷子》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当时纵横家*流传至今的著作,从书中的内容、选辑、风格等来看,堪称《孙子兵法》的姐妹篇。书中所包含的道理技巧完全顺应自然规律,谋略的逻辑性非常强,手段非常科学化,用来处理所面对的问题和事物,能收到直接卓著、立竿见影的效果,故一直是历代追求实效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学习钻研的另类奇书。

.........................

《商君书》

作者:梁万如导读及译注

书号:9787508675732

定价:40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商君书》所谈及的治国原则、策略与方法,与现代管理亦有相通之处。虽然主要着墨于国家事务,面向的读者对象却不限于帝王。书中涉及的政府立法、行政等,对于执法官员也是适用的,可厘清管治的内涵,以实现有效管理。阅读《商君书》既可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管理思维和整个管理体系在国家政治中的落实。

.........................

《吕氏春秋》

作者:何志华导读及译注

书号:9787508643311

定价:40

出版时间:2014年1月

“中信国学大典”系列丛书之《吕氏春秋》,由何志华导读及注释,将古典哲思与现代社会生活结合,重点阐发其中蕴含的“贵生”思想,引领现代人感悟生命之义、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之趣。本书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名人的书评】

1、香港中华书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册;跨越经典高度、带领国学变革

2、国学泰斗饶宗颐领衔两岸三地空近百年专家学者倾力打造

3、深具国际视野,展现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以现代眼光、世界眼光、未来眼光来抚慰人心的摩登新国学

4、贴近当代社会的解读,挖掘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浮躁社会的醒世箴言,抚慰迷茫心灵的良药

5、老少皆宜,修身必读、学习需备,导读、原典、注释、译文、赏析与点评、名句索引、插图等一应俱全,解读严谨、深刻、富有新意。带领读懂伟大思想、受益一生

6、诗书传家久、国学继世长,双色印刷,装帧典雅,用纸考究,附全彩阅读指南,馈赠佳品、传世国学典藏

【见识城邦·中信国学大典:诸子百家的书摘】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道理其实很简单

——经典正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心灵的故乡。也正因如此,在社会快速发展、急剧转型,也容易令人躁动不安的年代,人们也就更需要接近经典、阅读经典、品味经典。

迈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并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也都会空前地引人注目,这其中,中国文化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应地,对于中国经典的阅读自然也就拥有了不断扩大的潜在市场,值得重视及开发。

于是也就有了这套立足港台、面向海内外的“中信国学大典”的出版。希望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继续搭建古代经典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引领读者摩挲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国学大典收录中国历代经典名著近六十种,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医学、宗教等各个领域。编写原则大致如下:

(一)精选原则。所选著作一定是相关领域*有影响、*代表性、*值得阅读的经典作品,包括中国*部哲学元典、被尊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儒家代表作《论语》、《孟子》,道家代表作《老子》、《庄子》,*早、*有代表性的兵书《孙子兵法》,*早、*系统完整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大乘佛教和禅宗*重要的经典《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国*部诗歌总集《诗经》,*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中国*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国古代*著名的游记《徐霞客游记》等等,每一部都是了解中国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而对于篇幅较大、内容较多的作品,则会精选其中*值得阅读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适中的篇幅、适中的定价,让大众都能买得起、读得起。

(二)尤重导读的功能。导读包括对每一部经典的总体导读、对所选篇章的分篇(节)导读,以及对名段、金句的赏析与点评。导读除介绍相关作品的作者、主要内容等基本情况外,尤其强调取用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当代眼光,将这些经典放在全球范围内、结合当下社会生活,深入挖掘其内容与思想的普世价值,及对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启示与借鉴意义。通过这些富有新意的解读与赏析,真正拉近古代经典与当代社会和当下生活的距离。

(三)通俗易读的原则。简明的注释,直白的译文,加上深入浅出的导读与赏析,希望帮助更多的普通读者读懂经典,读懂古人的思想,并能引发更多的思考,获取更多的知识及更多的生活启示。

(四)方便实用的原则。关注当下、贴近现实的导读与赏析,相信有助于读者“古为今用”、自我提升;卷尾附录“名句索引”,更有助于读者检索、重温及随时引用。

(五)立体互动,无限延伸。配合图书的出版,开设专题网站,增加朗读功能,将图书进一步延展为有声读物,同时增强读者、作者、出版者之间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随性的交流互动,在使经典阅读更具立体感、时代感之余,亦能通过读编互动,推动经典阅读的深化与提升。

这些原则可以说都是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并努力贯彻的,希望这一良苦用心*终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进而达到经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慨然应允担任本套丛书的主编,除表明先生对出版工作的一贯支持外,更显示出先生对倡导经典阅读、关心文化传承的一片至诚。在此,我们要向饶公表示由衷的敬佩及诚挚的感谢。

倡导经典阅读,普及经典文化,永远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觉。

《论语》导读

陈耀南

巨著宝典,影响时代;而哲思与伟人,也都是时代的产物。所以,论世然后知人,知其人、知其书,然后知其短长得失。《论语》的研习,也是如此。

一、释“论”“语”

论语,两个“言”旁的字,一本记录言语、反映时代的儒学圣经,活现了孔子“言教”与“身教”,代表中国人贡献给世界文化的伦理宝典。

读了《论语》所记录的孔子以及门徒高足言行,有志之士,便知道如徐复观先生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甲集)所谓:“程文之外,另有学问;科第之外,另有人生;朝廷之外,另有立脚地。”有史以来,没有人能成功否认:孔子是东亚文明的典范,中华文化之光;让人见到这光的书,便是《论语》。

直言曰“论”,答难曰“语”——这是《周礼•春官•大司乐》贾逵《疏》引《说文》的讲法。“论”是直接陈述,“语”是答复询问。《论语》邢《疏》,以“经纶世务”释“论”,又等于“圆转无穷”的“轮”。依此,有人主张据《说文》二徐本惟载“卢昆”切而读平声。不过,段玉裁说古无平去之别,赵翼《陔余丛考》卷四说:“语者圣人之遗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常时读了去声,也未为不通了。其实,研习《论语》,主要是在通义理、学为人,所以,语音与字义既都通转,在此也不必多费笔墨了。

总之,这本把孔子自说和答问的话,连同附带资料,编纂流传的记录,就称为《论语》。

二、《论语》的时代

《论语》的时代,是周代文制动摇而价值重估的时代,是孔子出而百家随之并兴的时代。

《论语》表现孔子。孔子自觉的社会使命,是复礼兴仁、拨乱反正,以处理“王纲解纽”的时代问题。继起的那批思想家也有同样的使命感,如后来《文心雕龙》所描述,他们“身与时舛,志共道申”,于是开创了诸子百家时代,形成了以后二千多年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有史可据的*个灿烂时期,就是春秋战国那几百年,政治上列邦竞存,思想上百家争鸣的世代。《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承刘歆《七略》而论“诸子出于王官”,今人虽不尽从,其实也并非凭空设想。由于人性与时代条件,以管理知识为专利,以学术资料为禁脔,自然是当时世袭掌权者(即所谓“贵人”、“君子”、“世族”)的必然做法。到争夺战乱而使贵族地位不保,特权崩坏,《庄子•天下篇》所谓“旧法世传之史”的垄断局面无可维持,学术就流入民间,才俊就纷纷兴起了。沦落而有才有德的贵族,传授学术以营生和栽培后继者;不甘贫寒愚昧的平民,奋斗学习以攀升社会阶梯,为了荣身、为了华国、为了救世,他们纷纷努力,薪火相传,于是推进了文化。由于社群处境与个人才性的不同,自然有诸子百家的分别。到秦汉一变自古以来列邦并存而为帝国一统,政治上或强势之合,而文化随而定于一尊;或弱势之分,而思想得以异葩耀采。二千多年来,由“先秦诸子”而“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朴学”而现代的中西交流,相荡相激。这样,溯始探源,自然不能离开作为首要重镇的孔子与《论语》。

诸子百家兴于春秋,盛于战国,合起来便是周朝的下半场——东周。自平王东迁(公元前七七〇年)到六国尽灭(前二二一年)这几百年间,夏、商、西周二千多年来的贵族世袭封建政治逐渐动摇衰废,代之以秦、汉以迄明、清又二千多年的君主世袭专制、郡县中央集权,然后进入民主共和的现代。生于春秋后期的孔子(前五五一年至前四七九年),所耳闻目睹的大动乱、大转型,就是“王纲解纽”。

所谓“王纲”,就是王朝的纲纪:西周建政,行封建、立宗法、社会藉以维持、人心因而安顿的礼乐文化。所谓“解纽”,就是这种种的纽带组织,崩坏松弛,于是社会动乱不息,人心普遍难安——怎么办?

作为开启诸子时代的*人,孔子主张:正名辨分,安定秩序,恢复与振扬西周建政的礼乐文化。

政治礼文的设计者、示范者,是孔子梦寐敬佩的姬旦——周公。周公旦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孔子所属鲁国的始祖。他伐商、东征,制礼作乐,建立和稳定西周王朝,不过,*值得想慕钦崇,还在于克制政治人物必然强烈的权力欲望,而遵守自己所参与制定、于是也应当制约于其中的那套秩序规矩。

胜利则骄狂,专权则纵滥,人情大都如此。不过,人性也有高贵难得之处,就是:理智清明以自警自制,宅心仁惠以爱众安民。孔子之敬慕周公在此,《论语》之垂教后世也在此。周公所言所行,见于《尚书》中*可信的《周书》各篇。不论对周国臣民、友邦之君,抑或殷商遗族,周公都反复叮咛,谆谆告诫,总不外申说小周之能代大殷,都是天命与天意之归于有德;如果承命者也失德,照样会重蹈殷亡之鉴。所以有国者必须勤政爱民、修身立德。这种省勉训诫,代表一种新的时代共识,就是:要保持忧患意识,要知道“天命靡常、有德居之”,别让胜利冲昏了头脑。于是,在周公领导之下,他们就努力以表现人本人文的礼乐制度,代替前朝所特别看重的——甚至可以说“偏重”的——几乎无日不做的宗教献祭。殷商敬祀,周人尚文,时代精神是不同的……

.........................

《老子》导读

“道”:万物的本原

陈鼓应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道家学派的开创者。老子与孔子同时代,年长孔子约二十岁,哲学上的老子和文化上的孔子,其关系亦师亦友。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创始人,《老子》一书为老聃自著,近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并公布的竹简《老子》——这件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实物证据的问世,有力驳斥了《老子》晚出的错误说法。

老子其人其书

老聃,世人尊称为老子(约公元前五七○年至?),一如尊称孔丘为孔子、墨翟为墨子(“子”为先生之义)。司马迁说:“姓李氏,名耳。”这是汉人的说法。根据高亨先生考证,春秋二百四十年间并无“李”姓,但有“老”姓。“老”、“李”一音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而“耳”、“聃”字义相近,故称作耳。总之,“老聃”被尊称为“老子”在先秦典籍中屡见,毋庸置疑。

老子是陈国人,后陈被楚灭,故称楚人。“楚苦县厉乡”,即后来的安徽亳州府,现在隶属于河南省鹿邑县。老子曾为周朝史官,《史记》称他为“周守藏室之史”。“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司马迁说:“孔子之所严事者,于周则老子,……于楚,老莱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分别问学于老子与老莱子,都有著作传世,著书篇目各不相同(“老子著书上下篇”,“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但梁启超、冯友兰等人出于粗心或有意扭曲,以至于把老子和老莱子混淆不清。

老子与孔子同时代,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五五一年),老子生于公元前五七○年左右,比孔子年长二十岁上下。《史记》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当属史实。先秦典籍如《庄子》、《吕氏春秋》及《礼记·曾子问》等不同典籍都曾提及此事。

《吕氏春秋·当染》说“孔子学于老聃”。老子和孔子的关系亦师亦友,在多种文献记载中值得我们留意的有这几点:一、同源异流:老子与孔子同是殷周文化的继承者与创新者。同源中的“异流”则是孔子为中国文化史上继往开来的*人,其“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精神,更使他成为教育史上的“万世师表”。老子则是中国哲学的开创者,他所构建的“道”论,不仅发先秦诸子所未发,更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主干。二、文化与哲学的对话:文化的孔子与哲学的老子进行对话,二人谈论的细节虽不得而知,但从各书记载中可以窥知孔子的问题属于文化层面(“礼”);而老子的解答则总会从文化的议题引向哲学层面(“道”)。故孔、老间的对话就是属于文化与哲学的对话。三、对话的开放心态:儒、道开创人首次的对话,彼此学术间的立场与观点虽异,但对话的心态却是真挚而开放的。这和后来孟子恶意攻击杨、墨,以及宋明儒者为了维护道统而排斥佛学的狭隘心态相较,真有天壤之别。故老、孔之间的对话诚为思想史上令人神会的一个开端。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开山鼻祖,老聃自著的《老子》是先秦哲学中*早的一本哲学著作。《史记》明确记载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司马迁这里所说老子著书的篇目、主旨和字数,都与通行本《老子》相吻合。一九九八年北京文物出版社印行《郭店楚墓竹简》,首次公布了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竹简《老子》,这件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实物证据的问世,有力驳斥了《老子》晚出的错误说法。

陈楚文化圈是孕育老子思想的原乡,中年以后他入朝任史官,长期沉浸在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带。他精于思索宇宙的奥秘及人生的哲理,在孔子到周室拜访他时,他已是当时学术界的泰斗。随着他那精简而深刻的著作流传各地,我们从先秦典籍广泛引用《老子》书中的重要概念与文句,可以证实它成书之早与影响之广。如《论语·宪问》明确引用《老子·六十三章》“以德报怨”;其后,《墨子》引用《老子》观念与文句约十条;《管子》引用《老子》观念与文句多达三十一条;《庄子》引用《老子》观念与文句多达一百二十二条;《荀子》引用《老子》观念与文句十三条;《韩非子》引用《老子》观念与文句达七十二条;《吕氏春秋》引用《老子》观念与文句多达二十九条。由此可见,《老子》思想对道儒墨法各家各派影响的广远。

老子思想

林语堂在他的英文著作《老子的智慧》中说:“孔子的学说过于崇尚现实,太缺乏想象的意涵。”“孔子的哲学是维护传统秩序的哲学,主要处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伦常关系,不但不令人激奋,反易磨损一个人对精神方面的渴求,以及幻想驰奔的本性。”这里隐约道出儒家是通过社会规范的建立来提高人的道德价值;道家是通过哲学精神的建立来提升人的心灵境界。林语堂又说:“儒道两家的差别,在公元前一三六年,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被明显地划分出来:官吏尊孔,作家与诗人则欣赏老庄。”这里指出汉以后,儒道分途:儒家在中国政治社会中成为显文化及官方哲学,而道家则成为潜文化及民间哲学。

陈荣捷在他的英文著作《中国哲学文献选编》中说:“假如没有《老子》这本书的话,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将会截然不同。假如不能真正领会这本小书里的玄妙哲思,我们就不能期望他可以理解中国的哲学、宗教、政治、艺术和医药。”他还说:“在某些层面,道家进入生命之道更深更远,所以虽然古代从诸子百家都各道其道,但道家却得独享其名。”

进入老子的思想领域,让我们先从他的“道”谈起……

.........................

《孙子兵法》导读

王宏林

孙子生平

孙子名武,字长卿,与老子、孔子、庄子一样,也是先秦诸子中的一位思想巨人。虽然历史长河的积沙使这些伟大思想家的面目日渐模糊,但他们著作的巨大光辉却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愈加耀目。

记载孙子事迹的比较可信的史书有《史记》,提及孙子曾以兵法见吴王阖闾。《吴越春秋》也记载此事,并指出这一年是阖闾三年,即公元前五一二年,这是史书中明确记载孙子生平的*直接可靠年代。杨善群先生在《孙子评传》中,以此年为依据并结合《左传·昭公十九年》(前五二三)记载孙武祖父孙书伐莒之事,推断孙武生年是齐景公十三年(前五三五)。此年老子(前五七一至?)约三十七岁,孔子(前五五一至前四七九)约十七岁,如果因缘巧合,这三位思想巨人应该可以晤面,不过《史记》只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礼,并

没有孙子见老子或孔子的记载。

孙子出生在齐国,这是姜太公和管仲的故乡,也是一片孕育军事家的沃土。姜太公助武王伐纣成功,被公认为兵家之祖。管仲也是一位精通军事的政治家,在他的领导下,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长期统帅诸侯。可以想象这种浓厚的军事氛围对孙子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过,孙子能够成长为伟大的军事家,*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家世。毕竟在先秦时代,

家学是个人教育的主要来源。

孙子的远祖为陈国公子完,因避陈乱出奔到齐,之后改姓田。曾祖父田无宇曾参与攻打莱国的战斗,经历了多次战争的洗礼。祖父田书颇有谋略,曾指挥并攻占莒国,因战功被齐景公赐姓孙。父亲孙凭位列卿大夫。在战争中成长壮大的家族一定会更加重视战争,这可能

正是孙凭为儿子起名叫“武”的重要原因。

孙子出生于春秋末年,此时中原各国的军政大权多数被有实力的卿大夫所把持。晋国出现了韩、魏、赵、智、范、中行这六大宗族控制朝政的六卿专政,鲁国出现了由季孙、孟孙、叔孙来掌握政权的局面,齐国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高、国、陈、鲍四大宗族相互排挤,明争暗斗。孙子虽然属于陈氏后裔,不过他十分反感这种倾轧斗争。而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国势蒸蒸日上。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前五一七)左右,十八岁的孙武就离开先祖的封地,来到吴国施展宏图。到吴国后,在伍子胥的引荐下,孙子带着兵法见到吴王阖闾,

并以宫女试兵,*终赢得阖闾的好感,被任命为将军,与伍子胥并肩作战。

从吴王阖闾四年(前五一一)任命孙子、伍子胥为将攻打楚国开始,直至吴王夫差十三年(前四八三)伍子胥被迫自杀,二十八年间,吴国先后向楚国、越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击,逼迫楚昭王逃入云梦泽、越王勾践屈辱求和。此后,吴军一度北上与齐、晋等大国争霸,军事实力达到*。由于夫差一心想称霸诸侯,坚持对齐用兵,伍子胥于是称病拒绝攻打齐国。在太宰嚭的谗毁下,夫差*后赐伍子胥自尽,伍子胥去世之后,孙武也突然从史籍中消失了,《越绝书》、《吴越春秋》和《史记》等史书都没有孙武此后的活动记载。有人认为他一生杀戮太重,*终像伍子胥那样被吴王赐剑自杀。但多数人认为他退隐后不久即去世,卒年在公元前四八〇年左右,终年五十五岁。以孙武的智慧和才能,我们不相信他会重蹈伍子胥的悲剧。《越绝书》记载道:“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善为兵法。”这座墓在清代仍有诗人凭吊,人们大都认为孙武晚年并没有离开他的第二故乡——吴国。

《孙子兵法》的基本内容

孙子以《孙子兵法》而著称。按《史记》所载,这部兵法有十三篇。但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家”中著录道:“《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竟然多出了六十九篇。又著录道:“《齐孙子兵法》八十九篇。”可见在东汉时期,有两部“孙子兵法”。结合相关史料可知,吴孙子就是孙武,齐孙子则是孙武的后代孙膑,这两部兵法和两位“孙子”的区别相当明显。三国时期曹操为《孙子兵法》作注,明确说:“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所以他只给那十三篇作注,完全舍弃了后来多出的六十九篇,这六十九篇与孙膑所作的《齐孙子兵法》八十九篇在唐代以后就亡逸了。由于名称的相近和《齐

孙子兵法》的亡逸,导致后人对孙武和《孙子兵法》也产生了种种猜测。

南宋叶适和清代全祖望等著名学者认为春秋时期没有孙武此人,理由是《左传》、《国语》这些记载春秋大事的著作中,没有一个字涉及“孙武”,可见这是后代杜撰的一个人物。近代梁启超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有孙武这个人,但兵法却是战国人假托孙武之名而著,理由是《孙子兵法》所谈到的战争规模多达十万人,这是战国时期才达到的规模。钱穆则推测孙武和孙膑其实是一人,理由是“膑”是一种刑罚,谁会以“膑”为名呢?所以,“膑”只能是孙子的绰号,孙膑就是孙子。幸运的是,随着一九七二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本的出土,种种猜测和谜团逐渐得到澄清。这批竹简将近五千枚,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管子》、《尉缭子》等众多先秦著作。《孙子兵法》有三百多枚,十三篇文字均有保存,竹简上的篇名与今天我们看到的传本大致相同。《孙膑兵法》有四百多枚,都是唐代以后所失传的内容。这批汉简证明了两个事实:一、孙武和孙膑是两个人,他们分别创作了不同的

兵法著作。二、今天流传的《孙子兵法》十三篇的作者是孙武,《汉书》所载多出的

六十九篇是战国到秦汉的兵家对这部书的解释补充。

《孙子兵法》约六千一百字,篇幅虽然短小,但内容博大精深,与言简意赅的《老子》十分类似,均为古老而又早熟的中华文明的代表典籍。这部著作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宏观战略认识体系,大体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和《虚实篇》等前六篇。主要论述战争的制胜因素、战争的准备、计划的制订、战役的组织、后勤的保障,强调以谋略胜敌,*理想的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二是第七篇《军争篇》,主要论述将领临场指挥时应遵循的作战方针,核心思想是营造有利条件,克敌制胜。三是微观战术认识体系,大体包括《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等后六篇。主要论述了要灵活处置问题、正确判断敌情,各种地形和地域的作战方法、火攻和间谍的特殊战法等,核心思想是知己知彼,因地制宜。各篇自成一体,又密

切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兵学体系。

《孙子兵法》一直被历代兵家所珍视,哺育出孙膑、韩信、曹操、诸葛亮等众多军事家。北宋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成为官方钦定的武学圣典。历代研究者对这部兵法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仅传世的研究著作就有两百多部。他们根据不同时代的战争特点不断对这部兵

法进行充实,并以此书为基础建构了庞大而又深厚的中国军事理论体系。

《孙子兵法》的现代意义与普世价值

战争是一种对抗性极强的竞争行为,就“对抗”这个本质而言,人们所处的各个领域无不充满战争。《孙子兵法》正是一部研究战争规律的著作,它对战争重大问题的阐发完全排斥了远古时期的神怪迷信之谈,它所揭示的克敌制胜的规律具有永恒的价值和相当普遍的哲学意义。因此,人们对《孙子兵法》的应用早已不限于军事领域,而是拓展到管理学、决策

学、医学、行为学、运筹学、体育竞技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孙子兵法》中*可贵的是整体思维方式。孙子指出战争是关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胜负取决于政治、经济、地形、人力等多种因素,领导者对这些因素要作全面、客观的衡量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开战。《孙子兵法》这种客观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它启发我们在观察事物时,不可拘泥于事物本身,而是要从整个系统中综合考察事物,透过

表面现象来认清事物的本质特点。

孙子还指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他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孙子总结出一系列饱含人生智慧的命题,如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后发制人、奇正相生、以实击虚、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宽严适度等,启发我们

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时机,使事物向有利的一面转化。

孙子非常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任何成功都离不开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坐享其成。孙子指出,用兵者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获得*的战争效益。孙子说“致人而不致于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无恃其不来,恃吾有

以待也”,都是强调立足自身的实力和充分的准备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由于战争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更加周密的计划和切实的行动才能战胜敌人,因此,与《老子》、《论语》等著作相比,《孙子兵法》这部书更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注重实用

和兼容博取两大特点。直至今日,有识之士仍然热衷于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近年来,《孙子兵法》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上来,出现了众多相关的著作。尽管这些著作中有不少带有机械套用、牵强附会的缺点,但管理企业确实与指挥战争有很多相同之处。管理者与员工很像主帅与士兵,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像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交战,刺探对方的动向和行情很像军事上的使用间谍,同样,那些在战场上行之有效的用兵原

则自然也适用于商场。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见识城邦·中信国学大典:诸子百家》饶宗颐主编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