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扬州评话--王少堂:口述本》李真徐德明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李真,笔名任千。二级编剧,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1989年4月被扬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徐德明,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文艺学博士生导师。
马伟,扬州曲艺研究所著名扬州评话演员,师从于著名扬州评话艺术家惠兆龙,专攻王派《水浒》,继承掌握了王派《水浒》的三个十回《武松》《石秀》《卢俊义》这三本传统书目,受聘为扬州电视台《今日生活》栏目主持人。
王兆根,中华诗词协会、省曲艺家协会、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员,绿杨诗社理事,扬州市诗词协会副秘书长。
新编扬州评话书目。“看戏要看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新中国成立后,王少堂从一位籍籍无名的说书艺人,成长为一代评话宗师,成为近代扬州评话的领军人物,其艺术成就也是扬州评话的一座高峰。2016年初,长篇扬州评话《王少堂》正式录制,由扬州曲艺研究所著名评话演员马伟开讲,共四十回,这也是中国曲艺史上首部以说书人为题材的长篇书目。由扬州曲艺专家李真、徐德明原著,王兆根、马伟改编,本书为马伟口述本,生动再现一代评话宗师的传奇人生。
寻源问道
——写在《扬州评话:王少堂(口述本)》出版之际
《扬州评话:王少堂(口述本)》一书和音像就要出版了。2008年,李真、徐德明著述的扬州评话《王少堂》出版,并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的文学奖。当时,扬州市曲艺团(今曲艺研究所)就把该书搬上书台一事提上议事日程。历时十一年,在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所长姜庆玲以及王兆根、马伟等同志的不懈坚持和辛勤努力下,该书终于完整搬上书台,即将与观众和读者见面,这无疑是令人欣慰的。
《扬州评话:王少堂(口述本)》是一部扬州王派《水浒》当代传人,用扬州评话形式讲述扬州评话王派《水浒》前辈的作品,也是一部向扬州评话历史致敬、向王少堂先生致敬、向王派《水浒》致敬、向扬州评话前辈艺术家们致敬的作品。王少堂先生不仅是扬州评话的表演者,也是扬州评话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传道者。《扬州评话:王少堂(口述本)》不仅生动演绎了王少堂先生可歌可泣的艺术人生,也再现了康国华、康又华、张捷三、樊紫章、刘春山、郎照明、黄干章、朱德春等当时的评话表演艺术家们的风采,反映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扬州解放等重大历史事件,艺术展现了扬州的风土人情。
王少堂是扬州评话一代宗师,二十世纪扬州评话艺术的集大成者。“王少堂对扬州评话的继承和创新,特别是王派《水浒》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罗扬《王派〈水浒〉评论集》)先生七岁学艺,九岁登台,十二岁“过海”(书场说书),十七岁教场“打擂”,在从事扬州评话的七十多个春秋里,潜心悟道,磨炼技艺,融各方精华为己用,传承创作了《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等四个《十回》。1953年,江苏省文化局委托南京文化部门,组织专人记录了王少堂的王派《水浒》四个《十回》,计四百多万字,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资料。其中,《武松》一书由扬州评话研究小组整理出版,王派艺术从此流传四方。
王少堂先生不仅推动了扬州评话的发展,在他的努力下,扬州评话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冲破了扬州评话“东不过丹阳、西不过南京,南不过镇江、北不过盐城”的界限,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中国曲艺家协会原主席刘兰芳先生评价:“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王少堂首次赴上海说书,就以此非凡的表演技艺引起轰动,以致扬州评话从此在上海久演不衰。”(刘兰芳《〈一代儒将陈毅〉序》)1934年,王少堂先生第二次到上海说书,就带着养子王筱堂主动到电台说书。据王筱堂回忆:“……因为有这种礼节性的拜望,便引出了父亲上电台说书的经历,扬州评话艺人‘过电’的历史从此开始了。”值得一提的是,扬州曲艺的首次“过电”(现在一般戏称“触电”),是王少堂先生主动而为之,“为了让上海人知道我们这门艺术,父亲深知,只有通过广播这个媒介,才能达到目的,一旦人们对扬州说书有了兴趣,再进书场就不愁无人问津了。”(王筱堂口述、李真整理《艺海苦航录——扬州评话“王派水浒”回忆》)“看戏要看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这是当年流传于上海的一句俗语,不仅是对王少堂先生个人艺术的肯定,也是上海观众对扬州评话的充分认可。著名作家赛珍珠当时经常听王少堂先生说书,《扬州评话:王少堂(口述本)》里便有一段赛珍珠与王少堂交流的故事。在美国出版的赛珍珠传记里,有一幅《说书艺人》的照片,照片下面有这样一段说明:“赛珍珠从小在镇江就爱听说书,得诺贝尔奖时亦称自己是个‘说书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少堂先生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前身)副主席,并与陆定一、老舍、陶钝、侯宝林等大家深入交往、交流,进一步扩大了扬州曲艺的影响。记得那年我到北京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组织的扬州曲艺的座谈会,吴文科所长介绍扬州曲艺时,特意强调:“扬州曲艺了不起,王少堂先生就是扬州评话大家。”扬州当今中国曲艺重镇地位的确立,王少堂先生功不可没。
王少堂先生一直关心扬州曲艺的传承,他不仅亲自培养了王筱堂、王丽堂等王派《水浒》传人,还曾悉心指导其他书目的演员,并影响了李真、殷伯达等曲艺作家。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当今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的演员们,无论是不是演说《水浒》,无论是不是扬州评话演员,都无不直接或间接受到王少堂先生的艺术滋养和他艺术精神的感召。还有一个事实是,王少堂先生不仅呼吁、倡议成立扬州曲艺团,还从《武松》的稿费中拿出2000元,支援曲艺团购置房屋,从而促成了扬州市曲艺团的成立。
饮水思源,我以为,出版《扬州评话:王少堂(口述本)》,既是纪念王少堂先生,也是不忘扬州评话人的“初心”,探寻扬州评话艺术的“来时路”,以更好地践行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马伟是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的优秀青年演员,他师从王派《水浒》传人、原扬州市曲艺团团长惠兆龙先生,是扬州评话演员的优秀代表。在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曲艺家协会和扬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近年来,我们多次为马伟举办专场演出、举办专家研讨会,就是为了推动马伟锻炼技艺、提高技艺。2014年,江苏省曲艺家协会、扬州市文广新局主办扬州评话马伟专场演出时,拟定的主题便是“炼艺悟道”,这是非常贴切的。
扬州评话的五法是:“口眼身步神”,其中并无“道”字,但“道”在扬州评话中无所不在。赵昌智先生在《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扬州评话〈王少堂〉序》中说:“《王少堂》这部书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王少堂问道、悟道、卫道、传道以及一以贯之践道的人生历程。”在《王少堂》一书中,“道”字随处可见,如“吴国良比王玉堂小两岁……彼此接触较多,也同城同镇献过艺,谈过道。”“我不这么做,对不起你们,对不起师傅,对不起我们这—行的先祖,我是逼你们精艺求道啊!”“方法是让徒弟再认真听师傅一遍书,去领悟师傅技艺的精髓,让他们真正得道。”“艺人们也深知青史不会给他们留名,他们也并不想青史留名,不过他们十分珍惜自己的追求,珍惜多年磨道所得。”“在这一年中,玉堂非但向他传艺,还向他传道,使他明白了贯穿《水浒》全书的通关大气,就说个‘官逼民反’。”何为扬州曲艺的道,我认为既指高度概括的扬州评话艺术规律的“艺”,更指扬州评话艺人对艺术一丝不苟、对观众高度负责、一切创作演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德”。只有德艺双馨,才能真正得到扬州评话的“道”。
作为一名青年评话演员,马伟正勤奋学习,潜心求艺,在问道、悟道的艺术道路上辛勤跋涉着。可喜的是,他正年轻,至今不满四十周岁,这也代表着扬州评话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以姜庆玲、马伟等为代表的新时代评话艺人的坚守与努力下,正绽放出青春的活力,创造出新的辉煌。
扬州评话流派纷呈、人才辈出。当今,扬州评话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希望今天的扬州评话工作者能以少堂老人为榜样,不断创新、孜孜以求,让扬州评话高原巍然、高峰迭起。
季培均
2019年10月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扬州评话--王少堂:口述本》李真徐德明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