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少鹤先生诗钞校注》[清]李宪乔梁扬赵黎明梁颖峰校注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4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少鹤先生诗钞校注》[清]李宪乔梁扬赵黎明梁颖峰校注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李宪乔:(生卒年不详)字子乔,一字义堂,号少鹤,山东高密人。乾隆三十年拔贡生。四十一年,召试成举人。官广西岑溪知县,归顺知府,卒于官。早孤,学诗于长兄怀民。与怀民及二兄宪暠同以诗名,时有“三李”之目。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二本传、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初编》、《晚晴簃诗汇》、《清诗纪事》乾隆朝卷。

梁扬,1948年,广西德保人,男,学士、硕士生导师,广西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地方古籍整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赵黎明(1968.8—),男,湖北宜城人,博士。2002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文传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工作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编辑推荐】

晚清诗人李宪乔(号少鹤),山东高密人,清乾嘉间高密诗派的代表性人物。其仕宦始于广西,十七年间遍游广西多地,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艺术独特的诗歌,进而赢得盛名,在清代诗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本书依光绪本《少鹤先生诗钞》,共收诗凡681首,并加以校注。校勘均出校记说明;注释则以人名、地名、典故、典章制度及难懂字词为主,对于涉及广西地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则详注。近万字的“前言”等同于一篇学术论文,不仅考实了李宪乔的生卒年、行迹、作品具体撰写年代,并详尽论述了李诗的主要内容与艺术特色及形成原因。本书为《广西地方古籍整理研究丛书》第二辑之一种,详情见梁扬先生的“总序”。

【名人的书评】

【少鹤先生诗钞校注的书摘】

李宪乔,字义堂,一字子乔,号少鹤,山东高密人。清代乾嘉间重要诗派高密诗派的代表性人物。其仕宦始于广西,十七年间辗转广西各地,最终卒于广西。然而,历来史家大都只论及其诗论诗派,对其人其事则语焉不详,且多有误。如严迪昌《清诗史》:“李宪乔,字子乔,号少鹤,著有《少鹤诗钞》、《鹤再南飞集》等。乾隆四十一年(1776)以召试举人官广西归顺知州。”[1]实则召试赐举人四年之后,始出任广西岑溪知县;又过了十年,才官归顺知州。刘世南《清诗流派史》:“李宪乔,字子乔,号少鹤,乾隆乙酉选贡高第当除令,年十九。高宗见其年幼,罢归。陈文恭慰之曰:‘君名臣子,终当以科第起家。一令不足辱君也。’丙申召试,赐举人。官归顺知州。有《少鹤内集》、《少鹤外集》,又有《鹤再南飞集》、《龙城集》、《宾山续集》。”[2]一、李宪乔生卒年及其旅桂宦历与著作考(一)李宪乔生卒年考关于李宪乔的生卒年,历来史家大都从略不谈,如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即标“生卒年不详”。唯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云:“(宪乔)生年推为乾隆十年,卒年据集中诗当为嘉庆元年。”[3]然其所叙生卒年均未确。其实可据有关材料推出。先说生年。有两则材料,其一,单鉊《李少鹤集序》云:“少鹤生有异才,年十九,以选贡第当除令。”其二,《清诗汇》、《清史列传》均记少鹤“乾隆三十年拔贡生”。[4]由此可推知其生年为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年)。次说卒年。李秉礼《〈韦庐诗外集〉序》云:“子乔丁巳从军西隆,寻返桂林,次永福庵一夕死。”[5]李秉礼是李宪乔最要好的诗友,宪乔殁后,秉礼以千金归葬,并出资刊刻《少鹤诗抄》,故其言是可信的。综上,可以推断:李宪乔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卒于嘉庆二年(丁巳,1797年),享年51岁。(二)李宪乔旅桂宦历考一般史家对于李宪乔的宦历,亦仅概言“出为岑溪知县”或“官归顺知州”,甚至只泛称“筮仕粤西”。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所列稍详:“官广西岑溪知县,归顺知州。卒任上。”但亦未列全,更非卒于该任上。今据李宪乔《少鹤先生诗钞》、《少鹤先生日记》(稿本)、《清史列传》、《岑溪县志》、《苍梧县志》、《归顺直隶州志》、《柳城县志》、《宁明县志》等文献的记载,综合考述其宦历如下:乾隆四十一年(1776)召试赐举人,四十五年(1780)出任岑溪知县,四十七年(1782)曾寓梧州,四十八年(1783)复岑溪任;五十一年(1786)乞养归故乡;五十五年(1790)署归顺州(今靖西县)知州,五十八年(1793)改任柳城知县,至六十年(1795)重任归顺知州;嘉庆元年(1796)初,调任思明府宁明州(今宁明县)知州,十月离任,赴省城桂林;二年(1797)三月,在省奉委赴百色军营,入西隆(今隆林县)从征贵州兴义苗起事,事毕监押案犯入京,中瘴毒卒于永福道中。李宪乔之父李元直,字象山,官至山左侍御。雍正七年(1729),任四川道监察御史。“八阅月,章数十上,疏劾诸用事大臣如大学士朱轼、张廷玉等,时有‘憨李’之谓”。其刚直不挠与李慎修齐名,时称“山东二李”。[6]袁枚《随园诗话》亦载:“雍正间,孙文定公作总宪,李元直作御史,陈法作部郎,三人嶷嶷自立,以古贤相期,京师号曰‘三怪’。余出孙公门下,采其略,为作神道碑,后与李公子宪乔交好,为撰墓志。”[7]因此,当李宪乔拔贡生却被天子以年幼罢归时,时任宰相的临桂人陈宏谋才会以“君名臣子”等语安慰他。李宪乔也确能秉承父志,廉洁勤政,以致“殁而妻子不能归葬,松圃以千金送其丧”。[8](三)李宪乔著作考李宪乔的诗集《少鹤先生诗钞》十三卷,是在他辞世之后,由李秉礼、刘大观出资,单鉊选编,王熙甫校定完成的。初刻于清嘉庆间,与宪噩、宪暠诗集合刻为《李氏三先生诗钞》,光绪十二年从曾孙李楹重刻之。光绪本蓝色封面题书名为《少鹤文集》,内题则为《少鹤先生诗钞》。该本《内集》十卷,收诗444首,依次为《秋岳集》、《石溪集》、《未详当属何集》、《焦尾集》、《萧寺集》、《过江集》、《过岭集》、《县居集》、《澄江返棹集》、《凝寒阁续吟》;《外集》三卷,计237首,分别为《鹤再南飞集》、《龙城集》、《宾山续集》。内外集诗凡681首。袁行云《诗人诗集叙录》在叙及李宪乔光绪版诗集时,千字文内有多处差错。现对诸光绪本予以纠正:《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误为“重订《中晚唐主客图》”;《内集》三原为《未详当属何集》,误为“《焦尾》”;《澄江返棹集》硬拆为“《澄江》、《返棹》”二集,以凑够十卷之数。[9]袁著这段文字还有可议之处,此不一一指出。李宪乔还撰有《拗法谱》一卷,附《通转韵考》一卷,有光绪间刊。《高密李氏评选孟诗》一卷,有同治间刊。评选陶渊明、韦应物、王维、孟浩然、储光羲、柳宗元诗为《六家诗选》,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著录其原稿本。《二客咏》二卷,有乾隆间刊。选订李秉礼《韦庐诗内集》四卷,中有点评,后有跋语,有乾隆辛亥版、嘉庆戊午版、嘉庆戊辰版、嘉庆已卯版。[10]另有《少鹤先生日记》稿本,内为《崇桂纪程》、《龙柳纪程》、《北旋纪程》、《百色军营》,今藏山东青岛市博物馆。此外,单鉊序所云“赋颂杂文若干卷,《龙川杂纪》一卷,《昙呵集》一卷,缮写成帙。又著《诗经直说》,未就”等著,众史家均未叙及,似已绝迹。二、李宪乔诗论及广西高密诗派的形成与流播(一)李宪乔的诗论和诗坛活动李宪乔的诗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为李秉礼《韦庐诗内集》所撰的评跋中。[11]他强调“诗言志”乃是诗人“安身立命处”,正如杜李韩苏之许身救民、傲睨权贵、逆鳞谏君、万死不悔:“古所谓诗言志者,非仅铸为伟词,扬诩盛气已也。必将有生平心力之所注,至真至确不肯以庸靡自待者,宣写流露于吟咏之间,乃所谓志也。许身稷契救天下之饥溺,虽不能至,志则有然,此少陵安身立命处;倾抑而密疏奸邪如杨李之辈,睨视嬖幸如贵妃力士之类,以流离佯狂傲然而不悔,风云屠钓大人棿杌,此太白之安身立命处;甫为近侍即激切谏争,患难死生不为移变,皇皇无君之凿枘不入,此昌黎之安身立命处;至大至刚之气不以少屈,嬉笑怒骂之态不以少敛,万死投荒甘之若诒,此东坡之安身立命处。”他还进一步指出,诗人由于所处时代与社会环境的不同,其安身立命处或有别,但就根本而言仍应不渝其志:“人之所处有不同,其安身立命处亦不同。若元道州之志在存恤,耻于躁进;韦苏州之志在恬淡,不为物牵;姚武功之轻心尘爵,为文致功;司空表圣之亮执高节,深究诗味;林和靖之追琢小诗,傲睨葛谢;陈后山之矢音酸苦,鄙夷权贵,是皆不渝其志者,余可以此推之。”他坚决反对当时盛行的脱离现实、婉弱空洞、饾饤肤廓、风格颓靡的习气:“诗自朱王狎盟以来,吮毫之子争以雕缋为工,旖旎相尚,风格寝以颓靡。较之云间、历下、竟陵、公安,余习又不知齐楚孰得失也。”为了纠正诗坛积弊,李宪乔与其兄宪噩(又名怀民,号石桐)、宪暠在山东高密发起宣扬中晚唐诗歌的运动。他们模仿唐张为《诗人主客图》而作《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取唐元和以后诸家五律,辨其体格,奉张籍、贾岛为主,朱庆余、李洞以下为客。他们所倚重的是张籍、贾岛的“寒瘦清真”,目的是力救时俗“藻缋甜熟”之气。李怀民这样解释重订《主客图》的动机:“张籍天然明丽,不事雕镂而气味近道,学之可以除躁妄、去矫饰;贾岛力求险奥,不吝心思而气骨凌霄,学之可以屏浮靡、却熟俗。……中晚唐人得盛唐之精髓,无宋人之流弊,尝举梅宛陵‘发难显之情于目前,留不尽之意于言外’二语,以为道尽古今诗法。”[12]汪辟疆《论高密诗派》一文指出:“先是,清初诗学,以虞山渔洋为主盟,天下承风,百年未替。然末流之弊,宗虞山者,则入于饾饤肤廓,宗渔洋者,则流于婉弱空洞。李怀民生于国势隆盛之时,亲见举世阿谀取容,庸音日广,慨然有忧之。乃与少鹤精研中晚唐人格律,而救以寒瘦清真,一洗百年以来藻缋甜熟之习……高密三李之起,奖掖提携则同里单书田、单青侅、单绍伯开其先;诗派成立,则石桐、少鹤扶其奥;羽翼倡,则以王氏五子为专功;绍述光大,以后四灵为独至。刘松岚则有流布宣扬之勋,孙顾崖则有识曲听真之赏。”[13]文中提到的山东高密诗派的主要成员,“三李”指李宪乔及其长兄李宪噩(又名怀民,号石桐,诸生,有《石桐诗抄》等)、二兄李宪暠(字叔白,号莲塘,诸生,有《定性斋集》等);“三单”指高密前辈诗人单书田(楷)、单烺(青侅)、单绍伯;“王氏五子”指王克绍(新亭)、王夏(蜀子)、王万里(希江)、王克纯(颖叔)、王子和(宁焯);“后四灵”指李五星(治经)、王熙甫(宁?)、王丹柱(宁烻)、单鼒(子固)。此外还有刘松岚、孙顾崖两人,系李宪乔宦游广西时的亲密诗友。(二)广西高密派的形成与传衍汪文并叙及高密诗派在广西流播的情况:“自少鹤筮仕粤西,其交游则有临川李松圃秉礼、桂林朱小岑、长洲孙顾崖、赵松川延鼎、刘正孚、江西胡茂甫森诸人。其弟子则有归顺童毓灵九皋、童葆元汝光兄弟,唐梦得昌龄、袁子实思名、马平叶亮工时晰。又有黄鹤立、曾传敬、农大年昌丰诸人,皆从少鹤问诗法。其造诣亦高,于是广西有高密之派。临川李松圃以业鹾籍桂林,因得与少鹤相习,既馆少鹤于其家,死后又为之归丧刻书。春湖先生宗瀚,守其家法,并及高密二李绪论。”[14]今参考汪文提供的线索,并结合地方史志文献资料作必要的补充、阐释,按李宪乔宦游广西的踪迹,将广西高密诗派的活动情况与传衍轨迹梳理如下:1.两任岑溪知县及寓居梧州时期。李宪乔出知岑溪后,李怀民、李宪暠亦南游岑、梧,“三李”以诗文唱酬开一地文风。当地诗友有高豫(字建中,秀才)、徐奇士(孝廉)、欧阳介石(名镐)、谢素猷(名坡)、王推烈、余亮、李诒璋(李宪乔之子),以及岑溪黎叟、梧州温先生(时任梧州府提点刑狱公事)等。常于岑溪清风亭、易使桥,梧州三界庙、西江船上雅集唱和。李宪暠病逝于岑溪时,诸门生为诗哀悼之。2.两任归顺州知州时期。师从其门下的州城人有:童毓灵(字九皋,贡生,有《岳庐集》《秋思集》《宾山集》等)、童葆元(字汝光,附生,有《皆玉集》)、袁思名(字子实,又字监川,庠生,有《岛鹤集》)、唐昌龄(岁贡,历仼广西灌阳、雒容县训导)、李祖能(字恢先,贡生)、彭绍英(字澍汉,号百川,贡生,选授思恩县训导,兼署河池州学正)、曾传敬等。常偕游州城东北的宾山、龙潭河、孤山太极洞等。在镇安府及府治天保县交游的有:府县同僚亲密诗友刘大观(字正孚,号松岚,直隶邱县人,时任天保知县,有《玉磬山房诗文集》)、汪为霖(字傅三,号春田,江苏如皋人,时任镇安知府,有《小山泉阁诗存》),天保县城门生黄鹤立、农日丰(字大年),上甲村二黄生等。常到镇安府署周边的云山、独秀峰、响水瀑布、鉴隘塘等地游赏唱和。3.转岗柳城知县时期。有昔日诗友朱心池(柳江书院山长)、纪曾藻(直隶文安人,时任贵县知县,有《小痴遗稿》)、孙顾崖(江苏长洲人)、王若农(浙江嘉兴人)等,柳州门生龙振河(字雷塘,拔贡生,曾任恭城教谕,有《雷塘诗草》)、叶时晰(字亮工,号鹤巢,有《越雪集》)、李寅斋、欧阳镐、欧阳桂、黄章、罗希贤、王愚山、王克纯、黄淦、傅邦卫、姜元照及宪乔之子李诒璋等人。曾吟游柳城县名胜乌鸾山,又到马平(柳州)建“仙弈诗社”,与众诗友、门生游仙弈山西麓,观赏宋代丞相王安中《新殿记》摩崖并分韵赋诗。为叶时晰点评诗作并为其集题名为《越雪集》。李怀民在高密去世时,梧、柳二郡诸生也各为诗相吊。4.调任宁明州知州时期。有乔宁甫(曾任天河、灵川县令)、张予定(字汝安,号云樵,山东平原人,曾到桂林为县令)、梁昆华(越南语译者)等。并曾召请诸生宴游唱和,作《燕宁明州诸生》诗,称“矫矫诸文彦,实维在野英。……中有千古谊,此会良非轻”。5.在省城桂林及赴百色军营时期。有亲密诗友李秉礼(字敬之,一字松圃,号韦庐,又号七松老人,江西临川人,曾任刑部江苏司郎中,有《韦庐诗集》)、朱依真(号小岑,临桂人,袁枚称之为“粤西诗人之冠”,有《九芝草堂诗存》)、李宗瀚(字公博,号春湖,又号北溟,秉礼之子,乾隆五十八年进士,官至工部左侍郎)、刘大观、杨石墟(李秉礼家师)、李桐冈、许密斋(兴安县令)、王若农、浦柳愚(桂林书院山长)、朱心池(柳江书院山长),以及晚年来重游桂林的袁枚等。李宪乔与诸诗家遍游独秀峰、七星岩、杉湖、隐山六洞、普陀山寺等名胜地,又在李秉礼私家环碧园、西湖庄中与众诗友唱酬无虚日。(三)广西高密派活动大事记1.李宪乔与袁枚、李秉礼等的交往。乾隆四十九年(1784)秋,来游桂林的性灵派领袖袁枚与寓桂的高密派宗主李宪乔晤会,并介绍宪乔与由江西临川定居桂林的李秉礼订交,携众多诗友遍游吟赏桂林风景绝佳之处。宪乔又引其兄怀民与秉礼相识。此后,秉礼与宪乔以风节相砥砺,并从之学诗。宪乔为秉礼一一点定诗作,编为《韦庐诗内集》,并详加评跋。两人不时举办的诗社集会亦为桂林艺坛盛举。《雪桥诗话》记其中一事云[15]:“少鹤尝于普陀山寺招同松圃、石墟、密斋、柳愚、若农及朱小岑同游,用范石湖‘七人姓字在栖霞’句分韵赋诗。山水友朋之乐,亦足记也。”宪乔卒于官,秉礼经纪其丧事,并出资编印其诗文集。李宪乔在桂林与袁枚的交往,也透露了高密派同性灵派的分歧与对抗。《清诗汇》载:“少鹤诗名在群从中最高,袁简斋游粤西,见少鹤诗文,目为‘今之东坡’。诗出入唐宋诸大家,而能空所依傍,盖有真意以运之也。”[16]袁枚亦自言:“余在粤,自东而西,常告人曰:‘吾此行,得山西一人,山东一人。’山西者,普宁令折君遇兰;山东者岑溪令李君宪乔,字义堂。二人诗有风格,学有根柢,皆风尘中之麟凤也。”[17]他在离桂后致李宪乔函中有“高密高风,光远有耀”之语。李宪乔在回信中认为沈德潜论诗,“以‘温柔敦厚’四字训人”,“遂致流为卑靡庸琐”,希望与袁“起而挽之”。[18]实际上,“卑靡庸琐”正是性灵派给高密派的总体印象,只不过宪乔作为晚辈,不便直说,只好托之于沈德潜而已。其兄李怀民对袁枚其人其诗的反感则直接得多。他在《北归日记》中说:“诸人仰袁简老,如太山北斗。予每览其诗文,颇芜杂率易,不足惊喜。吾子乔亦未免以其誉己而许之。松圃为刻石,简老游栖霞洞诗也,张诸壁间。呜呼!士负虚名,倾动小儒。阮翁而后,又有袁子才。子才赠少鹤诗,少鹤删改几半,尚未免馀憾。其栖霞洞诗,视少鹤作,何啻梧竹之与榛栗?而松圃为子才刻石,不知供奉少鹤诗。天下事,往往如此恨恨!子才历游天下名山大川,到处以才名打取赆仪,穷无极欲,非真诗人本色也。子才所到处,大吏小官,争以诗投,而子才因以攫利,壮夫不为也。”[19]山东高密派成员多为安贫乐道的苦吟诗人。如单书田贫困至食尽门前树叶,犹吟哦不辍;李五星苦寒坚卧,其友王熙甫为制羊裘方能强起游眺;李宪暠屡试不第,遂随其弟宪乔到岑溪佐其治,越岁遘疾竟卒于官;李怀民亦久困场屋,乃愤而尽弃举制之文而专一于诗。这些以“志”“气”相标榜激励,忍饥傲寒而不失“真诗人本色”的齐鲁“壮夫”,如何看得惯鼓吹“性”“情”至上,“到处以才名打取赆仪”的这位江南老才子!何家琪指出:“昔随园氏才恢张,坐令诗教流俳倡。当时崛起高密李,兄弟力以清真瘦削之笔回澜狂。”[20]高密诗派兴起的原因之一,正是为了矫正袁枚性灵派“芜杂率易”、“卑靡庸琐”的流弊。2.李宪乔在桂西壮族地区的文化传播活动。李宪乔两度莅任知州的归顺州,属桂西镇安府(府治天保,即今德保县),历来为壮族聚居地。地处边陲,西邻滇黔,南与越南交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代中央政权对这一地区执行羁縻政策,是广西境内开发最晚、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直到清雍正间改土归流,随着外省籍官员及流寓文人的陆续来到,先进的中原汉文化才在这里逐渐传播开来。李宪乔即是其中一位从事汉文化传播的杰出活动家。民国版《靖西县志》记载:“(李宪乔)敏明刚断,礼士爱民。尤工于诗。政暇尝以教州人士。州人粗知韵语,皆宪乔所教也。贡生童毓灵、庠生童葆元皆经其陶育。一时风雅称彬彬焉。”[21]据乾隆三十一年(1766)出为镇安知府的赵翼记载:“广东言语虽不可了了,但音异耳。至粤西边地,与安南相接之镇安、太平等府,如‘吃饭’曰‘紧考’、‘吃酒’曰‘紧老’、‘吃茶’曰‘紧伽’,不特音异,其言语本异也。然自粤西至滇之西南徼外,大略相通。余在滇南各土司地,令随行之镇安人以乡语与僰人问答,相通者竟十之六、七。”[22]从赵翼所举的语例看当为壮语,与壮语相通的“僰人”当为西南少数民族中的与壮同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傣族。李宪乔要教“言语侏离”,“不特音异,其言语本异也”的土著壮族“诸生”或“州人士”学会“辨音法”并“粗知韵语”,写出“风雅彬彬”的汉文诗来,其教学的难度与敬业精神可想而知。从李宪乔诗题看,他“政暇教州人士”可谓随时随地、倾尽心血:或在州署与众弟子讲学,或同游名胜实地启发创作,或在同品书画时切磋唱和。他赋赠诸生的诗作不少,诸如《与诸生》、《示州父老子弟》、《招诸文士》、《游滨山寺》、《归顺书感》、《携黄生鹤立登西城带山,亭子坐竟日,鹤立有诗,予和之》、《与鹤立步访上甲村二黄生》、《下雷土州舍与门人童正一同宿》、《和正一早行》、《汪太守以陈洪绶画<韩文公访卢仝>卷见赠赋谢并示归顺诸生》、《赠黄生》、《喜雨和门人童正一》、《赠袁生子实(思明)》、《月下送子实》、《九日游太极洞读楚辞,因同其体作歌,命门弟子和之》、《九月十七夜与童正一登怀远楼》、《将去镇安前一夕留赠黄生鹤立》、《叙吟示正一》、《镇安寓舍赠农生大年,并示童正一,即以留别》、《镇安与童正一别后却寄》、《镇安离席听童、曾二生歌诗,音韵凄切,因复留赠(童名毓灵,曾名传敬)》,等等。李宪乔《改建怀远楼记》称:“此州士子好学者多来问业,常数十辈。惟是培植深厚,尚需将来,应运而起,当不乏人。”[23]仅在李宪乔诗题中提及名姓者,即有归顺州城人7名、镇安府治天保县人4名,而以“二童”兄弟和袁思明、黄鹤立、农大年、曾传敬等最优秀。“童毓灵,字九皋,贡生;童葆元,字汝光,附生。皆州城人,明敏好学,尤工于诗,一时有‘二童’之目,为州官李宪乔所激赏。执贽李门下,凡有盛会雅集,更迭唱和,两生靡不与焉”。[24]李宪乔《将去归顺和乐天杭州二诗》亦载:“独有童氏子,经通行且修。能来同我居,对床置衾裯。夜半读楚骚,灯闇风飕飕。因与论古今,掩卷涕泗流。共言无倦听,晨坐尽更筹。”童毓灵有《岳庐集》、《秋思集》、《宾山集》,童葆元有《皆玉集》。张鹏展《峤西诗钞》收有童毓灵诗30余首,童葆元诗数首。童毓灵的诗歌作品中,五律占多数,风格以学习中、晚唐五律诗为主;其余为古体诗,四、五、七言纷然杂陈,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如《独秀峰呈颖叔先生》:“百粤无地无山峰,千幻万化形难穷。奇到桂林奇不去,杜老此语未足凭。吾郡去桂三千里,岂亦有烦神鬼工?龙攫虎拏纷无数,中间一岊尤。掉头山外不回顾,势欲独专南服雄。众峰那无崛强者,只若壁观莫敢攻。一时俯首尽培塿,倚天放出万丈松。我自弱岁即壮之,思排阊阖吟高空。谢眺有句未足携,安得剑笔齐崆峒!坐恐此奇竟泯灭,先生一笑来海东。”诗中所写“独秀峰”在镇安府治天保县城北面,山崖峭壁镌“云山”二字,笔势遒劲。峰半慈云洞内有乾隆初修建的观音阁,峰腰有钟灵阁、毓秀岩、流云洞。洞中豁然,别具天地,多有历代名人题辞刻石。与桂林独秀峰的清秀独标不同,诗人笔下描塑的这座独秀峰像昂首天外、峥嵘挺拔、坐镇群山的巨灵。诗中“龙攫虎拏纷无数,中间一岊尤”二句,以刚健灵动之笔,极写众山簇拥之下独秀峰的险峻奇丽。其中用了三个古壮字:“岊”,上声下形,即读若当地壮话“巴”音,意指高而尖的石山。“”,左形右声,即读若当地壮话“松”音,意指(山)高;两字叠用,即很高很高。壮族人写汉文诗偶尔夹用古壮字,对理解诗作并无大碍,反而使笔下景物别具异域风味,更显奇丽怪伟。这些土著壮人夹用古壮字写汉诗与国内名家唱和,堪称相映成趣、独特绝妙![24](四)高密派以广西为根据地向全国辐射传衍汪文还记载:“胡森亦以江西人与少鹤往来,自是诗人多有传其《中晚唐主客图》者,于是江西有高密之派。孙顾崖以吴人官粤西,而最服膺少鹤、石桐诗说,以为今日诗道之存,实赖二李。则孙顾崖固能为二李之诗者,于是东吴有高密之派。逮于清季,临川李梅庵瑞清侨居金陵,尝称其家学,曾举其家藏钞本《中晚唐诗主客图》,授和州胡俊。而胡氏《自怡斋诗》亦远宗张、贾,近法石桐,并以身丁世变,枨触万端,辞旨诡谲而不失于正。至其‘穿天心出地肺’之语,见之者罔不惊走却步,目之为怪,惟陈伯严、王冬饮知之,盖胡氏正从高密出也,然则高密二李之诗派垂二百年犹未绝也。”[25]于是,高密诗派由山东崛起,以广西为发展根据地,逐渐辐射到江西、江苏、安徽等地,再向各省流播,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声势不小的诗歌流派,其影响至清末“垂二百年犹未绝”。三.李宪乔诗歌的思想内容《少鹤先生诗钞》中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就其主要可分为四个方面。(一)关心民瘼,对封建官吏虐民实质有清醒认识和深刻揭露李宪乔之父贵为御史,以刚正清廉、狠劾弊政而有“憨李”之谓,其两兄和朋友圈又多为安贫乐道以“志”“气”相尚、“盛世”中愤世嫉俗的苦吟诗人,这对他方正而“狷介”品格的形成均深具影响。登上仕途后,他以亲民自快,“以民为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与民相约,惟日存实心,说实话,行实事”。(《改建怀远楼记》)“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惟以达志通欲为尚,而无取矫戾更张。”(《花王庙碑记》)他不仅秉“三实”(“存实心、说实话、行实事”)认真为民办事,尊重边疆少数民族风习,而且非常关心民瘼。《修堠谣》写官府为修建烽堠,勒令各村“一丁出百砖,十户供万瓦”,待到农民“典尽儿女衣,稍具砖瓦资”,却还“更驱自转运”,导致错过农时,造成绝收人祸:“田秧虽得插,废弃如枯葑。秧枯即绝食,饿死行可必”。在《猛虎行》、《续猛虎行》、《后猛虎行》三首乐府旧题诗中,他借用典故传说表达了对猛于虎的酷吏的极度忿恨、嘲弄。《猛虎行》中,他质问食人的老虎:“虎虎尔何不往噬,贪婪丧良之酷吏。纵噬千百不汝罪,底何残此蚩蚩氓?”希望老虎吃尽另一种“食人猛虎”即贪官酷吏,吃得再多也不怪罪,这种忧愤是何等深广!《续猛虎行》则嘲笑那些贪酷之吏“不酷安得威,不贪安得货”,字里行间充满了蔑视厌恶之感。在《后猛虎行》中,他更指出酷吏为害之烈远甚于食人之鳄、食人之虎,“静思鳄之害,不过食民鹿与猪;何况公然入城市,血人于牙如虎乎?结引贪酷官吏与为朋,此乃于不贪之境肆无忌。”贪官酷吏结为朋党,虎狼成群,鱼肉百姓。他最后愤怒地质问:“用狼牧羊已可忿,姿虎屠民宁更忍?”已经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正因为贪官酷吏当道,民不堪命,他才呼唤清廉之吏,以救民于水火,挽颓溃世风,但在这个已经腐朽的社会里,廉吏不仅难得,而且难处。《廉吏咏客燕中作》就表现了清官廉吏的尴尬处境。“贪官童仆喜,廉吏亲宾怨”,可见贪吏之存在有深厚的社会土壤。但诗人不以“贞女无艳饰,廉吏无珍服”为耻,即使简陋出行也心底坦然,“出行策疲马,不羡骅骝速”。他相信百姓心里有秆秤,“民愚有心肠,民贱有口目”。在举世浑浊的环境里,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下层官吏,能如此洁身自爱,实属难能可贵。《民顽一首呈镇安李太守》写得更为感人:“‘民顽不知恩’,不仁哉此语!为恩知有几?为害已莫数。此州属极边,夷民纷杂处。旧以犷悍闻,未往神先沮。试为布心腹,告其兄与父:‘因利固有待,先除昔所蠹。庶各安尔业,讼狱莫予苦。’此来未云久,民已三泣予。某实心愧之,而证前闻误。勤勤贤太守,怨吏不怨民。某既证所信,还举以相闻。”《雪桥诗话》评此诗“语语真朴,于陶、韦非貌似者也”。[26]实际上,李宪乔对人民的认识和感情,已远超出陶渊明、韦应物之上。试读宪乔《将去归顺,和乐天杭州二诗》:“三年为刺史,问我何施为。催科不敢拙,那得抚字慈。弭盗苦无事,遑问道拾遗。惟民不我恶,我不民鄙夷。以此两相得,未免情依依。愧无西湖水,为汝溉田陂。恩德竟何有,吾犹自知之。”正因为对自己治下的民众爱得深沉,所以才会如此全心全意地为民兴利除弊,而且总是由衷自责未能尽职。《将至会城覆讯解囚感叹作诗》也说:“尔罪我敢逭,不教谁咎哉。讯罢仰天叹,莫喻愧且哀。”他到省城桂林去复审“犯人”时,想到地方官“不教”失职却无人查咎,讯罢仰天长叹,深感惭愧和悲哀。他不仅痛斥那些不责己贪反怨“民顽”的官吏为“不仁”,而且清醒地认识到:“为恩知有几?为害已莫数。”这与他致秦小岘诗序中所言:“以国家设民牧,将以养民,而顾残酷之,是非以养民,适以残贼民!”都是对封建官吏役民虐民的实质所作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二)酬唱赠答,交友收徒传艺明志李宪乔在高密家乡时,即与“三单”、“王氏五子”、“后四灵”密切交往,多有酬赠之作。对师从他学习张籍、贾岛诗的王熙甫、李五星、王丹柱、单子固等“后四灵”,更是悉心指教,赞许他们“格律皆有家法”,为四人诗合集题名《后四灵集》,并题诗:“永世不师古,圣言非所闻。文章虽小技,师古者得存。世代有递嬗,只如一脉分。假若生并世,相应篪与埙。堪笑浮薄子,师心不师人。万言甫吐口,已作粪土尘。粤宋得四灵,结发避膻荤。律格用唐法,发显不二门。至今览所遗,字字冰霜真。吾党诸学子,力古一何勤。引为四灵后,鼓之气弥振。若遇浮薄者,塞耳绝其言。少锐老则不,此言傥书绅。”鼓励他们“师古”、“师人”、“师心”并重。到广西后,十七年间遍游多地,或任职,或寓居,或行经,“所至以诗教人,开各邑宗风”,[27]八桂诗家多与交游,后学则踊跃师从之。如《归顺陈刺史章爱予甚笃,以白石留别,因酬数语》:“世人结交以黄金,陈子结交以白石。以金易石石不易,金能使人贪,石能使人廉;金易熔,石不变。既不变,更相结,大胜屡盟屡歃血。”用陆绩任郁林太守清正廉洁,离任时行装太少用巨石压舱的“廉石”典故,写出双方君子之交的深情厚谊。《译者梁昆华献孔雀一双,却之示以诗》:“翠角金翘相映新,端知性不耐清贫。请君笼向都城去,别赠豪家与贵人。”也是借拒收礼品表达廉洁自律的情怀。再如《孙罗城见过,读予门下诸生诗句,大惊,为赋长歌。诸生既各酬之,予亦有作》称“伯阳相马天下无,顾崖相士今亦孤。有目岂与常人殊,龙水净洗能辨珠”;同时作《调童九皋》:“顾崖自负今莘老,突见子诗惊立倒。子方从我于蓬蒿,举世已知童九皋。”将好友孙顾崖誉为伯乐,门生童毓灵比作千里马。又如《招诸文士》:“举举二三子,殷然时造请。每惭旧学荒,且复撄簿领。幸值罢州事,衣带勿烦整。远水迢郭白,秋山临边静。倘能从我游,鄙辞当为骋。”从中可见他对当地少数民族求学者的深厚感情和悉心栽培。其他如《桂林留别敬之》、《普陀山寺亭会者七人,因取范石湖〈壶天观铭〉跋语“七人姓字在栖霞”分韵,得“七”字》、《清风亭别筵会者二十六人,共赋葛仙瀑。高生尚宪诗云“曾听双琴奏,今随孤鹤来”,读之怆怳枨触,盖不复能终曲也。明日补作一章》、《王龙州奉使册立安南国王,自关外寄书与阮刺史,言少鹤蹔作闲人定多著述,颇用妒之。戏呈百二十字》、《汪使君于云山之南结庐,曰此亦“元峿”。前有蕉栏、鹤柴,西置草亭,正对独秀峰,秋色绝佳。时值夜半月出,共话亭中,真不谓人世也》,《携龙、叶、欧阳三生游驾鹤山戏作歌》之类,数量不少。(三)恋乡思亲,抒发落拓孤独情怀李宪乔的乡愁诗写得非常出色。从齐鲁到八桂,乡关万里,云水渺茫,思乡之情无法割舍,因此乡愁诗写得情真意切,艺术成就也极高。这些诗首先表现了对故土家园亲人的思念。如《宿金生寺》:“远旅无同伴,荒祠对岭开。乍看新月出,疑自故乡来。吹火照深草,移床避湿苔。虽言少毒物,未免费愁猜。”《题苍梧馆示二三朋僚》:“炎地无节候,雨余风暂凉。就明安竹几,避湿置绳床。暗蝠惊荒墅,孤萤入废房。同来人语少,应只是思乡。”孤身远游荒湿炎方,无论是抬头乍见边月初升,还是耳闻目睹暗蝠孤萤入房,都会油然想起心爱的故乡。《雨后龙山道中》:“屦露衣珠禾陇间,穿塍破畎放潺潺。入波天似镜中镜,过雨云疑山后山。带湿秋阳犹作暑,倦游行客只如闲。此时老母楼头望,拟遣樵青饷野还。”虽是雨后,秋老虎依然暑毒煞人,倦行游子又仿佛看见“此时老母楼头望”,魂牵梦萦,情何以堪!《新到配军经小道青州人,儿辈皆为作诗,因书所感》:“童稚欣相报,乡音入耳初。宁知伤远遣,却似得家书。”听到乡音像得到家书似的感到亲切。与此相应,许多诗作也表现了自己久处他乡的孤独感。《秋暮旅怀》:“僻门惟落叶,篱棘到湖干。孤客坐未暝,乱鸦惊渐寒。久闲怅童仆,无信寄长安。正拟乡园梦,砧声起夜阑。”《京口寄丹阳王少府》:“孤帆逗扬子,新月别瓜州。此地易成感,逢人合善愁。望来灯火岸,醉过笛声楼。知有难忘处,因风问海鸥。”乱鸦惊飞,孤帆远影,天气渐寒,砧声夜阑,处处易生感,时时觉孤单,这是他内心的写真。《镇安离席听童曾二生歌诗,音韵凄切,因复留赠》:“山雨冥蒙滞去程,尊前兀自不胜情。歌当好处君须住,休到阳关第四声。”表面说唱到佳处打住就好,千万不要再往下唱到“阳关第四声”,免得勾起我的孤独漂泊之感,而实际上早已在深深地自伤孤独了。其他如《与伟度别后逢上元宿草桥驿》:“红灯多在楼,孤迹长似倦。”写熙熙攘攘中的孤独。《雨中同周少府吕秀才登元容州经略台》:“孤怀谁解惜,且尽数君杯。”写不被人理解时的孤独。《冬夜赠姚将军》:“学调琴柱月初上,为看阵图灯暂明……无端醉后悲歌起,犹是山南射虎行。”借写他人而实喻自己的孤琴难鸣。等等,都很感人。(四)流连山水,借形胜之迹发人生感概与李宪乔学韩愈的奇崛诗风相适应,不少诗作描写山水奇景异物,礼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了极奇尽怪,此类作品的篇幅往往较长,且喜用冷僻艰奥怪字。如《雪中登五莲山绝顶示颍叔》:“三日住山不见山,中情有似饥待餔。冻霖作雪意已餍,乱山蹙踏琼瑶铺。依北一峰可见海,峰顶披冒时有无。毅然欲往不可挽,掉头岂顾山僧呼。千岫万寻那能数,但觉淫汗沾裘褥。是时藓干石齿瘦,砅崖漩滑如脂肤。性命造次怕蹉跌,能变壮士成孱夫。不惜作气鼓俦侣,天生吾辈浮云殊。短长成败合有定,不死应有神明扶。床笫岂必尽鲐耉,枉自浪掷千庸愚。天风峻绝谁敢庐,攫裂已有残浮图。繇来意气不知崄,平地仰眙始骇吁。”冻霖、乱山、千岫、石齿、砅崖、天风,大自然充满了神奇,置身其中,诗人感到了造化的伟岸与自己的渺小。又如《大桂山》:“山行遘淫雨,殷雷压山碎。谁谓石瀑响,更出雷之外。磵木拔千寻,郁若不可耐。直从大幽底,到天势未艾。湿菌太古积,横楂半空碍。杰松不受云,自结成叆叇。幽篁如幽人,回斜皆有态。折枝坠远墟,丛箨赴激濑……”诗中铺写了山雨之淫,殷雷之巨,磵木之高,竹林之幽,苔藓之古,蛮花之鲜,虫蛇之险,等等,诗人神魂倾倒于造物主的奇妙。同类还有《冰井》、《桂泷》、《大雨雹行》诸篇。借山水形胜,探古人踪迹,寄发人生概叹的篇章也不少。如《过永州吊柳子厚》其一:“报国肝激烈,结交血淋漓。不幸误所倾,倾向叔文伾。十人誓同死,不顾生退之。假将此肝血,略为一转移。前日阳亢宗,合传非公谁。退之笃朋旧,岂以芥膈脾。其如撰实录,毛发不得私。公生有愚溪,公死有罗池。不敢妄谀公,知公不可欺。”诗评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活动史事,追怀其狷介品格,歌颂其报国肝胆,痛惜其壮志未酬。又如《寻范石湖所题空明洞壶天观》:“山川至楚越,融结无余势。……岂特为龙蛇,四壁浩然气。蛮邦莫知惜,半被藓土灭。何以招公魂,共向壶天醉。”据《桂海虞衡志•壶天观铭并序》:“凡穴洞皆幽暗逼仄,秉烛而游。唯屏风岩高广壁立,如康庄大厦,延纳晖景,内外昭彻。石湖居士命之曰‘空明之洞’。”[28]诗人借用的仅仅是空明洞壶天观这个景点,通篇都是叙述议论,“何以招公魂,共向壶天醉”,怀古的思想十分突出。又《楚中咏古迹五首》分别写汨罗江、衡山、洞庭、永州、浯溪五处名胜,怀悼屈原、韩愈、岳飞、柳宗元、元结五位历史人物,寄发了深沉的感慨。《湘江夜起值月上》凭吊湘君、湘夫人。也有借山水形胜寻仙入禅之作,如《冬夜兰公见过寺居》、《兴胜寺即事》、《醉吟赠云岩上人》、《东磵琴兴示张生》、《栖霞寺待月赠同游》等。四、李宪乔诗歌的艺术特色李宪乔是高密诗派的核心人物,在宗师的选择上,单鉊序中说他“规模较阔,出入唐宋诸大家,能运以己意,虽巉削不伤真气。他文亦简劲有法度。”所谓“唐宋诸大家”指唐代韩愈、张籍、贾岛和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汪辟疆说:“少鹤五言,近贾为多……惟五七言古体,则尝出入韩苏,气体较大,……要皆不失为高密派重镇也。”[29]汪氏指出了少鹤宗师所自和学诗辨体的特点。李宪乔在学习这些诗歌传统时,不仅分体,而且学有侧重,与此相适应,他的诗歌在整体风格一致的前提下,大致分为两种成色:宗韩一路和宗贾一路。他曾夫子自道:“僻吟偏近岛,上国喜逢韩。”(《留上窦东皋宗丞》)此外,还有少数学张籍的乐府古体诗。也曾自道:“我诗槎桠多苦语。”(《寄酬简斋先生》)范文澜论宋诗时有“硬派”、“软派”之分,今姑沿其理路,将李宪乔诗分为“硬派诗”和“冷派诗”两系,外加“乐府”诗,依次加以论述。(一)韩杜诗影响下的“硬派诗”风格袁枚曾指出李宪乔诗“酷摹韩杜”。[30]李宪乔这类“硬派诗”具有以下特点:1.多用五七古体、杂体,长篇巨制挥洒才气学识。在《志感陈情上提刑杜使君七十韵》这篇长制中,作者描写蛮荒,陈述民情,叙述典故,介绍风俗,表达感激。洋洋洒洒尽得风流,显示了驾驭宏大结构的高超能力。这种做法取乎杜韩。杜甫擅于长篇叙事,《述怀》、《北征》诸篇即是。韩愈传杜衣钵,《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等篇即模杜之作。此诗意境纡折,悲喜起落,时断时续,散而不乱,表现了韩愈操纵局面的笔力。纵向比较一下,看得出李宪乔有意识地学杜模韩的艺术尝试。他如《湘水遥》、《已过洞庭寄兄二十四韵》、《秋水篇》等,也是穷极笔力,抒发倾吐,淋漓尽致。2.以议论、才学为诗,显现较浓重的宋型诗味。从议论性长诗《再赠青侅太守》中,可以看出他对“辞强意崛”诗艺形式的自觉追求。类似的例子还有《上桂林陈相公二十四韵》等。苏轼是李宪乔倚重的诗人,苏诗特点之一即为说理。严羽从兴趣论出发,批评宋诗“近代诸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31]李宪乔熟谙苏轼、黄庭坚的这些特点,有意识地进行着尝试:“古人书多偏,而有刚正志;后人书多正,而有妖邪意。偏者固为病,美不以为累。”(《跋东坡山谷书示阳扶》)“偏”对艺术来说不是“病”、“累”,关键要看内心有没有刚正之志,“偏”的艺术形式也照样能表达“刚正”的内容。3.用奇喻造险境,追求感觉的怪异和艺术效果的陌生化。在追求奇险的艺术效果方面,李宪乔有自己独特的追求:选择一种奇险的境界,调动各种感官,运用奇怪的比喻,营造非凡的氛围,以达到陌生化的艺术效果。《桂泷》一诗把人带到了一个危险之境——危崖激流之边,再从各方面给人予强刺激。这股激流就像一头桀骜不驯的怪兽,置身其侧,有一种莫测的危险。仄身在昏暗的崖壁之下,宛若触在性情乖张的老虎面颊上,随时都可能触虎之怒,随时都有生命之虞。远处,激流就像奔突的巨龙,冲撞着两岸,迸撞着石礁,仿佛要与石岸石礁决一生死,电掣雷鸣,冰雹飞散……他写声音之巨大、强烈,竟衬以“众山不敢应”,这种氛围也太骇人听闻了。他就是靠这种种手段给人以全新的刺激的,陌生的效果也就随之而出了。他的感觉有时也非常灵敏、新奇。“试着一雨片,寂然虚室中。何须入鼻后,始觉此心空。”(《分香赠约言》)鼻嗅雨水,感觉心空,嗅觉感觉界限被打破,这里运用了联觉之法,此种联觉也是常人没有的。“晴枝霜气满,湿地晓阳轻。”(《冬日晓兴寄东溪》)一个“轻”字,把阳光也写出了质感,把境界盘活了;“古帘黯黯宫漏永,客帐无人灯乱影。”(《都门寄家兄用东坡寄子由韵》)“灯乱影”三字,借灯影之乱,写人心之乱,或互相扰乱,这样写一种寂寞之境思路别致。总之,李宪乔为避免诗歌的平熟圆滑而作出的努力,使他的诗整体上获得了一种不同凡响的新奇效果。(二)郊岛影响下的“冷派诗”风格李宪乔的大部分五言古诗都有偏暗、偏冷、偏湿、偏孤静的特点。1.偏暗。这是就视觉感受而言。贾岛诗的色调即偏暗,如“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送无可上人》),白昼里他选择光线较弱的潭边、树荫下;“地寒春雪盛,山浅夕风轻”(《别徐明府》),虽然是夕照,但已近昏黑;“流星透疏木,走月递行云”(《宿山寺》),在朦胧的月光之下;“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暮过山村》),在日暮时分,色彩昏暗。李宪乔选择的典型时刻也是或在黄昏,或在月夜,或在阴天,或在暗室,艳阳高照时也在浓荫下,像一只怕光的蝙蝠。“暝舷不能寐,兀立吊江东”(《夜半舟中望燕子矶作寄子才》),这是在暗室;“孤馆当昏坐,荒钟隔雨闻”(《和石桐闻钟寄子迄》),“残雪暮归寺,夕阳深闭门”(《兴胜寺》),这是在昏馆、暮寺;“游子半夜棹,严城千里冰”(《月夜次长江》之二),这是在夜半;“州城接孤岭,昏雪没巑岏”(《有感祝舍人大雪宿蔚州北山作》),“荒江迥望绝沿洄,雾瞀氛昏到晚开”(《泊龙头矶闻鹧鸪》),这是在黄昏、入晚;“鸡鸣江水白,江月堕混茫”(《鸡鸣》)这是在黎明月下……。不知是二人性情偏嗜相似,还是后彦模仿前贤,艺术面貌竟如此相似。2.偏冷。偏冷与偏暗是联为一体,互为作用的,二者在心理上都给人造成阴郁的感觉,故色彩学上把昏暗的色彩划为冷色调。李宪乔选择意象时,着意择取雨水、冽泉、雪霰、冷雾等冰质物体,为他的诗境笼上冷的氛围。如他写冷江、寒雾的诗句:“暗露缀虚网,晴虫上湿柯”(《寄曲江翁》);“松高云始驻,涧僻水偏寒”(《书情寄兰公敬之廉夫》);“寺前西涧水,数里见寒澄”(《题延庆寺》);“石泉寒更澈,霜柳雨中疏”(《怀林云表》);“泉声出荒草,霜气涌孤祠”(《游长白山澧泉谒范文正公祠》)……从常理上讲,太阳、烟、灯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但诗人也要为它蒙上冷色:“冻烟开磵曙,高雪入楼晴”(《登九仙山西观楼见远道人题壁》);“带湿秋阳犹作暑,倦游行客只如闲”(《雨后龙山道中》);“溪近夜风激,店荒灯焰寒”(《旅夜检校亡友单子迄集书卷尾》)。烟至于“冻”,秋阳至于“湿”,灯焰至于“寒”,都是作者心理上的极端反应。由于偏冷,选择意象时不离江湖雨雪雾泉,因而诗境又显得湿,冷湿便成为李宪乔“冷派诗”风格的感性形式。3.静寂。李宪乔学过韦应物、王维一派。王维晚年信佛,又诗画兼擅,其诗设色多用冷色。李宪乔流连寺刹、与僧友论道之作也不少,如《冬夜与远师同宿》、《赠法逸人》、《石溪西亭赠翼上人》、《游龙洞圣寿禅院》、《寻东磵僧》等。他笔下的静物、寂境也写得很有特色,有些佳句幽境直追王维。他有时使用以声衬静法,如“孤馆当昏坐,荒钟隔雨疏”(《和石桐闻钟寄子迄》);“乌栖方辨树,犬吠始时村”(《雪后宿山家》);“钟声离浦口,雨气隐淮关”(《淮阴晚泊》);“宁知一叶寒江泊,独听篷窗溅雪声”(《别后寄都尉王象州》)等等。这些都是以不成比例的两物对比,反衬出寂静的成功例子。有时又以动衬静,如“僧共无灯夜,禽惊落雪枝”(《寄祝厚臣舍人》),以落雪、禽动衬静;“罂空和冻蚁,枝动恋巢禽”(《寺居雪夜寄萧检讨》),以枝摇、禽动衬静。(三)学张籍的乐府古体的特色1.多用乐府歌行旧题,思想内容以讽谕为主。如《猛虎行》、《续猛虎行》、《修堠谣》、《莱阳乞儿妇》等。数韵、数十韵不等,立意都在“救济人病,裨补时阕”。语言接近民间口语,朴素自然,如“天子仁圣化被九有,敢恃逖荒逞此凶丑。我虽邻州之下吏,为民复仇亦其事”(《续猛虎行》),语言已如百姓日常说话。又如“我行时借问,夫言妇已叹,烽堠设何由,使我连村困。前夜吏到舍,叱喝府帖下。一丁出百砙,十户出万瓦”(《修堠谣》),用平常的叙述语言描写与农夫的对话,不加修饰,不求新奇,与前述苦吟之诗泾渭分明。2.善用典型场面与细节刻画来表现主题。如《莱阳乞儿妇》:“……里中数少年,愿通殷勤具盘餐。妇若不闻噤不言,更倩邻姥相劝谕,饿者如麻儿何苦,妇若不食不为语。风凄日惨野茫茫,居人尽归乌鸢狂,妇死尸留依夫傍。”写丈夫饿毙,妻子在旁守候至死的惨状。诗人选取逃荒“饿者如麻”时有暴尸路旁的典型场面,突出妇人的言行举止细节,对好心人的劝告“不闻噤不言”,对送上的食物“不食不为语”,终于死依夫侧,表现了妇人的执着坚贞。整个叙述纯用白描,犹如线条分明的木刻。综上所述,李宪乔学诗出入于唐宋诸大家,重点借鉴清苦的贾岛和雅正的张籍,“汇冶诸家,独师怀抱,才雄而气峭”[32],遂得盛唐之精髓而无宋人之流弊,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那些抒怀言志之作,风格寒瘦清真、气骨凌霄;反映现实之作,则天然明丽、不事雕镂;而乐府古体诸篇,更绝似张王乐府的嗣响。当然也应看到,李宪乔过于强调刻苦独造,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诗歌内容的表达,其诗从整体上看,题材不是很宽广。翁方纲批评说:“此作《主客图》者,正坐一窘字!”[33]“寒瘦”诗风自然不够宏肆开阔,难免窘穷之讥。其次,学韩杜而求之过甚,也是一弊。如《上桂林陈相公二十四韵》、《志感陈情上提刑杜使君七十韵》,逞才使气中透发出一股酸腐气,而对上官的过分吹捧更显得未能免俗。但总体而言,李宪乔的诗论、创作及其流派,以自己的独到之处和艺术魅力,在清代诗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注释[1]《清诗史》严迪昌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2]《清诗流派史》刘世南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3][9]《清人诗集叙录》袁行云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4]《清诗汇》徐世昌编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清史列传》王钟翰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5][10][11]《〈韦庐诗集〉校注》李秉礼撰赵志方校注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6]《清史稿》赵尔巽等撰中华书局1976年版[7][17][30]《随园诗话》袁枚撰顾学颉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8]《李少鹤集序》单鉊撰[12][13][14][25][29]《论高密诗派》汪辟疆撰载《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15][26][32]《雪桥诗话》杨钟羲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16]《清诗汇》徐世昌编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18]《“高密三李”友朋书札》“袁枚致李宪乔”《历史文献研究》21辑[19]《高密三李诗话底稿?北归日记摘录》山东文献集成(第47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0]《天根诗钞》卷一《重遇潍县刘子秀孝廉汝宁……追述师友感赋长歌》[21][23]《归顺直隶州志》何福祥纂清道光二十八年抄本成文出版社1967年影印版[22]《檐曝杂记•西南土音相通》见赵翼《瓯北全集》湛贻堂光绪三年刊本[24]《桂西壮族地区汉文化传播例谈——从靖西“二童”到德保“三盛”》梁颖峰著《广西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27]《古今旅桂人名鉴》广西统计局编杭州古籍书店1987年影印版[28]《桂海虞衡志》范成大撰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1]《沧浪诗话》严羽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33]《近人有仿张为<主客图>取张司业、贾长江以下五律成集者,赋此正之》载《复初斋集》翁方纲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少鹤先生诗钞校注》[清]李宪乔梁扬赵黎明梁颖峰校注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