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思乐泮水》王锷主编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4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思乐泮水》王锷主编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王锷,男,甘肃甘谷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文献的整理、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出版《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礼记〉成书考》等,整理《藏书纪事诗》《守雅堂稿辑存》《五礼通考》等文献。

【编辑推荐】

本书包括吕友仁、叶国良、贾海生、杨华四位先生的访谈,从求学经历、学术师承、代表著作编撰、学术研究心得、未来研究方向、培养学生、学界交往等方面,全面展示了这批学者的读书治学、为人为文、教育理念等。另外,访谈在侧重学术性的同时,还注意发掘被访谈者的生平阅历、学术交往等,是非常有价值的口述资料。

【名人的书评】

述治学门径著学林春秋

【思乐泮水的书摘】

序王锷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经学,经学的核心是礼学。《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无时不敬,容貌俨然,安定其辞,乃为礼之本。学以礼为先,礼以敬为本。《左传》曰:“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备受世人瞩目向往者,惟有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学礼堂访谈录》第四辑《思乐泮水》收录对吕友仁、叶国良、贾海生、杨华四位先生的访谈。吕友仁先生198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现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经学、礼学、训诂学和文献学的整理与研究工作。著有《礼记全译·孝经全译》《周礼译注》《礼记讲读》《〈礼记〉研究四题》《训诂识小录》《读经识小录》,整理《潜研堂集》《礼记正义》等。吕先生因机缘巧合,先后两次整理《礼记正义》,注译《周礼》《礼记》,发表研究中国经学、礼学的学术论文一百多篇,是当今中国经学、礼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早在1989年,因撰写《“学识何如观点书”辨》(《中国语文》1989年第4期)一文,深得吕叔湘先生推许。吾与吕先生相识于2001年第22届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兰州年会,至今已近廿年。2002年,先生惠赐《礼记全译》一书,并于扉页题词:王锷先生左右: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有云:“凡例之末,类附乞言,而真能虚心承教者或鲜。吾虽不肖,实怀延伫之诚。苟蒙箴其瑕疵,攻其悖谬,无不再拜书绅。”诚哉斯言,友仁不肖,愿追随范子之后也。吕友仁谨启2002年元月16日此后十多年来,几乎每年与吕先生相见于中国经学或文献学学术会议,也经常收到或看到吕先生大作,诸如《〈礼记〉“刑不上大夫”旧解发覆》《〈礼记〉“礼不下庶人”旧解发覆》《校点本〈礼记正义〉诸多失误的自我批评》《孔颖达〈五经正义〉八例表微》《“礼是郑学”辨析》等文,务去陈言,皆有创见。叶国良先生是中国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经学、礼学、金石学、古典文献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著有《宋人疑经改经考》《经学侧论》《宋代金石学研究》《石学蠡探》等书。2003年11月,我应邀参加中国台湾淡江大学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文献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礼记·曲礼〉成篇年代考》,大会邀请叶先生为讲评人,始与其相识。叶先生先从屈万里先生治经学史,屈先生指导其硕士论文《宋人疑经改经考》;后从孔德成先生研究礼学与金文、殷周青铜彝器,孔先生指导其博士论文《宋代金石学研究》。1965年,李济先生倡导用复原实验的方法研究《仪礼》,成立“《仪礼》复原实验小组”,作为中国台湾“东亚学术计划委员会”专题研究之一。该计划由台静农教授为召集人,由孔德成先生指导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及考古人类学研究所学生从事具体研究,计划分为仪节、服饰、器物、宫室、车马、民俗等六个专题。各专题研究,结合考古学、古器物学、民族学观念与文献,参考历代学者研究,撰写研究报告五十多万字,陆续发表于《东亚学术计划委员会年报》,并由台湾中华书局刊印为《仪礼复原丛书》。1969年,孔德成先生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指导学生将《仪礼·士昏礼》拍摄成黑白影片,以连续影像表现《士昏礼》具体仪节,弥补了传统礼图不延续性的缺陷,为古礼研究打开新纪元。三十多年以后,此黑白影像损坏日甚,不便传播,叶先生乃在《士昏礼》黑白影片的基础上,“稍作补充修正,再加入颜色考证的成果”,完成《士昏礼》彩色3D动画,复原《士昏礼》纳采、问名、醴使者、纳吉、纳征、请期、预陈馔、亲迎、妇至成礼、妇见舅姑、赞醴妇、妇馈舅姑等仪节,开拓了古礼研究的新方式。他鉴于“今人容易误解或缺乏概念的礼仪、风俗、名物、制度等”,用“较为轻松的口吻、以简驭繁的叙述方式”,撰写短文,介绍古代礼制,发表在《国文天地》,汇集为《古代礼制与风俗》一书,在台湾地区出版;后经删改增补,以《礼制与风俗》为书名,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再版,广受欢迎,多次印刷。近年来,他专攻礼学,撰写《驳〈仪礼〉为孔子手定完书说及其衍生之“新道统说”》《先秦礼书中保存的古语及其意义》《礼坏乐崩时代圣贤君子的坚持与抉择》《〈仪礼〉与〈诗经〉互证的学术意义》等论文,先后汇集为《礼学研究的诸面向》《礼学研究的诸面向续集》。他的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湾学者在中国经学、礼学研究方面的成绩。贾海生先生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籍研究所副所长,是吾师赵逵夫先生的硕士、博士开门弟子。我在兰州工作时,与其交往并不多。自吾举家南迁至南京仙鹤山下,因研究礼学的共同爱好,交往日益频繁。每次见面,大多是彻夜海聊,除经学、礼学高大上的话题外,学术八卦、学界动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都是谈资。当聊到兴致高昂时,他会给你讲如何“搬砖”,某年捯饬了什么文章,何日捯饬了什么项目,近又根据有关要求捯饬了什么,烟雾缭绕之中,漫不经心之余,聊胡吃海喝经历,谈学海无涯甘苦,海阔天空,漫漫长夜,转瞬即逝。聊熟了,称呼其为“老贾”,并常戏言:“你是真师兄!”就师承而言,老贾是大师兄,品性耿介,尊严师道,眼中揉不得沙子!生活简朴,举止随意,善于思考,常有惊人之语,诸如“用兰蔻无数,不如读《曲礼》一篇”,石破天惊啊!有人问我:“不见老贾用功,怎么会有大作?”我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你做梦时,他在读书。”老贾扎根小学,尤精音韵,立足文献,精读《三礼》,于小学、礼学研究,卓有建树。如《说文解字音证》一书,两百余万字,立足曾运乾先生五声五十一纽说,吸收郭晋稀先生的音韵学研究成果,从《广韵》入手推出《说文》九千余字的古音,以见古今音变的规律与例外,是一部在古音系统中荟萃韵文、异文以证字之古音的著作。此举不仅发扬了曾运乾和郭晋稀两位先生的音韵学理论和结论,而且为从事音韵学、训诂学和经学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山东大学刘晓东教授说:这部书“里边的结论是可信的,而且非常精到。我认为这可以说是传统音韵学的一个高峰,应该是高本汉新的普通语音学的知识传进来之前,达到的一个*的水准”。其《制服与作器》一文,长达十二万字,通过青铜器铭文,梳理周代丧服制度和亲疏人伦关系,多有创获。整理的《仪礼注疏》,标点句读,优于他本。参与策划主持的《中华礼藏》工程,可圈可点。为学如此,夫复何言!杨华先生是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先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礼制研究。吾与杨兄相识于2005年“首届中国经学学术研讨会”,因研究礼学,来往密切。杨兄为人敦厚、聪明伶俐!读书治学,具有国际视野,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他曾提出“中国路径”的观点,主编《20世纪思想家论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和《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并在《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起一场讨论,意欲推动中华文明独特性思考,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受到学界关注。2015年,他敏锐地觉察到微信的传播能力,准备开办“礼乐微言微信公众号”,推广礼乐文明。当得知我有此意时,便相约同时开通“礼乐微言微信公众号”和“学礼堂微信公众号”,2016年农历正月初一,两个微信公众号一起上线,推送三年多来,受到学术界好评。2016年12月17日上午,应杨兄之邀请,到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以“《十三经注疏》刊刻与整理”为题演讲。中午,杨兄邀其夫人周老师及其弟子十余人陪同午餐,窗外天寒地冻,室内暖意浓浓!看到众多学生与其老师、师母和谐愉快的交流,同学们品尝着其师母周老师亲手制作的蛋挞,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立刻感受到了杨兄敬业乐群、教书育人的热情,也被周老师夫唱妇随的柔情所感动!杨兄研治礼学,立足《三礼》,从出土简帛切入,占据楚文化地利,撰写了一系列简帛所见楚地礼制的文章,先后结集为《新出简帛与礼制研究》《古礼新研》《楚国礼仪制度研究》等书,与老贾通过青铜铭文研究先秦礼制,杭州武汉,一东一西,相辅相成,遥相呼应,二位是当今通过出土文献青铜铭文和简帛文书研究先秦礼制的代表人物。吕友仁、叶国良、贾海生和杨华四位先生,礼学是共同的研究方向,大学是相同的工作单位。《诗经·鲁颂·泮水》曰:“思乐泮水,薄采其芹。”《诗序》曰:“《泮水》,颂僖公能修泮宫也。”泮宫,《礼记·明堂位》作“頖宫”,周学,是周代培养教育贵族子弟的学校。《泮水》歌颂鲁僖公继承先祖事业,重视教育之事。四位先生辛勤工作,在高校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人才,传承中华礼乐文明,可敬可佩,故本辑取名《思乐泮水》。2018年10月6日初稿2019年3月25日定稿学会找到书,学会读懂书——吕友仁先生访谈录吕友仁先生简介吕友仁先生,1939年生,河南荥阳人。196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外语系。198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2年,至河南师范大学任教。1992年晋升教授。现任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主要从事经学、训诂学、中原文献整理研究。著述有:《礼记全译·孝经全译》《周礼译注》《礼记讲读》《〈礼记〉研究四题》《训诂识小录》《读经识小录》。整理古籍有:《渑水燕谈录》《潜研堂集》《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和北京大学出版社本)。主编《中州文献总录》,在海峡两岸刊物上发表《〈礼记〉“刑不上大夫”旧解发覆》《〈礼记〉“礼不下庶人”旧解发覆》《校点本〈礼记正义〉诸多失误的自我批评》《试说孔颖达〈五经正义〉的九条“例”》《孔颖达〈五经正义〉注疏关系十六字说》等论文130多篇。一、求学经历王锷:吕先生,您好!欢迎您莅临学礼堂接受我们的采访,请您先谈一谈求学的经历。吕友仁先生:那么我从小学说起吧。我1939年生于西安,正是抗战时期。六岁上学,读书的学校,先后有两个。*个叫做交通巷小学,交通巷是西安市的一条街道。这个学校,离家远,离西安市城墙近。为什么到那个学校上学呢?因为抗日战争时期,经常要躲警报,就是躲避日本人的飞机轰炸。为了躲避轰炸,我们这些老百姓,都要就近找个防空洞。而交通巷小学离城墙近,许多防空洞就是挖在城墙上。抗战胜利后,我又转学到一个离家较近的教会学校,叫做崇德小学。“崇”是“崇拜”的“崇”,“德”是“道德”的“德”,不是German,不是德国的“德”。这个教会小学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很漂亮,有大片的花草,有大教堂。每周有两节圣经课,每人面前放着一本厚厚的《圣经》。末了,还要跟着老师“阿门”。上学嘛,我感觉那时候并没有表现出对读书多么有兴趣,也就是不迟到不旷课而已。这时候,看小人书的兴趣蛮高。街头巷尾都有租看小人书的地方,父母亲给我的零花钱,差不多都用来看小人书了。读完小学二年级,父亲说咱们要回老家,到老家看看,你们总是在西安,都不知道自己的老家在哪儿了。我老家是什么地方呢?是河南省荥阳县金寨村。荥阳离郑州,大约也就是七十华里。当时是坐火车回老家。那个火车啊,我现在还记得,走得很慢,走走停停,有时候停的时间很长。走了三天三夜,才到达荥阳。到家以后,就在村里的小学随班读书。那时候我一口的陕西话,“我”的发音是“é”,同学们都笑话我。这时候有个什么现象呢?我好像知道用功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次期末发榜,贴在学校门口的墙上,我都是*名。那时候好像有一点感觉:读书好了,不仅老师喜欢,同学喜欢,就是村民也会投来异样的眼光。读到初小四年级,没毕业,内战就打起来了。那时的老百姓,见了当兵的都怕,躲之唯恐不及。受此影响,老师也不敢来学校上课了,学校就停了。这时候,我父亲怕我学业荒废,就来抓我的学习。他从我们家的箱子里找了一本《论语》,线装的,印刷粗糙,好像是三家村学究使用的那种教科书。对我说:“你就读《论语》。”另外,每一天要求我写多少大字,多少小字。我很怕我爸爸,惟命是从.......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思乐泮水》王锷主编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