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道家智慧小百科—国学小百科书系》李诚编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李诚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负责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1998年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2002年获“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1998年、2002年、2007年连续三届在缺席的情况下被学术界推举为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化文学、巴蜀文化、俗文学。著述甚丰,承担多项教育部重大课题,学术水平高,在国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李诚教授同时长期关注中小学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强调青少年人文素质的培养,他认为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孩子、对学生应该有平实客观的评价,尊重孩子、学生的选择和愿望,让他们朝这些方向发展,这才是最好的教育。他在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师德标兵”。
道学是道家和道教的学问。道学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学问(没有之一),是关于智慧的学问。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华夏智慧的象征。张陵天师创立的、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道教,则是中国真正土生土长的宗教。什么是道?《道德经》、《南华经》讲的是什么?在道教看来,怎样才能超脱生死,得道成仙?道家道教之学,包含了哪些内容?对普通人又有什么样的意义?道家道教最擅长治病,治身病、治心病、也治社会病。今天地球的生态恶化,社会的道德沦丧,人们的身心疾病,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的思想行动偏离了道的智慧的结果。本书作者以*的素养,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述道家道教文化的方方面面,澄清种种误会,给读者展示现代人可以接受的、与科学技术并行不悖的、真实的道家和道教。
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当时还没有道家这个名称,道仅仅是一个思想的理论或者概念。到了汉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总结先秦各种学术,提到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个主要流派,其中的道德家,就简称为道家。司马谈本人非常推崇道家。他认为道家包罗了各家的长处,却没有它们的缺点。道家之学最为博大精深,高明而平易,无所不宜。道家无为而无不为,举重若轻,其中的道理微妙,难以用语言来表述。道家之术,崇尚虚无,注重规律,注重变化,不执著,无定法,所以能穷究万事万物的本原,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法度。按道家的准则做事,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以道为终极追求,与道合真,也就把握了解决宇宙人生一切问题的根本,用庄子的话说,即掌握了“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的中枢、枢机——“道枢”。道家之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的伏羲、神农。道家尊崇华夏民族的先祖——黄帝。老子著《道德经》,集道家学术之大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而这之前的华夏古学,都可以归于道家。道学就是华夏先民的智慧之学。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到汉明帝时又有佛法西来,中国文化从此形成儒佛道三足鼎立的格局。学者评论道家“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历史上儒、佛两家之外的学术,都可以归入道家。就知名者来说,法家、兵家、阴阳家、医家、术数家等,都是得道家学术之一枝,深造精研,进而自立门庭。网罗百家,兼容并蓄,确实是只有道家才可以担当的。汉唐以后直至宋明,社会风气以尊儒为先,表面看来,治理国家的、研究学术的,都以儒家人物最多。但仔细分析,他们其实也深受道家的影响,人们评论他们是“外儒而内道”。有成就的人,大多是以道家精神为神髓的。每当朝代变革、帝王创业的时候;每当天下大治、文治武功昌盛的时候,也就是道家人物的鼎盛期,也是道家精神大行于天下之时。国家的衰弱,也往往是道家人物式微、精神消弛的时候。道家精神的显与隐,关系着国家、民族的盛衰。虚心详查中国历史,不难得出这一结论。本书道家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道家,主要是指以老子《道德经》中“道”的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学术系统,包括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广义的道家,则还包括在其基础上产生的道教。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的思想体系,都以“道”作为最高哲理,主张尊道贵德,道法自然,以清静无为的法则治国修身。至于道教,顾名思义,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希望以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道教信仰“杂而多端”,就其思想渊源而言,包括道家的哲学理念、神仙家的养生方术、古代民间的巫术和鬼神崇拜活动。但是道教杂中有“一”。这个“一”就是道家一以贯之的尊道贵德、自然无为的法则,这也是道家最根本的智慧法则。
先秦道家先秦道家中最知名的,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是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姓李名耳,字聃。聃是耳朵长而大的意思,古代的说法就是双耳垂肩,这种长相据说是福寿之征。老子又称老聃,很可能是个耳朵很大的人。他确实也是个老寿星。老子不姓老,却被称作老子,就是这个原因。司马迁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是修道而长寿的人。老子曾经担任过东周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工作条件不错,加上活得长,所以他能够博览群书,学识过人,对历史、对人世都有超乎常人的深切体认。老子的年龄比孔子稍微大一些。孔子曾经去东周访问学习,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居高临下,很不客气。他告诫孔子应该去除掉骄气和欲望,保持谨慎和本分,这样才能有利于身心健康,更好地立身处世。孔子对老子的话心悦诚服,向他的学生盛赞老子像条龙。鸟兽虫鱼,总有形迹可知,龙则是在云端,在天上,无法捉摸,神秘莫测。老子修道德,主张像道一样功成身退,所以一直都有退隐的想法。后来东周衰亡,老子就离职归隐,骑牛西游。经过函谷关的时候,碰到当时的关令叫尹喜,也是一个喜欢道术的人。他跟老子说,你现在就要归隐了,能不能给我留下一点文字啊?老子大约也想收个弟子,就写下了一部书给尹喜,共有五千字。这部书上篇首章谈“道”,下篇首章谈“德”,后人就称之为《道德经》。“道”是宇宙的原初状态,是天地万物共同的自然本性,是生养天地万物的自然母体的造化之力。它自然而然地生养万物,不妄为,不强求,万物自生自长自成,各安其性。道在无形之中生养、成就万物。那么“德”呢?德就是得到的“得”,是万物从道那里获得的天然本性,未受沾染,未加修饰,圆满无缺。老子强调要尊重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自然的、天然的本性。有德之人就是没有丧失道性的人,老子常常用婴儿来比喻形容。可以看出,老子所谓的道德,和我们现代人理解的道德概念有很大的差异。现代人讲的道德,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或者伦理,这在老子看来只是仁义、孝慈一类的概念。他说,大道废,才提倡仁义;智巧出,才产生伪诈;家不和,才显出孝慈;国不宁,才大讲忠信。仁义、智巧、孝慈、忠信,都是人为的、虚假的东西。老子说,自然的道德是高于仁义之类的。因为无为则真,有为则假。为的实质就是伪。彻底无为,不提倡、不宣传,才能杜绝伪善,恢复真诚。无形无迹的道显现于物,就是德。最好的德,是无心的流露;最坏的德,则有了居心。一个社会,德讲不下去了,才讲仁义,已经是有心的作为,不是自然的流露了。仁义讲不下去,才讲礼,要大家矫揉造作一番,勉强的东西变成了社会的共识,人的内在精神也就被戕害得差不多了。在老子这里,道德和仁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可以说有一定程度的对立。可是后来道德仁义融合成了一个概念,甚至道教讲修道积德,也是要人们从仁义忠孝做起。道家文化本来有兼容并蓄的精神,道教为了在社会上立足、传播而吸收儒家思想,出现这样的情形并不奇怪。道教只是反对勉强造作,仁义忠孝行为出自真心,同样是接近道的本性的。老子尊道重德,恬淡地独与造化灵妙共处。人人都争先,他独自居后,承受天下的屈辱。人人都求实际,他独自守虚空,不敛藏反而多有余。人人都求福,他独自委曲求全,但求避免祸害。老子强调谦卑,让人们学习水的品格,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甘愿处于低下的位置。老子还让人们学习无为、无名,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的事物,去改变他们的本性。老子《道德经》是道家最伟大的典籍,奠定了道家学术的基础,蕴含着后来道家各派的思想因子。书中到处都是理论的分析、利害的比较和对大道玄妙性能的描述。老子的文字很押韵,像顺口溜,简练又深刻,蕴意丰富,给后学以无限广阔的发挥余地。庄子名叫庄周,战国时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也有说是安徽蒙城)人,曾经做过看守蒙邑漆树园的小官——漆园吏,后来隐居陋巷,靠织草鞋维持生活。庄子是古人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人物,称蒙庄、蒙庄子、蒙吏、蒙叟、漆园吏、漆园人,他的著作《庄子》被称为漆园书、漆园经。在道教中,庄子被称作南华真人,其书为《南华经》。庄子生活穷困潦倒,一副面黄肌瘦的样子,却志趣高尚,傲视王侯。楚王曾派使者来请他过去做卿相,庄子不屑一顾,打了个比方表示拒绝。他说,楚国有一只死了三千年的神龟,楚王用绸布包好,竹箱装好,珍藏在庙堂之上,可以说尊贵极了。但这只神龟自己,是宁可死了留下一把骨头让大家尊贵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污泥里爬呢?这就是“曳尾涂中”的典故,与其显身扬名于庙堂之上而毁身灭性,不如过贫贱的隐居生活而得逍遥全身。毫无疑问,从思想深度来看,庄子显然是中国古代哲人之最。有一则故事说他和朋友惠施在濠涧之上观鱼。庄子说,你看这水中之鱼多么快乐啊!惠施则说,你又不是鱼,你怎知鱼的快乐呢?庄子反驳说,你又不是我,你怎知我不知鱼的快乐呢?又如,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飞舞,自由自在,根本不知道自己原来是庄周。醒来之后,他不由得想,究竟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呢?换句话说,我庄周的一生,大约只是蝴蝶的一场梦吧!P3-5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道家智慧小百科—国学小百科书系》李诚编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