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金石录校证》赵明诚撰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4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金石录校证》赵明诚撰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宋朝密州(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期宰相赵挺之的第三子,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之夫。其z富盛名的著作即《金石录》三十卷,是中国现存z早的碑刻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金文明(1936-),上海人,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参加过《辞海》的编撰,曾经担任过《汉语大词典》编委、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总编辑。1996年退休后曾被聘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

【编辑推荐】

《金石录》三十卷,北宋赵明诚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碑刻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本书成书于北宋末年,赵明诚南宋建炎中去世后,由其妻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加以整理、撰写后序并上于朝廷。

本书体例仿欧阳修《集古录》,采用录目和跋尾体例。前十卷为铜器铭文和石刻目录,共20条,第1—17条为铜器铭文,18—20条为先秦至北宋一千九百余种石刻目录,以时间顺序为标准著录三代至五代之金石文字。每一目下注明碑文的撰写和书写人的姓名,以及立石的年月。后二十卷为跋尾,计502条,汇集了作者多年研究的看法和心得。是书搜集古文奇字、钟鼎款识、碑志叙记、残章断画等甚富,为史书补阙纠谬之重要史料。

《金石录校证》由著名编审金文明校证,底本及校本选择精当,注释细致,校证充分。

【名人的书评】

☆宋代金石学集大成之作:本书对钟鼎款识、历代碑帖收录十分丰富,对款识、碑刻的文字内容考订精当,补阙纠谬,对于《汉书》之后历代正史,尤其是对两《唐书》多所补正,且录存了大量史书不存的重要史料。本书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学及史学价值,在我国金石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李清照倾情写作后序:详细记叙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收集碑帖、字画、著书立说及至战乱中夫妻生离死别、藏品逐渐散失的经历。是对李清照生平事迹的重要补充,也是有关中国历史上“书厄”的*手材料。行文之优美深情,直令读者感叹“*次读懂古人的情感”。

☆校证精心细致:注释细致,校证充分,不仅对各本之异同作出校勘、辨别,改正底本谬误,且对于碑文和其他记载的不同说法亦引经据典加以辨析,指出不少赵氏及其他典籍的讹误;而赵氏书中提到的典故旧文、天文历法、人名字号等信息,整理者亦酌情作出说明,利于现代读者阅读和使用。

【金石录校证的书摘】

赵明诚和他的《金石录》

宋代学者赵明诚的《金石录》,是北宋以前传世钟鼎碑版铭文的集录和考订专著,在我国金石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赵明诚(一○八一—一一二九),字德父(亦作德甫、德夫),密州诸城(在今山东)人,出身于仕宦之家,其父挺之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明诚从小博览群经诸史,十七八岁时已喜收蓄古书字画及前代金石刻词,嗜之成癖。妻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以词名世,在金石学方面,与明诚有着同样的志趣和修养。夫妇两人穷年累月,悉心搜求,摹拓传写,不遗余力。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积得三代以来古器物铭及汉、唐石刻凡二千卷,并为之考订年月,辨伪纠谬,写成跋尾五百零二篇。在此期间,明诚历仕南北,中经靖康之乱,与清照几度两地暌隔,流离坎坷,家藏古物奇器及书画碑文渐次丧失,但著述之志未尝稍衰。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所作《金石录》一书已初具规模,而明诚却不幸罹疾身亡,享年仅四十九岁。清照中年丧夫,创巨痛深。为了实现明诚的宿愿,她不得不以病弱之身,携带这部未完成的遗稿,跋山涉水,千里转徙,尝尽了国破家亡之苦。绍兴二年(一一三二),清照寓居临安,开始对遗稿进行*后的笔削整理,并在两年以后写成著名的《金石录后序》,详尽地记述了这部凝聚着明诚和她毕生心血的金石专著成书的经过。不久,《金石录》就由清照表上于朝,刊行问世,受到了士林的推重和称扬。清人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把《金石录》看作明诚和清照的合著,这个观点,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根据前人的记载,我国古代对于金石遗文的研究,在三国魏时已发其端。阎若璩《潜邱札记》卷二云?“魏太和中,鲁郡于地中得齐大夫送女器,有牺尊,王肃以证‘婆娑’旧说之非……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舜祠下得白玉管,乃以玉作,传至于魏,孟康以证《律历志》‘竹曰管’说之未尽。”可见当时学者已将出土古器用于旧籍的考订,但还没有人专以此学名家的。南朝梁元帝《金楼子·著书篇》载其有碑集十帙百卷,可惜书早亡佚,内容已无从考见。到了北宋初年,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士大夫中私家藏器之风日盛,其仅见于《金石录》所载,就有宗室仲爰、仲忽,舍人蔡肇、祖择之,丞相吕微仲、王禹玉,内翰赵元考,学士晁无咎,公卿杨南仲、苏翰林、宋莒公,以及洛阳赵氏、刘氏,岐山冯氏,颍昌韩氏,蜀人邓氏,方城范氏,南京蔡氏等二十余家。与此同时,亦出现了几部有影响的著作,如刘敞的《先秦古器图》、吕大临的《考古图》、李公麟的《古器图》、王黻的《宣和博古图》、以及欧阳修的《集古录》等,使金石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以上诸书,前四者所载只限于钟鼎彝器,而《集古录》则金文石刻兼收并蓄,“自周穆王以来,下更秦、汉、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岛,名山大泽,穷崖绝谷,荒林破冢,神仙鬼物,诡怪所传,莫不皆有”(《集古录自序》),凡所集录达十卷之多,跋尾亦在四百篇以上。它的问世,对于当时方兴未艾的金石考古之学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赵明诚的《金石录》,正是在继承前辈学者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耕耘,发扬光大,成为有宋一代金石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的。

《金石录》的价值和成就,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补正前贤的阙失。成书于北宋中叶的《先秦古器图》《考古图》和《集古录》等著作,在金石研究上是有着开创之功的。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作者主观上的原因,它们在考订年月、论证铭文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错误和缺陷。赵明诚对此一一作了认真的考辨,其中对欧阳修《集古录》的补正*多。例如:《汉沛相杨君碑》,《集古录》云:“碑首尾不完,失其名字(《隶释》所载碑文作‘君讳阙九字富波君之阙子也’),按《后汉书》,震及中子秉,秉子赐,赐子彪,皆有传。又云,震长子牧,富波相。牧孙奇,侍中。奇子亮,阳成亭侯。又云,少子奉;奉子敷;敷子众,蓩亭侯。又有彪子修。杨氏子孙载于史传者止此尔,不知沛相为何人也。”欧氏唯知征引史传,史既失载,即以其名为无可考见。而赵氏《金石录》则别引《杨震碑》云:“沛相名统,震长子富波侯相牧之子也。”仅此一语,足以使欧氏之疑团顿释。又如:赵氏在卷十五《汉苍颉庙人名》跋尾中,以《后汉书·百官志》及本注所载,论定“有秩”为乡吏之称;在卷十九《汉永乐少府贾君阙铭》跋尾中,以《汉史》及石刻所载,考辨西汉以来太后、皇后官属“止用宦者”说之非,都补正了《集古录》的阙失,反映出赵氏在金石学和史学方面的深厚功力。南宋学者朱熹认为,赵明诚的《金石录》,比起欧阳修的《集古录》来,“序次益条理,辨证益精博”(《家藏石刻序》),当是比较公允的评价。

(二)考订旧籍的讹谬。赵明诚在《金石录序》中指出,历代史书有关人物的“岁月、地理、官爵、世次,以金石考之,其柢梧十常三四。盖史牒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刻词当时所立,可信不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金石录》跋尾中充分运用“以器物碑铭验证前史”的方法,考订了传世旧籍中存在的大量讹谬。例如:关于觚的容量,《周礼·考工记》云“爵一升,觚三升”;汉儒则以为“爵一升,觚二升”。赵氏以出土之觚相量,适容三爵,与《考工记》正合,从而否定了汉儒的说法(见卷十三《爵铭》跋尾)。又如:《后汉书·党锢传》“南阳宗资主画诺”李贤注云:“宗资字叔都……祖父均,自有传。”查《后汉书》别有《宋均传》而无《宗均传》,“宋”当为“宗”字之误。赵氏根据《汉司空宗俱碑》和《汉宗资墓天禄辟邪字》二碑的铭文,以及《后汉书·灵帝纪》《姓苑》《元和姓纂》诸书,详加论列,祛疑存真,纠正了这一讹谬。此外,在全书各卷跋尾中,他都依据碑铭墓志,对《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以及新、旧《唐书》中的错误不实之处,一一作了考订。其引证之翔实,立论之精辟,对于后来的史学、考据学、文献整理学乃至文字训诂学等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惜的是,这些成果,至今还没有引起人们充分的重视。例如中华书局一九七五年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于袁氏世系下云:“袁生生玄。孙幹,封贵乡侯。”而《金石录》卷十四《汉国三老袁君碑》跋尾引此文“袁”下*“生”字,又谓“碑云‘幹,袁生之曾孙’”,则此句当标作“袁生玄孙幹,封贵乡侯”,同时应在校记中注明“玄孙”当作“曾孙”。两相对照,今本显属讹谬。如果当初能用《金石录》所引碑文与《新唐书》旧本参校的话,这样的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三)录存重要的史料。赵明诚在《金石录》中录存的史料,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历代碑铭墓志所载人物的生平行历、迁官次第及氏族世系等,其不见于经传者,可以补正史之不足。例如:他在卷二十五《周孔昌增碑》跋尾中列述了孔氏族系之后说:“唐以前士人以族姓为重,故虽更千百年,历数十世,皆可考究。自唐末五代之乱,在朝者皆武夫悍卒,于是谱牒散失,士大夫茫然不知其族系之所自出,岂不可惜也哉!故余详录于此,使后学论姓氏者有考焉。”这些资料的录存,对于唐代历史和年谱学的研究,无疑是很有价值的。其二是宋代以前存世古籍的摘引,其今本脱误或散亡者,可供校订和辑佚之用。例如:《金石录》各卷跋尾摘引唐林宝所撰《元和姓纂》达数十条之多。其书已于元、明间亡佚,今本辑自《永乐大典》,于赵氏所引大多未见采录。则《金石录》在保存旧籍史料上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古语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由于史料的不足和个人闻见的局限,赵明诚对于某些问题的辨证和考订,也存在着一些疏漏错误的地方。例如:会稽东部都尉为西汉武帝时所置,东汉相沿不改。此官名亦见于《汉衡方碑》及《汉书》颜师古注、《后汉书》李贤注、《三国志》诸书。《汉西岳华山庙碑》所载存仙殿与望仙门,亦见于《三辅黄图》及《艺文类聚》卷七十八引桓谭《仙赋序》。赵氏闻见未及于此,遂谓以上诸名为史籍群书所不载。又如:赵氏在卷十四《汉司隶杨厥开石门颂》跋尾中,误以代词“厥”为杨君之名;在卷十六《汉广汉县令王君神道》跋尾中,误将“绵竹令”释为“县苓”,又以“苓”为“令”字之假借,等等。这些疏漏和错误,当然是应该指出并加以纠正的,但它们在全书中为数甚少,同《金石录》的价值和成就相比,只能说是白璧微瑕,不足以掩盖其夺目的光辉。本书除在校证中一一加以说明外,这里不再赘述。

《金石录》的*早刻本,是南宋孝宗淳熙(一一七四—一一八九)前后刊行的龙舒郡斋本,原书未附李清照所作的《后序》。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浚仪赵不谫于重刻时始将《后序》收入。以上二本,后皆不显于世,元、明两代近四百年未见重刊。自明以来,仅有传钞之本,但流传甚少。据《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目录类二》说,这些转相钞录的本子,大多“各以意为更移,或删除其目内之次第,又或窜乱其目之年月;第十一卷以下,或并削每卷之细目,或竟佚卷末之《后序》。沿讹踵谬,弥失其真”。当然,此中亦不乏较好的本子,其影响*而堪称善本的,当首推昆山叶盛的菉竹堂钞本。清康熙末还有一部石门吕无党钞本,其“钞笔精整,全书雠校极审慎”,亦是很有价值的善本。清代*早问世的刻本,是顺治年间济南谢世箕所刊。唯谢本讹误较多,流传亦不广泛(清初书法家、《承晋斋积闻录》作者梁巘曾言其“购《金石录》数十年不得”可证)。至乾隆中,德州卢见曾得何焯手校叶盛钞本及谢世箕刻本,乃属卢文弨参考各家,详加校勘,付梓印行。这就是清代迄今通行的雅雨堂刊本。

笔者在数年前,已知北京图书馆藏有一九四九年后发现的龙舒郡斋本,上海图书馆藏有浚仪赵不谫刻十卷残宋本《金石录》,然均无由一睹。去年在着手撰写《金石录校证》时,曾向吕贞白先生请教,决定采用雅雨堂刊本作底本,并以《三长物斋丛书》本和《四部丛刊续编》影印吕无党钞本对校,择善而从。*近,忽悉南宋龙舒郡斋本和清《四库全书》本已分别由中华书局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可惜《金石录校证》脱稿在即,一时无法得到这两个本子来作*后的校订。对此不能不深感遗憾,只有留待他日再作弥补了。笔者才疏学浅,对于金石考古之学缺乏深入的研究,书中的疏漏错误必然难以避免,衷心希望能得到专家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此外,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承上海辞书出版社惠借有关的图书参考数据;脱稿以后,又经上海书画出版社责编沈培方兄悉心校阅,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谨在此一并志谢。

金文明

一九八四年三月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金石录校证》赵明诚撰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