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丽宏读诗》赵丽宏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2007年,赵丽宏在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开了一个专栏,写阅读古诗的心得,《丽宏读赵丽宏认为:中国人在三千多年前就开始用诗歌叙事抒情,表达对世界和生命的认识,那些音韵悠扬,节奏铿锵的文字,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美妙结晶,也是心灵的花朵,它们在天地之间粲然绽放,永不凋谢。在浩瀚幽深的中国古典诗词的海洋边,这些文字,只是几簇浪花,几圈涟漪。他期望读者能通过他的文字领略到这片汪洋的辽阔和美妙。诗》收录了其中的七十多篇。
2007年,我在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开了一个专栏,写的是阅读古诗的心得,每周一篇。
这本非我专长,然而自识字以来一直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浓厚兴趣,以我的阅读积累和体会,本来准备写一年,没想到竟写了两年,有了一百篇,远超出我的计划。写这些关于古诗的文字,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写作过程中,撩动了很多童年和少年时代的阅读往事。那时曾经背诵的大量唐诗宋词,成为记忆库藏中的珍宝,岁月无法使之黯淡,人生的曲折和磨难无法使之丢失。写这些文字的过程,是回忆的过程,是回味和思考的过程,也是重新诵读和学习的过程。
这过程无比美妙。我一边写,一边情不自禁地感慨,为我们的美妙汉字,为我们博大精美的中国文学。中国人在三千多年前就开始用诗歌叙事抒情,表达对世界和生命的认识,那些音韵悠扬、节奏铿锵的文字,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美妙结晶,也是心灵的花朵,它们在天地之间粲然绽放,永不凋谢。只要我们还在使用汉字,它们的魅力和生命力就不会消失。在浩瀚幽深的中国古典诗词的海洋边,我的这些文字,只是几簇浪花,几圈涟漪。读者能通过我的文字领略到这片汪洋的辽阔和美妙,就是我莫大的欣慰了。
李辉兄主编“副刊文丛”,将我这些专栏文章选编成集,题书名为《丽宏读诗》。能加入这套文丛,
使这些文章又多一次和读者见面的机会,深以为幸。
黄鹤楼《唐诗三百首》中,把崔颢的《黄鹤楼》列在七律之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当年登黄鹤楼,本想写诗,但看到崔颢题在墙上的这首诗,便甩笔作罢,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成为诗坛佳话。狂傲的李太白,居然也有甘拜下风的时候。李白不会说违心话,他当然是真心佩服崔颢。
清人孙洙编《唐诗三百首》,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律的首篇,其实并非自作主张,宋人严羽的《沧浪诗话》中便有评价:“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这是古人的公认,后人没有异议。崔颢的这首诗,确实是千古绝唱。现代人读这首诗,也能体会它的妙处。从神话到现实,从历史的远景到眼前的风光,意境开阔曲折,望云思仙,鹤影杳然,游子情怀化作烟波江上云之悠悠,景色和情思都令人神往。而此诗用词通俗,一如口语,诵读一两遍便能背诵。
其实,李白的诗中也多次写到黄鹤楼,脍炙人口的有两首。一首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些和黄鹤楼有关的诗,也都已成为流传很广的唐诗。
如果没有诗人们的歌咏,长江边的这座古楼也许早就不留踪迹。古时战祸频仍,黄鹤楼屡建屡毁,古代的*后一座黄鹤楼被毁于1884年,此后百年未建。
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读《黄鹤楼》,然而见过黄鹤楼的人并不多,人们只能通过诗歌来想象它。二十多年前,武汉在长江边新建了黄鹤楼,从电视和图片中看,那是一座雄壮巍峨的巨楼,但和崔颢、李白诗中的黄鹤楼,大概没有多少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