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目遇:诗人黄礼孩的电影世界》黄礼孩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黄礼孩生于大陆最南端的徐闻县。70后诗人、专栏作家、艺术策展人。作品入选《大
学语文》(教材)、《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等三百多种选本。出版诗集《我对命运所知甚少》《热情的玛祖卡》,评论集《午夜的孩子》,艺术随笔《起舞》《忧伤的美意》等多部。1999年创办《诗歌与人》诗刊,设立“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曾获得2014年第二届美动华人·年
度艺术家奖、2013年黎巴嫩国际文学奖、第一届70后诗人奖、首届中国桂冠诗歌奖、第二届扶正诗歌奖、第四届珠江(国际)诗歌奖、第八届广东鲁迅文学奖等。现为《中西诗歌》杂志主编。本书是当代著名诗人黄礼孩的电影笔记集。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的审美和优美的文笔,写下了从20世纪80年代直至当下的国外(主要是欧美)经典电影(多部获奥斯卡、戛纳电影奖)的观影体会和思考。影片包括去年获得奥斯卡*影片奖的《少年派》以及同它pk的《林肯》等*大片,还有《追风筝的人》、《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古巴的革命岁月》等。
所选的影片均系质量上乘、口碑极佳之作,对于人性、信仰、爱情等有较深的探讨,行文娓娓,引人入胜;装帧精致,疏朗大气,契合当下小资观影者的阅读心理。
自从几年前在工作室装了宽银幕的投影后,许多**“影虫”就聚集到一起品尝“电影大餐”。我的生活中有不同的圈子,无论是哪个行当的,他们都信赖我推荐的片子。这也许是我在大量看片后筛选出好片的缘故。
在黑暗的屋子里,我时时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光线消消潜入大家渴望的心灵,在光影与声色的渗透与移动之间,真实可信的东西苏醒过来。
这些文字不知道会给读者带来什么?之于我,它提供了视听上的中性喜悦,邀请我踏进时间的另一条河流。我庆幸自己从未离开过电影所创造的生活,真实与梦幻交织着编造着一个更加丰富、复杂的世界,它在不知不觉地扩展我的生命疆域。自序电影是我们礼遇自己的方式
黄礼孩
多年之后,有机会看到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我在小男孩多多的身上看到自己童年的身影。小的时候,在雷州半岛乡下的露天场所看电影,我喜欢坐在放映机旁边,听它有节奏的声音,喜欢把一双小手放在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光束里,让光影穿过手掌留在屏幕上。这光线神秘,让人向往,让人感到那里是通向远方的道路。因此,我就梦想着长大后可以看到更多的电影,如果能当上一名电影演员,那将是无上的光荣。命运没有圆我的演员梦,我成为观看别人演电影的人。今日对电影的热爱,让我发现童年喜欢的东西是那么强有力地影响着后来的生命轨迹,甚至再次出现在后来的生命之中。其实,作为一名普通观众,自有他观影的乐趣和幸福。看电影成为一种生活,成为一种人生,就像导演伯格曼生活在影像中一样,他的作品创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这个影像世界与他的现实世界保持着内在的联系,以呼应他和自身生活的某种关联。
一个人不能过上别人的生活,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它的面孔可以让你穿越时间,进入不同时代和瞬间,在无限之处接近梦想或感受别人的命运。电影是活在我们身上的某种东西的表现,你可以是任何人,任何事,是过去,现在,或未来。电影是超验之路,这样的梦幻之旅充满了所有的可能,它的变迁和再现,它的可见、可听、可感是非静止的情绪外衣,带来魔术师奇妙的花招。那些已经发生的故事或正在发生的故事,是我们续写的人生。为何电影能通过我们不在场的方式来展现世界,却让我们亲临其境?这也许是它宣泄了我们的日常情感,也许是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有另外的想象力,并心甘情愿地对艺术家的暗示作出反应。电影轻而易举把人对世界的回忆和对生活的追求缠绕在一起,把内心的情境与外在的氛围联系起来,眼前就出现了不同的转化。掌握不同武器的导演用他们的方式邀请我们来凝视世界,参与眼前沟壑回转的人生,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接受,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就飘散到自己的小宇宙。反过来说,电影所具有的一切意义是人们赋予它的。
曾经听一个影迷说,他不是在看电影,就在去看电影的路上。此话自是为了渲染自己对电影痴迷的天真说法。对于我而言,每一周去淘碟,期待遇上自己喜欢的影碟,它就成为平庸日子少有的亮色,成为个人的私生活方式。当然,并非什么时候都能遇到好片子,就像你不可能不断遇见一见倾心的爱情。“一个目光就能激发一股激情,一桩谋杀,一场战争”,从目遇的意义上来说,影片的好坏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电影带来的觉醒,电影带来的现实与心灵之间的摆渡,电影带来的被日常遗忘了的心灵密码和由此开启的广袤天地。
电影让人上瘾,但在电影院里上映的大都是主流影片,让你能遇上的好片子真是凤毛麟角,我就寻思着去搞一套看影片的设备。自从几年前在工作室装了宽银幕的投影后,看片子就更频繁了,许多极品“影虫”就聚集到一起品尝“电影大餐”。我的生活中有不同的圈子,无论是哪个行当的,他们都信赖我推荐的片子。这也许是我在大量看片后筛选出好片的缘故。在黑暗的屋子里,我时时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光线消消潜入大家渴望的心灵,在光影与声色的渗透与移动之间,真实可信的东西苏醒过来。让我锲而不舍为大家推荐片子的是,朋友们聚在一起看电影,并非只是无聊的消遣,而是电影中人性最为深沉的感情召唤着大家的震惊与感动,并以此激发出参与的存在感,重新唤起生命的激情,不断接近自己期待的那道光线。有时候,一些诗人、作家、艺术家一起欣赏片子,大部分时间会看一些名著改编成的影片,之后大家进行一场研讨会,每一个人各抒己见,表达相似或不同的感受。媒体的朋友就管我们把电影当小说阅读的“夜间日志”行为叫作“读影会”。观影的“夜间日志”关乎灵魂,灵魂之间的对话显然也就意味深长起来。
一群人一起看片子是一种状态,一个人看片又有另外一种意味。电影作为艺术,它是现实与生活分离的领域,它是一种意外的身体经验,让你进入它的肌理,在另一个时空见证生命得到或失去的东西。有时,黄昏降临,结束白天的工作后,我就找一张碟来看,让自己松弛下来,进入电影带来的陌生世界。一个人坐在黑暗中,会对电影中的世界产生一种奇妙的幻觉,仿佛这个置身于黑暗中的人与影片中的人物一起去经历将要发生的事件和命运。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时刻。
因为钟情电影,做媒体的朋友就开始给我差事,让我写写专栏,这纯属于玩票。于是在观影后我开始谈论、倾诉,写下了一些或肤浅或自作多情或含有主观色彩个人化的文字。在一些优秀电影面前对它们进行诠释,我是多么不自量力,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对称。更多时候,我是顺其自然,随着时间、节奏和瞬间的灵光去寻找,有时眼前竟也有新的道路出现。
这些文字不知道会给读者带来什么?之于我,它提供了视听上的中性喜悦,邀请我踏进时间的另一条河流。不管人生经历了什么,我庆幸自己从未离开过电影所创造的生活,真实与梦幻交织着编造着一个更加丰富、复杂的世界,它在不知不觉地扩展我的生命疆域。是的,我承认,电影一直在滋养着我的理想主义,电影是我们礼遇自己最好的方式。在电影的世界里,梦幻是唯一完好无损的王国,我为自己的无知而着迷。
2014年5月19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一个16岁的少年,一艘救生船,一片汪洋,一只老虎,扬·马特尔的小说成全了李安又一部优秀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是一个以往所没有的世界:一个神奇的世界,一个残酷的世界,一个成长的世界,一个信仰的世界,一个寓言的世界,甚至是一个怀疑的世界。
之前《阿凡达》这样的3D电影,除了想象力磅礴之外,多半是技术飞跃。3D到李安手中有了新的发展,超越了视觉功能,成为一种往前推进的艺术,成为魔幻现实主义。李安的3D是无人能及的冒险之旅,呈现的是少年派困扰的心灵,老虎深邃的眼神,暴风雨后天堂般瑰丽的太平洋、梦幻般的海洋夜景、仙境似的漂浮岛……漂浮岛以卧佛的形象出现,它对应了少年派的信仰,它的恐惧和静谧既是少年派内心的幻景,也是李安的“世间万事万物都不过是他的梦境”。
美景隐藏着李安的人生哲思,他不为唯美而唯美,就像少年派不会为停留在看似重生的奇幻岛实为食人岛的地方而放弃自己的目标。李安所有的美依靠本能,来自自然,来自内心,来自信仰。神圣的转化,人便为之存在,这转化就沿着美的和救赎方向前行。
美,在李安的世界就是宗教。信仰之美弥漫着整部电影。这在电影中处处可见,就像他温文尔雅的微笑。电影中救生艇的甲板上几乎看不到血腥、屎便、腐败物,非常干净,显然这是李安的审美选择。为了活下来,派也得去杀鱼,他杀死一条大鱼后,哭着对它说:“感谢你,毗湿奴,感谢你化身为鱼来拯救我的生命。”影片中,大海之上的雷电风暴让派因为恐惧反而看到美,他双膝跪下,振臂高呼:“上帝啊!我赞美你!”
少年派最后在墨西哥湾得救,当他挣扎向海岸,扑倒在海滩上,他说那柔软、坚实、广阔的海滩就像上帝的胸膛。李安让少年派在残酷的生存环境里看到美(包括激起他的求生意志,想吞噬他的老虎的美),也让他在安全之处说出美。在美的身上看到伤痛,这正是作为梦想家的李安的神性之所在,他在古老的智慧里看到的新的曙光。
派出生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印度,他的母亲用传统的神话来启发他,而承包动物园的父亲给他的是理性的观念,他却怪异地成为一个信仰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种宗教的人。他的名字“π”更是有着某种寓意。“π”是圆周率,是一个无穷无尽、永无规律、永不重复的小数。神秘的少年派仿佛是从“π”中衍生过来一样,似乎有什么不为人所知的事物在前方等着他。
等着他的是一场海难。他为此失去父母和哥哥,只剩下他和一只名为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电影通过回忆的方式来演绎,成年派给小说家讲自己少年时代的故事。当成年派讲到自己最后得救,老虎回归山林时,我们以为电影就该结束了,但此时,李安出其不意地给人另一种可能,他的思维因此散发出新的气味。李安的电影从来都是让观众走向他,而不是他迎向观众。
少年派给前来调查海难的日本人提供了关于这次海难的另一个版本,一个关于人性残酷杀戮的故事:水手、厨师和妈妈,以及自己之间为了生存的厮杀。自己眼看母亲被杀死,最后才杀了厨师活了下来。这也就对应了斑马是水手、鬣狗是厨师、猩猩是妈妈,自己是那只孟加拉虎的错觉。就像电影中的小说家,犹豫一会儿后给出的答案,他更愿意相信第一个少年派与老虎共存的版本:一个人性信仰的海上奇迹。这也是李安的精神核心:老虎活着固然可怕,老虎要是死了,自己则连生存所必需的对环境的警醒都要丧失,最终也是死路一条。唯一的办法就是和这个庞然大物在方寸之地共存。
电影给人留下的深刻镜头很多,其中一个是少年派精疲力尽躺在沙滩上,期待这只孟加拉虎与自己有一个感人的告别,但老虎头也不回就走了。少年派百感交集,哭成泪人儿。“我的父母、我的兄弟,理查德·帕克最后都离我而去了,到头来,我相信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都没能好好的与他们道别。”少年派被迫成长,被迫独自面对一切,这就有了后面简短的叙述,他告诉不相信海上奇迹的日本人关于第二个版本的海难故事。这是李安之所以成长为大师的厉害之处:在别人停顿的地方,他总是独自出发。电影就是意料之外,就是令人惊讶。李安是一位令人惊讶的艺术家。在这种哲学情感的“惊讶”中,李安用自己的思索说出自己的话。“惊讶”带给了他思索和行动的原动力。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说,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居住着一只老虎。想起西格夫里·萨松说的:“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从这句话出发,电影给人的意念又开始了它的奇幻漂流。点击进入阅读:精选《目遇:诗人黄礼孩的电影世界》黄礼孩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