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在书中小站片刻》绿茶 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在书中小站片刻》绿茶 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绿茶书评人,阅读推广人。大学时在风入松书店做店员,从此与书结缘,毕业至今,一直做与书相关的工作,先后任人民网读书频道主编、《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后试图转型做历史杂志,先后任《文史参考》杂志主编、《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但因为对书的难以割舍,重回出版界,现从事传统出版和新媒体传播工作。2010年,创办了国内较早的阅读自媒体《绿茶书情》,精准定位于书单和阅读推广。同时,创办多个基于阅读和兴趣的微信公众号,如活页、六根、温度等,被戏称为“公号小王子”。

【编辑推荐】

《在书中小站片刻》是前媒体人、《绿茶书情》主编、最受追捧的阅读推广人绿茶的首部散文作品,回忆他二十余年与书相伴的种种旧事和趣闻,包括与文学大师通信数载的私藏故事、在平凡生活中潜藏惊喜的书店故事以及对他影响至深的私人阅读故事。阅读理应成为生活的常态,无论是惊叹的逻辑、久远的想象还是温热的宽容,它让人懂得生活的远意和回眸时的自省,若有踯躅,也总能在纸页间寻得庇护,而这恰是绿茶生活的全部。他从亲历者的角度,讲述那个阅读年代,文学大师与报刊编辑之间如何咬文嚼字又惺惺相惜、书店的黄金时代如何轰隆到来又渐行渐远……带着当代文人特有的气质,坦诚地分享并找寻在纸页间拥有共鸣的那个你。

书,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世界的复杂。

附:“醉醒客系列”丛书简介(6本)

六根酒局,持续8年的文人酒局

京城文人间既私密又周知的特殊存在

8年前,作家杨显惠来京,记者武云溥组织了一个饭局,席间有学者李辉、阅读推广人绿茶、影评人韩浩月、媒体人潘采夫,大家相谈甚欢,约定此酒局定期举行,随后又加入诗人叶匡政,于是,一个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酒局就此形成。这就是六根。

8年间,他们几乎喝遍了京城大大小小的好去处,也吸引着百余位文人成为六根的座上客。在推杯换盏间,他们自由言谈、善意辩论,也笑傲江湖、纵论八卦,隔三差五,或小醉微醺、或酩酊而归。

8年后,2015年10月,六根六人出版了“醉醒客”丛书,意为“醉能同其乐,醒能著以文”,每人一本,共分六册,如同醇香美酒,令人醉在其中。

第1杯,敬历史,李辉《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一场长达22年的漫长写作,讲述十次重要的文化寻访,不求绚丽的辞藻或尖锐的发现,只尽可能多的靠近历史;

第2杯,敬自由,叶匡政《可以论》,对社会现象持续7年的观察与审视,眼光毒辣、一剑封喉,被誉为一把带有人文温度的手术刀;

第3杯,敬阅读,绿茶《在书中小站片刻》,讲述过去20年文学大师与报刊编辑之间如何咬文嚼字又惺惺相惜、书店的黄金时代如何轰隆到来又渐行渐远;

第4杯,敬故乡,韩浩月《错认他乡》,“故乡有时候像母亲推开儿子一样,会逼着你远行,让你带着疼想她”,送给每一个回不去故乡的你;

第5杯,敬中原大地,潘采夫《十字街骑士》,每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都有十字街,它们标记着这片土地的启迪兴衰、苦难挣扎,并推搡着我们踏上时代的列车,让我们分道扬镳又殊途同归;

最后一杯,敬生命,武云溥《生如逆旅》,这本书在出版过程中让许多人红了眼眶,他写76年后唐山人的劫后余生,写日夜挂念故乡却又时刻想要逃离的阎连科,写席慕蓉半个世纪为寻找原乡的漂泊和奔走……对于老武来说,被访者就是他的短暂知己,被信任、被托付,而后各自天涯。

这就是六根六人六本书,做人生过客,也是现实看客,既沉醉又清醒,所谓醉醒客,或许正是他们的人生态度。

【名人的书评】

一本与书有关的书,一些文人往事、书店怀想和阅读随感的书写。一个自始至终的副刊编辑,一份20年以及更久远的书缘。爱书人绿茶,首部文集!藏书家韦力,作序推荐!探秘韦力芷澜斋,并拍摄大量孤本、善本作为配图。随书附赠精美书签和雅债特制明信片。《在书中小站片刻》十余年间与文学大师书信往来的私藏故事爱书人、读书家、“书袋子”……在众多繁复的称谓中,绿茶介绍自己时仍旧只是“副刊编辑”。那个辉煌的副刊年代正渐渐远去,与文学大师保持十余年手写书信往来、在泛黄纸页间触摸文人墨客的思想肌理、下笔时遣词造句反复誊抄……这些都成了私人化的记忆,再回不来。但20余年的从业经历,那些文字间巧遇的精神共鸣和只有编辑知道的事,却始终令他心怀书写、敬畏文学。《在书中小站片刻》在平凡生活中潜藏惊喜的书店故事阅读养给人生,书店则容纳世界。“书店控”绿茶通过走访,收集着*美的书店故事。在台湾,白发苍苍的长者埋首于旧书间,讲述着牯岭街旧书的黄金时代,你能读到过往;在阿姆斯特丹,书店如咖啡馆一样多,在宽和安宁的书店风景中,你能读到未来;在北京,风光已逝,灵魂仍存,作者曾供职的那间名震全国的学术书店成为他对独立书店年代的所有怀想。《在书中小站片刻》深入作者每一个选择的阅读故事有关阅读的书写,都是坦诚地分享和对知己的瞭望,带着找寻的意味,率先袒露心扉。有关故乡和记忆,有关民谣和公路文艺,也有关味觉和散步,一些私人的阅读和阅读之时的旧事。

【在书中小站片刻的书摘】

醉能同其乐,醒能著以文一六根者谁?李辉、叶匡政、韩浩月、绿茶、潘采夫、武云溥。六根何来?约8年前,天津作家杨显惠来京,之前采访过杨老师的武云溥组织了一个饭局,席间有李辉、韩浩月、潘采夫、武云溥、绿茶等,大家相谈甚欢。饭后李辉提议,这个饭局以后定期举行。就这样,一个不定期的酒局就形成了。不久,叶匡政加入酒局,形成了后来固定的六根酒局。二一件小事坚持多年就成了事,六根酒局8年下来已成习惯,个把月不喝一顿就酒瘾泛滥,只要不是两个人以上出差,我们总能找到喝一顿的各种理由。谁出书啦,祝个贺;谁出国啦,送个行;谁生日啦,喝个酒;谁有娃啦,认个老……这几年,我除了六根酒局其他时间从不喝酒,所以,尤其珍惜每一顿酒。8年来,细算下来应该喝了小100顿酒,如果把喝酒的馆子记录下来,会是一个不错的北京东部喝酒地图,遗憾我们从没记录。经常在酒局上,会聊起哪儿哪儿饭菜不错,哪一顿酒局谁醉过,又一起在哪儿喝酒看世界杯、欧洲杯以及各种杯。我们不挑食不挑酒,要的就是那种把酒言欢的状态。每次酒局李辉一般会带上两瓶好酒,我们酒量都一般,两瓶喝完正好合适,但通常这时候酒兴正浓,聊意正嗨,再补一瓶,喝到微醺。六根是个开放的酒局,几乎每顿都有朋友列席,先后参加过六根酒局的朋友几年下来应该不下百人。张维娜和段旭两位美女由客而主,成了六根酒局核心喝客,她俩的加入让六根酒局有了更多欢乐的要素,不再是几个老男人傻喝。而且,她们也为六根做了突出的贡献,六根公众号的logo就出自段旭之手,维娜一度任六根公众号执行主编,编六根公众号很长时间,后来因为工作繁忙卸任。赵勇力和老武是发小,被老武“忽悠”来北京后,也频频在六根酒局喝起来,他话少,但酒量大;最后加盟六根核心吃客的是“醉醒客”丛书责编杨爽姑娘,她为我们几个老男人的小书稿真是操碎了心,最终,大家所看到的觉得好的都是杨爽的功劳,不好的地方都是我们自己太拖沓或小书本身的不足。三2014年5月的一次酒局上,我提议开通六根公众号。当时,大家貌似喝得有点迷糊了,被我酒后一通忽悠,竟个个举手赞同,恨不得当即立刻马上就开个号来玩儿。这一晚,基本上被我折腾成公号日,想了一堆名字,什么“酒嗝”、“五六七八酒”等等。最后,李辉提议的“六根”获一致认可。乘着大家酒后爱逞强的劲,把活都安排下去。老武注册公众号,段旭设计logo,潘采夫写卷首语,绿茶编辑后台,每个人攒一堆稿子备用,这事儿就这么熙熙攘攘地定下来了。当天晚上,老武就把公众号注册了;第二天,李辉就发了一堆稿子给我;第三天,段旭就把logo初样发群里讨论;第四天,潘采夫把卷首语写好了;剩下的拖拉机们,就假装自己那天晚上喝多了,啥也没听见。还好我有十几年编报纸催稿的经验,每天在六根群里喊杀,在六目睽睽之下,总算有一搭没一搭地来了一些稿子。2014年6月6日,六根公众号正式上线,六根酒局第一次这么任性地给自己找了个喝酒的由头。我们按年龄排列六根更新频次,周一李辉,周二叶匡政,周三韩浩月,周四绿茶,周五潘采夫,周六武云溥,周日,六根荐书。四头根李辉,是六根的精神领袖。最靠谱的代表,从不拖稿,每次周一刚推完他的根文,周二就发来下周的根文,然后在群里喊“已交下周一根文”,这时候其他几篇本周的根文还不知道在哪儿呢。除了交稿靠谱,李辉的稿子也最是靠谱,“脚根”系列更是独一无二,描绘他这些年寻访过的名家故地,国内外走透透,带给人完全不一样的行走体验。李辉稿件最大的优点就是,一个压缩包内,文图齐备,解开来直接往后台一编,不到半个小时就齐活。那些独家收藏的老照片更是弥足珍贵,比如写萧红那篇,端木蕻良题赠给李辉夫妇的“黄金时代”四个大字,现在看来是不是冥冥中的巧合安排?尤其突出的是,李辉交稿很有媒体人独有的对时效的敏感,如果是旧文,都会加上前言,描述选登该文的理由,没有编辑不欢迎这样的稿子,几乎你能想到的,辉爷都替你想到了。叶帅叶匡政写诗写时评,文章产量之高让人惊叹。但他通常十天半个月不在群里露面,各种催稿对他无济于事,必须再短信确认一下。然后,他会一口气发过来一批,在群里@你一下后,又隐身不见。但每次酒局通知在群里发布后,他马上会露脸说:“我去我去。”然后,通常是后半局才匆匆赶来,因为他每天饭局太多了,赶场是常态。他的文章比较高大上,各种儒家各种古典,时评也能让他导到几千年前去说事儿,通篇读完云里雾里,又觉得特别有道理。读他的文章我最关注如何从中找出配图的关键字,往往读好几遍不知道如何配图。最后只好找一张诸子老人家的图了事,毕竟文中引用了不少这些老人家的话。韩浩月我喜欢叫他老浩月或月老。有一次我编六根荐书,不知怎么着就把他的名字打成“老浩月”,发出来后我一个劲儿赔不是,没想到他倒挺美,久而久之我们就叫开啦。他撰文产量可能是六根里最多的,专栏所涉无死角,时评、情感、书评、鸡汤,没有他不能写的。因为存量足够,又加上每天还在不断新产,所以,他的根文从未断过,有时候还会替其他拖拉机手顶文。再一点,他是唯一能把文章编好放在后台素材库的,我只需点一下推送就可以。有时候我会行使一些主编权力,修改一下标题,他的文章里能抽出很多好标题,就像“老男人恋爱,就像老房子着火”这一类标题,都来自他的文章。曾有一段时间,我把他所有的文章都改成“老男人系列”标题,那组文章的阅读量都比较可观。难怪,他那么喜欢老浩月的称呼。潘采夫是最不靠谱代表,他其实稿量也不少,存货丰富,但就是不交稿,说什么主动交稿存在感多差啊。想当年,他编《新京报》文娱时评版,基本上就是下午两点开完选题会,6点要把版编出来,他就是习惯这样的节奏,早交稿他心里觉得慌。当年,我们一起在报社服务时,有一些约稿上的交集,通常是我帮他约稿,比他还着急。记得每次有重要历史题材电影上演,不等他催,提前几天我就跟杨念群老师约稿,然后,等他找我约杨老师稿时,稿子已经妥妥地在我邮箱里了。这位小濮洲的十字街骑士,一不留神骑到爱丁堡去,写的小濮洲和爱丁堡随笔都特别好看。异域文化的交叉让他文风大变,他也成了我不太认识的爱丁堡骑士和小濮洲绅士。武云溥是六根中的“80后”代表,当年我在报社时的最佳搭档。把选题交给他特别放心,到排版日他稿子自动到邮箱里,可以不用编辑直接下版,大小标题全都有模有样,甚至字数都差不离,也校不出什么错字,就这么靠谱。离开报社后,这些年他尝试了很多工种,同时升格为奶爸,产量严重受影响,也成了著名拖拉机手。早期的文章现在读来还是文笔绚丽、内容扎实。不久前汪国真去世,他捞出早前的采访稿,可以说是那几天最有分量的文章,刷屏朋友圈。后期从事商业报道,写了很多有质量的非虚构报道,但我对商业无感,还是觉得早期文章更好。他发烧各种电子产品,对各种最新的网络应用也精通无比,唯独对微信公众号完全无感,口口声声说要接手六根主编之职,至今没见他在后台有动作。老武老比画,真枪见功夫,哈哈。我自己个儿嘛,没什么好说的,他们把我推为主编,我就“主要负责编”。本来写文章就少,这些年做了奶爸更是笔耕迟钝,又因为开了一堆公众号,给自己挖了好几个大坑,每天都处在从一个坑到另一个坑的艰难跋涉中。五2014年10月,全职奶爸两年后我再次成为上班狗,加盟了中信出版集团。一来二去认识了美女同事杨爽,她是中信去年最畅销图书的执行策划编辑,在百万级以上。我向她推荐了六根公众号,她看了表示有点喜欢,然后,我不怀好意地向她提出想出一套六根丛书,以为她会当即否掉。因为他们分社以出版畅销书为主,像六根这样的小众书肯定不是她们的菜。没想到的是,她对六根丛书挺上心,让我们交了一些样章就开始走起了选题流程,更没想到的是,选题居然通过了。我们专门组了温州大排档酒局,把“百万大编”杨爽请来。这一顿美坏了六根,第一次消灭了5瓶白酒,好像600万正在向我们招手一样。酒过六巡,签了合同,六根丛书正式启动。之后的每顿酒局,我们有了更明确的主题和由头。一顿商量截稿日,一顿商量丛书名,一顿合计书名,一顿描绘宣传方案……书没出,已经喝了不下六顿酒。尤其是丛书名,群里几乎天天争吵个不休,什么“十字街”、“思无邪”、“六扇门”……什么鬼名字都有,我则一天到晚刷屏“醉醒”。也许是被我刷习惯了,起名高手李辉来了个“醉醒客”,再次获选,“六根”和“醉醒客”均出自他的命名。然后,越想越觉得这个名字好,怎么看怎么顺眼。有了好名字,如果再有一个好设计,就更完美了。每当这个时候,我第一个会想到一直葱白的设计师朋友胡颖。2015年3月,我请胡颖帮忙设计醉醒客logo,他答应了。一周后,他给了我一个完整的logo方案,把我们六根都惊呆了,太完美了。胡颖在自己“北平会”公号里,对这个设计做了一个释义:“醉醒客是一套丛书的名。绿茶兄给的视觉命题,并释义:挚友六人,号六根,持续了八九年的酒局,几乎每个月喝一顿,很固定,每次喝到微醺,也偶醉,但我们相信自己都有清醒的头脑,故名‘醉醒客’。设计的工作从收集整理信息开始,以上可得出的关键词:友、六(固定),酒(酉本字、象形),醉、醒(夜饮东坡醒复醉),客(梦里不知身是客)。把这些信息通过视觉加工出来,设计就完成了。”六根下一顿酒局,最重要的嘉宾就是胡颖。有了好的丛书名,每本书还要有好的书名。百万美女大编说现有的书名都不行,彻底重起。起书名酒局在懒人餐厅喝起,酒过六巡,各种书名满天飞。老浩月是起书名高手,蹦出好多好词,在李辉的“脚跟”系列中,找到一句“雨滴在卡夫卡的墓碑上”,并把这个书名送给李辉。大家都觉得意境很对,李辉自己也很喜欢,“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就成了李辉这本的书名。起了那么多书名的老浩月,最终忘了给自己起书名。在之后的每天,他在群里给自己起书名,大家也每天一场书名会,就是没给月老想出一个书名。这场书名大战持续了两个月,直到5月6日,“错认他乡”这个书名才最后落到浩月头上,大家一致认为该书名有范儿。叶帅的书,大家都不知道怎么起名,但是他自己任性地起名为“可以论”。好吧,可以。潘采夫整晚拿着手机一首首念茨维塔耶娃的诗,好像每一句都是书名,在他念得口干舌燥时,我从茨娃诗中听到一句“在风中小站片刻”,等会儿等会儿等会儿……“在书中小站片刻”就成为我这本的书名。我也回赠他一个书名“从小濮洲到爱丁堡”,但“十字街骑士”在他心中是霸气的童年回忆,谁也无法动摇。最后,只有老武的书名还在比画。六六根六人,数我文笔最差,总序却落我头上,理由是,我是六根主编,最了解六根公众号和每个人的风格,这事儿必须摊我身上。我是六推不掉,只好闷一口酒,应了。就这么点儿事,被我拉拉杂杂写这么老长的流水账,真是醉了。醉醒客。绿茶2015.6.6自序我爱旅游。儿时,喜欢看贴在墙上的报纸,想象着上面提到的遥远地方。未离开家乡之前,翻烂了一本中国地图册、一本世界地图册。如今,家里有两个地球仪,放在两个房间的桌子上,兴致来了,拨动一下,世界就在眼前旋转不停,最终把目光盯在一个感兴趣的所在。我爱追寻历史。中学开始,就不轻易扔掉感兴趣的纸片、书信,只为留存记忆的温暖。保存、搜集、阅读,只为了历史的追寻,多一些细节,多一些坚实的记录。旅游与历史,可以成为美妙的互换与结合。换一种方式旅游,换一种方式追寻。读风景,读故居,读人……于是,走读之间,人融进风景,融进历史。副刊是纸媒最任性的气质“副刊”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在一份报纸中处于附属的位置,“正刊”往往占据着报纸版面的主要位置,副刊则屈居后院。但古往今来,谁都不会否认副刊对一份报纸的重要性,随着历史的更迭,再回顾报刊史时,副刊总是最多地被人提及。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副刊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它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阵地,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战场,是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温床和重要传播通道。可以说,没有副刊,中国近代文学不可能如此繁茂,五四知识分子也不可能如此风光。作为曾经的报纸副刊编辑,看到这本《报纸副刊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就下意识地拿起来读。关于五四知识分子的书,向来是我的阅读偏好,而以副刊为例,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型显然是一个很吸引我的切入点。《晨报副刊》是20世纪20年代“四大副刊”之一,其他三大副刊分别为《京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和《时事新报》副刊“学灯”。该书以《晨报副刊》为例,通过解读《晨报副刊》三任主编李大钊、孙伏园和徐志摩的不同办报风格,来分析不同时期副刊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和在转型中发挥的作用。我将其归纳为,李大钊时期以启蒙为主向,偏思想性;孙伏园时期到达顶峰,主打趣味性;徐志摩时期个性突出,倡导自由。《晨报》创办于1916年,原名《晨钟报》,创办人为汤化龙、梁启超。1918年起用《晨报》为名。当时的《晨报》以时事评论为主,倡导言论自由,副刊所占比重很小,以刊发小说为主。1919年,李大钊入主《晨报副刊》,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版,引入一大批知识分子,新文化启蒙成了李大钊主政的核心内容,新思想、新知识、新修养是李的办刊宗旨。李大钊团结了大批知识分子,再通过他们的专业知识,普及和推广新思想、新知识,开办了很多切合当下的专栏和专版,一时间,《晨报副刊》成了当时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阵地。这一时期文艺比重不大,主要偏思想性。在李大钊的改版下,《晨报副刊》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大增强,有开创之功,又为以后的办刊思想和风格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可以说,《晨报副刊》的成功,李大钊应该记头功。孙伏园的影响力没有李大钊和徐志摩大,但在他主政时,《晨报副刊》处于发展最快、最鼎盛的时期。孙伏园有卓越的编辑才能,能坚固地团结文化界的力量,尤其是他得到了鲁迅和周作人的背后支持。孙的办刊思路就是要趣味决定一切。在李大钊主政的后期,很多人认为副刊学理性太浓,不利于副刊扩大影响力,所以,在孙接手后,他在学理和趣味间选了后者,正是这个选择,让他将《晨报副刊》推向鼎盛。趣味是副刊文艺化的源泉,这一时期,《晨报副刊》渐渐向文艺阵营偏移,一大批作家成了这一时期的主力作者:鲁迅、周作人、冰心等。为了突出副刊的趣味性,孙开办了“开心话”等栏目,比如鲁迅的《阿Q正传》最先就是在这些栏目中连载而形成影响的。可以说,孙伏园的办刊思路就是在细微处见精神。孙伏园的确是大牌编辑,他主政的4年时间里,可以说《晨报副刊》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报纸副刊的最高水平。直到1924年,因为鲁迅的打油诗《我的失恋》一稿被总编辑撤掉,孙伏园愤然辞职。恰在此时,徐志摩留学归国,在新文艺阵营中表现出超强的能力和独特的气质,于是《晨报》负责人力邀徐主掌副刊。徐志摩受英国自由主义影响颇深,他上任伊始,就旗帜鲜明地说:“我办什么报,无论是副刊或是什么,要保持的第一是思想的尊严和它的独立性,这是不能让步的。”的确,徐志摩就是这么贯彻他的独立风格的,而且,将这一办报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位文化界的前辈,具有极佳的人缘,他的独立精神也得到很多同人的认可,于是乎,一出由徐志摩主导的“独立副刊”让文化界为之兴奋。和多数甘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不同,徐志摩往往直接跳到前台,与各种思想进行正面的交锋,从不掩饰自己的个人色彩,声明要把副刊作为自己的“喇叭”。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主,显然会给原来应该平静、温和的副刊带来麻烦和喧嚣。他自然知道,但依然坚持自己的自由主义办报风格。在那场著名的“女师大”风波中,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方和以陈西滢为代表的一方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而阵地就是徐志摩主政的《晨报副刊》。在这样的情形下,徐志摩不但不平息战火,反而加入了论争,这就引起了鲁迅的极大不满,于是,论争进一步升级,直到无法收拾。最终胡适苦口婆心地出来劝架,才算完结。徐志摩的独断专行虽然让《晨报副刊》在言论阵地上大出风头,但也给自己惹来不少麻烦。一年后,他终于离开了主编的职务。在三任主编的更迭中,一场发生在《晨报副刊》的知识分子转型自然形成,每个阶段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也代表了当时思想界的多股潮流。从传统到现代,从思想、趣味到自由,知识分子都扮演着先锋的角色。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作者从一个很小的角度(以《晨报副刊》为例)着手无疑是很聪明的做法。这本书的小缺点就是论文味稍浓,尤其是前两个章节略显枯燥,后面几个探讨人与副刊的章节其实是很有可读性的。在三任主编外,还探讨了周氏兄弟与《晨报副刊》,冰心、沈从文与《晨报副刊》等。《晨报副刊》的办报思路放在今天也许不太合适,但突出思想性、讲究趣味性、彰显个性等风格显然是适用于今天副刊的办刊思路的,对于报纸副刊编辑而言,这类书显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中国的副刊编辑也应该考虑一些现代转型问题,思考如何在现有舆论环境下,办出有自己特色的副刊。谢谢书店,谢谢书——我短暂的书店生涯我有书店情结,源于曾经的书店店员生活。当时不知道,短短的书店生涯决定了我的人生路径,往后的每一次选择,都与书结缘。遗憾,我曾经工作过的那家书店,在经历大环境的影响和各种事态的变迁后,已经退出书店舞台,曾经的同事和熟人也少有联系,但是我想,我们这些曾经的店员在心里一定还惦记着书店,惦记着那段难忘的岁月。一当年,这是一家名震全国的学术书店,老板是一位哲学教授。书店就开在我就读的大学南门外,我几乎天天来报到,只在书店里抱着书狂啃,但很少买书,每天在书店来回地溜达,对书店的格局和书的分类搞得清清楚楚,甚至比书店有些店员还清楚。所以,当我在老师的引荐下成为书店一员时,显得很得心应手。面试的时候,我对西方哲学书的了解让老板对我很有好感,也因此,在我成为店员后,一开始我就被安排在哲学区,我的书店生涯就从这一亩三分地开始了。每天,上班的时候我喜欢埋头整理书,经常弄得满头大汗,但是我一点儿都不觉得辛苦,反而感觉特别幸福,这种幸福感两年来,一直伴随着我。我有自己的分类法,同一种类别的书,在一格书架内,以开本大小左右排开,经我整理过的书架,总是高低分明,读者抽书翻阅后,看着高低平整的书架,会自觉地把书插回原位,如果有些书不在原位,我会马上发现,并及时插回原位。也因为这样的偏执,我特别见不得其他区域书架上长短高低不一的摆放,恨不得去一一整理。我发现,自己亲自从架子上一一拿下,再一一上架,这个重整的过程就和书发生了特殊的关系,能对这本书有深刻的印象。很多书,放在架子上,或者看着书名,本来是没有兴趣的,但拿下来翻一翻,再重新放上去,就可能发生兴趣了。比如,语言学的书,我以前是一点兴趣都没有的,但重整的过程让我对这类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且愿意去阅读和了解。就这样,我的活动区域越来越大,感兴趣的书越来越多,去各个区域拿上拿下的动作也越来越频繁。我觉得,这种反复和书发生关系的动作,就是一个书店店员的基础工作。二时间一久,我和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店内的书也越来越了解,脑子里有了一个自己独特的搜书定位系统。这套搜书系统帮了我很大的忙,能给读者提供更快速便捷的搜书服务。渐渐地,有读者找书,同事们通常会引到我这儿来。老板也是个懂书之人,他经常在店里转悠,对店内的书也许没我了解,但他对书的分类和摆放和我有很多共鸣。他主要比较关心哲学区域的情况,作为学术书店,哲学区域自然是重点。而我的整理术,可能基本达到了他的要求。后来,他让我负责前面的展台,就是在全店范围搜寻各种好书,在书店最显眼的展台上排放。这个工作颇具挑战性,非常考验我的选书能力,而且要勤于更新,看到卖不动的书,当即撤下。如此反复,我的选书能力也在工作考验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说实话,这个安排的确让我很有成就感,看着读者认可我推荐的书,一本本拿着读,然后买下,心里非常高兴。这或许就是最初阅读分享精神给我带来的感触吧。三然后,我被安排负责店堂全面的工作,也叫店长,这个工作其实和以前没多大改变,除了给店员排排班,接待一些来代销自己书的作者和出版商外,主要内容还是管好展台推荐书和帮读者找书。说到展台,需要再补充几点。这是好书展示的平台,也是书店的门面。读者进入书店,最先会围绕展台逛几圈,很多老读者基本上只逛完展台,找到自己想要的书,就买书走人了。所以说,展台的更新和展示非常重要。我除了每天要从各区域搜索好书外,还要及时和库房对接,以了解最新的新书到货情况,好在第一时间获得新书、好书,丰富展台的魅力。我经常还会跑到在远郊的库房去自己挑书,经常能发现很多意外的好书被埋在拥挤的库房中,延误了展示的时间。我愿意去库房,还有一个自己的私心,因为库房里有很多书店以前卖过的旧书、绝版书、经典版本,等等。再说这展台。展台是我在书店的主要阵地,每天看着展台上的书在慢慢变矮,看着读者在展台前认真地翻书、选书。这样的场景,后来我在逛书店时经常都在回味——当自己在书店展台前翻书看书时,是否也有店员在注视着我,像我当年一样带着分享的喜悦呢?四再后来,我还在书店的营销部(主要做图书馆团购)和采购部(主要负责订书)待过。在营销部时,主要盯着一些大客户和图书馆,以团购的方式把书推销给对方,这个过程很商业化,没有丝毫的分享乐趣。在采购部时倒比较有挑战性,因为这个工作就是替书店订书,其实也就是为读者选书。我也参加过全国范围的图书订货会,但那个时候,只能凭自己的直觉和素养了,虽然自觉很有信心,也满足于自己的选书标准,但整个过程和书很远,只在书目上打勾或画圈,或者和出版社发行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易。所以,我还是最怀念做店员的时光。这短短的两年让我对书有了最深切十足的爱,对阅读分享精神有了最深刻的认同,并充分感受到分享阅读带来的幸福感。谢谢书店,谢谢书!……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在书中小站片刻》绿茶 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