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我有幸生活在这里——作家笔下的东侨》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编委会编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我有幸生活在这里:作家笔下的东侨》分为“沧桑东侨”“福地东侨”“诗意东侨”和“水韵东侨”四个部分,收录了67位闽东籍作家、诗人共73篇(组)的散文、诗歌作品,并配以大量东侨风光照片,图文并茂,全景展现了东侨的前世今生,反映了东侨的沧桑巨变。
《我有幸生活在这里:作家笔下的东侨》:崛起的海湾新城林思翔长期在宁德工作,对于东侨经济开发区所在的地盘东湖塘,我并不陌生,这片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围垦起来的海湾滩地,后来成了安置归侨的农场。由于是由若干小岛、滩涂和港湾组成的,因此呈现出山水错落、湖塘河汊密布的特殊地形,当时的归侨们就耕作于山头下河道与湖塘交错的地块上。风起潮涌,东湖塘处在风口浪尖上,为防风沙,沿堤、沿路甚至房前屋后都种上了木麻黄,这种廉价而低贱的植物叶细腰软,说不上有什么美感,却也起了防风遮阴的作用。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装点大地的花草树木了。在粮食缺乏的20世纪70年代初,东湖塘也算一个粮仓。每月28斤大米的供应粮食,根本填不饱那时正年轻的我们这些人的肚子,每天总是吃了上餐盼下顿。于是,时任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军分区副政委黄象和同志与东湖塘农场联系,借了几十亩地给地直机关耕种。故我们每个单位有幸借到二三亩地,有地种就意味着收成后可以分到补贴粮食,大家别说有多高兴。春播夏种、除虫田管,不管是烈日当空,还是刮风下雨,大家总是轮流着起早摸黑,忙碌在田头,谁也没有怨言。那时东湖塘的路除了一条通向城关主干道是沙土路外,其余均是海泥砖砌起的土埭,晴天还可以,一遇下雨,泥泞的路面就像地瓜粉蒸的软糕一样,滑溜溜的,脚一踩就陷下去,稍不小心就滑倒。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年轻人推一板车秧苗去田头,结果车轮陷进路坑中,弄得我们又是用手搬车轮,又是用肩顶车身,花了好大劲才把车子推起来,大家戏谑地说,我们这是在谱写一曲社会主义大协作的凯歌。道路如此,路下的湖塘水面更糟糕,纸厂的废水随河道排入这占了东湖塘“半壁江山”的水面,污水如同涨潮的海浪一样漫溢开来,卷起一层层泡沫,那辛辣刺鼻的恶臭弥漫在空气中,路人只好捂鼻而过。农场的员工住在几个耕作区靠山边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里,当时看还算不错。当然*漂亮的建筑物要数农场场部的办公楼——一座全石砌就的花格扶栏的三层楼房,那可是*派头的房子了。这就是刻在我脑子里的东湖塘的“老照片”,一想起东湖塘,这些情景就浮现在我眼前。可*近,当我们从省城来到东湖塘时,自认为闭起眼睛也能认准方位的我,竟然找不到北,不是我老眼昏花,而是这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我反复翻阅大脑深处的记忆簿页,却始终对不准所处的位置。当年的田间小路已被纵横交错的街道和穿越其间的公路所代替。宽敞的路面,把港口、汽车站、火车站联结在一条线上,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枢纽。当年的沙坂荒滩和河田交错的大地上,矗起了座座高楼,驿景大酒店、山水大酒店,广电大厦、联通大楼……这些洋溢着现代气息的大楼,摩肩接踵,气势恢宏。中西合璧风格的东侨中学,成了聚集人气的闪亮“招牌”。30年前归侨居住的房子,大多已不住人,归侨们搬进了漂亮而整齐的华侨新村。新村造型美观,色彩明丽,房前芳草萋萋、绿水流淌,小学、幼儿园配套齐全,成了人们羡慕的宜居小区。湖塘水面的变化更是想象不到。前面说的那个污水横流的湖塘,当年的污染景象早已绝迹,水面明净得如同镜子一般,岸边丛丛芦苇,轻摇慢晃;成群白鹭,轻掠水面。泛舟其间,恍如置身于白洋淀芦荡清波中。一位名人说过,湖是“大地的眼睛”,湖塘明亮了,周边的环境也就显得格外清靓。北边湖畔新建了一些灰墙黛瓦的低层建筑,问以片片草坪。湖面与湖边蓝绿相连,尤显视野开阔,人居与自然浑然一体,看过去是那样的和谐。东湖塘南岸新建一座公园,典雅别致,疏朗大气,可以说是东侨的一大力作。公园宽大的草坪就如同插上卷秧的大田一样铺展开去,造就了不尽的绿意。略带弧度的步行道和不时隆起的人造“小山”。林木高低错落,花卉色彩多样,公园显得静中有动,特别有生气,给人的视觉带来冲击与愉悦。假山、木桥和潺潺流水,如同苏州园林艺术再现,漫步其间,让人仿佛走在姑苏的巷坊问。可谁会想得到,如此壮观秀丽的公园,竟然是在三十年前我们为贴补口粮而耕种的那一片河沟与田块杂处的地面上建起来的。地就像人一样,当年的黄脸婆如今变成了美少女。东湖塘围垦的出口处在金蛇头。当年这座孤岛一边筑上金马海堤,一边建起25孔桥,把滔滔的三都澳来水给堵住了,孤岛从此不孤,成了陆地上的桥头堡。如同布袋口一样,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若有闪失,即如堤漏堤溃,海潮进来,将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可在当时的条件下,用海泥砖砌起的堤岸,怎能保证不出问题呢?因此,每逢大潮或台风来临,人们总是提心吊胆。可如今,金马海堤也变了样,石砌的宽厚海堤如同一道白色屏障屹立在东侨海滨,这“金戈铁马”使金蛇头堤岸固若金汤。如今,这海堤,这25孔桥,也成了一道观景点,从这里眺望三都澳,碧海朝晖,渔歌唱晚,波起潮涌,轻舟归帆,海上美景尽收眼底,令人思绪翻腾,畅想联翩!人夜的东侨景色尤佳。高大建筑物上明亮的轮廓灯勾勒出新兴城区的雄伟新貌。街道上奔流的车灯与造型别致的景观灯交相辉映,突显东侨的生气与繁华。数里外就看得见的居于塔山顶上的城塔,通体透明,光芒四射,彰显出社会的安宁与和谐。循着塔的光野,让人看到了蕉城这座当年如芭蕉叶般卷缩在山边的古老城池,因城南、城北的拓展,因东侨的崛起,如今变成丰满圆润了,不仅面积比原来扩大了数倍,而且充满着蓬勃的生机活力!沧海桑田,人间巨变。30年前熟悉的地方,如今已故地难觅。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呵!其实东侨的变化也仅用了10年时间。20年后,30年后,东侨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我有幸在规划展示馆里看到了它和环三都澳发展的雄伟蓝图。鳞次栉比的高楼和蓝色海湾交融的环三都澳都市发展前景令人十分振奋。东侨的变化是宁德发展的缩影,它以辉煌经历见证了共和国改革开放前进的脚步。可以想象,再过若干年,这座崛起的海湾新城将成为环三都澳滨海城市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一颗魅力四射、令人瞩目的明珠!我祝愿并企盼着。……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我有幸生活在这里——作家笔下的东侨》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编委会编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