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走在拐角-我的台北纪行》袁瑜琤 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走在拐角-我的台北纪行》袁瑜琤 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袁瑜琤,北京大学法制史博士,现任教于烟台大学,专著有《讼师文化解读》,译作有《法律与革命》(第二卷)、《论英格兰的法律与政制》、《道德和政治论文集》、《宗教与美国的宪法实验》、《权利的变革》。

【编辑推荐】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把作者在台北见闻的市民文化梳理成一个大概的头绪而已。有比较,就能更好地说明问题,就能脚踏实地去践行学习。作者借着在台北东吴大学法学院学习一个学期的机会,尽力多看多听多问,尽力抓拍大街小巷的生活细节,并尽量把每一天的新鲜体会和认识写成“日志”,记录下来。体会传统,步入现代,这是一个全新的令人振奋非常的感受与心得,也是我们最为贴切的借鉴之镜。日子一多,很多的零散体会便逐渐丰富起来,积攒成一个方面的“大印象”,它就取代了一天一天的日志。这个小书,就是作者根据写作先后把几个“大印象”全部列出,并把可以辅助说明“大印象”的一些“日志”挑选出来,汇编一起而成。文中或有溢美之词,但绝不至于凭空编造,而是力求客观基础上的赞美,这不待读者苛责。

【名人的书评】

【走在拐角-我的台北纪行的书摘】

我的台北纪行·自序这是筹画已久的一个小书。写这个小书的动机很简单,就是希望为我们目前的诸多社会问题开出一个简单明了的解决之道。我们的社会有太多的乱象,有诸多的问题。就此而言,我们都熟悉的一个说法就是:制度问题,律法解决。这个说法简直已经成为我们模板化的标准答案,它不仅流行在整个法学领域之内,在法律领域之外,我们的普通百姓也都学会了这样的看法与说辞。这个说法固然不错,但却隐含着新的问题。首先,这个说法似乎意味着我们都是局外人,换句话说,“制度”(法治)是外在于人事的东西,我们都在静待它的从天降临;其次,这个说法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开脱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既然一个问题是制度造成的,我们自己就算是做出一些违心的事情,也是出于不得已,不必担负具体的责任,甚至不须担负良心上的责任;而与此同时,真正站到普通百姓所理解的制度设计者的立脚点上,我们试想,那人未必就不是在慨叹社会风气与文化的散漫。故此,一个要命的麻烦就来了:我们所说的那个制度,什么时候才会降临?我一直想跟读者们讲清楚的一个道理是:我们的生活,最终固然要落实在可靠的制度保障上,但我们首先要在制度之外的基础文化上下功夫;而所谓制度,它并不是一个客观独立、外在于我们自身、外在于社会意识与生活风气的存在,它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层面,一个环节。这有点像鸡生蛋、蛋生鸡的逻辑,但又不是,因为鸡和蛋的说辞又把我们本身当做了局外人。我们不是局外人。我们是社会的主人,这个社会的见识水准、生活风气、行为规范、制度规则等等,根本上都由我们自己决定。只要从我做起,真正长出一些精气神,我们就有希望一点一滴地,但却是积极地改造我们的生活环境。实际上,我们离比较理想的生活并不遥远,我们只需迈出一步,就能营造一个比较体面的日子——有德性的个人生活,讲究礼让、关爱与秩序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宪政”的国家大计。所以,这个小书的名字就叫《走在拐角》。这个小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把我在台北见闻的市民文化梳理成一个大概的头绪而已。有比较,就能更好地说明问题,就能脚踏实地去践行学习。我去年曾经到英国的约克市有一个短暂的学习逗留经历,那时我曾想借助所见所闻做出这样的一个梳理,但可惜未能如期竟事。这一次更为适当,借着在台北东吴大学法学院学习一个学期的机会,我尽力多看多听多问,尽力抓拍大街小巷的生活细节,并尽量把每一天的新鲜体会和认识写成“日志”,记录下来。体会传统,步入现代,这是一个全新的令人振奋非常的感受与心得,也是我们最为贴切的借鉴之镜。日子一多,很多的零散体会便逐渐丰富起来,积攒成一个方面的“大印象”,它就取代了一天一天的日志。这个小书,就是根据写作先后把几个“大印象”全部列出,并把可以辅助说明“大印象”的一些“日志”挑选出来,汇编一起而成。文中或有溢美之词,但绝不至于凭空编造,而是力求客观基础上的赞美,这不待读者苛责;如果说有什么欠缺的话,那就是我担心自己的观察不够典型与全面,不够到位,耽误我自己以及读者们对问题的理解,这确是我忐忑祈望同道批评指正的所在。这个小书的最后一个内容——《写在钱穆故居》,真正是我自己在台北大印象基础上,站在文化层面上的一点思考。我们需要重新体验我们的文化,真正拾起我们的自信心和担当精神,重新铸就一个明明白白有文化修养的民族。我们首先要担当起自己的命运,进而也有我们在当代世界文化中义不容辞的使命。引申而言,在“权利”与“自由”已经成为绝对时髦字眼的当代,什么是中国人心底里真正理解的“权利”与“自由”?倘若认真谈论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切实照顾、体会到我们的特殊历史与文化语境。与此紧密相关,我们传统文化的独有造诣及其当代意义如何?这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法理学术与现实政治生活的问题,是我们坦荡走上康庄大道的前提条件与未来前景。故此,这个小书所指望的读者应是两岸的中国人。作为一个旁敲侧击的辅助内容,我在这个文章之前加上了两节旧作,我把它们编排在这里,以期帮助读者明了我要说的道理。生为一个中国人真好,我们不要一而再地小看了自己。这个小书的读者,不论是专业的学生,还是偶有闲暇雅兴的普通市民或者公务员,我希望你们尽力拿出一点耐心来,在我也许有些零散滞涩的行文中,读出一些平和的反思。而如果因为这个小书,在什么地方,在某个待人接物的关节上多了一分的关爱、真诚和担当,这就将是我此行记事的欣慰。重新体会传统,认真把握现代,我们原本可以美丽至极。无论如何,我们应当从心底里、真正热爱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园,至少是为了我们的后代子孙。这个小书稿,是我以烟台大学法学院教师的身份,在接受李模基金会资助到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进修一个学期的机会里写成。在此,我要感谢烟台大学法学院和这里的诸位同仁,并将小书稿献给东吴大学和李模基金会。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走在拐角-我的台北纪行》袁瑜琤 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