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爱上写作:遇见更好的自己》简书主编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简书,国内极具潜力的内容平台,年轻且富有活力的原创社区,吸引千万忠实粉丝,云集众多优秀作者,旨在传递优雅简洁的写作美学。
写作,对一个人来说,是体力与耐力的总动员。在这里领域里坚持下去,你既要有理想,又得磨练技巧;既需要不断给自己打鸡血,又要随时储备干货;既坐得了冷板凳,又要找到同道之人。以上的需求,本书都可以满足你。
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写作教程”。它来自于热爱读书、正在写作的年轻人,同时也面向热爱读书、喜欢写作的年轻人。它是20多位已经小有成绩的写作者的经验传递,也是同龄人之间的对话和分享。
更重要的,这本书传递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一种可以操作的正能量。年轻人都渴望成长,但成长的可能在哪里呢?本书通过20多位写作者的群像,展示了其中的一种路径:多读书、多思考、多表达。序
作者谈写作专题主编驿路奇奇
简书谈写作专题运营以来,关于写作的专辑,这是*本。作为专题主编,我全程参与了这本书的选稿,脑海中一直盘旋着这样一个问题:我该怎样向读者推荐这本书呢?
也许你已经看过太多写作指导类的书籍,放眼望去,多是些“创意写作书系”、某某课、某某谈某某,或者直接就是某某谈、某某讲等等。总之,都是些理论性较强的书目,又或者是人为地将某些经典篇目截取出来,与理论一一对应。如此一来,要么是书本理论与实际创作有疏离感,要么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实现了文本速读,但读罢提升效果并不明显。
在惯常的意识里,成功者似乎自带闪耀的光环,我们总以为他们的人生平静如一汪池水,光鲜亮丽得很。实际上,所谓的光鲜真的仅仅只能停留在表面,暗地里那些悲悲喜喜的情绪波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很多人以为那些出书作者和签约作者必定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风光无限,可恰恰是他们,*能懂得这一路走来蕴含在征途中的苦辣甜酸。而那些一直默默努力,终于看到些许曙光的作者,则*能明白辛苦付出换来灿烂前行的意义。
既然写作一事并不能单纯靠啃食别人的技巧得以提升,或者说写作能力的提高原本就是个慢功夫,那么我们把这本书推荐给你的意义又何在呢?是不是就是为了告诉你写作很难,没有天赋的你还是趁早放弃呢?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不妨这样来看:假若将写作当作我们此生的一条必经之路,求索之间,我们踽踽独行,踏上的不是不归路,更绝非人人可走的坦途;在这条路上收获与否,无关其他,只在乎是否有心。要知道,任何阻碍在坚守信念和十二分的热爱面前都毫无抵抗力。
从“找回文字的力量”到“创作你的创作”,我们的口号在变,理念在变,但不变的是一份创作者对文字近乎痴迷的执着,一份我们对敬畏文字者发自心底的激励。那是简友们用砥砺纸背、坚持不懈的书写换来的尊重,这份尊重的背后是一份充满力量的信仰。
本书的作者都不是“大家”,只是那些伴随简书成长的作者现身说法的经验之谈;没有所谓的鸡血,作者们的亲身经历却足以令每一位读者斗志昂扬;没有那些严肃教材通篇框架性概念的呈现,却依旧能让你从中获取某一类文章的写作思路。这就是《爱上写作:遇见更好的自己》带给你的不一样,无论是初入写作之门的小白,还是在写作方面有了一些积累和进展的初学者,相信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把此书完全和写作教材归为一类,似乎并不妥当。那些温暖的故事,在向每一位读者传递那些美妙之处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显而易见却容易被忽略的事实:写作本身就是对写作*好的疗愈。当你籍籍无名之时,努力写、用心写、坚持写,就这样一直写下去,就对了。
回归正题,聊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写作并不难、写作有法循、写作可以练,它们既彼此独立,又互为支撑。不论你*先爱上了其中的哪一篇,都是一种缘分。
是缘分让你与写作相遇,是缘分让写作的时刻变得美好,是缘分让你恰好在这一瞬间与此书相遇。那么,在这份缘分面前,也请你放下思想负担,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让你的写作之路从一开始就压力重重、阻碍满满。
开始写并没有那么难,正如本书作者之一——写作学硕士王小麦老师在她的文章里提到的:“写作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儿。”“*重要的是,你想写,你有内心的愿望,你想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这种快乐写作、自由写作的理念也是我们一直大力提倡的,唯有精神愉悦、唯有投入其间、唯有释放心情,我们才能写出令人感动、引发共鸣的文字,无论欢笑还是泪水,都能让读者沉醉其间,无法自拔。此种心绪倒是与我们倡导的纯粹、洁净、坦然极为映衬。
作为国内较大的写作聚居平台,一群为文字痴狂的年轻人因文字结缘,在线上线下打成一片。不久前刚刚结束的杭州线下活动,组织者大都来自外省,参与者亦有很多从远方赶来。那一刻,没有官方人员、编辑、签约作者、普通作者的分别,有的只是文字之外更真切的相遇和精神世界更激情的碰撞。
那场活动,我因故并未亲临现场,但在视频直播中大家灿烂笑容清晰可见,相信屏幕另一端的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彼时彼刻感受到了一份来自西子湖畔的热烈。初次见面,他们之间没有尴尬,有的只是似曾相识的久违感。
君子好逑窈窕之女,亦好撰曼妙之文,二者共通之处,便是一份坚守与追寻。追寻之道,当是有些技巧的,虽然高手往往运力于无形,然初学之时,往往坚持一段时间便失去了方向。故而,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需要一些坚实可用的经验之谈,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做一些针对性训练。于是,便有了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写作有法循、写作可以练。
朱自清在为《文心》所作的序中曾提出这样的理念:
不感到实际的需要,读和作都只是为人,都只是奉行功令;自然免不了敷衍,游戏。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
总想创作,*容易浮夸,失望;没有忍耐而求近功,实在是苟且的心理。——这似乎是实际的需要,细想却决非“实际的”。
读和写从来都是相融的,一味埋头创作,思想容易枯竭,文章自然也就如一潭死水,失去活气了。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写作*重要的方法其实是向生活学习、向生活取经。怀着一颗敏感的心,如孩童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这样的你,一定可以从生活中源源不断地攫取素材,不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皆可成文,还可以大开脑洞,把那些幻想和梦境与现实联结,书写出独具自身烙印的锦绣文章。
灵感启迪、素材积累,或者是具体场景的描绘方法,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相应的经验。这些文章的作者,作为过来人,与你分享他们走过的路,为的只是让你在未来的日子少一点茫然,增加哪怕一点点的坦途。
当然,掌握了通法也并非能让你的写作之路*顺利。毕竟,还是要不断地练习方能有所提高,有所突破。否则,过分追逐所谓的意义和价值,只会让你原本已经开始的写作生涯就此停驻,不再向前。
既然知道需要努力,那么努力的方向又何在呢?书评、影评、散文、小说,吟诗作画、生活绝技,又或者是职场心境、理财秘籍,诸如此类数不胜数,没有人可以面面俱到,你也真的不必样样精通。无论是自己喜欢的,抑或是自己擅长的,只要你认定了,就要去持续不断地深耕,坚持不懈地努力。
因此,我们特意选取了几种较为常见的书写类型作为范例,每一类都面向入门和提升两类人群,相信会对开拓思路、参考实施大有裨益。比如,散文类既有结合自身经历的创作过程再现,又有从高处着眼具有普适和升华意义的理念阐述。只要你认真研读便会领悟到:要想写好一篇散文,先要活成一篇散文。
与之类似,要想写好一部连载、一篇小说,及至其他类型的文字,亦要反复咀嚼、反复考量,将那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融为一炉,将那些松散的素材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串联成一篇结构完整、立意别致的文章。
或许你会说:生活的沉重与喧嚣已经将心里那点激情和耐性消耗殆尽,能坚持写作已属不易,哪还有时间去一遍遍修改,一次次打磨?我认为,倘若是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坚守,文字便会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天堂的窗,那里自有你的诗和远方。只要有空闲,甚至只要大脑未被完全占用,你便会如着了魔般进入一种忘我状态:会不自觉地揣摩字里行间的语句表达精准与否,会反复体味文章整体的呈现效果——是否足够接近事件和情感本身在你心里的样子。
我们无法穷尽所有的困惑,无法穷尽所有的写法,更无法穷尽所有你想写的文本类型,我们不过是借着这方寸间的静谧之地,抛砖引玉、共话信仰,为的只是给你多一点点继续下去的勇气和不断提升的能量。
开卷有益,假如你仍旧需要一个继续下去的理由,不妨品读一下由几十位作者的创作之路构建的这本书,这几十位作者的背后还有成千上万写作人的信念:
写作,让你魅力无限;
写作,让你收获成长;
写作,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见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写作的三重境界
电影《一代宗师》中宫二小姐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三个阶段,也是人生的三重境界。其实,何止习武之人要经历这三重境界,写作之人的人生大致也如此,写作的作品更是如此。只不过大多数的人品与作品,连*重境界都没走进。见清自己已是实属不易,而真正见到天地的更是少数,至于见众生者,世界之大寥寥几人而已。
这篇文章,不是那种“教你如何写出一篇阅读量10万的爆款文章”,只是想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用心的写作者,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
*重境界:见自己
见自己有两重含义: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知道自己在写什么。
*重含义,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是写作之人的境界。
很多人开始写作的目的都是“自己”:我从几岁就开始有一个作家梦,我想实现这个梦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章很难上首页,而不上首页就无人问津。再看着首页质量参差不齐的爆款文,每个人的心态多少都会发生一点变化,开始过分关注那些数据。所以有一段时间,我好像被首页绑架了一样。我从来不写爆款文,见到首页一些鸡汤文不禁开始怀疑首页的水准,但自己连载的小说上了首页又会狂喜,会对那几个提醒魂牵梦萦。好在我及时幡然醒悟,才又回到了勤勤恳恳写作的路上。
是我写文章,不是文章“写”我。是我用这个平台,不是这个平台“用”我。如果本末倒置,为了无足轻重的事情扭曲自己的初心,那才是小格局。
你到底是被什么在驱动着写作?如果是金钱,那么大可以去研究爆款文的套路,去收藏那些“教你写出爆款文章”的文章。如果是喜欢,那就默默地写,写作只为取悦自己,而名与利,只是你爱好的衍生品罢了。
*怕的一种人是半吊子,在此岸望彼岸,两头不到岸。明明心里喜欢写作,却被爆款文章弄得很难受,渐渐开始玷污原先的文章。明明就是想要出名,但是又觉得还想保持一点写作人的操守。试问,你连自己写作的目的和初心都无法确定,“自己”都“见”不清,连*重境界都达不到,又如何去见天地和众生呢?
第二重含义,知道自己在写什么,是作品的境界。
前面已经说过,阅读量、喜欢数、评论数都不是目的,但却可以是标准。当你按照自己的喜好写下一篇文章,发表出去的那一瞬间,它再也不是你日记本里的一个美丽秘密,而是一个投放市场、等待读者检验的产品。有些人常常感到很困惑:我用尽真情实感写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被编辑拒稿,反响平平呢?一枚石子投入湖里,总该激起一点涟漪吧?
日记这种文体,是我们从小学就会开始写的,写了几十年,现在还在写。这种文体毫无难度,通篇的“我”:我今天做了什么,我是怎么想的,我的感情出现了什么波动。说得好听点,是真情实感;说得难听点,是流水账。读者只能从你的文章里面,看到你自己。除非你是大V,你是被簇拥者,不然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很少会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听你说你自己——毕竟,人们并不感兴趣你是谁,并不想看通篇的“你”,人们和你缺乏共鸣,甚至对你出现的感情莫名其妙。
有人说:我就是想写我的感受,不好吗?好,你能迈出坚持写作的*步,已经甩下了很多人。但也不得不承认,写作的感情无高低,但作品的水准有高低。就像从日记,到随笔,到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再到长篇论文报告,随着年岁和学历的增长,我们写作的体裁、难度和要求是越来越高的。大师的作品之所以水平高,是因为千千万万个人从他构建的世界里中看到了自己。我相信,很多人会很想知道,如何跳脱“自己”的桎梏。那么请进入第二重境界。
第二重境界:见天地
如果说*重境界,像是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目之所及,明明是“自己”的视野,却误以为这就是天地。当然,青蛙也有青蛙的自得其乐。但你若听了外面的天地壮阔,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向往,不甘心只困在这圆形的狭隘的天空,奋力一跳——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进入了第二重境界:见天地。
天地虽大,却也江湖险恶,难辨是非,但你会爱上它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高山之后还有高山。一个人,见到自己是何其幸事。而当你不甘心只见到自己,又努力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会走进一片新天地。
见天地依靠的是大量的阅读和输入,进而不断改进自身。每当我读到连载小说专题主编一鸣笔耕不辍连载的精彩故事;读到饱醉豚犀利的文笔和强势的思想价值观输出;读到金芽儿姐娓娓道来,如春风和煦的文笔;读到很多精彩独到的影评时,真想冲破屏幕,去向他们讨教一二。
每个人的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更不用说那些大师的作品,古今中外的名家:钱钟书、鲁迅、萧红、张爱玲、余华、刘瑜……托尔斯泰、契诃夫、卡夫卡……东野圭吾、村上春树、川端康成……我只是列举了几个我喜欢的作家,在写作上这样闪闪发光的人浩瀚如星辰,你自然也可以找到你所仰慕的写作大家,去细细研究他们的风格,锤炼自己编写情节、塑造人物、精准用笔的水平。可以说,你走进了写作行的*领域,发现原来天地间竟然有一些和你有着同样信仰的人,照见你的渺小。
只有前期不断学习,找准一个你喜欢的风格,不断模仿名家,到*后才能形成你自己的独到风格。当你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你可以和志同道合的高手不断切磋、相互探讨,让自己更上一层楼,成为让所有人仰望的高山。
第三重境界:见众生
“我曾经看山是山,而后看山不是山,而今看山还是山。”这句话非常有深意。
电影里,当一个人见到了自己,也见到了天地,成长为武术高手,一代宗师,必然渴盼反哺众生。管他“东方不败”“独孤求败”,就算真的称霸武林,成为*高手,但如果没有对手,那又有什么趣儿!我们说的侠之大者,往往是张三丰这样的人,把自己的武功在武当门派传递下来,收了一众弟子,弟子传弟子,又在民间做好事。这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一开始,我们写作的小格局,是“见自己”。*后,我们写作的大格局,返璞归真,还是见自己——却是见到千千万万个自己,也就是“见众生”。
在我的理解里,见众生,就是一个写作高手,作品里眼见民间疾苦,世间困惑。他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反哺给大众,启发大众,让大众有所共鸣和收获。当你已经成为了一个写作高手,技巧高超,追随者众,一言一行都举足轻重,你又会作何选择?
咪蒙是一个拨弄文字的高手,却选择了通过爆款文章把粉丝“变现”,甚至传输一些充满戾气的价值观。我不评判她是对是错,我只是觉得有点遗憾罢了。她本可以走进第三重境界,“见众生”,成为时代名家也未可知,如今,却只成为了一个浮躁的时代红人。
托尔斯泰是一个贵族,可他却是一个“平民化”的人。他擅长以高度现实主义的描写,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众多人物编织成一幅19世纪初期俄国生活的历史图景。俗话说,作品见人品。在人生的*后几年,托尔斯泰发誓要改变自己的贵族化生活方式,不时地参加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砌炉子。他更是有一颗“平民树”,如果有平民遇到什么困苦,可以来树下摇铃。托尔斯泰就会把平民亲自请上去,和他聊天对话,尽力帮助解决疾苦。而这些和平民的交流,也成为他作品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老舍先生作品,我*爱的是《骆驼祥子》。虽然作者写的是祥子的故事,但我们知道,在旧中国,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祥子,有千千万万个上进的、健康的祥子,*后都变成了堕落的、腐坏的祥子!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一直企图变笔为刀,刺痛国人麻木不仁的灵魂!他文章中的很多道理,在今日看来,仍是具有普世意义的。
真正的大师往往执一支冷峻的笔,怀一颗悲悯的心。他们名气甚高,却从不哗众取宠。他们的作品可以见众生,反映众生,敲打众生,启迪众生。千千万万个人可以在他们的作品里看到自己,有所体悟。
这才是真正的大境界,仰之弥高。
而现在的我,只能说是那只刚刚跳出了*境界的青蛙,还在不断求经问道,在第二境界里钻研琢磨。有时看到某些精彩的作品,也会有些沮丧,觉得写出这样好句子的人,我怕是永远赶不上了。直到把三重境界与写作联系起来,我才领悟:哪有什么*,我们不过都是登山人罢了。即使攀至一个山头,远远眺望,景色壮观,却也永远还有下一个山头、下一次攀登。
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只要心上有路,我们终会越过一个又一个的山头,抵达属于自己的*。如果你也有这样的追求,希望喜欢或者收藏这篇文章,好在写作之路上,时时刻刻勉励与审视自己。
写作路漫漫,与君共勉。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爱上写作:遇见更好的自己》简书主编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