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双擎凌烟阁》孟军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双擎凌烟阁》孟军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孟军,笔名子夫,原中石化教授级高工,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曾担任中石化企业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处处长,中国矿业大学MBA客座教授、评审专家。曾与人合作和独立出版《经典作家论道德》《行为科学在企业中的运用100例》《青年行为与修养探微》《煤炭企业道德简明读本》《*桶金的故事》《中国石化企业的3B管理》《花开花落》等著作。

【编辑推荐】

本书叙述的是安史之乱过程中,郭子仪、李光弼如何保江山的人物传记。技术路线是:以史为纲,客观叙述、适度描写,略有演绎,少有置评。

【名人的书评】

【双擎凌烟阁的书摘】

一、立志从军,金榜题名

郭子仪出生的年代(公元697年)是唐则天后神功元年,也是武则天晚年时期。这一时期边患堪忧,契丹、突厥等北方民族时有来犯。宰相狄仁杰曾上疏武皇:“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六)因此,自隋朝开科举先河以来,至武则天又开武举先河,目的就是提醒人们忘战必危。所以,戍边立功,达官晋爵,是将士乃至有为青年的必由之路。

郭子仪的少年时代,是随着父亲郭敬之在天南地北的军旅生涯中度过的。郭子仪的祖上曾是隋朝“关陇集团”成员,父亲郭敬之,曾先后任吉(今江西吉安市)、渭(今甘肃陇西县)、寿(今安徽寿县)、绥(今陕西绥德县)、泗(今江苏泗县)五州刺史。可以说郭敬之任职所涉及的地域面积都非常广阔,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遍及唐朝各地。成年以前,郭子仪一直跟随父亲生活。唐朝官员迁徙赴任,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船舶,这样远距离的大范围的迁徙任职,有利于开阔人的眼界,而且所经各地的气候、地貌、风俗差别很大,这些阅历,都对郭子仪的成长给予了丰富的营养。《郭家庙碑》中描写到,说郭敬之,自幼仁爱,长成有德,风度闲雅,平生不做违背礼法之事;故玄宗皇上诏曰:“故中大夫寿州刺史郭敬之,果君子之行,毓达人之德。才光文武,政美中和。”父亲的这些好品德,对郭子仪的成长和尔后的担当,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坊间传说之一:郭子仪八岁时在军营就能挥舞大刀,天赋神力,将士惊愕。郭敬之甚是欣喜,遂因势利导,言传身教,不仅授武功,敦促其读《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圣贤之书,而且每迁一地任职,无不请贤达能人辅之。

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春季,中书省颁诏文武恩科开考,及冠之年的郭子仪在父亲的鼓励下报名应试。根据(《新唐书》选举志)要求,考试科目包括:长垛(步射)、马射、马枪、翘关(举重)、应对等五项,凡及格者算及第,再经兵部三铨,*后由吏部、兵部加盖(告身)治印,优胜者还需上殿殿试,面谢圣恩。几天应试下来,郭子仪不负父望,力冠群雄,夺魁登科。

坊间传说之二:玄宗皇上是在大明宫的紫宸殿殿试郭子仪等武进士的。当时在场的还有知内侍省事、宦官高力士,宰相姚崇,辅国大将军王毛仲,以及中书省、吏部、兵部等有关主考官员。由于事先阅过郭子仪的“武论”,玄宗皇上依据边关外忧的现实思考,没有就郭子仪的“武论”殿试,而是题外问武略:

“北夷边患,由来已久,拒之何策?”

“攻防兼备,耀武扬威;和睦相处,不战屈人。”郭子仪成竹在胸。

玄宗皇上闻之频频颔首,心想眼前这个弱冠英武少年,假以时日,乃将帅之才!

坊间传说之三:根据(《新唐书》选举志)要求,“中第亦以饮酒礼,送兵部其选用之。”适时,艳阳高照,春风得意,鸣锣开道,武状元郭子仪,身裹铠甲,披红戴花,骏马高骑,与众及第进士,出含光门,入外郭城,游东西两市,过一百零九坊,百姓夹道迎送,少女梅枝洒酒,甚是欢喜热闹。然而,梅枝动春心,少女慕英雄。在众多少女中,有一位碧玉年华的少女,名曰王韫玉,其高祖曾是唐开国功臣,官拜左武卫大将军。父亲王守一,为当今圣上哥哥宁王府上的幕僚。她目迎望送着“少而美秀,长而魁伟,英姿质直,天然孝悌,宽仁无比,骑射绝伦”的郭子仪(选自《郭家庙碑》),一见钟情,芳心所属,终结连理,夫唱妇随。《汾阳王妻霍国夫人王氏神道碑》有云:“鹊巢配德,合好之义深;象服建封,宠光之至极。况动循法度,躬事频繁,揭四德而表仪高门,秉一心而辅佐君子,则有夫人王氏,有唐元辅汾阳王之伉俪。”

二、积功边关,树立威信

金榜题名,洞房花烛,郭子仪春风得意,兵部告身其补左卫长史,也就是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由于郭子仪的父亲长期在关内多地任职,虽有宰相兼兵部尚书牛仙客提携,因少有军功,官职一直不高,所以,郭子仪要想建功立业,唯边关图之。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郭子仪所属的南卫兵部调往边陲。

开元初期,唐玄宗好大喜功,欲效法太宗,征服四夷,开疆扩土。这就给了郭子仪广阔的驰骋空间,积功边关,先后在河南、陕西、广西等地履军使职,历经十余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而立之年的郭子仪方被调到西北边关,至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郭子仪驻屯戍边二十七年,才官拜天德军使,兼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太守,朔方(今宁夏吴忠市)节度使右兵马使,时年五十七岁,廉颇老矣?

安史之乱之前,郭子仪驻屯戍边主要的功绩如下:

一是厉兵秣马。开元年间唐朝在万余里的北部边疆用兵数十年,由于战争环境所致,屯垦戍边的将士演变成长久戍边,军事上实行了近百年的府兵制几乎瓦解,代之而起的是募兵制。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即府兵平时在家务农,闲时操练兵马,战时集中出征。募兵制是一种职业军人制度,吃官粮,拿军饷,长期训练。郭子仪驻屯戍边二十七年,正赶上两种兵役制的新旧交替。在不断地对突厥、回纥、吐蕃的攻防战斗中,作为一线的领军将领,结合深厚的武略武功根基,他深刻地体会到,养兵千日的“养”,应包括:平时的正规操练,战前的针对操练,战后的改进操练,以及全过程的给养储备训练,比如躬耕农田,自力更生,又比如利用边境互市加大战马的替换等,即使从天宝元年到天宝十三年,边关和内地没有什么大的战事,太平盛世,大多战区的将士几无斗志,但郭子仪仍居安思危,没有丝毫懈怠所辖战区的厉兵秣马。所以,在而后的平乱、平叛的过程中,郭子仪带领的朔方军,始终是王师劲旅,中流砥柱。

二是政通人和。郭子仪兼任九原太守,说明他除了要管理边关的军事事务,还要管理边关的行政事务,军政重担一肩挑。地方的行政管理,说起来他也不陌生,早在桂州任都督府长史和经略副使时就实践过。九原郡在今天的包头以西、后套平原以东、黄河南岸以北的广大地区,历史上是南下中原、北出阴山的必争之地。汉代时期,这里是反击匈奴的前沿阵地;隋唐时期,这里是征战突厥及结盟回纥的历史舞台。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摆脱突厥控制,自称可汗,并助唐军歼灭突厥,成为漠北强国。九原郡在秦朝时是秦直道的北端终点,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边疆一旦有军事,秦王朝的骑兵三天即可从咸阳赶至,所以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都是军队集结和粮草集散的军事重镇。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奏请在此设横塞军,推荐郭子仪担任军使,至其兼任九原太守的五年期间,郭子仪本着政通人和的治理理念,着重抓了两个关键环节:其一惠农务农,使民安居乐业,备战天下粮仓;其二,盘活互市,对回纥“怀之以德”,以期不战屈人。后事证明,在平乱平叛的过程中,回纥敬重郭子仪,愿其驱使。

三是树立威信。郭子仪在边关从军二十七年,从士兵到将军,靠的是个人的人格魅力和融洽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兵书云:慈不掌兵。郭子仪在带兵的实践中意识到,团队作战有规矩为不“慈”,团队凝聚无规矩靠“仁”,方圆有度,仁者无敌。事实证明,无论是在和平时期的战区管理,还是在平乱平叛的征程岁月,朔方军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波折,只要郭子仪在,威信就在,军魂就在。

举几个案例:

其一,(《太平广记》神仙二十五)记载,郭子仪起初从军时,在沙漠边塞驻防担任军使,有一次到京城催军饷,回来走到离银州(今陕西米脂县)十几里的地方时,天色晚了,忽然刮起了风沙,天地昏暗,没法向前走了,于是躲进路旁一间空屋里,打了地铺住下。这天夜里,忽然房子左右一片红光,抬头看,只见空中有一辆华丽的车,车中有一锦绣的帷帐,一个美丽的女子,坐在床上垂着脚,从天上降下,俯身向下看。郭子仪急忙跪拜祝告说:“今天是七月初七,您一定是天上的织女降临了,请赐给我富贵和长寿吧!”仙女笑着说:“你能得到大富大贵,也能长寿的。”说罢,车子又慢慢升上天空,那仙女一直看着郭子仪,很久才消失。郭子仪后来战功卓著,地位尊贵,威望显赫。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年初,郭子仪镇守河中时,得了重病,三军部下十分忧虑,郭子仪就请来御医和幕僚王延昌、孙宿、赵惠伯、严郢等人,对他们说:“我得了这个病,但是我知道自己还没到死的时候。”接着他就把几十年前在银州遇见织女的事说了,大家这才放心,高兴地向他祝贺。

其二,唐玄宗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八月,曾向玄宗皇上推荐郭子仪担当横塞军使的朔方节度使张齐丘,老领导,因配发军粮不公,引发士卒骚乱,殴打他身边的军粮官,他束手无策,无力劝阻,眼见愈演愈烈,大有引火上身之势。关键时刻郭子仪赶到,挡在张齐丘身前,不怒自威,护他颜面,且言:休得无礼,自有公论。事态遂平息,张齐丘降职调离。

其三,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正月,汾州别驾李抱真知道仆固怀恩要谋反,乘机脱身返京城汇报,代宗皇上问计于他,李抱真对曰:“怀恩有异志,此不足忧也。朔方将士思郭子仪,如子弟之思父兄。怀恩欺其众云,郭子仪已为鱼朝恩所杀,众信之,故为其用耳。陛下诚以子仪领朔方,彼皆不召而来耳。”(《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郭子仪驻屯戍边二十七年,烽火连战,风霜雪雨,披星戴月,幸得夫人无怨无悔,相依相伴,风雨同舟,相夫教子。子仪心中虽有愧对,然有圣上眷顾:“天宝中,汾阳分镇河中,策勋王府,夫人从夫之义,封琅琊县君,寻又进封太原郡君。”(《汾阳王妻霍国夫人王氏神道碑》)一家人也乐得顺其自然。若无安史之乱,老骥仍将伏枥……

子夫诗云:山径迷离步云楼,聆听深渊水潺流。它年了却君王事,许你岁月去悠悠。

李光弼。(《旧唐书》卷一百十,李光弼等传):“李光弼,营州柳城人,其先,契丹之酋长。父楷洛,开元初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果闻。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丁父忧,终丧不入妻室。”

胡人,在唐朝是泛指北方游牧民族的,就连皇帝李家也带有胡人的血统。所以,安史之乱过程中,朝廷的军队中不仅有汉蕃联军,更是有许多能征惯战的带有胡人血统的将领,李光弼就是其中之一。这也说明了大唐朝文化的开放性。

一、修学好古,少年得志

李光弼出生的年代(公元708年)是唐中宗景龙二年。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武周时归降,累官至朔方(今宁夏吴忠市)节度副使,以骁勇善战著称,封蓟国公,谥忠烈。李光弼六岁那年,已是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李唐复国的政治斗争终于尘埃落定,开元盛世翻开篇章。此时的蓟国公李楷洛,作为前朝武后时期的遗老,面对新朝盛世,后继能否光宗耀祖,继其勋业,非常用心。《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记载:“公年六岁,尝抚鹿而游,蓟公视而诲之曰:‘儿勿更尔。’公振手而起,遂绝不为童戏。未冠,以将门子工於骑射,能读《左氏春秋》,兼修太史公、班固之学。”用白话来说,李光弼小时候贪玩,六岁那年,有一天在府内园林追逐家里养的梅花鹿,想骑着它游玩,恰巧父亲碰上,言责他玩物丧志,今后要改过,李光弼颤抖着手站立,从此不再游戏,〖JP1〗至成年前只做两件事:习武骑射;修学好古。不仅如此,李光弼的母亲有慈有威,对他的成长过程要求更是严格,即使尔后他官至*,有过错仍得跪听母亲斥责,下气怡声,承顺承诺。就是在这样严谨的家教环境里,逐渐形成了李光弼少年老成、不苟言笑、严肃认真、心思缜密、果敢刚毅的性格,将由班固,谋定而动,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做官。由于蓟国公的背景和荫护,加之李光弼少年英武、智勇双全、“有大略”,唐开元中期,李光弼及冠从军,开始出道,起步就担任了府卫禁军的郎将,负责皇宫宿卫,官从四品。有意思的是,他与郭子仪的起点都在禁军,而担当差异,明显官大一级,少年得志。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双擎凌烟阁》孟军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