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不朽的艺术》肖鹰孙晶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肖鹰,1962年生,四川威远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美学、中西艺术、文化批评。已出版论著:《中国美学史·明代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说与不说——肖鹰文学批评集》(台湾新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4)、《中西艺术导论》(北京大学2005)、《美学与艺术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等。
孙晶,哲学博士。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荷兰莱顿大学。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美学、西方艺术史,已出版论著TheIllusionofVerisimilitude--JohanNieuhof`sImagesofChina(《逼真的幻像:约翰·纽霍夫的中国图像》,莱顿大学出版社2013)。
这是清华大学肖鹰教授近十五年的教学成果,首次以文字的形式面市。既是教授的艺术心语,也是多年来美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心得。本书以十五讲精要介绍中西艺术*经典的艺术作品和*伟大的艺术家,以引导读者欣赏经典艺术的魅力、走进伟大艺术家的生命世界、体验人类心灵的瑰丽历程。
美学家肖鹰教授的艺术心语,开启美学之门。
《不朽的艺术》是由清华大学首批MOOC课程《不朽的艺术:走进大师与经典》视频演讲文字实录编辑出版。这个课程由我和孙晶博士共同承担。本课程分十五讲,第七讲由孙晶博士演讲,其余十四讲均由我演讲。
《不朽的艺术:走进大师与经典》本是我21世纪初期在清华大学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原名《艺术史导论》。我开设这门课程的主旨是以历史为经线,以中西比较为纬线,以文化解读为主导,引导学生欣赏经典作品和体会伟大艺术家的生命精神;更进一步,我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提升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的同时,能够从经典作品和伟大艺术家身上获得生命精神的提升和人格胸襟的开阔。换言之,作为一门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本课程不能仅满足于普及传授艺术史知识,而是要着眼于引导学生活跃思想、扩展视野、丰富精神。
在录制MOOC视频时,我们更明确以开发学生潜力、培养人才素质为课程建设目标。现在本课程成为清华大学首批MOOC课程与线下课程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试点课程,并已于2015年秋季开始课程教学。我认为,混合式教学,打破了在线和线下、校内与校外的界限,非常有助于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我们专门编辑出版《不朽的艺术》一书,有两个原因。其一,许多校内外修课同学在修课前后都希望获得图文并存的纸本课程教材;其二,我们希望为修课同学提供一本对MOOC视频演讲真正具有补充意义的教材。基于这两个原因,我们在做本书的编校工作时,不仅逐句修订演讲实录文字中的各种失误,而且对口语化的语句做了必要的提炼,删改了一些烦琐的口语表述,更准确和精练地表述课程内容。
我们希望《不朽的艺术》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对修课的同学具有重要补充意义的教材,而且也是一本对广大艺术和美学爱好者具有阅读价值和启发意义的图文并茂的书。
肖鹰
2016年元月
第四节艺术是不可定义的?
接下来我们谈关于艺术的定义问题,在对艺术下定义之前,我们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或学者都要面对20世纪以来关于艺术的一些根
本的看法,一个是英国已故的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E.H.Gombrich,
1909-2001)在他的艺术史著作《艺术的故事》中说的:
TherereallyisnosuchthingasArt.Thereareonlyartists.
——TheStoryofArt,1950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大写的艺术这样一种东西。只存在艺
术家。”A怎么理解贡布里希的这句话呢?他认为经过人类几千年文明艺
术史的发展,特别是经过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全过程的艺术发展——
现代艺术的发展之后,要给艺术一个统一的定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
在贡布里希看来,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大写的艺术存在,但人类的的确
确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所以根据贡布里希这一观念,我们应
该取一种历史发展和文化多元的眼光来看待艺术。所谓历史发展的眼光
是指人类的文明艺术已经经历了文明时代以来数千年的发展,其实在文
明时代之前,人类的艺术史已经经历了数万年,所以从史前时期的艺术
到今天所谓的全球化、信息化,还有消费主义文化背景的艺术,处在不
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手法、不同的风格以及对艺术不同的态度。
同样的,我们说文化多元地看待艺术,是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
艺术发展路线和艺术手法的采用也有很大区别。比如同样是绘画,中国
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在空间处理上就完全不同。西方的风景画经过
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的写实主义的影响,形成了定点透视法(图1-6)
这种基本的构图原则。而中国的山水画从唐宋到元明清,甚至到西方的
透视绘画技巧进入到中国之后都没有改变散点透视法则(图1-7)。至
于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我们在后面会进一步探讨,在此只做简单概
述,即产生这两种构图原则差异的不是技术水平的先进与落后,而是由
两个民族文化不同的世界观念决定的。
艺术在20世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来自分析美学家魏茨(Morris
Weitz,1916—1981):
“Art”itselfisanopenconcept.(“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概念。)
他说我们总是试图去寻找一个关于艺术的单一定义,这是错误的,
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他的这一观点也可以说跟贡布里希所说
的“没有一种大写的艺术,只有艺术家”的说法是相联系的。开放的艺
术概念,其实就是承认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化多元性对艺术的多样
性、丰富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想寻求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单一的艺术
概念或定义的想法,应当说不符合艺术史的事实。
关于艺术的第三个值得重视的说法,来自德国哲学家阿多诺
(Theodorw.Adorno,1903—1969):
Itisself-evidentthatnothingconcerningartisself-evident.
他说关于艺术的一切都是有问题的,都不是不言而喻的:艺术的定
义、本质、起源、社会功能,甚至关于艺术本身存在的可能性都存在问
题。阿多诺这个论断的背景是什么呢?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以
来近百年的现代先锋艺术运动,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艺术的美学体系和
相应的价值标准,因此关于艺术的一切问题都存在于被瓦解和被质疑的
状态当中。
以上介绍了三位重要的艺术理论家在现代文化背景中对艺术的三个
基本看法。另外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人类艺术史中,特别是自文明
时代以来,试图对艺术做出定义始终是一种自觉的文化追求。这种文化
追求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西方文化发展当中有一条明确的脉络。下面
就向大家介绍六种对艺术做定义的说法。
一种就是柏拉图所指出的,艺术是对现实景物的再现或模仿。进
入到晚近之后,特别是到了浪漫主义时代,关于艺术有一个新的定义,
就是艺术是表现,准确地讲是,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在此之后,进入
到20世纪时,英国的美学家贝尔(CliveBell,1881—1964)指出“艺
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其实是关于艺术是表现的延伸说法。而到了
维特根斯坦(LudwigJosefJohannWittgenstein,1889—1951)开始影响
世界哲学或者说影响西方哲学时,怀疑主义美学则影响了对艺术的基
本判断,因此在维特根斯坦后出现了关于艺术是一种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的艺术理论,即艺术没有本质,但相互之间就像一个家族
的人一样有一种相似性。还有用艺术世界(Artworld)来定义艺术的艺
术理论,所谓用艺术世界来定义艺术是说,何为艺术并非一种普遍而抽
象的定义,而是要依据于一个艺术群体或一批被认可的、卓有影响的艺
术家来判断,或者说来给艺术定标准。另外一种更进一步的发展,就是
从历史的角度来对艺术做鉴定,即历史意图理论。
以上这些观点对初学艺术或初步进入到美学领域的同学来说,可能
看到更多的是它们的差异和矛盾,甚至觉得纷乱无序,但这些观点对我
们进行艺术史的学习,尤其是试图去深刻领悟人类艺术史上的伟大作品
及其创造精神是有启发意义的。关于艺术是什么或艺术定义的探讨,应
持有开放的、历史的、多元的思维。这是我们给大家的基本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