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古文观止:》·吴楚材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古文观止》成书于康熙三十四年,选材上起《左传》、《国语》,下止于刘伯温、归有光,全面地反映了从周至明数千年的文体变迁,所选之文多为千古名作,能于“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但同时也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册中,得其上品,一览而收全功。其内容则涉及历史、哲学、文学、政治、宗教、艺术……,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小型规模的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
-
★著名学者、南怀瑾入室弟子、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王绍璠主编;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学者同力参与编写的经典评注本。
★代表中国文言文的*水平,蕴含丰富的历史知识、成熟的人生经验、高深的文字美学、博远的宇宙哲理。
前言
美者毕集,缺者无不备
讹者无不正,集古文之成者也
观止矣!
《古文观止》是一部影响很大的书。
从成书之日起,就有许多人在读《古文观止》。其目的,当然是要参加科举考试。虽然也有人提出,一些水平不高的学子们,“表面上大家念《古文观止》,暗地里学作文章的人传授、背诵《东莱博议》”①。但这丝毫未能削弱《古文观止》的重要性,反倒是从另一侧面更让人觉察出其地位的不可动摇。为什么参加科考就要学习《古文观止》?这在科考尚存的时候实在是不能成为问题的,今天要解说明白,却非得费一番周折不可了。好在近几年来终于又有人注意到了八股文体的价值,并已将个中机巧和盘托出。有兴趣者,不妨把金克木、启功、张中行等几位先生评议“八股”的文章找来看看,自会有所受用,此不冗言。
①《咫尺天颜应对难》,金克木,人民日报出版社。
无论如何,《古文观止》自于康熙三十四年问世后,各地就不断有人翻印、翻刻,康熙三十四年的归化本、三十七年的浙江本,乾隆三十三年的怀泾堂本、三十九年的鸿文堂本、五十四年的映雪堂本,一直到后来的扫叶山房本、锦章本、四有本、广益本、商务本……在不到250年的时间中,各种刻本不下于数十种,这在图书经济和印刷技术都不甚发达的时代里,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件蔚然已成奇观的事情。
而且,这些年来,《古文观止》这一成书于300余年前的文选读本,非但没有随着经济的发达与科技的进步而消声匿迹、光辉不再,相反地,由于
“其选简而该,
评注详而不繁,
其审音辩字,无不精切而确当”。①
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和喜好。直到已经是信息网络化时代的今天,它的名声也不降反升,影响越来越大。在由几家全球著名的中文网站共同进行的一次网络调查中,《古文观止》被评为“现代人*常阅读的文言著作”之一,就是明证。
那么,为什么科举考试早已废除多年,原本为科考而编写的《古文观止》还会如此受读书人欢迎呢?
原来,有着漫长而悠久的文化背景的中国人,终归不能完全背弃自己的传统,面对先贤遗留下来的文化宝藏,又有谁不想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作一番探索呢?而《古文观止》恰好具有着现在人探索这一宝藏所必须的“钥匙”功能。
它选材上起《左传》、《国语》,下止于刘伯温、归有光,全面地反映了从周至明数千年的文体变迁,所选之文多为千古名作,能于“琳琅满目、美不胜收”②,但同时也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册中,得其上品,一览而收全功。其内容则涉及历史、哲学、文学、政治、宗教、艺术……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小型规模的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笔者的先师金克木先生就曾说过这样的话:
①《古文观止·序》,吴兴祚,鸿文堂本(乾隆三十九年刻版)。
②《古文观止·序》,吴楚材、吴调侯,文富堂本(康熙三十七年浙江刻版)。
“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事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①
《古文观止》的不朽价值,由此而可知。
《古文观止》一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不仅有“有文的文化”(即由文字记录下来的文化),还有“无文的文化”。至少,两者恰可互补,不应偏废其一。而如果从更深一层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其实“无文的文化”更重要。毕竟,谁也不能只生活在纸上。所以*终“有文”的仍然在“无文”的包围中。考虑到这一点,我们此番印行《古文观止》一书,采用了不少的文物插图。这些插图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历史资料整理型。如历史地图和古代官制表等。这类图片,说是文物,其实是现代电脑制作的产物,可反映的内容又确实是千百年前的古老事件。主要的用途在于补充资料,像“春秋战国时代都邑位置图”②,一图在手,就给阅读卷一至卷四带来不少方便。
第二类是现存的古代建筑遗迹。如阿房宫遗址的残垣断壁、位于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唐代边城、武则天和唐高宗合墓之处的乾陵③等。这类图片数量不多,但往往能引人升起一种追思幽古的心境,面对着这些场面,把心沉潜下来,体会玩味,往往能够达到一种置身其中,物我两忘,古今一如的心灵境界。
①据栗拙山笔记整理录出。
②参见本书3页。
③分别见本书320页、315页、305页。
*后一类数量*多,占到了全部插图的绝大多数。那就是历代遗留下来的文物照片。这些照片,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气息,一种超出文字而又恰能与文字互补的气息。比如《敬姜论劳逸》一文的插图“青铜俎”①,让人一睹之下,就能联想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名句,并不由得会不寒而栗起来。从此而后,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一句的理解,恐怕就会比单纯看字面要深刻得多。
总而言之,图文并茂、知性与觉性并重,也就是让右脑与左脑在阅读时同时发挥作用,是这种编排方式*的好处。②
本书文字部分的编排采用的是我国传统的“子注合本”方式。所谓“子注合本”,用陈寅恪先生的话讲,就是把注释性的文字排成小号字体“与大字正文互相配拟。……‘以子从母’,‘事类相对’。这样的本子叫合本”。③“子注合本”的好处在于既方便阅读,又不至于打断了文气。在文字的理解上有了困难,不必到文末、书尾等处再去寻找答案,解释就在眼皮底下,一览便知;而如果想要“因声求气”④地去诵读原文,只需把小字跳过,直接按大字诵读即可,两全其美。
①参见本书98页。
②现代研究早已指出,大多数人的左脑处理逻辑、线性和分析等所谓理性活动,右脑主司节奏、想像、白日梦、空间感、美感、统一概念等所谓感性活动。而更进一步的研究则证明,左脑储存着出生以来所有的信息,也就是“自身脑”;右脑是与“自身脑”相对应的“祖先脑”,储存着从古到今人类500万年以上的全部信息,包括人的生活所必需的本能和自律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道德、伦理观念乃至宇宙规律等方面的直觉,是人类先天的记忆宝库。参见成都市教委内部资料《立命篇》,王绍璠著。
③《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
④“因声求气”是清代古文大家姚鼐、方东树等人在继承孟轲、刘勰、韩愈、柳宗元、苏洵、朱熹等人的读书美学理论而提出的学习古文的方法。要求读书时要体会到文辞的音节美,从中感到喜悦,在喜悦中自然成诵,读熟、背出。“声”就是文辞的音节。“气”就是作者为文之时的气势、心态、思想感情。姚鼐有“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读古文务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即终身作外行也”的名句。
古文观止卷一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庄公之父)娶于申(国名),曰武姜(“武”是丈夫武公的谥号,“姜”是娘家的姓),生庄公及共(gōng,国名)叔段。庄公寤生(胎儿脚先出),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指庄公)。爱共叔段,欲立之。亟(qì,屡次)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wèi)之请制(地名)。公曰:“制,岩(险要)邑也,虢(guó)叔(东虢国国君,周成王之弟)死焉(死在那里)。他邑唯命。”请京(地名),使居之,谓之京城大(tài)叔。祭仲(祭,zhài。郑大夫)曰:“都城(城墙)过百雉(量词,长三丈,高一丈),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都邑)不过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同“三”);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不合法度),非制(先王的制度)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哪里)辟(通“避”)害?”对曰:“姜氏何厌(满足)之有?选不如早为(安排)之(指共叔段)所(处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选”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姑且)待之。”
既而(随后)大叔(即共叔段)命西鄙(边地城邑)、北鄙贰(两属)。于己。公子吕(郑大夫,字子封)曰:“国不堪贰(有两属之心者),君将若之何?欲与(把国家给)大叔,臣请事之(为他效劳);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同“用”),将自及(将会自己赶上祸害)。”大叔又收贰(指前两属的地方)以为己邑,至(到)于廪延(地名)。子封曰:“可矣。厚(指土地扩大)将得众(民心)。”公曰:“不义不昵(不义于君,不亲于兄,就不能笼住民心),厚将崩(崩溃)。”
大叔完(修成城郭)聚(聚集百姓),缮甲兵,具(准备)卒(步兵)乘(shèng,战车),将袭郑,夫人(指武姜)将启之(开城门)。公闻其期(段袭击郑的日期),曰:“可矣?选”命子封帅(通“率”)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之于)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避难)共。
书(指《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叔段不遵弟道,所以《春秋》不以弟称他)。如二君,故曰克(庄公与叔段如同对立的两国国君,所以《春秋》用“克”字)。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郑伯之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同“置”,弃置)姜氏于城颍(地名)而誓之(向她发誓)曰:“不及黄泉(这里指墓穴),无相见也?选”既而悔之。颍考叔(郑大夫)为颍谷(地名)封人(管理疆界的官),闻之,有献(有所献,或献谋,或献物)于公。公赐之食。食舍(放旁边)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肉汁,这里指肉食),请以遗(wèi,留给)之。”公曰:“尔有母遗,繄(yì,句首语气词)我独无?选”颍考叔曰:“敢(表谦敬)问何谓也?公语(yù,告诉)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选若阙地(掘地。庄公之父名掘突,所以颍考叔有意不用掘字)及泉,隧(挖隧道)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yìyì,和“融融”都是形容和乐的样子)。”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作者的假托,《左传》中习惯用的发表评论的方式)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yì,即为“扩大影响”)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kuì,断绝,缺乏),永锡(同“赐”,给予)尔类。’其是之谓乎(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选”
郑庄志欲杀弟,祭仲、子封诸臣,皆不得而知。“姜氏欲之,焉辟害”、“必自毙,子姑待之”、“将自及”、“厚将崩”等语,分明是逆料其必至于此,故虽婉言直谏,一切不听。迨后乘时迅发,并及于母。是以兵机施于骨肉,真残忍之尤。幸良心忽现,又被考叔一番救正,得母子如初。左氏以纯孝赞考叔作结,寓慨殊深。
(原本《古文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