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新文学版本杂谈》朱金顺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朱金顺1936年8月生,河北乐亭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要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兼及写作理论研究。
本书考证《家》《那时文坛》《林辰文集》《金台小集》和《寻诗散录》等近现代作家的作品各版本的差别,并向读者讲述其中的故事。
新文学初版本的文献价值购书、读书、藏书,在我国有悠久的良好传统。人们习惯于把那些珍稀的、好的版本,称作善本。但在不同的时代,出于不同的收藏目的,善本的标准是不尽相同的。归纳起来,考虑善本的条件,则不外乎书籍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大体说,藏书家多着眼于文物价值,学者则更看重文献价值。一九一七年之后,中国新文学诞生,八十多年间产生了不少文学名著。目前,新文学研究已成为专科,而且是繁盛的门类。因此,新文学名著的初版本,近年来受到学术界、收藏界的重视,特别是那些稀见的版本,更受到收藏者的珍爱,被称作新善本。学术界、收藏界看重新善本,是很有道理的。这些名著的初期印本,有的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诸如鲁迅的《呐喊》、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等;但更多的是它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学者看重这些新文学名著初版本,更多是从文献价值着眼的。众所周知,新文学名著重印时,由于主观、客观原因,往往有所改动。而一部作品的问世,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说,便标志着它的产生,自然在社会上有了影响,同时也就成为后人研究的史料,那当然就不能再改动了。试想,史家讲文学史,评价一部作品的历史价值,如果连作品都是修改过的,那还讲什么历史真实性呢!因此,学者要寻找各种初版本,确定作品诞生时的本来面貌,便是一项艰巨而神圣的任务。学术界重视新文学初版本,便是从它的文献价值考虑的,它们才是研究者真实、可靠的史料。大量版本事实证明,新文学作品的改动情况,是众多而复杂的。我这里举几部名著的例子。郭沫若的《女神》,作为“创造社丛书”*种,由泰东图书局一九二一年八月初版,到一九五七年三月编入《沫若文集》*卷,中间多次出版,多次改动,较大的修改,*少两次。一次是一九二八年六月收入《沫若诗集》时,调整了诗的排列顺序,并改动了诗句;一次是一九五三年四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时,又大量修改了诗句。因此,《女神》的泰东初版本,就真实地保留了诗作*初出版时的面貌,自然是广大研究者热心寻找的珍本了。巴金的《家》,从*初在《时报》连载,到收入《巴金全集》,据说作者改过九次,从人物性格到语言,多有不同。十版以前的《家》,每章都有小标题,怕已少有人知道了。由于改动次数较多,所以连研究《家》版本的学者,都难以找全这些版本。开明书店初版本的《家》,是新善本中的珍本,目前在全国的图书馆里,也极难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