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心物感应与情景交融》郁沅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郁沅,1937年6月生,上海人,196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6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思想史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湖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中国古典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80余篇,已出版专著《感应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初编》《古今文论探索》《文学审美意识论稿》《魏晋南北朝文论选》《六朝诗话钩沉》等,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古代文论教程》《古今绝句鉴赏词典》等。
《心物感应与情景交融》对“情景交融”与“心物感应”这两个相互联结、紧密联系的重要美学命题进行了详细研究。作者指出“心物感应”是实现“情景交融”的基础,“情景交融”的低级层次是情景组合,高级层次是情景互融……这些结论都是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新见解,全书理论信而有征,史料翔实。
《中国美学范畴丛书》汇聚了蔡锺翔、陈良运、涂光社、袁济喜等诸多知名学者,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作了一次全面深入的研究。作者在遵循基本撰写体例的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个性与观点,彰显“和而不同”的学术自由精神,融会中西,将中国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与文化相比较,提出了诸多学术锐见。该套丛书的出版,将为中国美学和中国文论史的研究及体系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节“景”有三义
“心物感应”与“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两个互相联结而又交错的重要命题。其中,“心”、“物”、“情”、“景”属于基本范畴,而“心物感应”、“情景交融”的美学命题是在上述基本范畴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心”与“物”,一为主体,一为客体,所以“心物感应”探讨的是主客体的关系问题。“情景交融”也牵涉到主客体关系问题,不过,它的内涵却要宽泛得多,其关键是对作为基本范畴的“景”如何理解。由于对“景”的内涵理解不同,“情景交融”的内涵也就不同。
归结中国古典美学家的论述,“景”的美学含义有三:
一指存在于诗歌、绘画等艺术作品中的山水景物,也郧艺术家对于自然景色的描写。沈颢《画麈》云:“伸毫构景,天然拈出自家面目。”皎然《诗式》云:“彼清景当中,天地秋色,诗之量也;庆云从风,舒卷万状,诗之变也。”有的诗论家把文学作品中的山水景物描写直接称之为“景语”,如《文镜秘府论·十七势》云:“凡景语入理语,皆须相惬,当收意紧,不可正言。”王夫之则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古人绝唱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蝴蝶飞南园’,‘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飞’,‘芙蓉露下落’皆景也,而情寓其中矣。”
二指作品中的艺术图景或形象。它包括对自然景物和一切社会人事的具体描绘,是指广义的“景象”。如《文镜秘府论·十七势》中说:“凡作语皆须令意出,一览其文,至于景象,恍然有如目击。”在王夫之那里,不但景色描写,一切社会人事、性情、器物的具体描写,都可称之为“景”。例如杜甫《登岳阳楼》中有两句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显然并非自然景物描写,但王夫之评道:“‘亲朋’一联,情中有景。”(《唐诗评选》卷三)说的是把情感表现为具体的图景。王夫之的另一段话把“景”的艺术形象含义表述得更为明确和清晰:“于景得景易。于事得景难,于情得景尤难。”(《古诗评选》卷一)第一句中的前一个“景”是指外界的自然景物,后一个“景”是指对自然景物的形象描写。第二句和第三句中的“景”都是指艺术形象。这三句话是说:形象地描写自然景物容易,形象地表现社会人事难,把情感化为艺术形象更难。王国维所说的“景”,也是泛指文学作品对于自然与社会人事的形象描写,如云:“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三指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并进而泛指一切社会和自然的客观存在物。如皮日休云:“(盂浩然)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全唐诗话》卷一)《文镜秘府论·论文意》云:“言其状,须似其景。”其中之“景”皆指狭义的自然景物。王夫之所说的“情、景有在心在物之分”(《姜斋诗话》卷一),其中的“景”就泛指存在于人心之外的“物”了。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云:“空同子刻意古范,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仆则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构结,不仿形迹。”其中“临景构结”之“景”并非仅指面对的自然景色,而是泛指客观存在于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他批评李梦阳写文章一心模仿古人,就像在模子里铸造形器一样,一点尺寸都不敢走样。而他自己,平时注意多积累材料,领会其中的意蕴,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由此出发来结构文章,而不去模仿古人的形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