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父老乡亲哪里去了》刘鸿伏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父老乡亲哪里去了》刘鸿伏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刘鸿伏,湖南人,1963年出生于安化县小淹镇。当代作家、古文化学者、收藏鉴赏家、书法家。已在海内外出版文学著作及古代文化文物专著34部。

【编辑推荐】

《父老乡亲哪里去了》对中国农村巨大变迁与进程中所发生的事件以及当下农民生存生活的真实,作了深刻、立体、痛切的抒写。它以强烈的现场感、丰富多样的文学表现手法和极为个性化的视角,彰显出对弱势群体巨大的悲悯与对社会的批判精神。这是一部惊人的当代乡土生存的史诗性的作品。

【名人的书评】

没有居高临下的关怀,没有虚论浮谈的乡愁,给中国土地上的农民和农村一个尊严……刘鸿伏是当代中国**个用一本书的篇幅来集中描写当下乡土问题与矛盾的散文作家,也是**个*善于挖掘苦难中的诗性并解剖诗性中的苦难的作家。他的文字一如既往地保持了洞透时空的张力和内在的韵律,读来令人沉醉,令人沉思,欲罢不能。以散文笔记式写法、人道主义态度,真实记录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小人物们,在盛世之下的浮沉与挣扎。《父老乡亲哪里去了》,一部当代中国乡土生存的心血之作。

【父老乡亲哪里去了的书摘】

自序这或许不能算一本完整的书。从文体上说,它只能勉强划入散文范畴,而书中的一些篇章,却远远跨越了文体的界定;从篇幅上说,它只用了原书稿的三分之二,许多篇目都未能收入书中。我在写作此书时,头脑里翻滚着无数问题与念想,一口气把它们写了下来,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但限于出版篇幅的统一规划,不得不割爱。从内容上说,这本书也不是完整的,原书稿中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都有所舍弃,有些话题是敏感的。但这本书还是出来了,虽然在我的眼里,它有着不完整,却是我所有出版的书中最令我上心、也最为特别的书。这是一本最令我上心的书。许多年前我就有了写作它的冲动,但一直压着没有动笔。我花了许多精力和时间一次次走进乡村,甚至以扶贫队长的名义较长时间地进驻在农家,去直面当代乡土生存问题,一点一滴感受乡土的裂变、苦难、矛盾与冲突,透过田园平静的表象,去触摸它内在的心跳与脉动,谛听它真实的声音。在当代乡村发生的大事件、大变局,以及有关它的一些细枝末节,无时无地不在震撼我的心灵,而我的情感则毫无保留地自然而然地倾向广大乡村弱势群体这一边。我的心里鼓涌着一种巨大的悲悯与苍凉,一种无奈与无助。我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出身贫寒苦难的农家,对他们的生存与诉求,感同身受。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我决定用纯文学的表达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写作,也许,这种选择会让这本书失去许多“轰动效应”,但它的内涵却会更加丰厚含蓄,文字更具有张力。我一直认为,文学的意象创造如同绘画,画外之意或文外之意,才是最值得读者回味与体悟的。这本书来自当代乡村,关注的重心自然是我的父老乡亲和那片正在裂变中的广袤土地上发生的一切。这片土地充满着爱恨情仇、生老病死与喜怒哀乐,沧桑百劫,问题重重,却依然活力充盈。本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几乎都是我所亲历亲见,其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我要表达的,却是苦难中的诗意,或透过诗意解剖出来的苦难。三农问题或许永远是这个民族最核心、也最应该予以切实关注的问题,民生不仅仅只是一个繁复的庞大的系统工程而已。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稳定,占人口最大比例的乡村人口的生存、生活状态是一面镜子,乡村的问题、冲突与矛盾,则是另一面镜子。这是一本特别的书。首先,它在我的写作生涯中是一个特例。我的写作涉及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以及古代文物文化等范畴,唯独这次是集中一本书的篇幅专门来写当代乡村问题,而这种尝试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与难度。其次,在当代散文作家中,还没有人做过这种尝试。因做这种尝试,需要有对于目前乡村透彻的解读,还原它的本质,更需要思考与勇气。一本不算完整的书,却让我经历了一次最令我震撼的写作过程——从灵魂的到情感的。即便在冬天,也会让人大汗淋漓。是为序。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父老乡亲哪里去了》刘鸿伏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