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瓜洲记忆/邗江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高惠年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4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瓜洲记忆/邗江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高惠年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高惠年,1938年出生,邗江区瓜洲镇人,扬州市作协会员。1956年进入瓜洲镇供销社工作。业余时间喜爱写作,一度被借用担任镇通讯组组长、镇有线广播自办节目负责人。1984年,被邗江政协聘为文史委员。1990年,担任瓜洲诗文社副会长。2000年,被《邗江日报》聘为特约撰稿人以及《扬州日报·生活周刊》特约记者。多年担任《邗江诗词》编委。主要作品有《瓜洲近代商业史料》《伊娄拾贝》《伊娄吟草》《名镇瓜洲》等。

【编辑推荐】

《瓜洲记忆》是一本了解瓜洲文史的普及读物。由于高惠年是土生土长的瓜洲人,对瓜洲的古街古巷、古迹遗物、实业名店、名人轶事、风土习俗等长期给予关注和研究,加之勤于笔耕,20多年来,他发表了300多篇宣传瓜洲的文章,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赢得了“瓜洲通”的美誉。本书是从他撰写的众多稿件中精选编辑而成的,根据内容,分为“古渡帆影”“地名掌故”“交通要冲”“百业采珍”“名园揽胜”“祠庙管窥”“文物拾零”“习俗遗韵”“渚上贤良”“过往名人”“集外补遗”等11个板块,较为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瓜洲的历史文化。

【名人的书评】

【瓜洲记忆/邗江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的书摘】

瓜洲之幸

——序高惠年的《瓜洲记忆》

袁益民

惠年先生的《瓜洲记忆》就要问世了,来信嘱我作序。文里文外,有好多话要说。

扬州晚报创办后不久,总编室提出办一个地方文化方面的版面,名《绿杨风》。版面“开张”不久,就陆续收到署名“高惠年”的稿件。稿件是手写的,一笔一划用方格稿纸誊写得清清楚楚,不作兴有笔划连写的。那时候电脑刚刚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多人尤其是老年人还不擅电脑写作,所以收到的手写稿很多。手写稿中有字迹难辨者,编辑们要头碰头猜半天,实在不行就打电话咨询作者。惠年先生的文字不存在这种情况,眉目清秀,字形规整,捧读顿生好感,也就留下了印象。后来见到了惠年先生,老话所说的“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实在不是虚妄之说。高先生穿着朴实,长相平实,但很周正,就如他的文稿;高先生一般是来送稿件的,话语不多,不说一句与稿件无关的话,不拉家常,不套近乎,送来就走,不像有些作者一定要等到编辑当面答应他采用稿件才肯走。这让我们的好感又增添了几分。

再读先生的稿件,也是一脉相承挟实。高先生是一位“草根”文史研究者。不知从何时起,文史界戏说之风盛行,不管是名贯华夏的学问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初涉者,不肯青灯枯守地索引考据,不肯踏踏实实地述史论古,文章还没写上几句,或是在电视上甫一露脸,嘴里就开始“跑马”了:把历史当戏子,轻慢亵玩;把文化当口红,涂唇沾齿。这样做当然赢得了不少读者和市场,至少也在现场收获了不少笑声;但他们虽然披着学术的外衣,毕竟与真正的学术渐行渐远了,到头来得到的只能是广为诟病,甚至被当场轰下了合。高惠年的文字,也是说史,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一个字的引伸,没有一句话的噱头,没有一章节的调侃,文章中找不到描述性的语句,看不到想象性的表达,甚至都很少看到形容词,他没有一点赚眼睛的动机和做法,实在是老实。我思忖的话,做文史工作就应该是这样,尽可能地保持原生态,原面貌,不能因图一时口舌的快活或空洞的掌声就信口开河,这是对读者的尊重,对历史的负责,对后世的郑重交代。有时候面对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他也不会铺陈出一个鸿篇巨制来,只要把事实和史实说清了就行。编辑甚至会为他可惜,本来可以写成一篇长文的题材,他却用数百字*多千字就解决了。他像一位诚实的菜农,呈现在摊位上的菜品没有一点水份,全是“干货”。

瓜洲,千古重镇,华夏名镇。做编辑多年,收到过也有不少文史专家和作者写瓜洲的稿件,但是像高惠年这样多年如一日。“专攻”瓜洲,实不多见……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瓜洲记忆/邗江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高惠年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