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一个人的乡愁》王张应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一个人的乡愁》王张应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王张应,1963年出生,安徽潜山人。现居合肥,供职于某银行业金融机构。曾参加武汉大学文学院“文学创作与评论”研修班学习,已在《诗刊》《清明》《安徽文学》《诗歌月刊》《阳光》《金融文坛》《金融时报》等全国多家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及诗歌100余万字。作品人选多个文集选编,并在《人民日报》文艺部、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等征文活动中多次获奖。著有诗集《感情的村庄》《那个时候》,散文集《祖母的村庄》,中短篇小说集《河街人家》。1994年加入安徽省作家协会。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乡愁》系作者近年来的随笔结集。作品以“乡愁”为主线,由远及近,从“回望乡愁”到“邂逅乡愁”,*后“品味乡愁”。随笔围绕作者家乡皖西南的一个小村庄“黄土岭”叙事、写人、写感悟,乡情之浓郁、乡风之淳美、乡愁之悠远,洋溢于字里行间。内容厚实,语言隽洁,读来真实自然,亲切感人,回味悠长。

【名人的书评】

【一个人的乡愁的书摘】

对一块土地的忏悔01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那块土地,心里怀有一种深深的愧疚之意。那是一块以黄土为本质、以丘陵为外形的土地,它有一个直截了当、名副其实的名字,叫作黄土岭。它位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大别山东麓,坐落在皖河的岸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这样的村庄,在天底下实在是太多了,它的平凡使得它没有任何优势值得张扬,可以吸引远方的、外来的目光。可是,它在我心里的位置,却是独一无二的,它对我的吸引力也是无与伦比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力量越来越强大了。它对我的吸引,并不是吸引了我的目光,而是吸引了我的心,让我的心对它形成了一种割舍不断的牵挂。这些年来,它把我的心拴得越来越紧了,用于牵挂的那一根线绳被绷得笔直笔直,丝毫不能松弛和懈怠。我和那块土地之间的渊源,由来已久。五十多年前的那个春天,一个草木返绿花儿吐红的日子,母亲把我生在了那块土地上。我还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曾经对我说过,我是幸运的,我躲过了三年困难时期,没有经历那一段让幸存者刻骨铭心、心有余悸的岁月。我一来到这个世界,就面对着一个大地复苏草木葱茏的春天。睁开眼睛,站在春天的土地上,我就感觉到了,我和那块土地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兄弟姐妹了。我很喜欢我的这些兄弟姐妹,给那块土地披上绿色外衣的一草一木。它们正在春天里无忧无虑、愣头愣脑地生长,让一个季节充满生机,尽显繁荣。我也曾暗下决心,向我的那些兄弟姐妹学习,让自己的生命进发出生机,为脚下的那块土地添上我自己的一抹绿色。或许,母亲的本意就在这里,她把我放在那块土地上,就是想让我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做那块土地的儿子,成为那块土地上的一株水稻、一株小麦。或者,哪怕只是人们视而不见、忽略不计的一根草一株木。母亲希望我从头开始,穷尽一生,来陪伴,来伺候,来孝敬脚底下那块黄颜色、多山丘的土地,让我的一辈子与那块土地紧密地粘连在一起,让我同脚下的那块黄色的土地一起度过春夏秋冬,迎送寒来暑往,让我和那块土地同甘苦,共荣枯。可是,年少的我,短视得很,眼睛只能看到脚背上,再远一点就看不见了,怎么能够理解母亲的那一片苦心?估计,也不单单是我,我的同辈人在那个年代大致都是这样。甚至,我的前辈人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包括我曾经追逐过的那个离我很远且朦朦胧胧的背影。那个人早于我将近六十年,从那块土地上走了出去,他叫张恨水。后来,那块土地上的人们一提起他,都称他先生。他曾经在《写作生涯回忆录》里说过,年少的人,总是醉心于物质文明的。当年,让他住在黄土岭,那个依山靠水的乡下祖居老宅里,终日与农夫为伍,他十分牢骚。于是,他从那块土地上十分果决地离开了。我很早就理解了张恨水这位乡贤当年的选择,虽然我跟他不可同日而语。一提起从那块土地上走出去,我还是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老先生,我一直在那块土地上寻找这位老先生年少时的足迹。一段时间,我曾经把母亲的话当成了耳旁风,入耳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擦着耳郭而过。甚至,我还会回敬“母亲”两个字:偏不!母亲让我向东,我偏要向西。年少的我,无知也无畏,心比天高,常常目空一切,自然有过一个叛逆的季节。当时,我还以为,叛逆就是个性,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说明我有自己的思想,表示我要把握自己的命运。……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一个人的乡愁》王张应的书评文摘